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波传输学习.pptx
《电波传输学习.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波传输学习.pptx(9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无线电波传播的途径及其特点无线电波传播的途径及其特点 1、地面波传播 2、空间波传播 3、散射传播 4、天波传播返回目录第1页/共97页第2页/共97页1 1、地面波传播、地面波传播地面波传播(又叫表面波传播)是指电磁波沿地球表面的绕射传播。由于地面对电磁波有吸收作用,所以地面波的强度随距离的增加而逐渐降低,降低的程度与地面波的频率及地面结构有关。返回第3页/共97页2、空间波传播空间波传播是指发射的电磁波,经空间以直线的方式直接到达接收点,以及经地表面反射后到达接收点的传播方式。这种空间波的传播,由于受地球曲率半径的影响,传播距离较近,一般仅数十公里,基本与视线范围相同(视距传播),因而天线
2、架得越高,通信距离就越远。返回第4页/共97页 3、散射传播由于对流层(距地面12-13km的大气层)中大气的温度、压力和湿度是随高度变化而变化的,使大气层介电常数也随高度发生变化。当频率60-10000MHz的电磁波通过这些介电常数不均匀的大气层时就会产生散射,使无线电波重新返回地面,散射传播通信电路就是利用这种电波传播方式建立起来的。返回第5页/共97页4、天波传播、天波传播 天波传播指发射的电磁波被距地面70-80km以上的“电离层”反射到达接收地点的传播方式。电磁波的频率较低,电离层对其吸收较强,电磁波的衰减就较大。当电磁波频率很高时,就会穿透电离层而不能反射。只有短波在电离层才能得到
3、良好的传播而建立起短波电路。返回目录返回第6页/共97页第7页/共97页 大气层概况大气层概况 在地球引力作用下,大量气体聚集在地球周围,形成数千公里的大气层。气体密度随离地面高度的增加而变得愈来愈稀薄。根据各层大气的不同特点(如温度、成分及电离程度等),从地面开始依次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电离层)和外大气层。接近地球表面1012Km以内的一层大气,空气的移动是以上升气流和下降气流为主的对流运动,叫做“对流层”,是大气中最稠密的一层。大气层中的水气几乎都集中于此,风、雨、雷、电等天气现象都发生在对流层内。对流层上面,直到高于海平面60公里这一层,气流主要表现为水平方向运动,对流现象
4、减弱,这一大气层叫做“平流层”,又称“同温层”。这里基本上没有水气,晴朗无云,很少发生天气变化,适合于飞机航行。在2030公里高处,氧分子在紫外线作用下,形成臭氧层,像一道屏障保护着地球上的生物免受太阳高能粒子的袭击。第8页/共97页平流层以上,到离地球表面85公里,叫做“中间层”,又称“散逸层”。中间层以上,到离地球表面1000公里的区域,叫做“热层”。热层的大气因受太阳辐射,温度较高。“热层”又称电离层,是由自由电子、正离子、负离子、中性分子和原子组成的等离子体。热层顶以上是外大气层,大气已极其稀薄,延伸至距地球表面上万公里处。这里的温度很高,可达数千度。外大气层是由高空存在的带电粒子组成
5、的辐射带,也称为磁层。第9页/共97页等离子:物质存在的状态呈现出固态、液态、气态三种形式。对于气态物质,温度升至几千度时,由于物质分子热运动加剧,相互间的碰撞就会使气体分子产生电离,这样物质就变成由自由运动并相互作用的正离子和电子组成的混合物。我们把物质的这种存在状态称为物质的第四态,即等离子体。也可以把等离子体定义为正离子和电子密度大致相等的电离气体。通常,等离子体中存在电子、正离子和中性粒子等三种粒子。第10页/共97页电离层电离层 1、电离层的结构 环绕地球外围的是一个大气层,其中距离地面70-1000KM左右,处于电离状态的高层大气区域就是电离层。这种中性大气被电离的主要来源是太阳的
