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选修课文教案5篇.docx
《高二语文选修课文教案5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语文选修课文教案5篇.docx(5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高二语文选修课文教案5篇 语文教学要敢于提出自己的想法,也要耐性倾听他人看法,敬重他人的观点。要勇于承认自己的不足,观赏他人的优点和特长,学会文明地和他人沟通和交际。为了大家学习便利,我特地打算了高二语文选修课文教案5篇,希望可以帮助大家,欢迎借鉴学习! 高二语文选修课文教案1 设计思想 1文本维度。这首词被支配在人教版中学语文必修四宋词单元。词具有很强的节奏感和音乐性,语言富有张力。醉花阴充满着浓浓的相思,浓浓的愁绪,老师要带领学生深化品尝。 2学生维度。时下的中学生,喜爱阅读一些文化快餐式的作品而远离了文学经典,很难再被一首首古诗词感动。很难再与古人的思想感情融合。语文老师有责任带领学生在
2、漂亮的古典诗歌家园里徜徉,让其心灵得以滋养,得以净化。 3教学理念。依着本真阅读的理念。引导学生实实在在地与诗词语言密切接触,去感悟诗词内在的意义和神韵,发觉其魅力,获得恒久的感动。 教学目标 1反复吟咏,体会词的声律之美。 2运用联想和想象,领悟情景浑然交融的意境。 3品尝语言,充分感受相思的凄苦与漂亮,体悟词人高雅的品行和非凡的志气。 教学重难点 重点:反复诵读,品尝语言,使学生人情入境。 难点:深人品读词中的意象,领悟意境。 教学设想 1课型:品尝鉴赏课。 2教学方法:诵读、品评、点拨。 3学习方式:自主发觉、自主品尝、自主表达。 4运用多媒体协助教学。 教学时数1课时 资料链接 徐北文
3、主编李清照全集评注(济南出版社,2005年第1版) 傅兴林情深调苦意雅技高(汉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2期) 陶文鹏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古典文学学问,2008年第3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幻灯片一: 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诗经)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_相思。(王维相思)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风栖梧) 你_喜爱哪一句诗?请先读一读,然后说一说理由。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观赏一幅相思的图画,品读李清照独守空闺时向远在山东的丈夫赵明诚寄去的浓浓的相思。 二、活动之一:诵读感受韵律之美 1学生自由诵读。 要求留意字音,留意韵脚,留意节奏。
4、诵读提示: 留意重音。例如“佳节又重阳”中“又”字要重读。 留意韵脚。这首词运用了“昼”“兽”“透”“后”“袖瘦”等六个仄声韵,一韵究竟,表现出和谐、统一的音乐美。仄声字短促急迫,从音乐效果看,仄声韵较沉闷,简单传达愁苦的心情。 留意节奏。例如“有暗香盈袖”为1-2-2式,应读成“有,暗香,盈袖”。 留意语调。读时要缓慢低沉,气徐声凝。 2请一位学生诵读,另一位学生评价。 3再请全班学生静静地阅读。 三、活动之二:品尝体悟情感之美 1了解学生的阅读感受,可以拈取“愁”这个情感基调。 2学生活动:自主发觉、自主品尝“愁”的详细表现。 3结合诵读,品尝语言。依据学生自己的发觉相机点拨,师生、生生完
5、成对话沟通。例如: “薄雾浓云”勾画一种暗淡阴沉的天气,烘染出一种阴郁的氛围。也衬托出女词人郁闷的心绪。“薄雾浓云”,可以说是抒情主子公心境过滤、染色后的景象,也可以说是她心中之愁云惨雾外化所产生的“幻景”。其实,暗淡阴沉的自然景观与孤独伤感的情怀已完全融为一体。 “永”,白昼如此漫长,着实令人发愁!重阳佳节,即农历九月初九,已是深秋季节,依地理常识看,白昼应是越来越短,怎么会是“永昼”呢?原来是“剪不断、理还乱”的愁思把它拉长为“永昼”。 “销”字写出香料渐渐燃烧,烟雾缓缓腾起:腾起的又何尝不是愁、不是苦?!时间悄然消逝,而相思之苦何时有个终点! “又”字表明与亲人离别已久,独过佳节已非一回
