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基本知识概要.pptx
《细胞基本知识概要.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细胞基本知识概要.pptx(7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七章 细胞的能量转换线粒体和叶绿体第1页/共78页第一节线粒体与氧化磷酸化一、线粒体的形态结构二、线粒体的化学组成及酶的定位三、线粒体的功能四、线粒体与疾病第二节线粒体是半自主性细胞器一、线粒体的DNA二、线粒体的蛋白质合成第三节线粒体的增殖与起源第2页/共78页细胞能量流生物的基本能量来源是太阳光的辐射能细胞是生物能量生成、利用的基本单位,进行着能量的吸收、储存、转移与转化等过程能被生物利用的能量形式多样,但基础的能源是化学能和光能第3页/共78页化学能细胞能量的利用是以化学能为核心,并仅能利用化合物总能量中可释出的一部分当一种化合物水解时释放自由能的多少取决于该化合物整个分子的结构细胞内
2、大部分物质都遵循氧化反应的一般规律进行氧化反应,常见的氧化方式有脱e-、脱氢和加氧等类型;最终的氧化分解产物是CO2和H2O,同时释放能量第4页/共78页生物能量的储存和释放细胞内的氧化反应主要以生成高能磷酸化合物方式储存所释放的能量,从而为生物体所利用细胞最常见的高能磷酸化合物是ATP:一游离核苷酸,由腺嘌呤、核糖与三分子磷酸构成,磷酸与磷酸间借磷酸酐键连接细 胞 内 ATP生 成 的 三 种 方 式:光 合 磷 酸 化(photophosphorylation),氧 化 磷 酸 化(oxidativephosphorylation),底物水平磷酸化(substratelevelphosph
3、orylation)第5页/共78页pppp&能量ppATPADPp&能量pppAMPpp&能量+能量ATP通过磷酸基团等转移的特殊方式,既可储藏光合或物质分解产生的能量,也可为各种生物酶促反应或合成细胞结构分子和营养分子提供能量第6页/共78页第一节 线粒体与氧化磷酸化1890年R.Altaman首次发现线粒体,命名为bioblast,以为它可能是共生于细胞内独立生活的细菌1898年Benda首次将这种颗命名为mitochondrion1900年L.Michaelis用JanusGreenB对线粒体进行染色,发现线粒体具有氧化作用Green(1948)证 实 线 粒 体 含 所 有 三 羧
4、酸 循 环 的 酶,Kennedy和Lehninger(1949)发现脂肪酸氧化为CO2的过程是在线粒体内完成;Hatefi等(1976)纯化了呼吸链四个独立的复合体Mitchell(19611980)提出了氧化磷酸化的化学偶联学说第7页/共78页一、线粒体的形态结构形状多样,一般呈线状,也有粒状或短线状不同类型的细胞中线粒体的数目相差很大,但在同一类型细胞中数目相对稳定直径一般在m,在长度上变化很大蛋白占干重的65-70%,脂类占25-30%第8页/共78页1、分布多数细胞中,线粒体均匀分布在整个细胞质中;但在某些细胞中,线粒体的分布不均一,有时线粒体聚集在细胞质的边缘在细胞质中,线粒体常常
5、集中在代谢活跃的区域线粒体具有自由运动的特性,能向细胞需能的部位转移,或者固定在需能部位的附近,以便运送ATP线粒体除较多分布在需要ATP的区域外,也较为集中分布在有较多氧化反应底物的区域第9页/共78页第10页/共78页2、超微结构第11页/共78页蛋白质:占线粒体干重的6570%;线粒体的蛋白质分为可溶性和不溶性的可溶性的蛋白质主要是基质的酶和膜的外周蛋白;不溶性的蛋白质构成膜的本体,其中一部分是镶嵌蛋白,也有一些是酶蛋白脂类:线粒体的脂类只占干重的2030%;在线粒体的脂类中多数是磷脂,占总脂的3/4以上;含丰富的心磷脂和较少的胆固醇是线粒体在组成上与细胞其他膜结构的明显差别二、线粒体的
