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史行为主义心理学.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学史行为主义心理学.pptx(3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行为主义概述早期的行为主义(第一代,1913-1930):客观主义;以刺激和反应的术语解释行为;强调联结学习;外周论;环境决定论。新行为主义(第二代,1930-1960):强调刺激与反应之间的中介变量;允许在经验事实的基础上,对行为的内部动因进行推测;以操作主义观点解释中介变量。新的新行为主义(第三代,1960-):重视认知、思维等心理因素在行为中的作用;认为认知、思维是积极主动的过程;强调研究方法的客观性。第1页/共39页行为主义 一、早期行为主义的历史背景 二、华生的行为主义心理学 三、其他早期行为主义者的主要观点 四、新行为主义心理学 五、新的新行为主义心理学 第2页/共39页早期行为主
2、义行为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华生的行为主义体系其他早期行为主义者第3页/共39页一、行为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社会历史背景美国资本主义垄断,人的全部潜力提高生产效率 哲学背景机械唯物主义:笛卡尔、洛克、拉 美特利、休谟 实证主义:孔德、马赫实用主义:杜威第4页/共39页自然科学背景物理学:哥白尼、开普勒、伽利略、牛顿进化论:达尔文生理学:谢切列夫、巴甫洛夫、别赫切列夫 心理学背景动物心理学:罗曼尼斯、摩尔根、洛布聪明的汉斯:斯顿夫、芬斯特机能主义心理学:卡特尔、安吉尔内省心理学:反对冯特、铁钦纳IvanPavlov18491936第5页/共39页经典条件反射过程第6页/共39页John Broadu
3、s Watson 华生约翰布鲁德斯18781958美国心理学家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第7页/共39页第8页/共39页主要著作行为:比较心理学导言(1914)行为主义立场的心理学1919行为主义1925婴幼儿心理教养1928JohnB.WatsonJohnB.Watson1878195818781958第9页/共39页二、华生的行为主义心理学(一)心理学的性质和对象(二)关于心理学研究方法的问题(三)与巴甫洛夫的分歧(四)环境决定论(五)对华生的行为主义的评价第10页/共39页关于心理学的性质与对象1、心理学是纯粹自然科学的客观实验分支2、心理学的研究对象:行为(预测与控制)3、行为是可以观察到
4、的机体反应,其本质是人和动物对外界环境的适应。4、反应的4种类型:外显的习惯反应、内隐的习惯反应、外显的遗传反应、内隐的遗传反应。5、心理学研究的目的在于确定刺激与反应(SR)之间的规律。第11页/共39页关于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法(自然观察、实验)条件反射法口头报告法(内省)测验法第12页/共39页在心理学具体问题上的主张关于感觉的理论:本能关于遗传与环境的关系:环境决定论关于情绪的理论:类似詹姆斯,本能、小阿尔伯特;琼斯的行为矫正关于思维的理论:外周思维论、言语关于人格的理论:可改变第13页/共39页对华生行为主义的评价1、以行为为心理学研究对象,使心理学获得了与其他自然科学所共有的客观性
5、,在研究对象与方法上具有自然科学的特征。2、行为主义扩大了心理学研究的领域。3、行为主义促进了心理学的应用。4、行为主义的不足:彻底否定意识,贬低了生理与遗传的作用,否定本能的存在、脑和神经中枢的地位,片面强调环境与教育的作用,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第14页/共39页三、其他早期行为主义者霍尔特的非正统的行为主义:意识即行为,内驱力是学习动机之一魏斯的社会生物行为主义亨特的人类行为主义拉施里的大脑机制论:整体活动原则,和均势原则梅耶的生理行为主义第15页/共39页四、新行为主义心理学从早期行为主义到新行为主义新行为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和特点古斯里的接近联想行为主义托尔曼的认知行为主义(目的行为主
6、义)赫尔的逻辑行为主义(假设演绎行为主义)斯金纳的操作行为主义第16页/共39页从早期行为主义到新行为主义一、逻辑实证主义的影响 孔德的激进实证主义马赫的经验实证主义维也纳学派的逻辑实证主义二、操作主义的影响 科学概念是科学家自身的操作活动。如果意识、有机体内在的因素可以操作定义来表达,是可以接受的。布里奇曼:现代物理学的逻辑三、行为主义自身的发展需要 华生的行为主义是无“头脑”的心理学。重点研究行为,但也不应回避对意识、有机体内部条件的研究。第17页/共39页古斯里的接近联想行为主义Edwin Ray Guthrie一、心理学:研究刺激与反应的联结二、学习定律:接近条件作用(同时性条件作用)
7、三、对练习、消退、强化与动机的解释第18页/共39页托尔曼的认知行为主义爱德华托尔曼 美国心理学家认知行为主义(目的行为主义)的建立者,认知心理学的开拓者,新行为主义的重要代表。主要著作:动物与人类的目的性行为1932导向战争的内驱力,1942托尔曼论文集EdwardChaceTolmanEdwardChaceTolman1886-19591886-1959第19页/共39页托尔曼的认知行为主义一、心理学:关于整体行为的学说(目标、途径、方式)二、决定行为的机体内部因素:中介变量(需要系统、行为空间、信念-价值)三、学习理论:符号格式塔模式(“认知地图”学习是习得目的符号及其意义,而不是简单、
