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中地理必修知识点整合.docx





《2022年高中地理必修知识点整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高中地理必修知识点整合.docx(2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高中地理必修 2 学问点整合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第一节 人口的数量变化 一、人口的自然增长 1. 影响因素:诞生率和死亡率 2. 特点(1)不同历史时期 总趋势:人口数量不断增长;特点:世界人口增长的快速时期 20 世纪以来 缘由:相伴着生产工具和社会生产方式等方面的进步使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利 用与适应性不断增强(2)不同地区 特点:不平稳 表现国家 详细特点发达国家 人口自然增长率保持在较低水平,人口增长缓慢进展中国家 政治上的独立、民族经济的进展,医疗卫生事业 的进步,人口死亡率下降,因而人口增长很快;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1. 人口增长模式
2、(1)构成:如图: a 诞生率; b 死亡率;自然增长率;(2)类型及特点类型诞生率特点自然增长率死亡率原始型高高低传统型高低高现代型低低低2. 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1)过程:由原始型转向传统型,继而向现代型逐步过渡;(2)表现时间差异详细表现20 世纪 50 岁月到 70 岁月中期发达国家进入现代型目前大多数进展中国家仍没有完成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名师归纳总结 空间世界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第 1 页,共 14 页中国目前已基本实现了人口增长模式从- - - - - - -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其次节 人口的空间变化一、人口的迁移1. 人
3、口数量的变化:人口自然增减;人口迁移2. 概念、 分类: 一段时间内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畴内发生转变;按是否跨过国界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国际人口迁移:人口跨国界并转变住宅达到肯定时间(通常为1 年)的迁移活动;国内人口迁移 : 在一国范畴内,人口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移居的现象;3. 世界人口迁移的特点、意义“ 二战” 前:特点为以集团性、大批的移民为主,流向主要是从欧洲到以美洲、大洋洲为主的国家和地区;“ 二战” 后:从进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4. 我国人口迁移特点和缘由定居移民削减,短期流淌的人口增加;时期特点缘由20 世纪 80 岁月中期前有方案、有组织地进行方案经济体制
4、和严格的户籍治理制度20 世纪 80 岁月中期后流量增大, 流向发生明显变化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影响5. 我国的“ 民工潮” 现象方项目内容迁移规模人口迁移日趋活跃,流淌人口大量增加,并有逐年上升趋势总特点从农村到城市,从内地的省、自治区到沿海城市和工矿区向主要迁出地四川、江西、山东、河北、河南、安徽、贵州等省区类主要迁入地浙江、江苏、广东、上海、北京、新疆等主要方式自发流淌为主型主要目的务工和经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显现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主要缘由城乡和地区之间巨大的收入差距;积极影响国家推出了答应农夫进城的一系列政策;给城市供应了大量廉价劳动力,缓解了城市部分行业劳动力的供求冲突;促进了城市周边
5、地区的农、牧、渔和副业的进展;为城市第三产业的进展制造了条件,便利了城市居民的生活;消极影响为城乡思想文化沟通制造了条件,推动了城市文化向多元化进展;增加了城市公交、卫生、训练、环保、方案生育等方面的压力;给城市的治安治理带来一些问题;二.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1. 自然因素(1)地区之间自然环境的差异和自然环境的变化对人口迁移有重要的影响;(2)主要因素:气候、土壤、水、矿产资源和自然灾难等;2. 经济因素:经济进展、交通、通信等 特别因素:政治、文化 3. 社会因素 重要因素:政策、社会变革、战争和宗教 第三节 人口的合理容量 一、地球最多能养活多少人 1. 环境承载力 概念:环境能连续供
6、养的人口数量 衡量指标:人口数量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2 页,共 14 页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2. 环境人口容量 资源(主要因素)(1)影响因素 科技进展水平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2)估量:存在乐观者、悲观者、介于乐观者和悲观者之间三种观点;二、地球上适合养活多少人1. 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1)实质:一个国家和地区最相宜的人口数量;(2)要求:依据合理的生活方式;保证健康的生活水平;不阻碍将来人口的生活质量 2. 意义:影响人口战略;影响人口政策;影响区域的经济社会进展战略 3. 实现的保证措施区域 详细措施进展中国家尽最大可能把人口掌握