6、化学组 成及酶的定位第12页/共78页线粒体最外的一层全封闭的单位膜结构,是线粒体的界膜构成外膜的脂与蛋白的含量几乎相等具有porin构成的亲水通道,允许分子量5KD以下的分子通过,1KD以下的分子可自由通过由于通透性高,膜间间隙中的环境几乎和胞质溶胶相似含有一些特殊的酶类,说明外膜不仅参与膜磷脂的合成,同时对那些将在线粒体基质中进行彻底氧化的物质先行初步分解;单胺氧化酶是标志酶(一)外膜第13页/共78页(二)内膜位于外膜的内侧包裹线粒体基质的一层单位膜结构;通透性较低,不允许离子和大多数带电荷的小分子通过通常向基质折褶形成嵴,嵴的形成使内膜的表面积大大增加;嵴有两种排列方式,一是层状,一是
7、管状内膜嵴上有许多排列规则的颗粒称为线粒体基粒,又称偶联因子1,简称F1,实际是ATP合酶,又叫F0F1-ATP酶复合物内膜的酶类:运输酶类;合成酶类;e-传递和ATP合成的酶类;标志酶是细胞色素氧化酶是线粒体进行e-传递和氧化磷酸化的主要部位第14页/共78页(三)膜间间隙是内外膜之间的腔隙,宽约6-8nm标志酶为腺苷酸激酶:功能是催化ATP分子的末端磷酸基团转移到AMP,生成2分子ATP(四)线粒体基质为内膜和嵴包围的空间,含有:催化三羧酸循环,脂肪酸、丙酮酸和氨基酸氧化的酶类标志酶为苹果酸脱氢酶基质具有一套完整的转录和翻译体系,如线粒体DNA(mtDNA),及线粒体特有的核糖体,RNAs
8、、rRNA、DNA聚合酶、氨基酸活化酶等纤维丝和e-密度很大的致密颗粒状物质,内含Ca2+、Mg2+、Zn2+等离子第15页/共78页外膜膜间间隙内膜基质细胞色素b5腺苷酸激酶NADH脱氢酶丙酮酸脱氢酶NADH-细胞色素核苷琥珀酸脱氢酶脂肪酸氧化酶还原酶二磷酸激酶细胞色素氧化酶Krebs循环酶系单胺氧化酶单磷酸激酶细胞色素cDNA聚合酶脂酰辅酶A合酶ATP合酶RNA聚合酶磷酸甘油酰基转移酶(F0F1复合物)核糖体核苷二磷酸激酶运输蛋白转移RNA孔蛋白醌磷脂:蛋白质0.9:1磷脂:蛋白质0.3:0.7心磷脂:磷脂0.03:0.97心磷脂:磷脂0.22:0.78线粒体各部分蛋白的分布第16页/共7
9、8页部位功能外膜磷脂的合成;脂肪酸链去饱和;脂肪酸链延伸内膜电子传递;氧化磷酸化;代谢物质运输膜间间隙核苷的磷酸化基质丙酮酸氧化;TCA循环;脂肪的氧化;DNA复制;RNA合成;蛋白质合成(五)线粒体各部分的功能第17页/共78页三、线粒体的功能氧化磷酸化作用第18页/共78页糖酵解(一)真核细胞中的氧化作用葡萄糖丙酮酸发酵NADHNAD+NAD+NADH乳酸缺氧丙酮酸乙酰辅酶ANADNADHCO2NAD+ATPATPATPCO2+H2OTCA循环NADH电子传递链胞质溶胶氧存在细胞质膜第19页/共78页(二)呼吸链与电子传递呼吸链:是线粒体内膜上一组酶的复合体,其功能是进行电子传递、H+的传
10、递及氧的利用,产生H2O和ATP在TCA循环中,乙酰COA中的2个C完全被氧化直接产生的能量很少,大部分的能量都储存在辅酶(NADH和FADH2)分子中如果将能量一次性释放则不能全部收集和储存,并会损伤细胞,为此细胞利用线粒体内膜中一系列的电子载体(呼吸链),伴随电子逐步传递,将能量储存在ATP的高能磷酸键。电子通过呼吸链的流动称为电子运输或电子传递,伴随氧化进行的磷酸化就称为氧化磷酸化第20页/共78页1、电子载体在电子传递过程中与释放的电子结合并将电子传递下去的物质称为电子载体参与传递的电子载体有五种:NAD,黄素蛋白,细胞色素,铁硫蛋白和辅酶Q除辅酶Q外,其余电子载体中接受和提供电子的氧
11、化还原中心都是与蛋白相连的辅基第21页/共78页NAD:即 烟 酰 胺 嘌 呤 二 核 苷 酸(nicotinamideadeninedinucleotide),连接三羧酸循环和呼吸链,将代谢过程中脱下来的氢交给黄素蛋白黄素蛋白:含FMN或FAD的蛋白,可接受2个电子2个质子;黄素相关的脱氢酶类主要有:以FMN为辅基的NADH脱氢酶。以FAD为辅基的琥珀酸脱氢酶第22页/共78页NADNADP第23页/共78页Flavinmononucleotide(FMN)&Flavinadeninedinucleotide第24页/共78页细胞色素:分子中含有血红素铁,以共价形式与蛋白结合,通过Fe3+、
