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2.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2.pdf(1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第八单元第 15 课-答司马谏议书 1 答司马谏议书中,作者对变法一事持什么样的态度。2作者引“盘庚之迁”的例子有什么作用?3文中说:“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从这封信看,作者和司马光之间对哪些“名实”的看法存在分歧?4阅读第一段,并说说本段的行文思路。5王安石被称为“中国 11 世纪的改革家”,本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他非凡的政治胆略?6王安石在文中说“某知罪矣”。这是不是在向司马光认错?为什么?7词类活用 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 事:_ 8文言句式。(1)所操之术多异故也()(2)终必不蒙见察()(3)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4)以谓受命于人主(
2、)(5)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6)至于怨诽之多()9古今异义。(1)于反覆不宜卤莽 古义:_ 今义:一遍又一遍,多次重复。(2)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古义:_ 今义:小或少。(3)故略上报 古义:_ 今义:向上级汇报。10谏院是宋代设立的_机关,负责在朝廷中搜集建议和评论。谏院中设谏官和御史,御史负责组织各种官员收集民间的意见;谏官议论施政的得失,供皇帝参考,有时还可纠正皇帝的错误。11(8)以 故今具道所以 _ 以致天下怨谤也 _ 以授之于有司 _ 以兴利除弊 _ 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 _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 _ 自以寿不得长 _ 12游处()强聒()卤莽()怨谤()壬人()不恤()汹汹()盘庚
3、()胥怨()会晤()13(1)所操之术多异故也。句式:_ 译文:_(2)终必不蒙见察。句式:_ 译文:_ 14(3)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句式:_ 译文:_(4)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句式:_ 译文:_ 15(3)见 冀君实或见恕也 _ 终必不蒙见察 _ 见渔人,乃大惊 _ 夜缒而出,见秦伯 _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_(4)修 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_ 乃重修岳阳楼 _ 邹忌修八尺有余 _ 好修容仪 _ 16(1)于反复不宜卤莽 古义:_。今义:一遍又一遍,多次重复;颠过来倒过去,翻悔;(不利的情况)重新出现;重复的情况。(2)故略上报 古义:_。今义:刊登在报纸上;向上级报告。
4、17(1)名词作动词 以膏泽斯民 _ 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 _(2)形容词作名词 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_ 以兴利除弊 _ 18(1)度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 _ 度义而后动 _ 春风不度玉门关 _ 崔九堂前几度闻 _(2)固 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_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_ 固国不以山谿之险 _ 少年固强之 _ 19(7)为 不为侵官 _ 为天下理财 _ 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_ 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_ 未能助上大有为 _ 不足为外人道也 _ 若属皆且为所虏 _ 何辞为 _ 20 字音字形。强聒()卤莽()见恕()拒谏()怨谤()利弊()不恤()盘庚()胥怨()会晤()21司马光,字_,号_,陕州夏县涑
5、水乡(今山西省夏县)人,世称_。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自称西晋安平献王司马孚之后代。宋仁宗宝元元年,进士及第,累迁龙图阁直学士。宋神宗时,反对王安石变法,离开朝廷十五年,主持编纂了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官至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元佑元年,去世,追赠太师、温国公,谥号文正。名列“元佑党人”,配享宋哲宗庙廷,图形昭勋阁;从祀于孔庙,称“先儒司马子”;从祀历代帝王庙。司马光,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奋。以“日力不足,继之以夜”自诩,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潜虚等 2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6、题孔子像于芝佛院 李贽 人皆以孔子为大圣,吾亦以为大圣;皆以老、佛为异端,吾亦以为异端。人人非真知大圣与异端也,以所闻于父师之教者熟也;父师非真知大圣与异端也,以所闻于儒先之教者熟也;儒先亦非真知大圣与异端也,以孔子有是言也。其曰“圣则吾不能”,是居谦也。其曰“攻乎异端”,是必为老与佛也。儒先亿度而言之,父师沿袭而诵之,小子矇聋(目不明曰蒙,耳不聪曰聋)而听之。万口一词,不可破也;千年一律,不自知也。不曰“徒诵其言”,而曰“已知其人”;不曰“强不知以为知”,而曰“知之为知之”。至今日,虽有目,无所用矣。余何人也,敢谓有目?亦从众耳。既从众而圣之,亦从众而事之,是故吾从众事孔子于芝佛之院。注圣则
