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倩宋明理学资料.ppt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王倩宋明理学资料.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王倩宋明理学资料.pptx(4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佛教的传入和影响佛教的传入和影响 公元前六世纪,古印度摩揭陀国的释迦牟尼创立佛教,东汉前期传入中国。由于它的平和性、圆融性(鼓吹三教合一)和中国哲学的中庸之道极为相似,加之六祖慧能六祖慧能其因果轮回的理论对社会产生极大影响,尤其一些高僧在弘扬佛法的同时也阐发儒学经典,体现了佛教儒学化的倾向,所以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已为中国士大夫所广泛接受。禅宗就是中国化了的佛教。第1页/共40页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第2页/共40页 白马寺白马寺建于东汉,是佛教传入我国后第一建于东汉,是佛教传入我国后第一座官修寺院,被尊为中国佛教座官修寺院,被尊为中国佛教“祖庭祖庭”和和“释释源源”,“中国第一古刹中国第一古刹
2、”。第3页/共40页 河南河南洛阳龙门石窟洛阳龙门石窟,凿于北魏至晚唐。现存,凿于北魏至晚唐。现存石窟石窟1300多个,窟龛多个,窟龛2345个,题记和碑刻个,题记和碑刻3600余余通,佛塔通,佛塔50余座,佛像余座,佛像97000余尊。余尊。第4页/共40页 洛阳奉先寺洛阳奉先寺,建于唐初,主佛卢舍那高,建于唐初,主佛卢舍那高17.14米,米,面容丰腴饱满,修眉长目,嘴角微翘,流露出对人间面容丰腴饱满,修眉长目,嘴角微翘,流露出对人间的关注和智慧的光芒。的关注和智慧的光芒。第5页/共40页道教的产生与传播道教的产生与传播 东汉顺帝(公元126144126144年)时,张道陵在四川鹤鸣山创立道
3、教。他自称“太清玄元”,并用符水咒法为人治病,奉其道者,须出五斗米,因此在当时称为五斗米道。东汉末年,张角创立太平道。这是道教早期的两大派别。道教尊老子为道教名山道教名山安徽齐云山安徽齐云山教祖,奉道德经为主要经典。魏晋时期玄学(一种哲学思潮)盛行,其代表人物以老庄解释儒家经文,促成儒、道融合。第6页/共40页 福建泉州清源山老君岩,刻画的是道家宗主老子洞悉世间沧桑、慈祥而睿智的形象。第7页/共40页 道教圣地道教圣地武当山古建筑群武当山古建筑群,现存,现存4座道教宫座道教宫殿、殿、2座宫殿遗址、座宫殿遗址、2座道观及大量神祠、岩庙。座道观及大量神祠、岩庙。第8页/共40页 魏晋南北朝时期,随
4、着佛教、道教的迅速传播,儒学的发展出现危机。但三教彼此在反复辩驳中也相互吸纳渗透。唐宋时期,调和之风尤盛,许多知识分子兼修儒、佛或三教并修,出现了“三教合一”的趋势,它为宋明理学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最终儒学的发展进入到一个新阶段。三教合一图三教合一图第9页/共40页一、宋明理学兴起的背景1.东汉至五代长期的分裂和战乱,使传统的伦理道德规范遭到极大破坏,需要重建伦理纲常,维护封建统治。2.三教长期的论战与融合使儒学正统地位受到冲击3.宋代经济、科学技术的发展及相对宽松的文化政策推动了儒学的发展。第10页/共40页三教合一三教合一魏魏晋晋南南北北朝朝佛教盛行,道教也在民间广为传播。儒学吸
5、收佛教、道教精神,有了新的发展;北方少数民族大力崇儒兴教。佛教吸收儒学精神,渐趋中国本土化。、道教也受到儒学影响,主张“贵儒”又“尊道”影响:儒学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主流思想。影响:儒学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主流思想。隋隋朝朝儒儒家家家家提提出出“三三教教合合一一”,主主张张以以儒儒学学为为主主,调调和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理论。并吸收佛教、道教理论。唐唐朝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即尊道、礼佛、崇儒。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即尊道、礼佛、崇儒。佛佛道道的的发发展展,开开始始挑挑战战儒儒学学的的正正统统地地位位,儒儒学学大大师师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第11页/共40页二
6、、理学创立与成熟程朱理学理学含义:理学是宋代出现的新的儒学体系,是儒学、道教、佛教三家融合的产物。理学以儒学内容为核心,吸收、融合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对传统儒学进一步改造和发展,使儒学更为理论化、思辨化,从而形成以“理”(即“理”或“天理”为世界本原)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成为我国封建社会后期的官方统治思想。第12页/共40页程颢程颢程颐程颐 “凡眼前无非是物,物皆有理。如火之所以凡眼前无非是物,物皆有理。如火之所以热,水之所以寒,至于君臣、父子间皆是理。热,水之所以寒,至于君臣、父子间皆是理。”“天下物皆可以理照天下物皆可以理照 一物须有一理。一物须有一理。”二程遗书二程遗书 天理是万物的
7、本原;第13页/共40页1.北宋:二程观点程颢程颢1032-10851032-1085程颐程颐1033-11071033-1107核心: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万物只是一个天理,主宰万物,先有理后有物唯心论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人伦者,天理也。”“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要亲自探究、实践,获取知识、道德,认识普遍的“天理”提出“格物致知”的认识论朱熹朱熹1130-12001130-1200重树纲常礼教的权威,规范言行性本善,发挥“仁”的学说“仁与万物俱生”“物皆有理”“穷理格物”“进学则在致知”理学奠基人把握“理”的方法,接触、探究万事万物才能明“理”第14页/共40页 朱熹,字元晦(朱熹,
