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模板集合7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模板集合7篇.docx(2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模板集合7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1 第1课时 圆柱的熟悉 教学内容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教材第17页圆柱的熟悉、第18页例1和第19页例2。 内容简析 圆柱的熟悉:通过观看物体的外形,初步熟悉圆柱。 例1:通过观看圆柱,熟悉圆柱的侧面、底面和高。 例2:通过观看图形,把握圆柱的侧面绽开图。 教学目标 1.熟悉圆柱的侧面、底面和高;熟悉圆柱的侧面绽开图,理解圆柱侧面绽开图与圆柱的关系。 2.通过观看、发觉、沟通,让学生自主探究,把握学习方法。 3.培育学生观看、比拟和推断的力量,以及发觉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力量。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把握圆柱的根本特征,理
2、解圆柱侧面绽开图与圆柱的关系。 难点:圆柱侧面绽开图与圆柱的关系,建立圆柱的空间观念。 教法与学法 1.在教法上,应加强直观演示和操作,利用多媒体课件从实物中抽象出圆柱的图形,帮忙学生建立圆柱的表象,再让学生通过观看和操作,发觉并总结出圆柱的特征。 2.在学法上,学生把观看和动手操作相结合,通过摸一摸、量一量、画一画等实践操作活动熟悉圆柱的特征。本节课也应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加强小组合作与沟通。 承前启后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导入课题 实物展现法: 教师拿出一个做好的圆柱模型展现给学生,让学生摸一摸、看一看,初步感知圆柱;紧接着让学生观看这个圆柱的特征,观看圆柱的组成。(学生观看并独立思
3、索) 学生1:圆柱由三局部组成:两个圆和一个曲面。 学生2:两个圆的面积相等。 学生3: 教师表扬并鼓舞学生的答复。【品析:用观看实物的方式导入,让学生看到了真实的物体,使学生对圆柱的印象更加深刻,同时用动作摸一摸更能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件展现法: 1.课件出示“旋转门”的画面,引导联想: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圆柱的形成) 我看到了旋转门,想到了它转起来会形成一个圆柱。 2.课件出示:比萨斜塔、客家围屋、立柱、蜡烛、水杯等。课件抽出圆柱的几何模型。 今日我们一起来讨论圆柱。(板书课题)【品析:课件展现的效果是使图形更加形象详细,学生一目了然,对于图形的熟悉和理解更加精确和深刻,有助
4、于学生对于圆柱的学习和讨论。】 动手操作法: 让学生拿出所带的硬纸板、直尺、剪刀、圆规等学具,小组合作,教师引导动手制作圆柱的模型。 小组展现制作成果,教师赐予评价。【品析:亲自动手操作制作圆柱模型不仅使学生更好地熟悉圆柱,而且让学生有一种喜悦的成就感。同时,对下面观看总结圆柱的组成和特征打下坚实的根底。】 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教学例1 (1)整体感知圆柱 谈谈圆柱,大家知道什么是圆柱吗?请同学说说你理解的圆柱。 找找圆柱,请同学找诞生活中圆柱外形的物体。 引导学生阅读观看教材第17页几个圆柱物体的图形,熟悉圆柱。 (2)教学例1: 出示教材第18页例1:观看一个圆柱形的物体,看一看它是由
5、哪几个局部组成的,有什么特征。 熟悉圆柱的面。 师:请同学摸摸自己手中圆柱的外表,说说你发觉了什么。 师:指导看书,再次观看例1中的图形,引导归纳。(上、下两个面叫作底面,它们是完全一样的两个圆;圆柱的曲面叫侧面。) 熟悉圆柱的高 引导学生观看例1中的圆柱,依据图形上的提示熟悉圆柱的高,再依据例1中的高找到自己手中圆柱的高。结合教材答复什么叫圆柱的高。(板书: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作高) 争论沟通:圆柱的高的特点。 归纳小结并板书:圆柱的高有很多条,高的长度都相等。 总结:圆柱是由3个面围成的。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叫作底面。圆柱四周的面(上、下底面除外)叫作侧面。圆柱的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作高