8、机械的反应)(一)期待:是有机体关于客观事件意义,通常是指目标物意义的知识或信念。(二)位置学习:动物不仅习得关于目的物意义,也习得关于刺激情境的意义。(三)潜伏学习:是指动物在没有强化的条件下,学习也会发生,只不过结果不明显,是“潜伏”的。第20页/共39页托尔曼实验第21页/共39页第22页/共39页第23页/共39页第24页/共39页四、评价1、引进“中介变量”,促进了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发展;2、认知行为主义的开拓者;3、学习理论对学习心理学产生了重要影响;4、不足:理论不系统,有些概念不明确,建立在动物实验基础上。第25页/共39页赫尔的逻辑行为主义一、假设演绎系统二、行为原理(一)学习
9、的性质:刺激-反应的联结 把SR修改为:S s r R(二)学习的基本条件:接近和强化原则(三)行为的动力:内驱力(原始与继起)(四)行为的抑制与消退(五)后期对理论的修正三、评价第26页/共39页:斯金纳弗雷德里克斯金纳1904-1990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新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的建立者第27页/共39页主要著作有机体的行为,1938科学与人类行为,1953言语行为,1957沃尔登第二,1948自由与人类的控制,1955超越自由与尊严,1971关于行为主义,1974他创制了研究动物学习活动的仪器斯金纳箱。1950年当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士,1958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
10、献奖,1968年获美国总统颁发的最高科学荣誉国家科学奖。B.FrederickSkinnerB.FrederickSkinner1904199019041990第28页/共39页斯金纳箱第29页/共39页斯金纳的操作行为主义一、心理学:描述行为的科学(只需观察与研究行为本身,R=f(S)或R=f(S,A),重要的是描述行为而不是解释行为)。二、行为原理:操作性条件作用(一)应答性行为(被动)与操作性行为(主动)(二)操作性条件作用的规律1、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建立2、操作性条件反射的消退3、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分化第30页/共39页(三)强化在操作性条件反射中的作用1、积极强化物与消极强化物2、条件性
11、强化3、强化的程序第31页/共39页五、新的新行为主义心理学 (一)社会学习理论的兴起(二)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的社会学习理论体系 第32页/共39页新的新行为主义从新行为主义到新的新行为主义班图拉的观察学习理论其他新的新行为主义者第33页/共39页从新行为主义到新的新行为主义一、原因:1、心理学本身的发展;2、科学哲学观的转变:一切知识都依赖于观察者(主观色彩)二、表现1、探索认知、思维、意象在行为调节中的作用2、强调行为与认知的结合3、强调自我调节的作用4、强调心理过程的积极与主动性5、坚持客观主义的态度第34页/共39页阿尔波特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Albert Bandura,1925出生于
12、加拿大Mundare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社会学习理论的建立者毕业于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1951年获得艾奥瓦大学硕士学位,次年又获得该校博士学位。AlbertBanduraAlbertBandura1925-1925-第35页/共39页1953年,班杜拉加入斯坦福大学心理学系,班杜拉青少年的攻击(1959年)和攻击:社会学习的分析(1973年)。1963年,班杜拉发表社会学习与人格发展。1977年,班杜拉发表了the ambitious 社会学习理论一书。1986年,班杜拉发表了思想与行为的社会基础:一种社会认知理论一书,提出社会学习论。在班杜拉1997年发表的著作Self Efficacy:T
13、he Exercise of Control中,他 set forth the tenets of his theory of self-efficacy and its applications to fields as diverse as life-course development、教育、健康、精神病理学、运动、business和国际事务。1974年,美国心理学会选举班杜拉担任主席。第36页/共39页主要著作青少年的攻击,1959社会学习与人格发展,1963行为矫正原理,1969心理学的示范作用:冲突的理论,1971攻击:社会学习的分析,1973社会学习理论,1977思想与行为的社会基础:一种社会认知理论,1986变化社会中的自我效能,1997第37页/共39页班图拉的观察学习理论一、观察学习及其过程二、交互决定论三、自我调节论四、自我效能原理五、对班图拉理论的评价第38页/共39页感谢您的观看!第39页/共39页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