青少年大学生自杀心理分析与干预机制分析_单松3673.pdf





《青少年大学生自杀心理分析与干预机制分析_单松3673.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少年大学生自杀心理分析与干预机制分析_单松3673.pdf(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单松,江苏省常州市委党校行政管理教研室。作者简介:1、绪论在现代社会,伴随社会竞争加剧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减少和预防自杀,提高生活质量,已成为一个突出的公共社会卫生问题和严重的社会问题。当前在校大学生的自杀问题的严重性已经不容忽视,自杀问题的发展态势让人堪忧,自杀不仅给死者家属带来了严重的心理创伤,自杀导致的劳动力丧失和医疗负担的加重还进一步制约了经济的发展。青少年大学生正逐渐成为除老年群体以外的社会自杀发生群体,自90 年代以来,青少年大学生自杀在人数和比例方面的特点表现为:一是大学生自杀发生率高,属国际规定的高自杀率;二是大学生自杀率呈不断攀升之势。2、青少年大学生自杀心理影响因素自杀的影响
2、因素有许多,包括精神疾病、曾有自杀未遂史,不良生活事件造成的严重急性或慢性应激反应,人际关系的紧张,矛盾激烈,人格缺陷,近期内严重的抑郁症状,生活处境困难等巨大社会生活压力等。2.1 精神疾病。精神疾病为自杀的首位危险因素。抑郁症、精神分裂症及其他精神疾病都是导致自杀的危险因素。抑郁症对自杀行为有严重影响,在有抑郁症的患者中,那些不配合治疗、认为自己并无症状无需治疗或者专家认为病情严重无法治疗的病人,具有更高的危险性。精神分裂是一种与自杀相关的精神因素,在有精神分裂症的人群中,年轻的男性患者、处在疾病早期阶段的患者、慢性复发性患者、恐惧“精神分裂”的患者危险性更大。2.2 既往的自杀企图和自杀
3、未遂。有自杀家族史,被认为是增加自杀危险性的指标。基因的原因使一些人倾向于自杀,因为有的自杀行为近乎呈现出一种家族性,引发家族性的自杀。过去的一次自杀经历往往是随后发生致死性自杀行为的最强有力的预示,有过自杀的经历会增加再次自杀的风险。有过既往的自杀企图的人,容易再次走向自杀。多次自杀未遂者的自杀风险明显高于仅有自杀企图和无自杀未遂史者。2.3 绝望和社会隔离。参加社会各项活动可以降低自杀风险,相反,社会隔离或单独生活则使自杀风险增高。孤单或隔离者往往失去及时发现和被救生的机会,是自杀死亡较高的另一因素。长期被隔离的人容易悲观、绝望,最终走向自杀。2.4 生活中应激性突发事件。某些生活中的事件
4、与自杀的关系非常密切,是自杀行为的预示因素。大量研究表明,这些事件包括个人损失(自尊心受挫、羞耻罪恶、重要身份和地位丧失等)、人际冲突问题等。大多数应激是长期存在而缓慢积聚的,如果没有十分突然的应激事件,一般人均可忍受,但应激事件迭加到一定程度超过自杀极限,就可发生自杀。生活中应激性突发事件,是那些缺乏处事经验而挫折承受能力弱的大学生自杀的重要诱发因素。2.5 其它一些自杀危险因素。患有难于承受的恶性疾病和慢性躯体疾病、贫困无法继续生存、存在人格缺陷、生活处境困难并长期承受失业等巨大社会生活压力等因素,均可使自杀风险增高。另外,如绝望感和无助感等因素也可增加自杀的危险性。3、青少年大学生自杀心
5、理分析3.1 大学生自杀动机的特点。并不是每个自杀个体都有明确的动机,有些是在激情、非理性状态下的突然行为,其自杀动机具有模糊性。另一方面,有些自杀行为又不是基于单一的动机,而是多种动机结合引发的结果。一般来说,大学生自杀比较多见的动机有:(1)解脱型:自杀被作为在绝望中摆脱痛苦、寻求解脱的手段。当大学生面对自身的生理、心理压力或外界应激因素时,容易感到无助和无奈、甚至绝望,他们觉得已经走投无路,故选择自杀的极端方式来减少压力、逃避痛苦;(2)防御型:自杀被作为对挫折感或自责感的一种消极的自我防御机制。当大学生由于自身的某种过错而陷入挫折情境时,自杀行为成了一种改变挫折处境、减少自责或逃避惩罚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青少年 大学生 自杀 心理 分析 干预 机制 3673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