6、。重阳节又是亲人团聚、共登高处、饮酒赏菊之时,而“每逢佳节倍思亲”。一个“又”字包含多少漂亮的回忆,而又包含多少委屈与无奈,伤感与愁苦!也有人认为,“又”字可以理解为“却又是”,在此处起递变和加重语气的作用。索然寡居时,碰上一般性的节日,譬如说端午节,也还罢了,可恰巧遇上重阳节。词人意在突出这个佳节思亲怀人之情的炽烈。 “半夜”和“昼”“黄昏”联系起来思索,委婉地表达了对丈夫思念之殷切,已达到了每时每刻之地步。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何以成为千古名句?“瘦”字又包蕴怎样的情感? 这三旬一方面示意自己在离别中的憔悴与期盼,另一方面显示自己的芳华与清品。 有一种版本为“人似黄花瘦”。
7、“比”与“似”孰优孰劣? 答案不求统一,自圆其说即可。“比”,重在程度,超过几分,意味更胜;“似”,重在物我合一。怜菊即怜人。 引用名家论述(出示幻灯片二): 李清照先是忘了自己,怜悯于菊花之瘦,次又发觉自己之瘦,_后才见出自己之瘦还有过于菊花者,她的生命似早已与菊花化而为一了。(李长之论李清照) 结尾一句是_,也是千古名句。人们都公认其言奇妙无比。一则,以帘外之黄花与帘内之玉人相比拟衬托,境况类似。形神相像,创意极美;再则,因花瘦而触及己瘦,请宾陪主,同命相恤,物我交融,手法甚新;三则,用人瘦胜似花瘦,_深至_含蓄地表达了词人离思之重,与词旨妙合无间,给人以余韵绵绵,美不胜收之感。(刘乃昌李
8、清照词鉴赏) 4再请学生诵读。 日本作家池田大作说:“每一个词、每一句话都是一颗心。”诵读时,要求学生把自己放进去。 四、活动之三:想象感悟意境之美 1词主要通过什么抒发愁情的? “黄花”“黄昏”“酒”“西风”等意象极力传达相思之愁情。 2播放背景音乐,请学生闭目想象。学生充分想象后,老师随着背景音乐轻吟此词。 3师生沟通:想象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古代文人的感伤往往通过一幅幅漂亮的画面去表现。你想到的或许是,薄雾迷漫,弥散四周,浓云凝重,堆浮天际,一位才女,独守空房,情思脉脉;或许是,夜半时分,凉意袭人,一位佳人,独宿纱橱,孤枕难眠,愁肠百结;或许是,夕阳西下,东篱秋菊,暗香盈袖,一位词人,
9、形单影只,思夫情弦,再次拨动;或许是,西风卷帘,_清瘦,一位少妇,玉容憔悴,楚楚可怜 五、活动之四:练笔表达诗意之美 以“相思”为话题写一个句子。写好后让学生逐一朗读。形成一首首现代诗。 例句(出示幻灯片三): 相思是风筝,飘飞的你,恒久在我的视线里。 相思是暗夜里那盏不眠的灯,醒亮着孤独。 相思是眼角悄然流下的红泪,染红了西边的天空。 六、齐背全词 七、总结(出示幻灯片四)“无一字不秀雅。深情苦调。元人词曲往往宗之。”(清代陈廷焯评醉花阴) 相思是如此漂亮,而又如此凄苦。但是,在今日这样一个物欲横流的时代。还有多少相思?你假如在现实中体验不到相思,那么请到诗经古诗十九首,到唐诗、宋词里去找寻
10、吧! 八、老师改诗相赠(出示幻灯片五) 相思 晚来的风摇曳烛影 惊醒了 蜷缩在梦里的冷 北去的雁衔去相思 伤感了多少西风 系在窗棂上的眼神 枯瘦一地的黄花 孤独了一个人的黄昏 却盛开着满野的柔情 九、布置作业 1从课外搜集有关相思的诗词作品进行赏析。 2将醉花阴改写为一首散文诗或现代诗歌。 高二语文选修课文教案2 教学重难点 1、了解个人生活遭受与作品创作的亲密关系。 2、让学生初步驾驭中国古典诗词中常用意象的特定属性。 一、导入 秋天是一个令人感伤的季节,很多诗人或词人在此,留下了大量的动人诗篇,然而_令人动人的便是那“见月难过,听风落泪”的多愁善感之作。多愁善感,好像就是女子的代名词,或许
11、也只有女子才能拥有这样细腻的情怀。那么今日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位将“愁情”写绝了的女词人李清照的代表作声声慢。(板书:标题和作者) 对于李清照这位女词人,我信任大家并不生疏吧!初中的时候我们就学过她的一首小令如梦令,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回顾一下这首词。(全班背诵: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尽兴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从这首词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位活泼开朗的少女,那么如此活泼开朗的少女为什么会成为一位多愁善感的女词人呢?这便与她的生活经验有着亲密的联系。那么有那位同学能为我们介绍一下这位女词人呢?(引入作者简介) 二、作者简介 (让学生回顾旧学问,对作者作个简要的介绍,然后老师