6、。 【品析:此教学环节先运用提问沟通的方式引出熟悉圆柱,再联系生活实物模型,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观看自己所制作的圆柱模型来熟悉圆柱的组成和特征,使学生记忆更加深刻。】 教学例2:圆柱的侧面绽开 (1)动手操作:请同学分小组拿出有商标纸的圆柱形实物,把商标纸剪开,再翻开,观看商标纸的外形。 反应后争论:绽开后得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是怎样剪的?绽开后得到平行四边形的是怎样剪的? (2)操作探究:绽开的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的关系。 师生一起把绽开的长方形复原成圆柱的侧面,再绽开,在重复操作中观看。 归纳:这个长方形的长就是圆柱底面的周长,宽就是圆柱的高。 (3)延长发觉:绽开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及正方形
7、的边长与圆柱的关系。 (4)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并观看教材第19页例2。 总结:长方形的长就是圆柱底面的周长,宽就是圆柱的高。 【品析:此环节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为学生创设动手实践的时机,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展操作与思索,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活动体验,让学生动手操作推导出圆柱侧面绽开后是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长等于底面周长,宽等于圆柱的高。通过这样的活动体验,让学生经受学习数学的过程。】 三、反应质疑,学有所得 在熟悉了圆柱,学习完例1、例2的根底上,让学生准时消化汲取,教师提出质疑,师生共同系统整理。 质疑一:圆柱是由几局部组成的?圆柱有什么特征? 师生共同总结:圆柱是由3个面围成的。圆柱的上、下两
8、个面叫作底面。圆柱四周的面(上、下底面除外)叫作侧面。圆柱的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作高。 质疑二:圆柱的侧面绽开后是什么外形?长方形的长、宽与圆柱有什么关系? 师生共同总结:圆柱侧面绽开后得到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长就是圆柱底面的周长,宽就是圆柱的高。 四、课末小结,融会贯穿 同学们,今日我们熟悉了圆柱,学习了圆柱的根本特征和圆柱的侧面绽开图,你能说说你的收获吗?找两个学生畅谈本课时的收获,教师对其进展补充完成课堂的小结。 师生共同总结: 1.圆柱的组成及特点:圆柱是由3个面组成的。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叫作底面;圆柱四周的面(上、下面除外)叫作侧面;圆柱的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作高。圆柱的底面都是圆,
9、并且大小一样。圆柱的侧面是一个曲面。 2. 圆柱的侧面绽开图:圆柱的侧面沿高绽开是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底面的周长,宽等于圆柱的高。连接下一节课的学习内容,给大家留一个思索的话题: 什么叫作圆柱的外表积?包括哪几个面? 五、教海拾遗,反思提升 回味课堂,发觉亮点之处:两次质疑的争论使学生的学习进入了二次消化汲取的过程,这次内化把圆柱的根本特征和圆柱的侧面绽开图的有关学问真正把握了。 反思过程,有待改良之处:在教学中,应多赐予学生动手实践的时机,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展操作和思索的同时,教师应进展相应的提问,这样学生学习的印象才能更深刻,学习的学问才会更扎实。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2