7、吾不能:见孟子公孙丑上:“昔者子贡问于孔子曰:夫子圣矣乎?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知之为知之:论语为政:“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里指出道学家们只取孔子原话的上半句,装得一切都“知”,实则是“强不知以为知”。本文是一篇驳论文,驳论的主要论题是什么?是用什么来批驳的?参考答案:1文章措辞虽然委婉,但表露了作者坚持原则、坚决变法的政治态度。【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从文中来看,在第二段中,王安石针对司马光认为新法“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的指责,指出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而“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从而说明变法是正确的。司马光的攻击名实
8、不符,全是谬论。文章逐条驳斥司马光的谬论,揭露出他们保守、腐朽的本质,表示出作者坚持改革,绝不为流言俗语所动的决心。在第三段中,作者举盘庚迁都的历史事例,说明反对者之多并不表明措施有错误,只要“度义而后动”,确认自己做得是对的,就没有任何退缩后悔的必要。盘庚之迁,连百姓都反对,尚且未能使他改变计划,那么当前实行变法只遭到朝廷士大夫中保守势力的反对,就更无退缩之理了。这是用历史上改革的事例说明当前所进行的变法的合理与正义性,表明自己不为怨诽之多而改变决心的坚定态度。2引用“盘庚之迁”的历史事实,意在说明“怨诽之多”并不是评定是非的唯一标准;只要确认自己做得对,就不会因为“壬人”的毁谤而放弃新法的
9、推行;同时也表明自己会像盘庚那样,力排众议,坚持变法,这也表现了自己坚持变法的决心。【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句段作用的能力。由题干可知,首先要分析“盘庚之迁”的内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作者使用这一例子的作用。“盘庚之迁”是说盘庚为了摆脱政治上的困境和自然灾害,决定迁都到殷,他的这一决定遭到全国上下的怨恨反对,但盘庚没有改变主意,最终完成了迁都计划,而且历史证明他的这一决定是正确的,由此可知,“怨诽之多”并非评定事情正误的唯一标准。作者在文中说“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意思是“盘庚不因为有人怨恨的缘故就改变自己的计划;(这是他)考虑到(迁都)合理,然后坚决行动;认
10、为对(就)看不出有什么可以后悔的缘故啊”,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的原因是“度义而后动”,这说明只要知道自己所做之事是正确的话,就不会因为他人的毁谤而放弃决定,王安石引“盘庚之迁”的例子是说自己也要像盘庚一样,不会放弃变法的决心。3“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结合原文第二段“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可知,全文立论的论点是针对司马
11、光认为新法“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的指责,指出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从而说明变法是正确的。由此可得出答案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4本段出于礼貌,先叙酬答的话从初拟“不复一一自辨”,说到在书信往来中不应该草率粗疏,现在则要“具道所以”详细说明一下原因,由此转入正文。【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第一段主要阐明写这封信的原因和目的。因为两人之间有分歧,所以写信表明自己的立场和态度。王安石在第一段第一句写了三层意思:第一层“昨日蒙教”是礼貌性套语;第二层提到与司马光“游处相好之日久”,感情色彩很浓;第三层急速转到“而议事每不合,
12、所操之术多异故也”,直接点明二人政治上不投合的原因所在。这三层意思具有高度的概括力,不伤感情,态度坦率。第二句又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是:司马光见解坚定,并不肯轻易改变,所以“虽欲强聒”多讲几句,一定得不到见察;对于洋洋洒洒三千余字的来信,只作简单答复,不再一一白辨。第二层是:经过仔细考虑,司马光很是看重自己,书信往来,不宜鲁莽,所以要做详细解释,希望司马光能够宽恕。由此转入正文。5(1)“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改革前就已经将这种情况洞明于心,却敢于挑战,体现了其非凡的胆略。(2)“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直斥当时苟且偷安、不思进取、附和世俗的社会现象,
