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数学说课稿汇编十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数学说课稿汇编十篇.docx(4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汇编十篇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汇编十篇 作为一名教师,经常要依据教学需要编写说课稿,编写说课稿是提高业务素养的有效途径。快来参考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吧! 教学目标 (一)进一步理解乘法的含义,乘法算式的各局部名称、读法和所表示的意义 (二)对26的乘法口诀进展整理,找出规律,进一步熟记乘法口诀,比拟娴熟地把握用乘法口诀求积的方法。 (三)培育学生的归纳整理的力量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乘法的含义,乘法口诀的整理与熟记 难点:填写乘法口诀和乘法算式中的未知项 教具和学具 教具:16的乘法口诀卡片,4,6,12的数字卡片 学具:16的乘法口诀卡片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乘法的含义、算式
2、的读法、各局部名称及表示的意思 教师谈话:前一段我们学习了乘法初步熟悉和26的乘法口诀今日我们一起上一节整理和复习课(板书课题:整理和复习) 1出示图32 (1)谁能看图口头编一道应用题 (2)怎样列式?(教师板书:34=12(面) (3)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说出算式的各局部名称 2口答下面各题 (1)3个4是多少?怎样列式 (2)被乘数是6,乘数是4,积是多少?怎样列式: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二)乘法口诀的整理 1整理 提问:谁能告知大家我们一共学习了多少句乘法口诀?(同学们可能答复不上来,或者答复不一) 同学们手里都有一套已经学过的乘法口诀,数一数,有多少句?(21句) 我们做什么事
3、都要有条有理,为了便于记住这些口诀,我们把这些口诀按肯定的挨次,给它们排列一下,制作一个16的乘法口诀表请同学们两人一组争论一下这21句乘法口诀怎样排列好。 (学生先自己动手尝试排列,然后统一排列方法) 副标题#e# 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在学习乘法口诀时,1的乘法口诀有几句,(1句)请你找出来(教师把它贴在黑板的第一横行)2的乘法口诀有几句,(2句)是哪两句,请你找出来(教师把它们贴在黑板的其次横行)3的乘法口诀有几句(3句)是哪三句,应当排在什么地方?(教师把它们贴在黑板的第三横列)4的乘法口诀呢?5的乘法口诀、6的乘法口诀呢?请同学们连续排下去完成16的乘法口诀表如下表 2找规律 横着读:就
4、是刚刚我们制作乘法口诀的过程,第一横行,1的乘法口诀;其次横行,2的乘法口诀;第六横行,6的乘法口诀。 竖着读:先读第一竖行,你们发觉了什么?(口诀的前半局部都有“一”) 这些口诀都可以计算什么样的乘法算式?例如“一三得三”,(可以计算31=3,13=3)由此可见,1的乘法口诀不只是一句,可以是六句。 再读其次竖行,你们发觉了什么?那么2的乘法口诀你认为有几句呢?(有的同学可能认为是5句,最终统一为6句) 再读第三、四、五、六竖行,你们是不是发觉了同样的规律?那么3,4,5,6乘法口诀你认为各有几句呢? 由此可见,乘法口诀不仅可以横着读,竖着读,还可以拐弯读,拐弯读以后,每种乘法口诀都各有6句
5、,计算乘法时就可以便利多了。 由学生拐弯读一遍 斜着读:一一得一,二二得四,三三得九,四四十六,五五二十五,六六三十六你们发觉这些乘法口诀有什么特点?同学们都知道,一句乘法口诀可以计算两道乘法算式,那么这些乘法口诀呢?为什么只能计算一道乘法算式 教师拿出数字卡片“4”,提问学生:哪几句口诀的得数是4(二二得四,一四得四)哪些乘法算式的得数是“4”(41=4,14=4,22=4) 教师拿出数字卡片“6”,哪些乘法口诀的得数是6(二三得六,一六得六)哪些乘法算式的得数是6(61=6,16=6,32=6,23=6) 教师拿出数字卡片“12”,哪些乘法口诀的得数是12(三四十二,二六十二)哪些乘法算式
6、的得数是12(26=12,62=12,34=12,43=12) (三)利用乘法口诀计算 我们找到了这么多乘法口诀的规律,这些规律可以帮忙我们熟记口诀,利用乘法口诀计算乘法,可以算得又对又快 1指名卡片口算 3626554453332356 3145524364344132 4216664665352254 全体学生笔答课本第43页第2题 2填空 (1)把乘法口诀填完全 四二十四五二十五 六十二三十五 五三十六十八 (2)把乘法算式填完全 几和3相乘得12? (4)3=12想:三(四)十二,括号内填4、 副标题#e# 5和几相乘得20? 5(4)=20想:(四)五二十,括号内填4、 练习:6=2
7、46=36 4=163=18 (四)思索性练习 13= (括号内填上不同的数) 启发学生可以有两种不同的填法 3(4)=(6)(2) 3(2)=(6)(1) 2= (括号里填上一样的数) 可以这样填: (2)(2)=(2)(2)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是一节单元复习课,分成三局部第一局部先通过看图口头编题,复习乘法的含义、乘法算式的读法、各局部名称及所表示的意义,并做了适当的练习。 其次局部对学过的乘法口诀进展整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直接出示已整理好的乘法口诀表,而是先让学生利用乘法口诀卡片,进展尝试性整理,然后通过师生共同争论,依据学习乘法口诀的挨次,把乘法口诀根据1,2,3,4,5,6分