10、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学生学习了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外表积后,在充分理解了圆柱的熟悉的根底上开展的.教材中选用了很多来自现实生活中的问题,通过学生想象和动手操作,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圆柱的侧面绽开是一个长方形或一个正方形,底面是两个圆的根底上,把握圆柱的外表积的求法,获得求“圆柱体外表积”的算法。 学情分析 由于每个学生的学习水平有差异,在学习中可能会消失局部学生不知道圆柱侧面转化成学过的平面图形;或是有的同学已经知道怎么求圆柱的侧面积,但不能结合操作清楚地表述圆柱侧面积计算方法的推导过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上节课的根底上学习本节课,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小组争论得出圆柱的外表积的求法,及在生活中的应用
11、。 教学目标 学问目标:理解圆柱体外表积的含义及求法。 力量目标:通过小组合作、独立操作推导并把握求圆柱的外表积的方法,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目标:体验胜利的收获,体会小组合作探究胜利过程的喜悦。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教师引导,动手操作得出求圆柱外表积的方法。 难点:计算方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圆柱由几个面组成?上下两个面是什么?侧面绽开是什么图形? 2、圆面积怎样求? 3、长方形的面积呢? 二、创设情境,引起兴趣: 出示一顶厨师帽,让学生观看,做着肯定帽需要多少布料?用我们以前学的学问能解决吗?教师借机引出课题并板书课题圆柱外表积的求法 三、 自主探究,发觉问
12、题。 1、分组,争论: (1)、动手将圆柱的侧面沿着高剪开 。(你发觉了什么?) 圆柱的侧面剪开发觉侧面是一个长方形(正方形), 侧面积=长方形的面积=长宽=地面周长高。 重点感受:圆柱体侧面假如沿着高绽开是一个长方形。(这里要强调沿着高剪)这个长方形与圆柱体的哪个面有什么关系?(长方形的长是圆柱体底面周长、长方形的宽是圆柱体的高) (2)、复习引导:(用旧解新) 上下两个圆的面积怎样求?(假如已知底面半径就能求出底面积) (3)、小结:小组争论,将公式延长。 圆柱外表积 圆柱的侧面积底面积2 =Ch+2 r2 =dh+2 r2 2、学问的运用:(回到情景创设) (1)、出例如题: 例2:假设
13、一顶厨师的帽子,高 28厘米,帽顶半径10厘米,做一顶帽子至少需要多少面料?( 用进一法结果保存正是整十平方厘米) (2)、独立试做: (3)、集体讲评。 (4)、讲解进一法。 3.稳固练习: 四、课堂总结: 这一节课重点学习了圆柱外表积的计算方法及运用。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3 教学内容: 成数(课本第9页例2) 教学目标: 1、结合详细事物,经受熟悉成数,解答有关成数的实际问题的过程。 2、对成数问题有奇怪心,获得运用已有学问解决问题的胜利体验。 教学重点: 理解成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解决解答有关成数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填空 四折是非常之( ),改写成百分数
14、是( )。 六折是非常之( ),改写成百分数是( )。 七五折是非常之( ),改写成百分数是( )。 2、商店里花了56元钱买了一条牛仔裤,由于那儿的牛仔裤正在打七折销售,这条牛仔裤原价多少元?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有听农夫们说:今年我家的稻谷比去年增产二成,我家的桂皮晒干后只有五成等吗?他们说的是什么意思呢?原来商业上与百分数有关的术语是折扣,而农业上与百分数有关的术语就是成数。渗透环保教育 三、探究体验 (一)成数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非常之几,通称几成。例如一成就是非常之一,改写成百分数就是10%。 1、让学生尝试把二成及三成五改写成百分数。 2、让学生说说除了农业上使用成数,