13、不回避,不妥协,不遮掩,体现出其敢于直言的勇气。(3)明知寡不敌众,却“欲出力助上以抗之”。(4)在论辩中,面对司马光这样的政敌,用强烈的反诘语气质问:“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筛选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本文多处体现了王安石非凡的政治胆略,结合文本分析如下:主要在课文第三段中有所体现。“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直斥当时苟且偷安、不思进取、附和世俗的社会现象,不回避,不妥协,不遮掩,体现出其敢于直言的勇气。“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具有坚强的决心,和必胜的信念。“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在论辩中,面对司马光
14、这样的政敌,用强烈的反诘语气质问,充满正义感。“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改革前就已经将这种情况洞明于心,却敢于挑战,体现了其非凡的胆略。6王安石说“某知罪矣”,并不是向司马光认错。王安石认为自己“错”在“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由此可见,王安石不仅没有因变法“认错”,反而认为自己对变法还不够坚决,不够迅速,不够彻底。【详解】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筛选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应根据对文意的理解,从文本中筛选出主要信息,然后运用文中词语概括作答。王安石在文中说“某知罪矣”,并不是向司马光认错。这是作者欲擒故纵,先让开一步,说如果对方是责备自己在位日久,没有能帮助皇帝
15、干出一番大事,施惠于民,那么自己是知罪的。这虽非本篇正意,却是由衷之言。紧接着又反转过去,正面表明态度:“如日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委婉的口吻中蕴含着锐利的锋芒,一语点破以司马光为代表的保守派的思想实质,直刺对方要害,使其原形毕露,无言以对。7名词作动词,办事【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事”本义是名词,这里做句子的谓语,后面带宾语“事”,应译成“办事”。句意:如果说现在应该什么事都不去做。8 判断句 被动句 状语后置句 状语后置句 宾语前置句 定语后置句【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1)判断句,“也”表判
16、断。句意:这是因为我们所持的政治主张和方法大多不同。(2)被动句,“见”表被动。句意:最终也一定不会被您理解。(3)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议法度而于朝廷修之”。句意:议订法令制度,又在朝廷上修正。(4)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以谓于人主受命”。句意:我却认为从皇帝那里接受命令。(5)宾语前置句,“何为”正常语序是“为何”。句意:那么那些人又为什么不(对我)大吵大闹呢?(6)定语后置句,“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句意:至于那么多的怨恨和诽谤。9 书信往返 小,用作谦辞,指区区之心 写回信【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古今异义现象的理解能力。(1)“反覆”,古义:书信往返;今义:一遍又一遍,多
17、次重复。句意:(所以劝您)在书信往返时候不宜鲁莽。(2)“区区”,古义:小,用作谦辞,指区区之心;今义:小或少。句意:我小小的内心实在仰慕到极点。(3)“上报”,古义写回信;今义:向上级汇报。句意:所以简略地给您写回信。10舆论【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谏院是宋代设立的舆论机关,负责在朝廷中搜集建议和评论。当时在朝廷中设立谏官和御史,通称台谏。御史负责组织各种官员收集民间的意见;谏官议论施政的得失,供皇帝参考,有时还可纠正皇帝的错误。宋承唐制,但宋与唐的谏官制度却有所不同。唐代谏官属门下省,即由宰相负责统辖,是宰相的喉舌。宋初,朝廷把谏官分为左右谏议大夫、左右司谏
18、、左右正言,设立谏院,谏官再不属宰相管理和荐举,而由皇帝直接亲擢。谏院权限很大,对朝廷百官的任用及各种政事都可讨论,提出意见,规谏朝政缺失。谏官在谏院有知无不言、言无非罪的风气,常常和宰相的意见相左,谏院成为监督朝廷官员的重要力量,但也使朝廷的施政容易处于议而不决状态。元丰改制以后,谏院取消,谏官职司改隶门下省。11 和“所”连用,表示“缘故,理由”连词,表示结果 连词,表顺承 连词,表目的 介词,把 介词,拿,用 以为,认为【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的能力。在解释词义时,要紧紧抓住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理解。高考一般是课外文言文阅读,可以联系课文中学过的有关语句中该词的用法来推断词义。“
