损伤控制与复苏陈光安.pptx
《损伤控制与复苏陈光安.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损伤控制与复苏陈光安.pptx(4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损伤控制(damage control)源于美国海军,意指舰艇承受损害和维持完整性的能力。损伤控制外科(damage control surgery,DCS)Stont首先提出(1983):1993年ROTONDO等将此损伤控制理论发展成为一项外科救治原则损伤控制性复苏损伤控制性复苏的理念是由“损伤控制性外科”理论发展而来。将损伤控制外科作为复苏的一个步骤概念第1页/共48页这一理论给部分没有生存机会的严重创伤者带来了生存的希望。为临床医师提供了抢救严重伤、多发伤、新思维和新策略概念第2页/共48页损伤控制外科(DCS)经典三部曲早期简化手术复苏确定性手术第3页/共48页传统的创伤外科手术原则
2、缺点:对于严重复杂的创伤,患者处于休克状态并且继续出血,如果进行复杂耗时的修补、重建手术,往往会加重患者的生理紊乱和病情。暴露暴露探查探查止血止血重建重建第4页/共48页创伤控制手术的必要性 严重多发伤伤员处于生理功能耗竭状态。最突出的表现是大出血等,使患者很快出现低体温、低凝血、酸中毒,构成所谓死亡三联征,这就是所谓的死亡三角。死亡死亡酸中毒酸中毒低体温低体温凝血紊乱凝血紊乱生理功能耗竭死亡第5页/共48页代谢性酸中毒 代谢性酸中毒代谢性酸中毒乳酸堆积乳酸堆积无氧代谢无氧代谢需氧代谢需氧代谢转换持续低灌流细胞能量代谢第6页/共48页呼吸酶链葡萄糖酵解三羧酸循环36ATP低灌流细胞代谢图低灌流
3、细胞代谢图需氧代谢葡萄糖2ATP乏氧代谢丙酮酸乳酸NAD+NADHCO2H2ONAD+NADHNAD+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第7页/共48页案例:Abramson等报告严重创伤伤员生存率与体内乳酸廓清有关,24小时内乳酸廓清伤员100%生存;48小时乳酸廓清伤员仅14%生存率.第8页/共48页创伤后低体温 低体温是指病人的中心温度低于35。低体温可发生于较严重的创伤之后,也可以发生于创伤面积较大、手术创伤大、时间长的病人以及某些麻醉后病人。一般分为轻、中、重三度。机体Tc34为轻度,Tc 34而32为中度,Tc32则为重度。当Tc低于32时,机体将完全丧失体温调节能力,只能被
4、动地接受热量或丢失热量。Jurkovick等发现Tc低于32的创伤病人生存率极低,认为创伤病人的临界生存温度是32。第9页/共48页自身原因:1.麻醉(0.6-1.7)2.身体暴露消毒 3.用冷、湿的挥发性消毒液进行消毒4.体腔开放丢失热量 5.术中反复用未加温的生理盐水冲洗医源性原因:医源性原因:低体温原因失失 血血产热功能损害产热功能损害体液复苏体液复苏体腔暴露热量体腔暴露热量方方式式对流、传导、蒸发、辐射对流、传导、蒸发、辐射低体温第10页/共48页案例1:Luna等分析94例严重成年创伤伤员,入院时低体温占66%。伤员低体温预后严重,案例2:Jurkovich等分析71例严重创伤伤员中
5、心温度与死亡率关系证明,当中心温度从34降至32伤员死亡率从40%升至100%。第11页/共48页低体温后果:心律失常心搏出量减少外周血管阻力增加血红蛋白氧离曲线左移、氧释放减少。第12页/共48页凝血功能障碍低体温非机械性出血原因后果凝血功能障碍第13页/共48页血小板凝血因子纤溶系统其他血小板量减少和功能损害:血小板黏附、聚集,血小板受体复合物形成受损凝血因子受损:部分凝血致活酶时间(PTT)延长、凝血酶原时间、(PT)增加、出血时间(BT)延长、凝血因子(、)减少、凝血酶受体复合物形成受损纤溶系统活化,纤维蛋白原裂解产物(FDP)增加钙离子释放、前列烷酸产物后果凝血功能障碍第14页/共4
6、8页 损伤控制手术适应症 大多数严重多发伤按常规手术方式处理,并不需要采取DCO-复苏-计划再手术模式处理。只有少数伤员生理潜能临近或已达极限,虽然技术上能达到创伤一期修复和重建,但生理潜能临近耗竭,做大而复杂的外科手术则超过伤员的生理潜能极限,必须采取DCO处理模式。应急手术处理模式适应症不同于一般创伤手术适应症。第15页/共48页1 1环境因素环境因素2 2生理潜能参数生理潜能参数3 3创伤类型创伤类型实施DCO三要素第16页/共48页环境因素1.战事2.不具备实力的基层医院3.院外现场第17页/共48页生理潜能参数 生理潜能耗竭是严重多发伤机体的主要表达,表现为:血流动力学不稳定低血压心
7、动过速或心动过缓精神状态异常、烦躁、反应迟钝、昏迷者 以上均可为DCO指征,但结果并非令人满意,目前国内外的选择标准主要考虑复苏和手术时间以危险因子两方面:第18页/共48页1.复苏和手术时间 90分钟。2.危险因素 (1)、严重代谢性酸中毒(PH7.30)(2)、低体温(T10U 但一般认为以生理潜能参数作为选择DCO适应症多为时已晚 第19页/共48页创伤类型 DCO的决定应以创伤类型为主 1.创伤机制 高动能躯干钝性创伤;多发多发性躯干穿透伤。2.损伤复杂性 大血管伴多脏器损伤;多体腔内致命性大出血 3.复杂脏器损伤 复杂胸部心脏血管伤;严重肝及肝周血管伤;复杂胰十二指肠伤;骨盆血肿破裂
8、和开放性骨折。第20页/共48页严重创伤病人的急救,应在事发现场开始,由院前急救人员实施,包括给严重伤员保温。伤员到达急救室后,更应给予积极的保温,对明显低体温的伤员,还应静脉输入温热的液体和血液。在此复苏初期即应决定实施DCO,较在术中才决定采用这一方案为好。第21页/共48页早期简化手术控制出血控制污染简易关腹、关胸第22页/共48页控制出血 暂时性控制出血:1.填塞止血:1894年Kusnetzoff 首先使用 2.出血点压迫止血:避免盲目血管钳夹止血。3.血管腔外气囊压迫止血:为控制周围血管伤、肝脏贯通伤出血有效的止血方法,可采用 Foley导管。暂时性血管阻断:1.暂时性腹主动脉控制
9、 2.选择性阻断损伤脏器血管止血:控制严重肝 出血、脾出血、肾创伤出血。第23页/共48页暂时性血管腔内转流 方法:快速方便地插入一血管腔内转流导管暂时连接损伤血管 近、远端,维持血管畅通和止血。用途:用于颈动脉、髂总动脉、股动脉、腘动脉损伤、肠系膜上 动脉损伤。第24页/共48页血管损伤修复止血法侧壁修补:适用于胸、腹及四肢大血管非横断及血管壁失活的侧壁血管伤。第25页/共48页血管结扎 大出血严重危及生命情况下,损伤血管结扎是唯一可选择的救命手术。1.动脉结扎:损伤动脉结扎带来缺血性损伤,四肢动脉干结扎带来筋 膜间隙综合征、截肢;颈内动脉结扎可带来偏瘫危险。应予 高度关注。特别提醒:每一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损伤 控制 复苏 陈光安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