15、还有哪些行业是使用了成数的学问。 3、练习:将以下成数改写成百分数。 二成=( )%; 四成五=( )%; 七成二=( )%。 (二)教学例2 1、出例如题,某工厂去年用电350万千瓦时,今年比去年节电二成五,今年用电多少万千瓦时? 2、让学生读题,分析题意,今年比去年节电二成五怎么理解?是以哪个量为单位1? 3、学生尝试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巡堂了解状况,指导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4、理解节电二成五就是比去年节约了百分之二十五的意思。从而依据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解法列出算式和解答。 350(1-25%)=262.5(万千瓦时) 或者引导学生列出 350-35025%=262.5
16、(万千瓦时) 四、稳固练习 1、三成=( )%; 五成六=( )%; 八成三=( )%; 2、第9页做一做 3、解决问题 (1)某乡去年的水稻产量是1500吨,今年由于受到天气灾难的影响水稻产量只有去年的八成五,今年的水稻产量是多少吨? (2)鼎湖山20xx年累计旅游人次是18万人次,20xx年累计旅游人次比20xx年增加一成五,20xx年累计旅游人次是多少?(出外玩要做好垃圾分类) (3)我校20xx年的在校生人数有820人,比20xx年在校生人数削减了二成,我校20xx年的在校生人数是多少? (4)某鞋厂20xx年的年产量为30万双,20xx年年产量比20xx年增加了一成六,20xx年年产
17、量又比20xx年增加一成,这个鞋厂20xx年的年产量是多少万双?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4 教学内容: 比拟正数和负数的大小。 教学目的: 1、借助数轴初步学会比拟正数、0和负数之间的大小。 2、初步体会数轴上数的挨次,完成对数的构造的初步构建。 教学重、难点: 负数与负数的比拟。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读数,指出哪些是正数,哪些是负数? -8 5.6 +0.9 - + 0 -82 2、假如+20%表示增加20%,那么-6%表示 。 二、新授: (一)教学例3: 1、怎样在数轴上表示数?(1、2、3、4、5、6、7) 2、出例如3: (1)提问你
18、能在一条直线上表示他们运动后的状况吗? (2)让学生确定好起点(原点)、方向和单位长度。学生画完沟通。 (3)教师在黑板上话好直线,在相应的点上用小图片代表大树和学生,在问怎样用数表示这些学生和大树的相对位置关系?(让学生把直线上的点和正负数对应起来。 (4)学生答复,教师在相应点的下方标出对应的数,再让学生说说直线上其他几个点代表的数,让学生对数轴上的点表示的正负数形成相对完整的熟悉。 (5)总结:我们可以像这样在直线上表示出正数、0和负数,像这样的直线我们叫数轴。 (6)引导学生观看: A、从0起往右依次是?从0起往左依次是?你发觉什么规律? B、在数轴上除了可以表示整数外,还可以表示分数
19、和小数。请学生在数轴上分别找到1.5和-1.5对应的点。假如从起点分别到1.5和-1.5处,应如何运动? (7)练习:做一做的第1、2题。 (二)教学例4: 1、出示将来一周的天气状况,让学生把将来一周每天的最低气温在数轴上表示出来,并比拟他们的大小。 2、学生沟通比拟的方法。 3、通过小精灵的话,引出利用数轴比拟数的大小规定:在数轴上,从左到右的挨次就是数从小到大的挨次。 4、再让学生进展比拟,利用学生的详细比拟来说明“-8在-6的左边,所以-8-6” 5、再通过让另一学生比拟“86,但是-8-6”,使学生初步体会两负数比拟大小时,肯定值大的负数反而小。 6、总结:负数比0小,全部的负数都在
20、0的左边,也就是负数都比0小,而正数比0大,负数比正数小。 7、练习:做一做第3题。 三、稳固练习 1、练习一第4、5题。 2、练习一第6题。 3、某日黄昏,黄山的气温由上午的零上2摄氏度下降了7摄氏度,这天黄昏黄山的气温是 摄氏度。 四、全课总结 (1)在数轴上,从左到右的挨次就是数从小到大的挨次。 (2)负数比0小,正数比0大,负数比正数小。 其次课教学反思: 很多教师认为“负数”这个单元的内容很简洁,不需要花过多精力学生就能根本能把握。可假如深入钻研教材,其实会发觉还有不少值得挖掘的内容可以向学生补充介绍。 例3两个不同层面的拓展: 1、在数轴上表示数要求的拓展。 数轴除了可以表示整数,
21、还可以表示小数和分数。教材例3只表示出正、负整数,最终一个自然段要求学生表示出1.5。建议此处教师补充要求学生表示出“+1.5”的位置,由于这样便于比照发觉两个数离原点的距离相等,只不过分别在0的左右两端,渗透+1.5和1.5肯定值相等。 同时,还应补充在数轴上表示分数,如1/3、3/2等,提升学生数形结合力量,为例4的教学打下夯实的根底。 2、渗透负数加减法 教材中所呈现的数轴可以充分加以应用,如可补充提问:在“2”位置的同学假如接着向西走1米,将会到达数轴什么位置?假如是向东走1米呢?假如他从“2”的位置要走到“4”,应当如何运动?假如他想从“2”的位置到达“+3”,又该如何运动?其实,这