7、在合理的规模之内 世界 建立公正的秩序,保证大多数人拥有不断追求高水平生活质量的公平权益敬重人地和谐进展的客观规律 各国、各地区 因地制宜制定本区域连续进展战略其次章 城市与城市化第一节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一、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 1. 城市土地利用类型:包括商业用地、工业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住宅用地、休 憩及绿化用地、交通用地和农业用地等;2. 城市功能区(1)特点:一般功能区之间无明确的界限;(2)常见功能区功能区分布特点住宅区城市最为广泛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分为中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商业区多位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或街呈点状或条状分布角路口工业区主要分布在交通比较便利的地带由城市内部工
8、业相互集合而形成二、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1. 概念: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组合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也叫做城 市地域结构;2. 城市地域结构模式: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等;3. 影响因素经济影响因素详细影响交通便利程度因素距离市中心远近影响地租的高低各类土地利用付租才能社会收入不同导致住宅区的分化因素知名度种族或宗教 历史因素 早期的土地利用方式对日后的功能分区有深远影响 4. 形成和变化:随着城市的进展而逐步形成和变化;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3 页,共 14 页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其次节 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一
9、、城市的不同等级 1. 城市等级的划分(1)城市等级的划分标准:一般依据城市人口规模;(2)城市等级类型:集镇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从小到大)(3)影响因素:城市能够进展到肯定的规模或达到肯定的等级,与城市所处的 地理位置亲密相关;2. 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1)城市服务 城市作为区域的中心, 集中了大量不同企业和机构, 为区域供应各种产品和服务,吸引着区域内的居民到城市来购物、就医、上学或寻求其他服务;(2)城市的服务范畴 地域空间:城市服务范畴;城市邻近的小城镇及广大的农村地区 特点:不固定,也没有明确的界限;(3)城市等级服务种类服务范畴城市数目高多大少低少小多二、德国南部城市等级体系的
10、启示 1. 城市等级体系 同一区域内,不同级别的城市空间组合,就构成了一个地区的城市等级体系;2. 启示:等级较高的城市数目较少, 等级较低的城市数目较多; 等级较高的城市 相距较远,等级较低的城市相距较近;3. 等级较高的城市的服务范畴包含了多个等级较低的城市的服务范畴;域而言,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范畴是层层嵌套的;就整个区第三节 城市化 一、什么是城市化 1. 概念: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2. 城市化的动力 动力 影响 拉力 吸引人群来到城市的因素 推力 促使人群离开乡村的因素 3. 城市化水平:可以用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表示 4. 城市化与区域经济进展的
11、关系(1)城市是区域进展的经济中心,能够带动区域经济进展;(2)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又促进城市的进展;5. 意义:带来聚落形状的变化;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的变化;地区社会经济进展的必定结果,社会进步的表现,表达了社会经济进展水平 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1. 特点:可以表示为一条稍被拉平的“S” 形曲线;2. 世界城市化进程及地区差异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4 页,共 14 页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图 城市化特点阶段示水平高低进展特点分布国家初期阶段A 较低较慢进展中国中期阶段B 高推动很快,市区显现了很多城市化问题家后期阶段C 较高城市
12、人口比重增长趋缓甚至停滞发达国家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 合理城市化(1)影响:改善环境(2)例证 合理的城市化 - 平整土地、修建水利设施、绿化环境等措施环境向着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促进社会进展的方向转变,降低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压力 2. 过快的城市化(1)城市对自然地理环境因素的转变 a. 生物的多样性削减;b. 水质、水量和地下水运动发生变化;c. 废渣对城市土地质量产生影响;d. 显现城市“ 热岛” 现象,密集的建筑群影响了日照、风速和风向;(2)城市环境质量的下降显现大气污染、水污染、垃圾污染和噪声污染等环境污染问题;3. 