8、类整理,每一类摆成一横排,形成乘法口诀表这样安排,不仅使学生清晰乘法口诀表的构造,同时,培育学生整理学问的力量。 在引导学生对乘法口诀表找规律时,横着看,学生通过乘法表制作过程,很简单找到规律重点放在竖着看,通过找第一竖行的规律,学生发觉“1”的乘法口诀,不仅是1句,到现在为止是6句,其他2,3,4,5,6的乘法口诀也有同样规律所以乘法口诀不仅可以横着背,竖着背,而且可以拐弯背使“小九九”起到了“大九九”的作用。 第三局部进展不同形式的练习特殊是把乘法口诀、乘法算式填写完整的练习,可以为下一单元学习除法时,用乘法口诀求商打下根底。 一、说教材 今日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九册第三单元
9、分数的再熟悉,教材(3435页)的内容。在三年级下学期,学生已经结合情境和直观操作,体验了分数产生的过程,熟悉了整体“1”,初步理解了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洁的分数,已经会简洁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能初步运用分数表示一些事物,解决一些简洁的实际问题。本单元所学习的内容将在原来的根底上进展深入和拓展,本节教材通过创设“拿铅笔”、“看书”等详细问题情境,使学生体会一个分数所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详细数量也不同,丰富学生的熟悉,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教材编写有两个特点:一是突出分数的意义,使学生充分熟悉“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深化对分数意义的理解;二是创设了丰富的情境和活动,教材中创
10、设了“拿铅笔”、“画图形”等丰富的情境和活动,引导学生结合情境理解分数的意义,体会“整体”与“局部”的关系。 二、说教学目标 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我制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在详细的情境中,进一步熟悉分数,进展学生的数感,理解分数的意义。 2结合详细的情境,进一步体会“整体”与“局部”的关系。 3、体会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详细数量也不同。体验数学与生活的亲密联系。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体会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详细数量也不一样。 教学难点:理解“整体”与“局部”的关系。 四、教学具预备: 课件、铅笔若干 五、说教法和学法: 创设情境、观看沟通、
11、归纳总结。 六、说教学过程 (一)根本训练: 由于学生在三年级的时候已经对分数有了初步的熟悉,上课时就先让学生写一个分数,并说说它表示的意思。(通过让学生写分数、说分数表示的意思,其实是对分数意义的加深熟悉和理解,依据分数的意义,从而引出课题分数的再熟悉。) (二)问题情景: 课前预备了不同数量的4盒铅笔,上课时请4位同学到台前,分别从盒子里拿出铅笔枝数的1/2。其他同学留意观看,看能发觉什么问题?通过怎么拿铅笔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要把铅笔平均分成两份,拿出其中的一份,是几个?并用语言描述自己的操作过程。依据学生拿出铅笔的枝数不同,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都是拿出全部铅笔的1/2,而拿出的铅笔
12、枝数不一样多呢?” (三)建立模型: 通过刚刚的质疑:“为什么拿出的铅笔枝数不一样多呢?”经过学生争论沟通,请台上同学拿出铅笔总数进展验证,通过验证,一是让学生在说的过程中知道是把一个整体(一盒铅笔)平均分成2份,一份是几支;二是让学生感悟到整体一样拿出的1/2的数量是一样的。学生也就清晰的感悟到原来是铅笔总数不同造成的。然后引导学生思索得出结论:1/2对应的整体不同,表示的详细数量也不同。(整体不同时,同一个分数所对应的详细数量也不一样。) (四)解释应用: 1、“说一说”:先是利用学生对分数的新熟悉,来推断两个小朋友谁看的页数多,通过比拟知道两个小朋友虽然都看了自己手中书的1/3,但他们手
13、中书的总页数不同,也就是整体“1”不同,所以,他们看的页数就不一样多。使学生熟悉到:1/3对应的整体不同,表示的详细数量也不同。学生的熟悉进一步有了提升;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它所表示的详细数量也不同。 2、“画一画”:先推断1/4的意义,再由1/4推断整体“1”的详细数量是多少,最终画出图形,无论如何画,只要是整个图形的1/4是一个小正方形即可。通过画图,让学生明白:当我们知道了一个分数对应的详细数量,就可以求出整体“1”。(既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分数整体与局部的关系的理解,也有利于进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量。) 3、“练一练”:第1题重点是利用分割法、移动法、旋转、合并这些方法来看图写分数,通过