22、些问题就是解决21;2+1;4(2);3(2)等于几,这样的设计对于学生初中进一步学习代数学问是极为有利的。 例4薄书读厚、厚书读薄。 薄书读厚负数大小比拟的三种类型(正数和负数、0和负数、负数和负数) 例4教材只提出一个大的问题“比拟它们的大小”,这些数的大小比拟可以分为几类?每类比拟又有什么方法,教材则没有明确标明。所以教学中,当学生明确数轴从左到右的挨次就是数从小到大的挨次根底上,我还挖掘了三种不同类型,一一请学生介绍比拟方法,将薄书读厚。 将厚书读薄无论哪种类型,比拟方法万变不离其宗。 无论哪种比拟方法,最终都可回归到“数轴上左边的数比右边的数小。”即使有学生在比拟8和6大小时是用“8
23、6,所以8。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5 教学内容: 教材第1516页的例4和第16页的试一试、练一练,完成练习三第13题。 教学目标: 1.结合详细情境和实践活动,了解圆柱体积(包括容积)的含义,进一步理解体积和容积的含义。 2.经受类比猜测验证说明的探究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的进程,把握圆柱体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圆柱的体积,并会解决一些简洁的实际问题。 3.引导学生探究和解决问题,渗透、体验学问间相互转化的思想方法。 重点难点: 把握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资源: PPT课件 圆柱等分模型 教学过程: 一、联系旧知,设疑激趣,导入新课。 1.呈现例4中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的直观图。
24、 2.提问:这几种立体的体积你都会求吗?你会求其中哪些立体的体积? 启发:大家想不想知道圆柱的体积怎样计算?猜测一下:圆柱体积的大小与什么有关?怎么算? 3.引入:我们的猜测对不对呢?今日我们就一起来探究一下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教学例4 1.观看比拟 引导学生观看例4的三个立体,提问 这三个立体的底面积和高都相等,它们的体积有什么关系?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肯定相等吗?为什么? 圆柱的体积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可能相等吗?为什么? 2.试验操作 谈话:大家都认为圆柱的体积与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可能是相等的,而且都等于底面积乘高。那用什么方法验证呢?让学生在小组中说说自
25、己的想法。 提示:圆的面积公式是怎么推导出来的?我们能不能将圆柱转化成长方体呢? 提出要求:你能想方法把圆柱转化成长方体吗?各小组说出自己的想法,有条件的拿出课前预备好的圆柱,操作一下。 争论沟通:假如把圆柱的底面平均分成16份,切开后能否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 操作教具,让学生观看。 引导想像:假如把底面平均分的份数越来越多,结果会怎么样? 演示一组动画(将圆柱底面等分成32份、64等份、128等份)课件演示使学生清晰地熟悉到:拼成的立体会越来越接近长方体。 3.推出公式 提问:拼成的长方体与原来的圆柱有什么关系? 指出:长方体的体积与圆柱的体积相等;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的底面积;长方体的高
26、等于圆柱的高。 想一想:怎样求圆柱的体积?为什么? 依据学生的答复小结并板书圆柱的体积公式 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引导用字母公式表示圆柱的体积公式:V=sh 长方体的体积 底面积 高 圆柱的体积 底面积 高 用字母表示计算公式V sh 三、分层练习,发散思维,教学试一试 让学生列式解答后沟通算法。 争论:知道什么条件就肯定能算出圆柱的体积了?分别怎么算? (s和h,r和h,d和h,c和h) 四、稳固拓展练习 1.做练一练第1题。 说一说:这两个圆柱中都是已知什么?能算出圆柱的体积吗? 各自练习,并指名板演。 对比板演,说说计算过程。 2.做练一练第2题。 已知底面周长和高,该怎么求它的体积呢?