生态城市化(1)目的:降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3、使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起来;爱护自然环境并不断开拓城市自然景观;(2)目标 : 进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的绿色交通,削减城市各类活动对环境的污染; 使城市景观尽可能地与自然景观保持和谐,建立一种良性循环;第三章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进展第一节 农业的区位挑选一、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1. 农业区位的含义(1)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肯定区位);(2)农业与地理环境各因素的相互联系(相对区位);2. 影响农业区位挑选的主要因素及其变化名师归纳总结 类别详细因素进展变化第 5 页,共 14 页- - - - - - -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自然因素气候、地势、土壤、水源等
14、比较稳固社会经济因素市场、劳动力、交通运输、政策、科技等进展变化较快二、农业地域的形成 1. 概念:农业地域是指在肯定的地域和肯定的历史进展阶段,在自然、社会、经 济、科技等条件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农业生产地区;2. 特点:在同一农业地域内,农业生产条件、结构、经营方式、进展方向等具有 相同的特点;3. 成因:农业地域的形成,是因地制宜进展农业、合理利用农业土地的结果;4. 差别:由于动植物的地域分布不同, 以及自然条件、 社会经济条件的地域差异,世界上形成了多种农业地域类型;5. 分类生分类农业地域类型原始农业热带雨林迁移农业产传统农业水稻种植业、游牧业力现代农业种植园农业、商品谷物农业、大
15、牧场性放牧业、乳畜业、园艺业质生种植业热带雨林迁移农业、种植园农业、水产畜牧业稻种植业、商品谷物农业、园艺业对游牧业、大牧场放牧业、乳畜业象混合农业混合农业投粗放农业热带雨林迁移农业、游牧业入密集农业种植园农业、水稻种植业、商品谷物多农业、园艺业、大牧场放牧业、乳畜少自给农业业、混合农业产热带雨林迁移农业、水稻种植业、游品商品农业牧业用种植园农业、 商品谷物农业、 园艺业、途大牧场放牧业、乳畜业、混合农业6. 案例:澳大利亚混合农业(1)分布地区:东南部和西南部(2)区位因素:地势平整开阔、浇灌条件较好、气候暖和、地广人稀、机械化 程度高;(3)生产模式:“ 土 - 草- 畜- 市场” ;(4
16、)措施:围栏放牧、划区轮牧并将自然草场改良为半人工草场;播种优质豆 科牧草并施肥;其次节 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一、季风水田农业 1. 主要分布:亚洲季风区 2. 作物:以水稻为主 3. 世界最大稻米生产国:中国 4. 区位因素(1)自然条件 地势:低平的平原,多集中于河流沿岸与河流下游三角洲地区;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6 页,共 14 页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气候:季风气候,雨热同期;土壤:肥沃水源:充分(2)社会经济条件 人口稠密,劳动力资源丰富;人们的饮食习惯(喜食大米)对水稻的需求量大;体会丰富,种植历史悠久;5. 特点 小农经营
17、;单位面积产量高,商品率低,属于自给农业;机械化和科技水平比较 低;水利工程量大;二、商品谷物农业 1. 分布区域详细地点性质世界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乌克兰等家庭经营中国东北和西北地区国营2. 作物:以小麦和玉米为主;3. 区位条件 区位因素 优势条件自然条件 地势平整开阔、土壤肥沃、 气候温顺、降水丰富等社会经济条件 交通运输便利、市场宽阔、 地广人稀、机械化水平 高、农业科学技术先进4. 美国的商品谷物农业(1)主要分布在中部平原,这里有两大商品谷物农业区域:玉米带和小麦区;(2)进展的有利措施:兴修水利,进展灌区,实行休耕和轮作,保证土地肥力和作物稳产、 高产;建立全国农业科
18、技讨论和推广系统,免费向农场主供应最新的农业科技成果,提高了商品谷物农业的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第三节 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一、大牧场放牧业1. 特点:大牧场放牧业是一种面对市场的农业地域类型,化程度高的特点;具有生产规模大, 专业2. 分布:牧牛占重要位置的是美国、阿根廷,养羊占重要位置的是澳大利亚、南 非;3. 气候条件:干旱、半干旱气候区 4. 潘帕斯草原的大牧场放牧业(1)区位优势:气候温顺、草类茂密;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距海港近,交 通便利;(2)进展措施:一方面实行围栏放牧、划区轮牧,种植饲料,打机井保证人畜 饮水和牧草生长用水等措施, 使牧场不退化, 另一方面饲养良种牛
19、, 加强对良种 牛的培养,以及对牛群病害的讨论;(3)大牧场放牧业具有商品化、专业化、地域化程度高的特点;二、乳畜业1. 乳畜业是随着城市进展而形成的面对城市市场的商品化、集约化畜牧业地域类型,其生产对象主要是奶牛,产品是牛奶及其制品,如奶粉、黄油和奶酪;2. 分布:乳畜业比较发达的地区主要是北美洲五大湖四周地区、西欧、中欧、澳 大利亚、新西兰等地;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7 页,共 14 页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3. 制约乳畜业分布的区位因素是牛奶大部分乳制品不耐贮藏,且运输不便;4. 西欧乳畜业的形成因素(1)地势:以平原为主,地势平整,土层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 年高 地理 必修 知识点 整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