6、紫外线辐射、日冕的软X射线和从太阳表面喷射出来的微粒流等。其中以太阳的紫外线辐射为最主要。电离层由围绕地球的几个导电层组成。来自太阳的辐射是这些导电层电离及其强弱变化的主要原因。太阳辐射增强使得各层的反射能力增加,以致能将电波反射再回到地面。但与此同时,对无线电发射机发射能量的衰减也变大了。由于太阳辐射是不规则的,所以各电离层也不是固定不变的,随一天中的时刻、季节和太阳黑子活跃性而有很大的变化,故发射频率的传输可能性也相应的有所变化。第11页/共97页电离层的结构电离层的结构第12页/共97页电离层是如何形成的呢?电离层是如何形成的呢?物质是由该物质的分子构成的,分子是由更小的物质微粒原子所组
7、成。原子是由原子核以及核外的电子所构成的。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的数目总是等于核外的电子数。中子不带电,质子和电子都是带电的粒子。质子带正电荷,电子带负电荷。在同一原子中质子和电子所带的正、负电荷必定相等,就整个原子来说正负电荷的作用恰好抵消,所以物体平时不显示带电的现象。电子是围绕原子核旋转的,联系比较松散,在外力的影响下,很容易挣脱原子核的束缚。失去电子,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第13页/共97页由此我们知道,由于高空中性的气体分子或原子及其它中性粒子从太阳辐射的紫外线、X射线、高能带电微粒流及宇宙射线中获得能量,气体原子中原子核周围的电子脱离束缚成为游离的负离子,失去电子的原子呈
8、现正电荷,成为正离子,得到电子的原子呈现负电荷,成为负离子,这样使原本呈中性的大气成为了具有导电性的电离层。大气电离的程度以电子密度N(电子数/m3)来衡量。电离层的电子密度随高度的分布如图所示。第14页/共97页电子密度的大小与气体密度及电离能量有关。对每层气体而言,气体密度是上疏下密,而太阳照射则上强下弱,因而被电离出来的最大电子密度将出现在几个不同的高度上,每一个最大值所在的范围叫做一个层,由下而上分别以D、E、F1、F2等符号来表示。从图中可看出,D、E、F1和F2层的电子密度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加。在正常情况下,电离层就是由D层、E层、F1层和F2层组成的。第15页/共97页由于电离层的
9、电离源主要是太阳光中紫外线,因此,电离层的电子密度将随太阳辐射的强度而变化。电子引起大气层的导电性,但电子不断地和离子发生碰撞,互相中和(即复合)。电离强度增加,自由电子和离子数目都持续地增加。当太阳升到最高位置时达到最大值。从日出到正午这段时间里,电离超过复合。此后随太阳的降落,电离渐弱而复合增加,日落之后再次恢复到完全中性状态。上述过程在气体密度较高的地方即低高度上发生的更快些,而在比较大的高度上,白天电离快于复合而产生各个电离层,夜间虽然电离大大减少,但在比较大的高度上由于电离层的电子浓度低,电子与离子发生碰撞的机率减小,因此复合减慢,残余电离对短波的传输实际上的仍然起作用。第16页/共