27、引导学生依据底面周长求出底面积。 五、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六、作业 练习三第13题。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学生初步理解杠杆平衡的原理,并通过试验探究,培育学生动手操作实践,与人合作协调,及迁移、类推力量和抽象概括力量。 2经过启发、争论和独立思索、学生主动参加、积极探究,获得了杠杆平衡的条件,学生熟悉水平、实践力量和创新意识从中得到了培育。 3学生在试验、实际操作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并通过实际应用的练习,将课内外的学问有机结合,培育学生学以致用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把握杠杆平衡的规律。 2教学难点:让
28、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的学问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预备: 竹竿,棋子,塑料袋(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预备材料,导入活动: 1检查课前布置的制作工具(简洁杠杆)的作业。 学生对比制作要求,自查和同组相互检查。 小黑板或媒体出示制作要求: (1)预备的竹竿长1m,尽量做到粗细匀称。 (2)在竹竿中点打孔,拴绳子时留意绳子的长度,同时留意检查拎起绳子后竹竿是否平衡。 (3)从中点处每隔8cm做一个刻度记号,尽量等距离。 拿出预备好的棋子和塑料袋。检查大小是否一样。 2提醒课题:好玩的平衡(板书) 二、动手实践,探究规律 1.活动一:探究特别条件下竹竿保持平衡的规律: (1)假如塑料袋挂在竹竿左右
29、两边刻度一样的地方,怎样放棋子才能保证平衡? 学生思索,回答下列问题。“两边所放的棋子要同样多。” 演示:如:左边放3个棋子,右边也必需放3个棋子,这样才能保证平衡。 (2)假如左右两边塑料袋放入同样多的棋子,它们移动到什么样的位置才能保证平衡? 学生思索,说出自己的见解。“塑料袋挂在竹竿左右两边的刻度要一样。” 演示。如: 左边塑料袋挂在刻度“4”的点上,右边塑料袋也要挂在刻度“4”的点上,这样才能保证平衡。 (3)小结: 你有什么体会? 要保证竹竿平衡:中点左边两边棋子个数一样,且所挂位置与中点,刻度(距离)要相等。 2活动二:探究在一般条件下竹竿保持平衡的规律(A) (1)左边的塑料袋在
30、刻度3上,放4个棋子,右边的塑料袋在刻度4上,放几个才能保证平衡? 也放4个棋子行不行?会产生什么结果? 应当放几个? “放3个。” (2)假如左边的塑料袋在刻度6上放1个棋子。 右边的塑料袋在刻度3上放几个呢? 学生沟通,各自说出自己的见解。 右边的塑料袋在刻度2上呢? 学生不难得出结果,放3个。 右边的塑料袋在刻度1上呢? 学生不难得出结果,放6个。 (3)小结: 师:你有什么体会? 左右两边棋子个数与刻度数的积要相等。 3活动三:探究在一般条件下竹竿保持平衡的规律(B): (1)问题:左边在刻度4上放3个棋子并保持不变,右边分别在各个刻度上放几个棋子才能保证平衡呢? (2)试验活动: 学
31、生动手进展试验活动。 将试验结果记录下来。 教师供应表格,引导学生绽开活动。 右刻度 所放棋子数 乘积 (3)汇报结果。 学生发觉:左右两边刻度数和所放棋子数的积相等时,竹竿才能保证平衡。 (4)从表中你发觉刻度数和所放棋子数成什么比例? 学生观看表中两个量的变化状况,不难发觉这两种量成反比例 三、应用规律,体会揣摩 1根本练习: 母女俩在玩跷跷板,女儿体重12千克,坐的地方距支点15分米,母亲体重60千克,她坐的地方距支点多远才能保持跷跷板的平衡? 提示:从新课探究的过程我们可以知道,体重和坐的地方距支点的长度成反比例。因此,可直接设她坐的的地方距支点的距离是x分米。可以得到方程 60x=1