12、进行明确。) 明确南渡是李清照人生的分水岭。 李清照的词前期多写大家闺秀的生活情趣、闺怨离愁,词风清丽柔媚; 后期多写其悼亡之悲、故国之思和亡国之痛,词风哀怨凄苦。 三、朗诵,初步感知词人的愁情 声声慢是李清照南渡后晚年的作品,这时的李清照已尝尽了颠沛流离之苦、忘夫之痛和亡国之恨,所以在朗读这首词的时候,我们应当以一种哀伤、凄婉、缓慢、低沉的语气来诵读。 1、生齐读 2、师范读 让学生思索这样的一个问题:这首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我们可以结合当时的写作背景,也就是课本注释7来思索这个问题) 明确:内心难以排遣的愁绪(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 3、生个人自由朗读,并给出自读提示 (
13、联系词人的生活遭受来品读,抓住词中干脆抒情的句子来品读, 抓住词中选择的意象来品读) 四、诗歌赏析 1、提问:找出词中干脆抒情的句子。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从这句话中我们可知,词人是愁绪满怀的,好像要被愁所沉没,就如她在武陵春中所写到的“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很多愁”,那么是什么触动了她的愁绪,让她愁绪难耐呢?(这时我们就必需抓住诗歌中的一些重要的意象进行赏析) 2、间接抒情抓意象分析愁情(一切景语皆情语)并让学生从其他诗歌中去再次体会这种情感。 详析“酒”意象(“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酒是中国文化的传承,也是中国古典文学中不行或缺的一部分。那么我们来回顾一下以前学过的诗歌中
14、有哪些是含酒的诗句呢? 1)“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于是饮酒乐甚,扣弦而歌之”。 2)“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人们快乐的时候会喝酒,忧愁的时候也会喝酒,于是酒在文学中便拥有了两层含义,一是喜,一是悲。 现在我们回到今日学习的这首词上来,在词人的眼里酒是喜的还是悲的呢?词人是怎么来描述酒的? 问:为何说是“淡酒”?并非酒淡,愁情太重,酒力压不住心愁,自然也就觉得酒味淡,这是一种主观感受。一个“淡字”表明白作者晚年是何等凄凉惨淡。酒是愁的象征。 略析“秋风”意象 词人喝酒不仅仅是为了消愁,也是为了抵挡晚
15、秋凄凉的冷风。秋风会给我们一种什么感觉呢?(秋风起,秋叶便会飘落),那么此时的秋风给我们一种什么感觉呢?(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秋风会渲染一种愁情。 详析“过雁”。“雁过也,正难过,却是旧时相识” 问:为什么作者看到过雁会“正难过”? 明确:1)雁到秋天,由北向南飞,词人亦四北方人,到南方来避难,所以是“旧时相识”,但雁可以回到北方,而人只能客居江南,这便增加了词人的天际沦落之感。2)古有“雁足传书”之说,此刻她的相思之情将要寄予给何人呢?于是心中的那份亡夫之痛油然而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过雁象征离愁。 略析“黄花”意象。 凋零
16、枯萎的菊花多像自己憔悴的容颜和孤苦飘舞的晚境,此时的词人再无当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的雅致了。此时,词人的感情已慢慢融入到了落花之中。此处黄花比方女子憔悴的容颜。 详析“雨”、“梧桐”意象。 正是因为没有了那样的闲情雅致,于是词人只好独自守在窗边,消磨这无趣又悲凉的岁月。此时天空中下起了雨,滴在了院中那枯黄的梧桐上。梧桐叶落,细雨霏霏,细雨洒落在梧桐上,这既是梧桐在落泪,不也是词人的心头在滴泪吗?这里将凄凉的景色与词人苦痛的心情交融在一起了,令人心碎。 3、寻寻找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明确:词的一开头就为我们营造了一个凄清悲凉的氛围。(感情基调:哀婉凄凉) 此处连用十四个叠字,