19、故今具道所以”意思是:所以现在详细地说出我所以这样做的理由。以:和“所”连用,表示“缘故,理由”。“以致天下怨谤也”意思是:以至于天下受害之人争相诽谤于我。以:连词,表示结果。“以授之于有司”意思是:把它交给负有专责的官吏(去执行)。以:连词,表顺承。“以兴利除弊”意思是:用它来兴办(对天下)有利的事业、消除(种种)弊病。以:连词,表目的。“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意思是:士大夫们多数把不顾国家大事。以:介词,把。“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意思是:如果君实您责备我是因为(我)在位任职很久。以:介词,拿,用。“自以寿不得长”意思是:(贾谊)自认为寿命不会长久。以:以为,认为。12 ch gu l bng
20、 rn x xing gng x w【详解】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字音的能力。注意常见同音字、多音字、形似字的读音。侧重两个方面:一是容易读错的字,包括形近而音不同的字和声旁已不代表读音的字;二是多音多义字,音随义移。本题需要注意以下容易读错的字:“游处”的“处”ch,“强聒”的“聒”gu,“胥怨”的“胥”x。13 判断句,“也”表判断。这是我们所持的政治主张多有所不同的缘故。被动句,“见”表被动。最终必定不能被(您)理解。【详解】此题考查对文言文句式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常见的文言句式类型,结合着具体语境分析,常见的文言句式: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等。(1)“所操
21、之术多异故也。”意思是:这是我们所持的政治主张多有所不同的缘故。这是判断句,有表示判断的标志“也”。(2)“终必不蒙见察。”意思是:最终必定不能被(您)理解。这是被动句,“见”表示被动,“见察”意思是被(您)理解。14 状语后置句,应为“于人主受命,议法度而于朝廷修之”。从皇帝那里接受命令,议订法令制度,又在朝廷上修正。宾语前置句,“何为”应为“为何”。那么众人为什么不对我大吵大闹呢?【详解】此题考查对文言文句式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常见的文言句式类型,结合着具体语境分析,常见的文言句式: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等。(3)“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意思是:从皇帝那里接
22、受命令,议订法令制度,又在朝廷上修正。这是状语后置句,“于人主”“于朝廷”是状语,后置了。(4)“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意思是:那么众人为什么不对我大吵大闹呢?这是宾语前置句,“何”是介词“为”的宾语,前置了。15 加在动词前称代自己 加在动词前表被动 看见 拜见 同“现”,表现 修正,修订 修建 长,这里指身高 修饰,装饰【详解】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能力。文言实词的理解,重在平时积累,但也不能死记硬背,记忆时要结合句意,注意归纳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对课文注释中有明确注明的字词要加强记忆。(3)见“冀君实或见恕也”意思是:希望您或许能够宽恕我吧。见,加在动词前称
23、代自己。“终必不蒙见察”意思是:最后一定不会不被您看到(事情的真相)。见,加在动词前表被动。“见渔人,乃大惊”意思是:桃源中人看见渔人,于是很惊奇。见,看见。“夜缒而出,见秦伯”意思是:当夜把烛之武用绳子从城墙上坠下去,见到秦穆公。见,拜见。“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意思是: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见,同“现”,表现。(4)修“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意思是:在朝廷上议论修订法律制度。修,修正,修订。“乃重修岳阳楼”意思是: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修,修建。“邹忌修八尺有余”意思是:邹忌身高八尺有余。修,长,这里指身高。“好修容仪”意思是:喜欢整理仪表。修,修饰,装饰
24、。16 书信往返 回信【详解】此题考查考生理解文言实词古今异义的能力。古今异义包括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感情色彩变化等。在解释古今异义时,要紧紧抓住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理解。(1)“于反复不宜卤莽”意思是:在书信的往来中不应该草率从事。反复:古义,书信往返;今义,一遍又一遍,多次重复等。(2)“故略上报”意思是:所以(我)只是简单地给您写了封回信。上报:古义,回信;今义,刊登在报纸上;向上级报告。17 施加恩惠 办事 好事 有利的事情/有害的事情【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词类活用的理解能力。可根据对课内词语活用的积累,根据常见的名词用作动词、形容词用作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
25、词类活用类型,结合具体语境分析。(1)名词作动词“以膏泽斯民”意思是:使这些老百姓得到好处。膏泽:名词作动词,施加恩惠。“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意思是:如果说现在应该什么事都不去做。事(第一个):名词作动词,办事。(2)形容词作名词“同俗自媚于众为善”意思是:附和世俗(的见解),向众人献媚讨好当做好事。善:形容词作名词,好事。“以兴利除弊”意思是:用它来兴办(对天下)有利的事业、消除(种种)弊病。利:形容词作名词,有利的事情;弊:形容词作名词,有害的事情。18 计划 考虑 过 量词,次,回 本来 顽固 巩固 坚持,一定【详解】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能力。文言实词的理解,重在平时积累,
