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一 专题四王安石变法.pptx
《选修一 专题四王安石变法.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选修一 专题四王安石变法.pptx(9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江西临川人。二十二岁中进士后长期在地方任职,对百姓疾苦、社会弊病有较多了解,学问、道德、政绩俱获称颂。王安石个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为人刚正,意志坚强。至神宗即位,安石已是“独负天下大名三十余年”,大家都认为“介甫不起则已,起则太平可立致,生民必被其泽”。“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王安石“变革天下之弊法”王安石言事书第1页/共94页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出处】宋史王安石列传【大意】天象的变化不必畏惧,祖宗的规矩不一定效法,人们的议论也不需要担心。【提示】北宋的王安石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改革家。为了推行自己的改革主张,他强调要在思
2、想上破除当时人的守旧心理。这句话不仅简明扼要地说出了王安石变法的决心,而且表现出他变法的巨大勇气,成为许多改革者自我激励的豪言壮语。王安石的“三不足”的变法理论,是对中国古代变法改革思想的总结和升华。第2页/共94页专题四王安石变法第3页/共94页专题结构专题结构一、积贫积弱的北宋一、积贫积弱的北宋(变法的历史背景)二、王安石变法二、王安石变法(变法的内容、结果及影响)本专题的重点: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和主要内容。本专题的难点:对北宋中期社会危机的准确理解 以及评价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第4页/共94页积贫积弱的北宋(王安石变法的背景)第5页/共94页五代十国形势图第6页/共94页 后周显德六年(
3、959年),周世宗病死,宰相范质扶助柴荣幼子继位。恭帝年幼,后周出现了不稳定的局势,当时禁军统帅赵匡胤与高级将领石守信等人策划的军事政变。翌年(960年)正月初一,听说契丹和北汉发兵南下,范质等人不辨真假,匆忙派遣赵匡胤率军北上,正月初三,赵匡胤统率大军到开封东北20公里的陈桥驿。当天晚上,赵匡胤的一些亲信就在将士中散布舆论,说“今皇帝幼弱,不能亲政,我们为国效力,有谁知晓;不如先拥立赵匡胤为皇帝,然后再出发北征”。将士们的情绪很快被煽动起来,这时赵匡胤的弟弟和亲信赵普见时机成熟,便授意将士将黄袍披在赵匡胤身上,赵匡胤被拥立为皇帝,周恭帝被迫退位,北宋政权建立。陈桥驿兵变 宋太祖(927-97
4、6)第7页/共94页陈桥驿遗址(位于河南省开封市封丘县陈桥镇)第8页/共94页979年,五代十国分裂局面的结束第9页/共94页北宋初年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北宋初年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集中军权“杯酒释兵权”,削夺节度使实权设枢密院,与统军将帅互相牵制 实行更戍法,防止武将专权 加强禁军,“强干弱枝”、“内外相制”集中行政权中央:分散相权参知政事:分行政权枢密使:分军权三司使:分财政权地方:文官任知州通判监督知州集中财权:设转运使第10页/共94页 北宋初宋太祖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收精兵、削实权、制钱谷”等一系列措施,最终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但北宋中期后,这些措施的负面影响逐渐
5、显露出来,形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的所谓“三冗”问题。宋太祖赵匡胤宋太祖赵匡胤第11页/共94页一、兵虚财匮1、出现根源:赵匡胤建立宋朝后为防止割据和分裂,将地方行政权、财权和军权收归中央,加强集权。(北宋初年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后果)2、弊端表现:三冗(冗官、冗兵、冗费)第12页/共94页请同学们结合课本,分析下面图片所反映的问题?问题一冗兵北宋时期禁军人数的激增第13页/共94页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北宋军事上实行守内虚外政策,北宋军队数量与年俱增,太祖时仅有禁军19.3万人,太宗时增至35.8万人,真宗时增至43.2人,仁宗时猛增至82.6万人,全国军队包括厢军在内已有126万人,出现“冗兵”
