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滑与润滑剂.pptx
《润滑与润滑剂.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润滑与润滑剂.pptx(8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二、STRIBECK曲线如图Stribeck曲线纵坐标是摩擦系数,横坐标是承载特性。第1页/共80页流体润滑区:1、两相对运动表面完全被润滑膜隔开2、摩擦力主要是油膜内部摩擦3、油膜厚度远大于粗糙度4、膜厚比如式子-5、油的粘度是主要因素混合润滑区:1、两表面承载是由凸峰和油膜承担2、油的粘度是主要因素3、摩擦力由接触摩擦和油的内部摩擦构成4、油膜厚度与粗糙度接近()边界润滑区及干摩擦区:1、干摩擦时无油膜,边界润滑时油膜厚度非常有限2、膜厚比多为:0.5-0.4,当为1时70%的载荷由油膜承担,30%由凸峰承担。3、油的粘度不是主要因素,而粘性和极压性起主要作用。第2页/共80页三、润滑的作
2、用及常见摩擦(润滑)状态1 1、润滑的作用 摩擦是消耗能源的原因;磨损是降低机械零件使用寿命,消耗材料的原因。而润滑则是减少摩擦、节约能源;减少磨损节约材料的有力手段和有效措施。所谓润滑,是在具有相对运动二个物体的接触表面间,注入第三种物质(润滑剂)将两接触表面隔开,形成剪切强度低的润滑膜,用该物质的内部摩擦代替两接触物体之间的摩擦。因其抗剪强度低,因而可以达到减少摩擦和磨损的目的。润滑可以提高机械零件的寿命和提高机械效率。还可起到冷却、冲洗、减振和防蚀作用。第3页/共80页2、几种常见的摩擦状态:1、流体动压润滑2、流体静压润滑3、弹性流体动压润滑4、边界润滑5、干摩擦状态第4页/共80页四
3、、润滑油的粘性1、粘性流体的内摩擦定律粘性流体在流动时流层之间产生阻碍相对运动的性质既是粘性。第5页/共80页根据牛顿实验:相邻流层之间阻力与速度变化梯度成正比。既:如图:由于分子间极性吸引力所产生的内聚力的作用,在流层之间有剪切力。式中:是流体流速沿油膜厚度h(z轴)方向的变化率,若速度变化规律为三角形,则 =;是比例常数,被定义为流体的动力粘度。具有这种特性的流体称为牛顿流体。第6页/共80页2、动力粘度的单位(1)国际制单位图示,长、宽、高各为1m的流体,如果使立方体顶面流体层相对底面流体层产生1m/s的运动速度,所需要的外力F为1N时,则流体的粘度为1Ns/m,叫做“帕秒”,常用Pas
4、表示。第7页/共80页(2)物理单位制如图,F=1dyne(厘米、克、秒),u=1cm/s 时换算关系:1Pa S=10P=1000cP此时,流体粘度为1个物理单位制的动力粘度,用P表示。有时用P/100表示,叫厘泊,用cP表示。因为1N=105dyne所以有如下换算第8页/共80页3 3、润滑油的运动粘度 流体的动力粘度与同温度下的密度的比值,称为运动粘度:物理单位是cm/s,叫做“斯”,常用St表示,St/100叫厘斯,用cSt表示换算关系:1m1m2 2/s=10/s=104 4St=10St=106 6cStcSt ;1St=1cm2/s=10-4m2/s=100cSt4、相对粘度恩氏
5、粘度是相对粘度的一种,它是用200ml的粘性流体,在给定的温度t下流经一定直径和长度的毛细管所需的时间,与同体积的蒸馏水在20时流经同样的毛细管所需时间的比值来衡量流体的粘性。恩氏粘度用表示 国际单位是 m/s 。第9页/共80页(1)(1)粘温特性5 5、润滑油的特性 润滑油的粘度随温度的变化存在指数关系:(2)(2)润滑油的粘压特性 粘度和压力的关系近似表示为:第10页/共80页粘度指数VI按下式计算:粘度指数的物理意义还可改写成 衡量粘温特性温度变化范围。粘度指数VI是表示被测油粘度随温度的变化程度 与标准油粘度随温度变化程度 的比值。6 6、粘度指数(粘度比50、100,粘度指数VI)