8、字元晦(11301200),),宋朝理学的集大成者,宋朝理学的集大成者,是继孔孟是继孔孟之后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儒学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之后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儒学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朱熹早年为朱熹早年为学博杂,泛滥词章,出入佛老,对各种学问有着极为广泛的兴趣。学博杂,泛滥词章,出入佛老,对各种学问有着极为广泛的兴趣。他于他于 1148年中进士,历任泉州同安县主簿、知漳州、焕章阁待制年中进士,历任泉州同安县主簿、知漳州、焕章阁待制兼侍讲等职。平生不喜为官,兼侍讲等职。平生不喜为官,“仕于外者仅九考(共九年),立于仕于外者仅九考(共九年),立于朝者四十日朝者四十日”,一生主要的时间(约四十年)在
9、福建讲学。主持白,一生主要的时间(约四十年)在福建讲学。主持白鹿洞书院和岳麓书院,打开学术自由和辩论之风,总结不少的治学鹿洞书院和岳麓书院,打开学术自由和辩论之风,总结不少的治学经验和学习方法。经验和学习方法。朱熹死后不久,成为朱熹死后不久,成为“孔门孔门十哲十哲”之一,而其在历代儒者中之一,而其在历代儒者中的地位及实际影响仅次于孔、孟。的地位及实际影响仅次于孔、孟。其思想学说从其思想学说从南宋以后南宋以后成为中国成为中国的官方哲学。的官方哲学。精思、明辨、博学、多产第15页/共40页 朱熹有许多著作,仅在经学方面,就有周易本义、易启蒙学、蓍卦考误、易传、古易音训、损益象说、易答问、朱文公易说
10、,书古经、书传缉说、书说、文公书说、书经问答,仪礼经传通解、仪礼经传图解、朱子井田谱、礼记辩、仪礼经传通解续、朱子礼纂等,孝经刊误、孝经存异,四书章句集注、四书或问、论孟精义、中庸辑略、大学集传、大学详说、大学启蒙、论语要义(两种)、论语训蒙口义、论语详说、孟子集解、孟子问辨、四书音训其中四书章句集注四书章句集注耗费其大半生精力。朱熹著作中最重要、最有影响的,除四书章句集注外,当推朱文公文集、朱子语类、朱子家礼。第16页/共40页材料一:宇宙之间一理而已。材料一: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材料二:其(理)张之为三纲,材料二:其(理)张之为三纲,其
11、纪之为五常。其纪之为五常。请概括: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请概括: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什么?它还涵盖哪些领域?什么?它还涵盖哪些领域?朱熹 第17页/共40页朱熹说:“所谓天理,复是何物?仁、义、礼、智岂不是天理?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岂不是天理?朱熹又说:“天理人欲,不容并立”,“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学习和修养的目的就是“遏人欲而存天理”。纲常伦理皆为天理纲常伦理皆为天理 存天理,灭人欲存天理,灭人欲第18页/共40页2 2、南宋朱熹、南宋朱熹理之源在于天理,天理就是三纲五常理之源在于天理,天理就是三纲五常,它是人性的最,它是人性的最高境界;(高境界;(“理理”体现在社会上是
12、儒家道德伦理,在人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在人身上就是人性。)身上就是人性。)人性本来与天理一致,具有仁、义、礼、智等美德,人性本来与天理一致,具有仁、义、礼、智等美德,但被后天的欲望所蒙蔽,所以但被后天的欲望所蒙蔽,所以“存天理,灭人欲存天理,灭人欲”。(当人的私欲与天理发生冲突时)当人的私欲与天理发生冲突时)认识论认识论:“格物致知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而不,而不是求科学之真。是求科学之真。著作 四书章句集注主张:理学集大成者,完整理学理论体系局限:1.不利于自然科学探究2.崇尚探究义理,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第19页/共40页 朱熹又说:“天理人欲,不容并立”
13、,“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学习和修养的目的就是“遏人欲而存天理”。评价:消极注重气节、道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凸显人性的庄严长幼有序,怜贫恤寡,勤俭节约,恪守本分等约束自我言行、欲望,加强道德修养,建立理想人格,塑造民族性格 3.根本目的:用封建纲常礼教来遏制人性、约束人们的言行,服从统治的需要,维护君主专制的统治秩序4.压抑、扼杀人的自然欲求,与(社会进步)人本精神背道而驰1.将“天理”与“人欲”完全对立2.“天理”的实质是封建伦理道德5.积极意义:第20页/共40页(一)程朱理学(一)程朱理学概概念念儒家学者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
14、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儒家学者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基基本本观观点点北宋:程颢、程颐北宋:程颢、程颐南宋:朱熹(集大成者)南宋:朱熹(集大成者)唯心论唯心论天天理理是是万万物物本本原原,先先有有理理后有物后有物(核心核心)强调世间万物源在于强调世间万物源在于 天理天理。道德观道德观把把天天理理和和伦伦理理道道德德直直接接联联系系起起来来,认认为为“人人伦伦者者,天理也天理也”。天天理理就就是是三三纲纲五五常常,强强调调“存存天天理理,灭人欲灭人欲”。认识论认识论提提出出“格格物物致致知知”,认认为为只只有有深深刻刻探探究究万万物物,才才能能真得其真得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宋明理学 资料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