14、看图,思索:都是把整个图形平均分成几份?涂色局部占总份中的几份?第2题重点表达涂法的多样性。第3题重点除了表达画法多样性之外,还要比拟平均分之后,每一个图形的两个1/2是否一样,重点理解“平均分”。这题其实是对:“整体不同,同一分数所表示的详细数量也不一样。”这句话的加深理解。让学生在直观的根底上,把已经形成的抽象熟悉,进展了准时的练习和必要的稳固和强化。第4题是结合“云南昭通彝良5.7级地震”和“捐零花钱”的实际活动,体验分数的对应性,教育学生“勤俭节省”,有爱心等。 (五)回忆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分数又有了哪些新的熟悉?(让学生自由说出来。) (六)板书:板书与步骤同步,学生通过活
15、动说出来的,我就把它写了下来。 课后反思: 整节课下来,感觉教师引导得过多,不敢大胆放手,学生的参加面不够,要留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想方法让学生大面积的参加学习;没有留意细节的处理,有些题目讲的太快局部学生没有跟上,对“平均分”的理解不透彻;没有把握好时间和教学节奏,以至于有点拖堂。还盼望各位教师不要保守,毫无保存的给我提出珍贵的意见,我肯定虚心承受,感谢! 各位教师大家好,我是县一小的一名数学教师,名叫赵振华。今日我说课的题目是长方体的熟悉。 一、说课标: 长方体的熟悉是“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领域中“空间与图形”的一个内容,标准把空间观念作为
16、义务教育阶段培育学生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力量的一个重要学习内容。“空间与图形”主要讨论现实世界中的物体和几何图形的外形、大小、位置关系及其变换,它是人们更好的熟悉和描述生活空间并进展沟通的重要工具。空间观念是创新精神所需要的根本要素,没有空间观念,几乎谈不上任何创造制造,所以明确空间观念的意义、熟悉空间观念的特点、进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对培育学生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力量是非常重要的。在“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本节课的内容是从平面图形向立体图形的一个过渡,所以本节课的内容非常重要。 二、说教材: 长方体的熟悉这节课,是小学数学人教版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第一课时内容,是在学生把握
17、了平面图形以及对长方体有了初步熟悉的根底上进展教学的,是深入讨论立体几何图形的起始课。但在以前学生只是直观形象的熟悉。本节课是学生讨论立体图形的开头,是学生进展空间观念的一次飞跃,是进一步学习其他立体图形的根底。要上升到理性熟悉还有肯定难度。本节课就是要在学生初步熟悉长方体的根底上,来进一步把握长方体的特征,是接下来连续学习长方体的外表积和体积的重要根底。本节课的重点是把握长方体的特征。难点是通过观看、操作等活动概括出长方体的特征,会画长方体。建立空间观念。这也是本节课教学的关键。 三、说学情: 学生在小学低年级已初步熟悉了长方体、正方体等立体图形,已能识别出长方体、正方体,在前面几册又逐步学
18、习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等平面图形的特征及周长和面积计算方法,为本课时的学习奠定了学问根底。同时,通过前四年的学习,学生已有肯定的观看、操作、合作、沟通的力量,探究学习的力量和思维力量都有很大的提高,为本课时学习供应了阅历支持。但是由于学生是初次较深入地讨论立体图形,空间观念比拟差,所以教学中要在帮忙学生建立空间观念上下大功夫,主要让学生在动眼、动手、动口、动脑、动耳中自主探究新知,在探究中猎取胜利的体验。教学中注意学生的学习体验,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把握学问的内涵,转化为自身的力量。教师适时加以引导,充分表达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 四、说教学目标 学问与
19、技能:1.使学生理解和把握长方体的特征,知道各局部的名称。 2、进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过程与方法:经受长长方体的熟悉过程,体验动手操作、观看思索、探究发觉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学习活动中,体验数学学问与实际生活的亲密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育观看、操作和思维力量,渗透学习目的性教育。 教学重点:把握长方体的特征,熟悉长方体的长、宽、高。 教学难点:建立空间观念,会画长方体。 五、说教法: 创设情景、引导探究,在教学过程中,要留意引导学生怎样有序观看、怎样操作、怎样概括结论,通过一系列活动,培育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力量,使学生的观看力量、操作力量、抽象概括力量逐步提高,教会学生学