10、97页电离层对通过它的电波有折射、散射、反射和吸收的作用,人类借助于电离层,实现远距离的无线电通信。但电离层反射电波的能力与电波的频率和波长有密切关系,而电离层的电子密度是有一定限度的,因此所能反射的电波是有一定频率范围的。电磁波的频率低,如中波和长波以下频段,电离层对其吸收较强,电磁波的衰减就较大;当电磁波频率很高时,如超短波以上频段,电离层对其而言相当于是透明的,电磁波就会穿透电离层而不能反射。因此只有介于中波和超短波之间的短波频段才能在电离层中得到良好的传播而建立起短波电路。第17页/共97页D层:D层的地面高度约6090km,是电离层中的最低层,空气密度较大,电离产生的电子平均几分钟就
11、与其它粒子复合而消失。D层在日出后出现,当太阳位置最高时其电离达到最强,此后,随着复合越来越强,到了夜间,没有了太阳的辐射,电子与其它粒子完全中和而使大气又恢复到中性状态,D层消失。D层是各层电离层中电子浓度最低的,其浓度不足以反射短波。短波可以穿透D层,但会有严重的衰减,这种衰减比相邻的E层和F层要大得多。因此,为使短波良好地传播,确保良好的接收效果,日间存在的D层是确定电波达到的范围、发射功率和天线增益时必不可少的因素。D层是一个损耗层,不仅会造成短波的严重衰减,对中波也会产生强烈的吸收。白天由于D层的存在,中波的天波能量几乎完全被吸收而无法建立传播电路。第18页/共97页E层:E层的最大
12、电离出现在地面高度为110km处,和D层一样,电离也是从日出时开始到中午前后达到最大,此后该层逐渐衰变,日落之后只有很小的浓度。E层的电子浓度小于F层,大于D层,不能有效和稳定地反射频率高的短波频率,但在夜间可以比较稳定地反射频率较低的中波频率,是中波天波的主要反射层。从日出开始到中午前后E层电离密度较大,可反射1.5MHZ以上的频率。ES层:又称杂散E层,约位于120km的地面高度上。它只是偶然发生的,是一种异常电离现象,其结构有不同形状,有时呈圆盘状,有时很不规则。因电子浓度很高,能反射远大于短波波段的频率,有时能反射5080MHz 的电波。第19页/共97页F层:F层对短波传输来说是很重
13、要的,因为F层很高,能使电波跨越很远的距离。F层的低层和高层之间变化性质有所不同,因而又分为F1和F2两层,但在两层之间,电子浓度的垂直分布并无明显的分层。F层的第一部分是F1层,地面高度为170至220km。F1层只在白天存在,夜间F1与F2合二为一。F2层位于地面高度225至450km上。该层的高度与一天中的时刻和季节有关。同样在日间,冬季高度最低,夏季高度最高。F2层在日落之后不完全消失,残余电离存在的原因在于电子浓度低,故此复合减慢,以及黑暗之后数小时仍然有粒子辐射。夜间,残余电离仍允许传输短波频段,但能够传输的频率比日间可用频率要低许多。对可用工作频率来说,各层的电子浓度是至关重要要
14、的,较高的工作频率要电子浓度高的电离层来反射,如果电离层的浓度比较低,同样的频率就穿透了。第20页/共97页 2.2.电离层对电波传播的影响电离层对电波传播的影响 电离层对电波的能量有吸收作用 电离层对电波能量的吸收与电子浓度和中性分子密度有关 电离层对电波能量的吸收与其频率的高低有关第21页/共97页电离层对电波的能量有吸收作用电离层对电波的能量有吸收作用 无线电波在电离层传播过程中将引起衰减。衰减的主要机制是电离层中的自由电子受电波力作用而产生振荡,电子与重粒子发生碰撞时电子取自电波的能量发生迁移。以后,在场力作用下开始新一轮振荡。这种不断反复的过程使电波能量受到吸收衰减,这种现象称为电离
15、层的吸收。返回第22页/共97页电离层对电波能量的吸收与电子浓度和中性分子密度有关电离层对电波能量的吸收与电子浓度和中性分子密度有关 电离层电离密度大时,单位体积内的自由电子的数目就多,其它粒子的密度也大,则自由电子和其它粒子碰撞的机会就多,吸收就大,反之,吸收就小。返回第23页/共97页电离层对电波电离层对电波能量能量的吸收与其频率的高低有关的吸收与其频率的高低有关 频率低(波长长),自由电子受电波的作用时间长(周期长),这些自由电子与中性分子或正离子的碰撞机会就多,所以损耗大,反之,频率高则损耗小。返回第24页/共97页 3.3.无线电波在电离层中的折射与反射无线电波在电离层中的折射与反射