6、第11页/共80页第二节流体动压润滑雷诺方程一、流体动压润滑的承载机理图a a 增压过程图b b 溢出附加流动图c c 附加流动为零 C-C C-C 截面压力最大图d d 压力分布曲线第12页/共80页二、雷诺方程1 1、流体的连续性方程如图所示:两个滑动板A,B,设在其相对运动中可以产生收敛型油楔,并能形成足够的承载能力将两板分开。油楔中取一微小单元体,底面积为dxdy,高为h.润滑油可以从x、y、z三个方向流进和流出该单元体。第13页/共80页设在单位宽度上沿x和y方向的容积流量分别为qx和qy.沿x方向流入的容积流量为:qxdy,流出的容积流量为:(qx+)dy,式中是沿x方向容积流量的
7、变化。沿y方向流入元单位的容积流量为:qydx,而流出的容积流量为:(qy+dy)dx若流体以速度Wo向上流入,则其容积流量为:Wodxdy;若在顶端流体以Wh速度流出,则其容积流量为:Whdxdy。第14页/共80页1、考虑不可压缩及流动的连续性,2 2、单位时间内沿x、y、z三个方向流入单元体的总容积流量等于总流出容积流量。即:qxdy+qydx+wodxdy=(qx+dx)dy+(qy+dy)dx+whdxdy将上式展开并消去同类项可得:dxdy+dxdy+(wh-wo)dxdy=0再消去 dxdy,可得出流体的连续性方程:(wh-wo)=03、流体连续性方程:第15页/共80页 如果该
8、单元柱体的顶面和底面均为不可渗透的表面,那么(wh-wo)dxdy是表示由于A板与B板在Z方向有运动使h发生变化而引起的容积变化率,即(wh-wo)柱体高度的变化率,因此(wh-wo)可写成 。第16页/共80页 (1)(1)油楔中取一各边长为dx、dy、dz的微小单元体。粘性流体在剪应力与压应力作用下的微单元体受力平衡是流体动压润滑的原始方程之一。2、微单元体的力平衡方程式(3)底面受剪应力,剪力为:,而顶面上受剪应力(),其相应的作用剪力为()dxdy。平衡方程式:(2)单元体的左表面受压力强度为P,作用压力为Pdydz。右表面受压力强度为(p+dx),相应的作用压力为(p+dx)dydz
9、。式中是压力沿X方向的变化梯度。dxdy第17页/共80页 研究X方向的力平衡,所以实际上应写成:对y方向上的力平衡有:润滑油膜的厚度很薄,压力在膜厚方向无变化,即Z方向压力梯度为零,。根据粘性流体内摩擦定律式,其剪力与润滑油的粘度及速度变化梯度成正比。可得:式中u、v分别为质点沿x、y方向的速度。润滑油粘度 、压力P都不是Z的函数。现对上式进行两次积分:整理得:(1)(2)简化:第18页/共80页积分常数为:代入得:将上式积分得:根据假设知:积分得:同理,在y方向积分可求得:式中:Vh、Vo分别是板A和B沿y方向速度。第19页/共80页3、雷诺方程 将 qx和 qy 值代入流量方程可得:可写
10、成:-这就是三维的雷诺方程。式中 反映油膜形状引起的楔形效应;和 为切向速度变化引起的剪切效应,称伸缩效应;wh-wo是由于A、B两板法向趋近所产生的挤压效应。第20页/共80页因上面的三维雷诺方程较为复杂,故常将雷诺方程简化。以U代替式中的;V代替式中。故有:由于实际上在x、y两个互相垂直的方向上不能同时有楔形和速度,故:(Vh)=0。另外,A板和B板都不能向上或向下渗透润滑油,必是表示两板本身的距离变化,故可以用代替。而实际上稳定运转时,油膜厚度是不该变化的,因此常令=0第21页/共80页上式简化为:因为U并不是x的函数。同时,油膜热效应不明显,接触区内为 常数。最常用的雷诺方程:-二维雷