20、习。 六、说学法: 针对几何学问教学的特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以及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空间观念薄弱的特点,我准备主要采纳讲授法、观看发觉法、以及操作实践、思索沟通、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形式。并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课件帮助教学,让学生在观看、感知各种实物的根底上,动手操作,比一比、量一量,分组争论、合作学习,教师恰当点拨,适时引导,多媒体课件准时验证结论。实行这些方法及手段,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观看、试验得出结论,表达了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七、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师: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各种外形的物体,如:讲桌、
21、文具盒等,我们一起来先来观赏几组图片。(课件演示)从图中,你发觉了那些外形?边看边想它们在形状上有什么一样点? 生:都是长方体。 师:看来同学们对长方体有了肯定的了解。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外形也是长方体?(生举例) 师:这节课我们用数学的眼光来观看长方体。一起来学习“长方体的熟悉”。(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初步熟悉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师:拿出你们预备的长方体模型,看一看,摸一摸,你们有什么发觉? 生:有平平的面,还有边、角。 师:长方体这种平平的面叫做长方体的面。两面相交的边叫做棱。三条棱相交点叫顶点。 2、熟悉长方体的特征。 (1)师:长 方体的面、棱、顶点有哪些特征呢?同学们
22、从长方体入手,去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量一量、比一比,把你的发觉在小组内相互沟通、争论。 (2)教师巡察指导。 (3)汇报沟通。 预设:生1:我们发觉长方体有六个面,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每个面都是长方形。 生2:长方体有12条棱,相对的棱的长度相等。 生3:长方体有八个顶点。生4:生5:生 3、概括长方体的特征。 师:刚刚大家发觉了长方体的特征,你能运用所学解决课本28页的这7个问题吗?(视频展现台出示书28页的表格。学生分别答复这7个问题。) 4、熟悉长方体的立体图。 师:(出示课件长方体)你最多能看到这个长方体的几个面?你看到了哪三个面?哪三个面看不到?(上面、前面、右面) 师:我们把所
23、看到的这个长方体依据透视原理画下来就是这样的。(媒体演示)这就是长方体的立体图形。 师:大家会认了吗?试一试。 师小结:以后,我们要推断一个物体是不是长方体,要依据长方体的特征去分析。 5、画长方体 师:同学们都学得特别仔细知道了长方体的特征,那么大家会画长方体吗? 画长方体步骤:1、画一个平行四边形。2、画出长方体的高。3、连线。 6、教学长方体的长、宽、高。 (1)、师:同学们刚画出了长方体,那么长方体的长、宽、高有什么特点? 师课件展现后,学生汇报。 (2)、大家想不想亲自制作一个长方体的框架呢?把你思索的结果和大家共享共享。 生汇报。 (三)、联系比拟,生活拓展 1、量一量墨水盒(教科
24、书、铅笔盒)的长、宽、高 2、练习五第4题. (四)、课堂小结 师:本节课你都有哪些收获? 师:今日这堂课讨论了长方体。带着今日的学习,下课自己再讨论一下好吗? (五)、作业做一个长方体模型。 (六)板书设计: 长方体的熟悉 面:6个都是长方形,相对的面完全一样。 长方体棱:12条,相互平行的棱长度相等 顶点:8个。 今日我说课的内容是课程标准试验教材数学五年级上册中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下面我从说教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三个方面进展说课。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本册书第五单元“多边形的面积的计算”第一小节的内容。前面学过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平行四边形和
25、三角形的特征及底和高的概念,几何图形的熟悉贯穿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中,并且是根据从易到难的挨次呈现的。所以,要使学生理解把握好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必需以长方形的面积和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为根底,而且这局部学问的学习运用会为学生学习后面的三角形、梯形等平面图形的面积奠定良好的根底。 2、学生分析:学生已经把握了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和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这些都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学问根底。但是小学生的空间想象力不够丰富,对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有肯定的困难。因此本节课的学习就要让学生充分利用好已有学问,调动他们多种感官全面参加新知的发生进展和形成过程。 3、教学目标:依据新课标的要求及教材的