32、215 解方程得x=3 答:她坐的地方距支点3分米才能保持平衡。 2综合练习: 桌子上有一个天平,天平左右两边各有一个可以滑动的托盘,天平的臂上各有几个相等的刻度。现在要把1克,2克,3克,4克,5克五个砝码放在天平上,且使天平左右两边保持平衡,该怎样放? 提示:(1)依据臂长和质量成反比例 (2)先确定每个托盘中所放砝码的总质量,在确定臂长。 四、回忆整理,反思提升 1谈收获。 师:通过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学问?我们是用什么方法来讨论这些学问的? 2评价。 师:你对自己这节课的表现满足吗? 可实行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的方式进展。 板书设计: 好玩的平衡 要保证竹竿平衡:中点左边两边棋子
33、个数一样,且所挂位置与中点,刻度(距离)要相等。 左右两边刻度数和所放棋子数的积相等时,竹竿才能保证平衡。 作业设计 根底: 1.用边长20厘米的方砖铺一块地,需要20xx块,假如改用边长为40厘米的方砖铺地,需要多少块? 综合: 2.有一位菜贩很不狡猾,他有一架动过手脚的天平。这架天平的两臂不等长。有一天,当他向农夫们购置实际重5千克的白菜时,就把白菜放在天平臂较短这一侧,这样称起来较轻,天平显示只有4千克重;而当他把白菜买出去的时候,他把白菜放在天平臂较长这一侧,这样称起来白菜会有多少千克重? 提示: (1)可以像例题中一样,用列表的方法做。 (2)依据臂长与质量成反比,列方程求解。 人教
34、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7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六年级下册第107108页例2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探究讨论数与形之间的联系,查找规律,发觉规律,学会利用图形来解决一些有关数的问题。 2让学生经受猜测与验证的过程,体会和把握数形结合、归纳推理、极限等根本数学思想。 重点难点: 探究数与形之间的联系,查找规律,并利用图形来解决有关数的问题。 教学预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提醒课题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探究了图形中隐蔽的数的规律,今日我们连续讨论有关数与图形之间的联系。(板书课题:数与形) 【设计意图】直奔主题,简洁明白,有利于学生清晰本节课学
35、习的内容和方向。 二、探究发觉,学习新知 (一)教师与学生竞赛算题 1教师:你知道等于多少吗?(学生:) 教师:那等于多少呢?(学生计算需要时间)教师紧接着说:我已经算好了,是,不信你算算。 2只要根据这个分子是1,分母依次扩大2倍的规律写下去,不管有多少个分数相加,我都能立马算出结果。有的同学不信任是吗?咱们试试就知道。为了便利,我请我们班计算最快的同学跟我一起算,看看结果是否一样。谁来出题? 在学生出题后,教师都能立即算出结果,并且是正确的,学生感到很惊异。 3知道我为什么算得那么快吗?由于我有一件神奇的法宝,你们也想知道吗? 【设计意图】一方面,教师通过与学生竞赛计算速度,且每次教师成功,使学生产生奇怪心,再通过教师幽默的语言,吸引学生的留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另一方面,为接下来学习例题做好铺垫。 (二)借助正方形探究计算方法 1这件法宝就是(师边说边课件出示一个正方形),让我们来把它变一变,聪慧的同学们肯定能看明白是怎么回事了。 2进展演示讲解。 (1)演示:用一个正方形表示1,先取它的一半就是正方形的(涂红),再剩下局部的一半就是正方形的(涂黄)。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