11、诺方程第22页/共80页(1)润滑油不可压缩;(2)润滑油做连续层流运动;(3)润滑油是粘性流体,符合粘性流体内摩擦定律(牛顿定律);(4)润滑油膜很薄,除实际存在,其余均忽略不计;(5)润滑油膜惯性力、重力不计,膜厚方向粘度、压力不变;(6)润滑油与板接触并有相同速度;(7)没有考虑压力变化对粘度的影响;(8)润滑油在厚度方向上没有渗透,没有流动。4 4、雷诺方程条件归纳:第23页/共80页流体动压润滑膜压力,通常由以下四个效应决定。(1)动压效应 图1a可说明流体动压润滑膜的形状特征及所产生的动压效应。当下表面相对上表面以速度u运动时,沿运动方向的间隙逐渐减小,剪切流动引起的润滑剂从大口流
12、向小口的流量也逐渐减小,不符合流量连续条件,只有产生如图所示的润滑膜压力分布,由压差流动减小大口流入流量和增大小口流出流量,才能保证流过各断面的流量相等,从而满足流量连续条件。(2)伸缩效应 图1b可以说明伸缩效应。当对偶表面由于弹性变形或其它原因使其速度沿运动方向逐渐减小时,剪切流动引起的流量沿运动方向也逐渐减小,因流量连续必然会产生如图所示的润滑膜压力分布。(3)变密度效应 图1c可以说明变密度效应。当润滑剂密度沿运动方向逐渐降低时,即使各断面的体积流量相同,其质量流量沿运动方向仍是逐渐减小的,因质量守恒,则必然产生如图所示的润滑膜压力分布。密度的变化可以是润滑剂通过间隙时由于温度逐渐升高
13、而造成的,也可以是外加热源使表面温度变化而产生的。虽然变密度效应产生的润滑膜压力并不高,但是这种作用可以使相互平行的对偶表面具有一定的承载能力。(4)挤压效应 图1d表示两个平行表面在法向力作用下相互接近,使润滑膜厚度逐渐减小而产生压差流动,此称挤压效应。当两个表面相互分离时,将导致润滑膜破坏和产生空穴现象。动压效应和挤压效应通常是形成润滑膜压力的两个主要因素。第24页/共80页润滑膜压力形成机制a)动压效应b)伸缩效应c)变密度效应d)挤压效应第25页/共80页Vxyxh动压润滑基本方程动压润滑基本方程:h第26页/共80页1)无限长模拟:根据工程实际将二维方程化为一维方程处理。在y方向的尺
14、寸L远远大于x方向的尺寸b,即Lb,则,认为,y方向无限宽,润滑油在这个方向不流动,化为一维雷诺方程:对上式积分,得:b区间内必然有一点x=处的压力最大,即,设此处对应的油膜厚度,积分常数C=-6U ,无限长的一维雷诺方程应为:5、无限长模拟与无限短模拟第27页/共80页2)无限短模拟同样可以认为板在y方向很短,对y进行两次积分得:因为h和都是x的函数,故只要给出两板间的间隙形状,便可直接求出各点的压力值。所以应用起来很方便。根据边界条件,当y=时,P=0;而当y=0由于在y方向的对称性得:故可求得积分常数:C1=0所以得:第28页/共80页1、径向滑动轴承的几何参数-偏心距-油膜厚度-半径间
15、隙-相对间隙-偏心率三、流体动压径向滑动轴承-偏位角第29页/共80页F形成动压动压油膜F直径间隙=D-dFDd第30页/共80页rRhe第31页/共80页第32页/共80页(1)无限宽轴承大,实际工程中很少出现。2、承载能力分析(2)无限窄轴承小,工程实际=1.5,应用较多,加以研究(3)坐标变换,或,故知压力分布:根据已知:代入得:表示沿轴承轴线方向压力分布规律为抛物线:表示油膜压力沿圆周方向分布是按正弦分布规律变化第33页/共80页在轴承宽度中央:第34页/共80页1、在2、在承载区3、圆周压力分布边界条件如图(1)全素莫菲尔德边界条件(2)雷诺条件(3)半素莫菲尔德边界条件第35页/共