26、特点,以“学生的全域进展”作为标准,从“学问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学问目标:使学生在理解的根底上把握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能正确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 力量目标:通过对图形的观看,比拟和动手操作,进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渗透转化和平移的思想,并培育学生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力量。 情感目标:通过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育探究的精神,感受数学与生活的亲密联系。 4、教学重点:探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并能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5、教学难点:探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 6、教具预备:平行四边形纸片,剪刀,直尺等。 二、说教法、学法 数学
27、课程标准提出了重视学生学习过程的全新理念,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能动性,让学生参加学问发生进展的全过程。本节课中,我实行多种手段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学习过程。本节课教法上最大的特点是让学生动手操作,把静态学问转化为动态,把抽象数学学问变为详细可操作的规律性学问,指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开展屡次争论,使他们自主、欢乐地解决问题。另外,我还力图表达学生学法的转变:从被动承受学习变为在自主、探究合作中学习,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再自己想方法解决,让学生亲身体验学问的形成过程,促使学生思维的进展,培育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力量,使学生的观看力量、操作力量、抽象概括力量逐步提高,教会学生学习。 三、说教学过程 为
28、了更好地完本钱节课的教学任务,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抓住关键,我把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1、问题导入,设疑激趣 为了跳出陈旧的数学课单纯讲知传道的框架,让学生体会数学学习的欢乐。在新课开头,除了复习以前学过的一些图形的面积外,我还出示了一个不规章图形,以怎么知道它的面积来设疑导入,激发学生积极探求学问神秘的欲望,启发学生设法把所讨论的图形转化为已经会计算面积的图形,渗透转化的方法。 2、数方格法,初步感知 用“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比拟大小”这个问题,首先引导学生用数方格的方法尝试。学生仔细观看后,完成表格,最终争论总结出:长方形的长和平行四边形的底相等,长方形的宽和平行四边形的高相等,并
29、得出两个图形的面积一样。这一组简洁操作,实际上是组织学生从感性到理性熟悉长方形的长、宽与平行四边形的底、高一样的内在联系。学生在充分的时间里进展合作探究,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学生的共性得到彰显。汇报沟通时,他们争先恐后发表自己的见解,课堂生气特别活泼,民主、宽松、和谐、愉悦的气氛自然形成,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3、抓住重点,深入推导 学生认知是由浅入深的,通过数方格,他们已经知道:两个图形面积相等,长方形的长和平行四边形的底相等,宽和高也相等。但这三个结论之间并没有在学生思维中产生联系,而这个联系正是本节课的重难点,于是我启发学生:“假如要求在实际生活中平行四边形的
30、面积,常常用数方格这种方法便利吗?这就需要查找一种更简洁的方法。那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该怎样计算呢?”,引导学生争论,学生不受任何束缚,开动脑筋,最终共同得出可以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的方法,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和创新意识,培育了他们自主探究的精神。 4、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学生动手操作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选取代表进展汇报沟通,找准切入点,突破难点。利用从学生汇报中得来的信息,引导学生说出“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高剪开,通过平移的方法,拼成一个长方形”的转化过程,和“拼成的长方形的长就是平行四边形的底,拼成的长方形的宽就是平行四边形的高”这个关系。这不是教师强加给他们的,而是学生自己讨论争论的结果