26、但也不能死记硬背,记忆时要结合句意,注意归纳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对课文注释中有明确注明的字词要加强记忆。(1)度“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意思是:盘庚不因为有人怨恨的缘故而改变他原来的计划。度,计划。“度义而后动”意思是:考虑理由正当,然后去做。度,考虑。“春风不度玉门关”意思是:春风吹不到玉门关。度,过。“崔九堂前几度闻”意思是:在崔九的家里多次听到您的唱歌。度,次。(2)固“则固前知其如此也”意思是:本来事先就知道会是这样。固,本来。“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意思是:固,顽固。“固国不以山谿之险”意思是: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不能通达事情的地步。固,巩固。“少年固强之”意思是:少
27、年坚持要斗(蟋蟀)。固,坚持,一定。19 动词,算作,算是 介词,替,给 动词,当作 介词,因为 名词,作为 介词,跟,同 和“所”连用,表被动 句末语气助词,表反问【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的能力。在解释词义时,要紧紧抓住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理解。高考一般是课外文言文阅读,可以联系课文中学过的有关语句中该词的用法来推断词义。“不为侵官”意思是:(这)不能算是侵夺官权。为:动词,算作,算是。“为天下理财”意思是:为天下治理整顿财政。为:介词,替,给。“同俗自媚于众为善”意思是:附和世俗(的见解),向众人献媚讨好当做好事。为:动词,当作。“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意思是:那么那些人又为什么不(
28、对我)大吵大闹呢?为:介词,因为。“未能助上大有为”意思是:没能帮助皇上干一番大事业。为:名词,作为。“不足为外人道也”意思是:不值得对外人说这件事。为:介词,跟,同。“若属皆且为所虏”意思是:你们都将被他俘虏。为:和“所”连用,表被动。“何辞为”意思是:为什么要告辞呢?为:句末语气助词,表反问。20 gu l mng sh jin bng b x gng x w【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字音的能力。注意有些生僻字的读音,可以结合词语加强记忆:“聒”,如“聒噪”;“不恤”,如“殒身不恤”;“胥”,如“狼居胥”等。21 君实 迂叟 涑(s)水先生【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
29、学常识的能力。本题考查关于司马光的文学常识的积累。考生注意从朝代(北宋)、字(君实)、号(迂叟)、世称(涑水先生)、谥号(文正)、著作(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潜虚等)以及生平思想等角度加强记忆。22(1)驳论的论题:“人皆以孔子为大圣”,“皆以老、佛为异端”。(2)以孔子自己的话“圣则吾不能”“攻乎异端”为材料,揭穿代代相传的“大圣”“异端”之说只是“儒先”们的“亿度之言”,是无稽之谈。文章以被驳一方所持的赖以形成其观点理论的材料证据为论据,批驳了对方的言论。【详解】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
30、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1)先分析第一个问题“驳论的主要论题是什么?”文章开头“人皆以孔子为大圣,吾亦以为大圣;皆以老、佛为异端,吾亦以为异端。”即提出了驳论的论题:“人皆以孔子为大圣”,“皆以老、佛为异端”。(2)再分析第二问题“是用什么来批驳的?”文章以被驳一方所持的赖以形成其观点理论的材料证据为论据,批驳了对方的言论。孔子说“圣则吾不能”意思就是我不能算是圣人啊。孔子又说“攻乎异端”,意思是攻击错误邪说,那指的一定是道教与佛教。儒学先辈们根据自己的主观臆断猜测讲授孔子的著作,学生们糊里糊涂的听着记着,上千年都一律这么做,人们自己就不知道
31、自己的无知了。从而揭穿代代相传的“大圣”“异端”之说只是“儒先”们的“亿度之言”,是无稽之谈。【点睛】参考译文:人们都认为孔子是大圣人,我也认为孔子是大圣人;人们都认为道教、佛教是错误邪说,我也认为道教、佛教是错误邪说。人们不是真正知道大圣人与错误邪说的区别,是从父亲和老师的教导中熟知的;父亲和老师不是真正知道大圣人与错误邪说区别,是从儒学先辈的教导中熟知的;儒学先辈也不是真正知道大圣人与错误邪说区别,是孔子说过这样的话语。他说“我不能成为圣人啊”,这是他的谦虚。孔子说“攻击错误邪说”,这一定是指道教与佛教。儒学先辈们根据自己的主观臆断猜测讲授孔子的著作;父亲和老师沿袭儒学先辈们的观点朗诵记忆着孔子的著作;学生们糊里糊涂的听着记着。众口一词,就不能打破了;上千年都一律这么做,人们自己就不知道自己的无知了。不说“仅仅背诵他的话语”而说“已经知道了这个人了”;不说“勉强把没有弄懂的当作弄懂了”而说“弄懂了就是弄懂了”。时至今日,虽然有批判发现的眼光,也没有发挥它作用了。我是什么人,竟敢说有批判发现的眼光?也是跟随众人罢了。既然跟随众人而把孔子当作大圣人,也就跟随着众人而敬奉大圣人。所以说我也是跟随众人在芝佛院事奉孔子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