16、80页半素莫菲尔德条件下承载能力计算:代入P得:分别对积分得:经素菲尔德变量代换得:第36页/共80页于是得:由于:令:且:(转速,)故:是无量钢参数,称为轴承的承载特性参数第37页/共80页3、轴承的偏位角和轴心轨迹由图知:将,代入:由三角关系知:如果,那么对比形式可得如下关系即:如图称为轨迹圆或间隙圆第38页/共80页4、油的流量无限窄轴承:所以(1)油膜起点处:轴承宽度上流入量:(2)油膜终点处:流出量:(3)端泄流量:第39页/共80页5、润滑油膜摩擦力摩擦功率为:第40页/共80页第三节 弹性流体动力润滑 弹性流体动力润滑理论-研究在点、线接触条件下,两弹性物体间的流体动力润滑膜的力
17、学性质。求解油膜压力分布、润滑膜厚度分布等问题 流体动力润滑理论的前提:-适应于低副中两零件之间的润滑问题,润滑剂粘度不随压力变化;零件摩擦表面为刚体;在油膜压力下,摩擦表面的变形的弹性方程;表述润滑剂粘度与压力间关系的粘压方程;流体动力润滑的主要方程。第41页/共80页弹性流体动压润滑理论是流体动压润滑理论的重要发展,它主要研究名义上是点线接触的摩擦副润滑问题(如齿轮副、滚动轴承等)。名义上点线接触摩擦副的接触应力是非常高的(可达14GPa),按照经典的润滑理论,很难想象润滑剂能存在于对偶表面之间并将它们隔开,经典的润滑理论未考虑粘压效应和弹性变形效应,这两个重要效应都有利于提高润滑膜的承载
18、能力。图a所示模型是弹性圆柱体与一刚性平面干接触的情况。在载荷作用下,弹性圆柱体发生弹性变形,使线接触变成了小面积接触,载荷所造成的接触压力常称为赫兹压力,其分布情况是在接触区域内成抛物线形分布。弹性流体动力润滑的机理:第42页/共80页赫兹接触是弹性流体动压润滑的主要条件,它建立了接触面的整个形状:1、先是非常狭长的收敛区(进口区),2、紧接着是赫兹区(平面区),3、最后是发散区(出口区)。收敛区的作用是产生流体动压力将两对偶表面隔开(如图b所示),因为对偶表面是收敛的,故对偶表面能带人润滑剂而产生流体动压力;随着收敛区压力增大,润滑剂的粘度也随之升高,粘度越高产生的流体动压力也就越大。当润
19、滑剂到达赫兹区的前缘时,润滑剂的粘度便增加一个数量级,流体动压力便能达到典型值0.14GPa。赫兹区的最高压力可高达典型值1.4GPa。尽管如此,流体动压力还是能将两对偶表面隔开,因为流体动压力能克服赫兹区前缘的压力而将前缘分开。润滑剂一旦进入赫兹区,其粘度将迅速增加若干数量级而变成半固体甚至固体。后缘的局部高压和局部颈缩是保持流量连续的结果。第43页/共80页2、弹性流体动力润滑 第44页/共80页节节流流器器节流器节流器D D工作原理:依靠供油装置,将高压油压入轴承间隙中,强制形成油膜。特点:静压轴承载任何工况下都能胜任工作。关键器件:节流器节流器作用:根据外载荷的变化自动调节各油腔内的压
20、力。第四节 流体静力润滑1、静压轴承第45页/共80页2、流体静压润滑的特点:1)由于摩擦副对偶表面是依靠外来压力润滑剂分开的,润滑膜的形成与对偶表面的几何形状、相对运动无关,因此,两对偶表面可以在各种相对运动速度下得到润滑,且具有较高的承载能力。2)流体静压润滑能始终保持摩擦副处于流体润滑状态,因此,其摩擦力始终较小,当然也就不会产生严重磨损和大的功率消耗。这对于需要经常起动、停车、逆转和速度变化的摩擦副而言,可以大大延长其使用寿命。3)精度高,精度保持性好,刚度也较高。4)对摩擦副对偶表面的要求不高(如材料的抗磨性等)。5)具有较高的抗振性,静压润滑膜具有良好的吸振性,运动均匀平稳。6)流