31、,是课堂中生成的收获。这一环节的安排,既熬炼了学生的动手力量,也进展了学生的空间概念,更为下一步推导面积公式积存了感性阅历。 5、电脑演示,总结新知 感性阅历的积存和实践的结果,再加上电脑课件的演示,学生通过争论很简单达成共识,借此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并进展板书。整个新学问的教学,充分敬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发觉、比拟、归纳,利用多媒体课件,从详细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循序渐进,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突破了难点,解决了关键,培育进展了学生力量。另外,在总结公式后,我还安排了一个“你知道吗?”,介绍我国古代数学家对平面图形面积的推导和计算方法,丰富学生对我国数学史的
32、熟悉。 6、分层运用,理解新知 对于新知需要准时组织学生稳固运用,才能得到理解内化效果。我本着“重根底、验力量、拓思维”的原则,设计如下几道练习题: 根底练习:出例如1,先让学生口述计算过程,然后教师进展标准的板书。 提升练习:借助3道选择题,稳固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推导过程。 发散练习:比拟平行线间两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设计一个为24平方米的平行四边形的广告牌,让学生综合运用学问,进展规律推理,使学生明白等底等高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以及面积相等外形不同等。 整个习题设计局部,涵盖了本节课的全部学问点,题目呈现方式的多样,吸引了学生的留意力,使学生面对挑战布满信念,激发了学生兴趣,引发了思索,进
33、展了思维。同时练习题排列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层层深入,也有效的培育了学生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力量。 7、全课小结,整理学问 让学生回忆本节课,说一说自己的收获,培育学生的学问概括力量,并借此板书课题“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到达点题的效果。 这节课的设计,给学生充分的眼看、手做、耳听、嘴说、脑想的时间和空间,学生都能积极的参加教学活动,在实践中理解新知,并尽可能地多角度来验证结论,学生的动手操作力量,规律思维力量得到提高,求异思维和创新力量得到训练。学生把握了学法,也为学习供应了一把释疑解难的钥匙。 一、教材分析:小数乘法第四框题连乘乘加乘减是本册教学重点之一。这局部内容是在学生把握了整数的四则运
34、算,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小数的加减法的根底上进展教学的。同时又为后面学习小数四则混合运算以及更简单计算做预备。为此,要求学生必需扎扎实实地把握这局部学问。 我教学本节课的主导思想是:学生是课堂的仆人,教师是组织者。依据素养教育的要求、教材特点和学生已有的学问构造等实际状况,重视过程教学和整体性教学。引导学生从原有学问动身,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加深理解新学问。有目的地组织安排教学活动,以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学问的力量。 教学理念:数学教学活动必需建立在学生的认知进展水平和已有的学问阅历根底之上。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充分信任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
35、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看、找、想、算的过程中学习本课的学问点,到达教学的目标,详细表达以下几点: 1、联系实际,从生活中切入; 2、主动探究,在活动中感悟; 3、合作沟通,在练习中升华。 二、教学目标: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的编写意图和学生的认知规律,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学问目标:通过自主探究,理解连乘乘加乘减的意义,理解把握连乘乘加乘减的计算方法。 2、力量目标:能正确进展口算和笔算,使学生熟悉小数连乘与整数连乘之间的联系和区分。 3、情感目标:培育学生自主参加意识,主动探究的精神,迁移类推力量,进展学生思维。 依据教材编排特点,我确定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小数连乘乘加乘减的意义,
36、把握小数连乘乘加乘减的计算方法。 教材难点是积的小数点位置确实定。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依据小学生奇怪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我在教学中采纳的教学方法是尝试法,操作法,发觉法,争论法等。 学法指导:学生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始终离不开学法。我重视观看,比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沟通等方面的应用。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在开放的时间和空间里,全面参加新知的发生进展的形成过程。 三、说教学环节:在新课标的提倡下,结合我校实际状况,本节课的教学我分为六个环节进展: 第一环节,铺路搭桥,兴趣引入。 良好的开端是胜利的一半,为了唤起学生的学习动机,我让学生填写书中的表格 因数1.21.021.0021.