16、 无线电波在电离层中的折射系数如下式表示:式中,N的单位是自由电子数/m3;f的单位是Hz。第25页/共97页电磁波在电离层中的折射 第26页/共97页 根据全反射条件,当电磁波频率根据全反射条件,当电磁波频率f f、入射角入射角0 0和电磁波反射和电磁波反射点的电子密度点的电子密度N N之间满足下式之间满足下式F F2=2=81N/Cos81N/Cos2 2 0 0时,电磁波才能由时,电磁波才能由该点反射回来。如图所示。该点反射回来。如图所示。第27页/共97页4.4.几个特定频率几个特定频率 欲建立可靠的短波通信,在短波频段内任意选择一个频率是不行的,在给定距离和方向的路径上,在一定时间内
17、,短波通信只能应用一个有限的频带,即最高可用频率(MUF)和最低可用频率(LUF)两者之间的频带。临界频率 电波垂直向上发射时,电离层能反射回来的最大频率。第28页/共97页最高可用频率MUF 在确定时间,收发两端之间仅计及电波靠电离层折射反射传播的最高频率,超过此频率时,电波将穿透电离层而不返回地面,此时的电波频率叫基本最高可用频率,即基本MUF,靠E层传播的最高频率称为E层基本MUF,靠F层传播的最高频率称为F层基本MUF。最高可用频率与电离层的电子密度及电波入射角有关。电子密度越大,fume值越高。而电子密度随年份、季节、昼夜、地点等因素而变化,所以fume也随这些因素变化。其次,对于一
18、定的电离层高度,通信距离越远,fume就越高。这是因为通信距离越远,其电波入射角0就越大。第29页/共97页最低可用频率LUF 一定发射类型的业务,要求一定的信号强度与噪声强度之比。如果到达接收点的信噪比低于业务要求,则接收到的信号成为无用信号。为了改善信号质量,就需增大接收场强,而提高工作频率是减少路径电离层吸收损耗、增大接收场强的一种有效方法之一。反之,工作频率越低,电离层吸收损耗越大,因此工作频率存在一个最低的限界,也就是说短波通信中存在着一个最低可用频率LUF。在给定时间和特定工作条件下,某频率信号经电离层传播到接收点处的信噪比等于最低所需信噪比时,该频率即为最低可用频率。第30页/共
19、97页最佳工作频率工作频率选择的是否合适,直接影响到短波通信的质量。若频率选的太高,电离层的吸收虽然小,但由于电离层的不稳定性,电波容易穿透电离层;若频率选的太低,虽然能被电离层反射,但一方面电波将受到电离层的强烈吸收,另一方面短波波段的噪声随着频率的降低而增强,结果使信噪比变坏。因此,在保证电波可以反射回来的条件下,尽量把频率选得高一些,习惯上选择工作频率为最高可用频率的85%,这个频率称为最佳工作频率,用fOWF表示,即fOWF=85%fMUF返回第31页/共97页短波传播短波传播 1、短波传播与传播模式 短波传播的基本形式有两种:一种为沿地球表面传播,称为地波传播,适用的频段为短波的低频
20、端。由于短波波长较短,绕射能力差,沿地面传播的衰减较大,所以传播距离较近,在几十公里到上百公里之间;另一种是电波经电离层反射回地面接收点的传播,称为天波传播,天波传播可以实现远距离的通信,比地波传播的用途广泛的多。第32页/共97页 短波天波的传播模式通常指短波传播的路径。短波的天波波束是较宽的,发射的电波波束具有一定的张角,同时天空中存在多层的电离层,所以电波的多条射线可能在不同的高度被反射而到达同一接收点。电波从电离层反射,当仰角为零时,可达到最远的传播距离。若从较低的E层反射,设其有效高度为110km,E层一次反射(一跳)的最远距离为2000km,若从较高的F2层反射,设其有效高度为32