12、Fe2+形式变化传递电子,呼吸链中有5类,即:细胞色素a、a3、b、c、c1,其中a、a3含有铜原子第25页/共78页铁硫蛋白:在其分子结构中每个铁原子和4个硫原子结合,通过Fe2+、Fe3+互变进行电子传递,有2Fe-2S和4Fe-4S两种类型第26页/共78页辅酶Q:是脂溶性小分子量醌类化合物,通过氧化和还原传递电子;有3种氧化还原形式,即:氧化型醌Q,还原型氢醌(QH2)和介于两者之者的自由基半醌(QH)第27页/共78页CuaCytaCub2eCytcCytbFeSCytc1COQNADH-COQ还原酶复合物2eFMNFe-SNADHNAD+H+H+inH+out2eFADFe-s2e
13、-琥珀酸延胡索酸琥珀酸-COQ还原酶复合物2H+FADH2FAD+2H+1/2O2+2H+H2OH+inH+outCoQH2-细 胞 色素c还原酶复合物细胞色素 c氧化酶复合物第28页/共78页2、呼吸链的组成和排列呼吸链的电子载体在线粒体内膜中不是单一存在而是同其他的蛋白质组成复合物这些复合物分别命名为复合物、;其中都没有细胞色素c和辅酶Q,这两种呼吸链的成分独立存在于线粒体膜中组成呼吸链的四种复合物都是由不同的蛋白质组成的多蛋白复合体,功能是参与氧化还原作用,由于这些复合物在线粒体内膜中不停的移动,所有没有稳定的结构第29页/共78页复合物多肽数辅基e-传递传递H序号名称接收自传递给NAD
14、H脱氢酶341个FMNNADH辅酶Q是69个Fe/S中心琥珀酸脱氢酶41个FAD琥珀酸辅酶Q否3个Fe/S中心(经由酶结合的FAD)细胞色素b-c1复合物102个细胞色素b辅酶Q细胞色素c是1个细胞色素c11个Fe/S中心细胞色素c氧化酶101个细胞色素细胞色素c氧是1个细胞色素a32个Cu中心线粒体呼吸链中四种复合物的性质第30页/共78页复合物又称NADH脱氢酶或NADH-COQ还原酶复合物组成:42条肽链组成,呈L型,含一个FMN和至少6个铁硫蛋白,分子量接近1MD,以二聚体形式存在作用:催化NADH的2个电子传递至辅酶Q,同时将4个质子由线粒体基质(M侧)转移至膜间隙(C侧)e-传递的
15、方向为:NADHFMNFe-SQ总的反应结果为:NADH+5H+M+QNAD+QH2+4H+C第31页/共78页复合物又称琥珀酸脱氢酶或琥珀酸-COQ酶复合物,至少由4条肽链组成,含有一个FAD,2个铁硫蛋白功能:催化电子从琥珀酸传递给辅酶Q,但不转移质子e-传递的方向为:琥珀酸FADFe-SQ反应结果为:琥珀酸+Q延胡索酸+QH2第32页/共78页复合物细胞色素c还原酶,又称COQH2-细胞色素c还原酶复合物组成:至少11条不同肽链,以二聚体形式存在,每个单体包含两个细胞色素b(b562、b566)、一个铁硫蛋白和一个细胞色素c1作用:催化电子从辅酶Q传给细胞色素c,每转移一对电子,同时将4
16、个质子由线粒体基质泵至膜间隙总的反应结果为:2还原态cytc1+QH2+2H+M2氧化态cytc1+Q+4H+C第33页/共78页复合物的电子传递比较复杂,和“Q循环”有关第34页/共78页复合物即细胞色素c氧化酶组成:为二聚体,每个单体含至少13条肽链,分为三个亚单位作用是将从细胞色素c接受的电子传给氧,每转移一对电子,在基质侧消耗2个质子,同时转移2个质子至膜间隙电 子 传 递 的 路 线 为:cyt cCuAheme aa3-CuBO2总的反应结果为:4还原态cytc+8H+M+O24氧化态cytc+4H+C+2H2O第35页/共78页3、两条主要的呼吸链 复合物、组成主要的呼吸链,催化
17、NADH的脱氢氧化复合物、组成另一条呼吸链,催化琥珀酸的脱氢氧化呼吸链各组分有序,使电子按氧化还原电位从低向高传递,能量逐级释放,呼吸链中的复合物、都是质子泵,可将质子有机质转移到膜间隙,形成质子动力势驱动ATP的合成第36页/共78页主呼吸链e-传递从NADH开始,复合物将还原型的NADH氧化,释放出的2个e-和1个H+被FMN接受,同时从基质中摄取一个H 将FMN还原成FMNH2,NADH被氧化成NAD+重新进入TCA循环FMNH2将一对H+传递到膜间间隙,同时将一对e-经铁硫蛋白传递给Q池中的两个辅酶Q两个辅酶Q得到e-后从基质摄取两个H+被还原成两个半醌(QH)泛醌在内膜中通过扩散进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细胞 基本知识 概要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