6、现象。思考:这么多的军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军队战斗力如何?养兵政策,不断扩充军队,导致军队人数激增。政府每逢灾年将流民编入军队。从全国各地挑选强壮士兵编入禁军。为防止辽和西夏侵扰,在边防大量屯兵。战斗力并不强。第14页/共94页冗官思考:从真宗到英宗年间,官员大大增加的原因?有何影响?问题二北宋实行一职多官制,并通过科举考试和恩荫赏赐大量授官。官僚机构膨胀,办事效率低下。宋真宗宋真宗 宋仁宗宋仁宗 宋英宗宋英宗1 1万万1.71.7万万2.42.4万万北宋官员增长示意图下面图片所反映的问题?第15页/共94页冗费宋真宗宋真宗 宋仁宗宋仁宗 宋英宗宋英宗1267712677万余贯万余贯所出无余所
7、出无余1318613186万余贯万余贯北宋财政支出增长示意图问题三思考:巨额的花费在花在何处?影响如何?军费、官俸、大兴土木、皇室开支、岁币。北宋财政面临严重危机。第16页/共94页“冗费”“冗官”“冗兵”原因一职多官扩大科举取士人数恩荫赏赐政府将受灾流民编入军队扩大禁军数量,实行“守内虚外”边境大量屯兵冗兵、冗官大兴土木皇室开支向辽、西夏交纳“岁币”后果军队战斗力低下;积弱;边境危机;军费负担沉重。行政效率低下;官俸负担沉重。财政危机;积贫更戍法第17页/共94页养兵募兵冗兵守内虚外更戍法兵虚分化事权冗官大兴土木修建寺观皇室开支“岁币”冗费财匮积贫积弱一、兵虚财匮;根本原因:北宋加强中央集权
8、。反映了封建专制制度的本质.第18页/共94页二、内忧外患1、内忧?2、外患?此起彼伏的农民暴动;辽、西夏的侵扰;第19页/共94页北宋时期农民负担的加重项目项目景德年间景德年间(1004-1008)庆历年间庆历年间(1041-1049)商税商税450万贯万贯1975万贯万贯酒税酒税428万贯万贯1710万贯万贯盐税盐税355万贯万贯715万贯万贯总计总计1233万贯万贯 4400万贯万贯依据材料指出北宋中期阶级矛盾尖锐的原因?北宋政府纵容土地兼并,使北宋中期大量的土地被官僚和豪强地主兼并,豪强地主隐瞒土地,变相增加苛捐杂税,导致农民负担过重,百姓纷纷起义。第20页/共94页王小波、李顺起义(
9、993年996年)宋太宗淳化四年(公元993年)二月,四川饥民王小波、李顺聚众起义。王小波提出“均贫富”的口号,得到贫民的拥护,起义队伍很快壮大,增加至数万人。十二月,王小波身受重伤战死,义军由其妻弟李顺为头领继续斗争。由于起义军纪律严明,李顺又善于收用人才,队伍发展到数十万人。淳化五年(公元994年)正月,起义军攻下成都,建立了大蜀政权,李顺为大蜀王,改元应运。宋太宗急令亲信宦官王继恩领大军攻占了剑门关,经栈道长驱入川。五月,王继恩攻破成都,李顺战死。十一月,李顺余部被击溃,起义军被镇压下去。第21页/共94页也许有同学会说,农民起义各朝各代都有,没什么稀奇的。但是王小波、李顺起义跟我们以前
10、熟知的几场起义却有不同。哪里不同呢?第22页/共94页1、内忧此起彼伏的农民暴动;(1)原因:地主官僚和豪强兼并农民的土地,增加苛捐杂税,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和统治集团矛盾尖锐。(2)影响:各地农民、士兵起义不断,强烈震撼和打击北宋统治集团。第23页/共94页2、外患辽、西夏的侵扰辽、西夏的侵扰 策略失当,对辽夏战争失败。(1)策略失当:守内虚外:为加强中央集权,军事部署实行“守内虚外”,禁军一半驻防在京师及其附近。频繁调动:为防止武将专权实行“更戍法”,禁军轮流驻守京城,“兵不识将,将不知兵”。(2)对辽夏作战失败:宋辽战争和1004年澶渊之盟:宋每年给辽国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称为“岁币”。
11、10401042年宋夏之战和宋夏和议:宋每年给夏银两7.2万两,绢15.3万匹,茶3万斤。第24页/共94页“冗官、冗兵、冗费”现象财政危机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起义频繁政治危机(阶级矛盾)辽、西夏的威胁边防危机(民族矛盾)军队战斗力低下(积贫)(积弱)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第25页/共94页愁啊愁,愁到白了头。社会危机何时解,让我再无心忧北宋愁眉不展的君主北宋皇帝愁什么?一财政困难二土地兼并三农民起义四辽和西夏的威胁结论: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第26页/共94页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请问:范仲淹“忧”什么?第27页/共94页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庆历新政”严重的
12、社会危机使得不少“以天下为己任”的大臣,纷纷上书朝廷,要求革新政治。宋仁宗庆历三年(1043年),大臣范仲淹等人提出了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等十项以整顿吏治为中心的改革主张,为仁宗所接受,遂推行新政,这就是“庆历新政”。但是新政触犯了官僚贵族们的既得利益,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庆历五年(1045年)初,范仲淹等人被相继排挤出中央政府,新政宣告夭折。失败后与欧阳修等被贬官。第28页/共94页 材料 范仲淹于庆历三年九月将答手诏条陈十事奏折呈给宋仁宗,提出了十条改革的主张:(一)明黜陟,安官员的政绩进行升迁。(二)抑侥幸,限制恩荫。(三)精贡举,改变科举考试的内容和方法,选择“经济之才”。(