37、0002 因数0.40.40.40.4 积 谁能说说,在表中你能发觉什么规律?让学生在各抒己见中充分感知”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变化,积也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这一规律。 其次环节,明确目标,奇妙设疑。 同学们请看1542=多少教师现在把这道题改成1.50.40.2,你会做吗?通过变式,创设问题情境,从学生熟识的问题入手,从而顺当进入新课的学习。然后交待本课的学习目标。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要通过自主探究,来理解小数连乘的意义,理解把握小数连乘的计算方法,并能娴熟地进展口算和笔算。 第三环节,操作观看,发觉规律。 1、出例如六,1.30.21.1 学生依据题意列出算式:1.30.2=0.2
38、60.261.1=0.286这个乘法算式有什么特点?依据这一特点,还可以用别的方法计算吗?1.3乘以0.2再乘以1.1表示什么意思呢? 你能说出以下算式表示什么? 2.71.50.15.80.41.23.11.20.31.61.10.5 小结: 小数连乘的意义是什么? 小数连乘的意义与什么算式的意义一样?(小数连乘的意义与整数连乘的意义一样。) 说明整数乘法的意义也适用于小数乘法。 通过学生观看,比拟,争论,采纳发觉法来组织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育了学生探究学问,发觉问题的力量。 2、让学生通过自学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积极参加学问的形成过程中。 3、填空,并讲出道理。
39、4、小结,引导学生得出计算方法。 观看以上题,你发觉积的小数位数与什么有关?有什么关系?为什么?(积的小数位数与被乘数和乘数的小数位数有关,被乘数和乘数共有几位小数,积就有几位小数。)小数乘以小数的计算方法是什么?(积的小数位数是被乘数和乘数的小数位数之和) 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用通过带有思索性的问题,引导(ben文由wuyanrenji a收集整理)学生思索,并大胆让学生尝试、讲解、争论,把学生引导到算理的探究过程之中。在学生理解算理的根底上,通过观看比拟总结出计算方法,提高学生的抽象、概括力量。 四、阅读书本,质疑问难: 质疑是人的思维走向深刻的开头,为了加深理解所学学问,由局部理解到整体
40、回忆,形成体系,我让学生阅读9页的内容,提出尚存的疑虑,做到准时反应。 五、巧设练习,进展智能: 练是数学课的重要特征,我通过有层次的练习,培育学生的力量,发挥学生的智能。 1说出下面各算式中积应有几位小数 25.43.61.22.371.020.120.150.33.1 1.0322.41.013.5062.030.10.0172.10.001 2在积的适当位置上添上小数点 观看:积的小数位数是多少位?为什么? 3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2541=1851=2.50.42= 0.250.40.1=0.180.50.1=0.0250.42=留意:计算的结果,小数局部的位数列出乘法算式,再算出来。 练
41、习的设计由易到难,思维过程既有绽开,又有压缩,突出重点和难点,有助于学生形成技能技巧,提高学生的计算力量。 六、梳理概括,形成体系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这节课你们都有哪些收获呢? 此环节的设计目的在于启发学生动脑思索,归纳总结所学学问,使所学学问归结到已有的学问构造中去,从而培育了学生语言概括力量和表达力量。 以上是我的说课全部内容。 敬重的各位评委,各位教师:大家好! 我今日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西师版第九册其次单元的内容:轴对称图形。 本节内容是学生在三年级下初步感知生活中的对称现象的根底上进展教学的,学生对对称现象有了肯定的熟悉。而且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具有轴对称性质的很多事
42、物为学生的认知供应了肯定的感性根底。为此,教材在编写时非常注意直观性和可操作性。本节课,主要是帮忙学生在原有的感性熟悉根底上建立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这两个概念。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其他几何图形的有关学问打下根底。并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去发觉和制造生活的美。依据课标的要求和五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本节课,我确定如下的教学目标: 学问目标:通过观看操作等活动,熟悉并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点,能精确推断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并能找出对称轴。 力量目标: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培育学生的观看力量,动手操作力量和创新思维力量。 情感目标: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培育审美意识;激发学生学数学,爱数学的积极情感。 这样的目
43、标设计,打破了传统概念教学的规律,从过于注意概念本身转化到更多的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情感体验,立足教学目标多元化。不仅要使学生把握学问目标,还要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进展各方面的力量,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美学价值。 而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熟悉并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点。能精确推断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依据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状况,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教学中,要用到的多媒体课件,彩色纸,几何图片,剪刀,尺子等是这节课要预备的教具和学具。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合,引导者,依据这一理念,我遵循激、导、探、放的原则。教学中,我细心设计嬉戏,诱导学生思索、操作。鼓舞学生沟通,并让学生运用学问去大胆创新。 学生作为主体,在学习活动中的参加状态和参加度,是打算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学法的选择上,表达出玩中学,学中玩,合作沟通中学,学后沟通合作的思想。这节课,为了表达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我以学生的学为立足点,设计了如下的教学过程: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我先设计了一个学生喜爱的折纸嬉戏,我用彩色纸折了学生比拟喜爱的简洁图形,让学生认真观看我折的方法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