17、不仅由外(部的动作和环境)到内(心悲戚的心境)、由浅到深、层次显明地写出了词人不能摆脱失落感和孤独感的一种心理过程,而且在音律和旋律上形成了一种“大珠小珠落玉盘”的音乐感受。 4、略析“乍暖还寒时候,_难将息” 此句写气温骤变的感受:点明节令秋天。秋天的天气改变无常,忽暖忽冷。在这样的天气里人也睡不好,_难调理休息。并非天气缘由而是人的心情。 五、课堂小结 让学生带着感情朗读这首词,品尝李清照别样的愁情。 六、实力迁移 让学生依据这节课所学到的方法,赏析一剪梅,体会词人前后期不同的愁情。 高二语文选修课文教案3 教学目标: 1、熟识并驾驭鲁迅关于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论证技巧。 2、学习本文运用
18、比方论证等方法把深邃的抽象的道理讲得深化浅出,生动形象的 论证艺术; 3、体会鲁迅杂文的语言特点。 4、联系实际,深化理解学习本文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 1、理解什么是拿来主义以及为什么要拿来 2、理解比方论证的方法 3、理解破与立的关系 教学难点: 1、“送去主义”是难点。因为现在的中学生对文章的背景不熟识,文章中有些词语比较费解。所以讲解时要适当介绍背景,把费解的词语作重点讲解。 2、反语的运用 3、理解鲁迅杂文的特色,进而理解杂文的写作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课外阅读爱好很浓,阅读范围比较广泛。唐诗宋词,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都看了不少,每天我们也进行沟通,但对于这些文学作品,前人
19、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我们该以什么样的看法来接受它呢? 作家冯骥才先生到法国访问,在一次欢迎宴会上,外国记者接二连三地向他提问。其中一位记者问:“敬重的冯先生,贵国改革开放,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东西,你们就不担忧变成资本主义吗?”冯先生回答:“不!人吃了猪肉不会变成猪,吃了牛肉不会变成牛。”他幽默机灵的回答,博得满堂喝彩。是的。我们学习资本主义的东西,不会变成资本主义,同样,继承文化遗产时,只要我们坚持正确的原则,就肯定能够有助于新事物的发展,这个原则就是“拿来主义”。板书课题、作者。 二、背景介绍 本文写于1934年6月4日。日本帝国主义占据我国东北三省之后,妄图进一步占据华北地区,中华民族面临
20、严峻危机。 国民党反动政府顽固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_政策,对外出_家领土,对内实行_的军事“围剿”和文化“围剿”。为了维护反动统治,蒋介石提倡以“四维”(礼、义、廉、耻)和“八德”(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为内容的所谓“新生活运动”。于是文化界的反动文人随之叫嚷“发扬国光”,掀起一股复古主义的逆流,以此来对抗革命文化的传播和发展。由此可见,“媚外”与“复古”二者紧密协作是国民党反动政权和一些反动文人的基本特点。而一些资产阶级买办文人,甘作“洋奴”和“西崽”,极力鼓吹“全盘西化”完全否定我国的文化传统,以此对抗革命文化。 为了促进革命文化的健康发展,1934年前后在左翼文艺队伍中进行了
21、对文艺大众化和文艺新旧形式等问题的探讨。在探讨中,有些同志受“左”倾机会主义路途影响,认为“采纳旧形式”就是“机会主义”,“类似倒戈”。依据文章内容来看,当时一些青年看到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经济文化侵略,出于爱国主义热忱和对国家民族前途的关切,对一切外国的东西部有一种恐惊心理。 由此可以看出。当时在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存在着种种错误思潮和糊涂观念。为了揭露和打击敌人,为了澄清相识,鲁迅先生写了这篇拿来主义。 作品出处 1、阅读注释 2、补充:本文写于1934年6月4日,发表于1934年6月7日的中华日报副刊上。课文选自鲁迅全集第六卷的且介亭杂文。有一段时间,鲁迅先生住在上海闸北帝国主义越界筑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语文 选修 课文 教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