13、四)择长官,选好的地方官。(五)均公田,这主要均地方官员的收入。(六)厚农桑,采取措施发展农业生产。(七)修武备。(八)减徭役。(九)覃恩信,主要是免去积欠的赋税和大赦方面的内容。(十)重命令,重视法律的制订和执行。第29页/共94页“一家哭何如一路哭”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人。庆历三年(1043)为参知政事,上书建议十事,主张建立严密的任官制度,而深忧各路(相当于省)监司等官吏“不才”,下决心澄清吏治。他翻阅登记各路监司的簿册,凡遇“不才”(指庸官、贪官等)姓名,“一笔勾之,以次更易”。枢密使富弼见此情景,试图劝阻他说:“范六丈公则是一笔勾去,焉知一家哭矣!”公曰:一家哭
14、何如一路哭耶!遂悉罢之。”以“不才”官吏一家之“哭”,而换取一路百姓不“哭”,这充分体现了范氏以民为本,体恤民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坦荡胸襟。第30页/共94页三、庆历新政挽救危机的尝试(1)背景:对西夏战争惨败后,社会危机迅速加深,有远见的官僚要求宋仁宗革新弊政。(2)方案:答手招条陈十事。(3)中心:整顿吏治。(4)结果:历时仅一年多,于1045年失败。(范仲淹被罢官后创作岳阳楼记)(5)失败原因: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他们强烈反对。宋仁宗逐渐动摇,下诏罢废新法。(6)影响:改革虽然失败,但它揭开了北宋革新除弊、变法改革的序幕。第31页/共94页归纳王安石变法的历
15、史背景1、经济上:财政危机 北宋统治者集中军权、财权和行政权,导致冗兵、冗官、冗费现象严重,形成积贫局面。2、政治上:政治危机 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负担加重,造成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和统治集团阶级矛盾尖锐。各地农民起义给北宋政权以沉重打击。3、军事上:边防危机(民族矛盾)对辽夏战争失败,民族矛盾尖锐,造成积弱局面。4、庆历新政:揭开改革序幕。可能性必要性第32页/共94页二 王安石变法第33页/共94页“天变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王安石“变法精神”“变革天下之弊法”王安石言事书为人刚正,意志坚强“三不足”的大无畏精神推行变法运动的。贱子昔在野,心哀此黔首。丰年不饱食,水旱尚何有?虽
16、无剽盗起,万一且不久。特愁吏之为,十室灾八九。王安石感事第34页/共94页 王安石向仁宗皇帝上万言书,分析当时社会政治问题,提出改革主张,但是没有受到重视。宋神宗即位以前,就读过王安石的万言书,非常欣赏。即位后,他把王安石召到中央,恳切询问变法谋略。王安石指出,农民徭役负担沉重,军队没有战斗力,国家财政亏空,官吏习惯于得过且过,这样下去是危险的。他提出改革的具体办法,神宗坚定了变法决心。第35页/共94页一、变法目的 1、直接目的:为了富国强兵,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2、根本目的:增强对外防御、对内弹压的能力,以巩固和加强封建统治。1069年,王安石在宋神宗支持下开始变法。二、时间第36页/共9
17、4页第37页/共94页三、变法措施(一)富国之法-理财措施(中心措施)1、思想和策略:(1)对社会问题认识:认为国家贫困的症结不在于开支过多,而在于生产过少。农民贫困是由于官僚豪强兼并土地和政府把繁重的徭役加在农民身上。(2)变法的指导思想:依靠农民积极开发自然资源,积极开源而不是消极节流(民不加赋而国用饶)。第38页/共94页2、措施:(1)均输法:内容:规定征购督运各地供应京城物资的发运使要了解各地生产情况和宫廷需求情况,就近采购,以节省国家开支。作用:政府物资需求和供应得到配合,减轻了纳税户的负担,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第39页/共94页(2)市易法:内容:政府设立“市易务”,平价收购商
18、贩不易脱售的货物,等市场短缺时再卖。商贩向市易务缴纳抵押品,可成批赊购官府的货物到各地出售,半年一分利息。作用:限制了豪商、大贾对市场的控制和操纵,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第40页/共94页(3)青苗法:内容:各州县在每年青黄不接时,两次借钱或粮食给农民,收获后偿还并加收20%利息。第41页/共94页什么是青黄不接?一年当中,哪个季节农民最苦?为什么?青苗法青:指未成熟的庄稼。黄:指已成熟的庄稼。春天。那时秋粮已经吃完,夏粮尚未收获,正所谓“青黄不接”。但换一个角度看,这时农民又其实是有钱有粮的。这个“钱粮”就是地里的青苗,只是不能“兑现”而已。第42页/共94页(3)青苗法:作用:使农民免受高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选修一 专题四 王安石变法 选修 专题 王安 变法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