21、0km,则反射的一跳最远距离为4000km。不同的通信距离可能有不同的传播模式,而相同的通信距离也可能存在多种传播模式。第33页/共97页第34页/共97页各种通信距离可能存在的传播模式各种通信距离可能存在的传播模式 1E,1F,2E2F等代表E层一跳、F层一跳、E层二跳F层二跳模式 第35页/共97页 杜巴杜巴(DHA)(DHA)发射点覆盖图发射点覆盖图 RFARFA维语维语 09:00-10:00 09:00-10:00 11945KHz11945KHz 功率:功率:500KW 500KW 主向:主向:5050度度 天线程式:天线程式:AHR(S)4/4/1.0AHR(S)4/4/1.0第
22、36页/共97页立陶宛立陶宛(SIT)(SIT)发射点覆盖图发射点覆盖图 RFARFA维语维语 09:00-10:00 09:00-10:00 9490KHz9490KHz功率:功率:100KW100KW主向:主向:7979度度 天线程式:天线程式:AHR(S)4/4/0.5AHR(S)4/4/0.5第37页/共97页第38页/共97页第39页/共97页在实际的无线电远距离通信中,多次反射模式不是唯一的方式。当电波频率比F2层的临界频率低,电波总被反射;若频率比最高反射频率高,则波穿透。在临界频率和最高反射频率之间选定一频率,改变电波离开发射天线时的入射角,可实现电波在电离层中的滑行传播,即短
23、波传播在某特定条件下,存在不经电离层多跳传播而通过滑行传播,可达到超远距离进行通信联络的目的,有可能实现离地面站很远的,在电离层极大密度以上或以下的卫星与地面站之间的通信,其意义是很大的。第40页/共97页2 2、短波传播中的寂静区和回波现象、短波传播中的寂静区和回波现象 寂静区:围绕着发射机有一个收不到它的信号的区域。在这个区域里,因短波频率高,地波衰减很快而传输不到,天波又因距离太近反射不到,这个收不到信号的区域称为寂静区。第41页/共97页寂静区的的范围大致位于距离发射机100至300KM之间,当接收地点位于这个范围内时,将接收不到电台信号。而300至500KM之间甚至更远一些的距离,天
24、波信号虽然能够反射下来,但由于电离层的随机变化,信号是很不稳定的,不能作为发射机的服务区。如全向发射的频率的服务区范围为500至1000KM,小于500KM的范围是它的地波区、寂静区和信号不稳定区域,不是它的服务区。而对中远距离广播的定向发射的频率,由于发射仰角比全向发射频率的小,一次反射的跨度更大,因而它的寂静区和信号不稳定区域更大。第42页/共97页回波:当电波传播条件适当,发射信号较强时,无线电波经电离层反射,环绕地球一周以上再到达接收点。回波分正向回波和反向回波,正向回波即环球回波;反向回波即电波不是围绕地球走过整个一圈,而只是在相反方向走过地球的一部分再到达接收点。当出现回波现象时,
25、听到的节目声前后有两个相同的声音,一强一弱,类似山谷中的回声,也称重音效应。回波现象大多出现在日出、日落之际,频率越高越明显,17MHz以上频段出现的较多。第43页/共97页3 3、衰落效应、衰落效应在短波电离层传播过程中,由于多径波的干涉、电离层的变化等原因,使远处接收点的信号场强呈现不规则的变化。这种信号电平的随机起伏变化就是信号的衰落。信号衰落是天波传播不可避免的现象,只是衰落幅度的大小和周期的长短不同。强衰落时信号强度的变化可达几十倍到几百倍。衰落周期是指信号起伏变化时相邻的两个最大值或两个最小值的间隔时间。周期短的称快衰弱,周期长的称慢衰落。第44页/共97页第45页/共97页3.1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电波 传输 学习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