21、体静压润滑的缺点是需要一套供油系统,并且应对润滑剂进行严格过滤,因此,其结构复杂,制造和使用成本较高。第46页/共80页第47页/共80页3 3、流体动、静压润滑流体动、静压润滑是近代出现的较先进的润滑方式,其原理是综合利用动压和静压润滑的优点,避免两者的缺点。它的工作原理是:当摩擦副起动、制动、正反转、载荷变化等动压润滑条件不能满足时,投入静压润滑,以保证流体润滑条件;而当摩擦副已进入稳定运行并形成动压润滑膜时,就停止供给压力润滑剂(即停止静压润滑)。这样既避免了静压系统能量的消耗,同时也保证了起动、制动等情况下的流体润滑条件,从而达到降低成本,延长机械寿命的目的。第48页/共80页4 4、
22、边界润滑在不能形成流体动压润滑膜和弹性流体动压润滑膜的条件下,润滑剂在摩擦副对偶表面上形成与介质性质不同的薄膜(习惯称为边界膜),也可以降低摩擦和减少磨损,这种润滑状态常称为边界润滑。(1)吸附膜润滑油中常含有少量极性分子,如脂肪酸、醉、胺等。这些极性分子通常是含10个以上碳原子的长链有机化合物,其一端具有极性很强的极性基团。极性分子的极性基团,依靠范德华引力(或化学键)牢固地吸附在金属表面上,而烃链则指向润滑油内部。当润滑油中含有足够浓度的极性分子时,极性分子相互平行密集排列并垂直吸附于金属表面,相邻分子烃链间的横向内聚力促使分子密集排列,在第一层分子之上还可吸引第二、第三等多层分子而形成多
23、层分子吸附膜,吸附膜的厚度决定于极性基团的强弱,极性越强,能形成吸附分子的层数就越多,吸附膜抗压强度就越高。第49页/共80页根据极性基团和表面的吸附机理,吸附可以分成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两类。物理吸附是依靠范德华引力而形成,这种吸附一般无选择性,非极性分子也能形成。物理吸附结合微弱,其过程完全可逆。化学吸附是金属表面和吸附分子间发生化学反应的一种吸附。极性分子通过化学键与金属表面形成牢固的吸附单分子层,与吸附分子结合的金属离子并未脱离金属晶格。形成化学吸附的一个要素是,金属表面必须有一定的反应活性(如锌、镉、铜等金属很活泼,铁和铝属适中,而铬、铂的表面活性较差)。减摩效果随金属表面活性的增大而
24、增加。化学吸附的吸附能包括化学键能,故具有较大的吸附热,其吸附过程是不完全可逆的。化学吸附膜比较稳定,能承受较大的载荷和适应较高的温度。第50页/共80页应注意,若边界膜是吸附膜时,边界润滑效果与润滑油量密切相关,如图所示。(1)当润滑油量很少时,首先在整个表面上形成单分子层吸附膜而使表面自由能尽可能达到最低,(2)油量增加吸附膜厚度也均匀增加,吸附膜形状如图A所示;此后表面自由能的降低则依靠减少吸附膜的表面积,(3)油量继续增加时,其油膜表面如图B所示;当油量充足时,润滑油将充满粗糙峰谷而达到图C所示状态。由此可知,润滑油量在图3中的A与C之间时,峰顶处的油膜厚度是维持不变的,而摩擦只发生在
25、峰顶,所以当油量达到一定量后对摩擦因数的大小不再产生影响。此时,一旦峰顶油膜破坏,峰谷的油则依靠表面自由能减少的趋势迅速补充峰顶而使峰顶油膜得到恢复。当油量只能达到图中A或更少时,由于油膜很薄而难以流动补充破坏了的峰顶油膜,便会产生干摩擦。油量分配第51页/共80页(2)反应膜反应膜的形成与吸附膜不同,它是润滑剂中某些分子与金属表一面发生化学反应,二者之间的价电子相互交换而形成的一种新化合物。常见的反应膜是氧化膜,事实上纯净金属表面的摩擦是极稀少的。通常氧化膜具有减摩作用,但耐磨性较差,往往易引起氧化磨损。为了改善润滑性能,常在润滑剂中加入含硫、磷、氯等元素的极压抗磨添加剂,以便与金属表面反应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润滑 润滑剂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