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和病毒的遗传.ppt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细菌和病毒的遗传.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细菌和病毒的遗传.pptx(10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一节 细菌和病毒的结构第二节 细菌的遗传分析第三节 噬菌体的遗传分析第1页/共102页 第一节 细菌和病毒的结构 细菌和病毒的结构及其遗传特点,使它们成为遗传学研究的好材料。转化试验、一个基因一种酶假说、基因的精细结构、基因表达的调控、基因工程等遗传学的重大发现和技术发展都与细菌和病毒有关。第2页/共102页一、细菌的结构单细胞生物,大小不一,一般长1-2m,宽0.5m,为一层或多层膜或细胞壁所包围。部分细菌还有某些特殊的结构,如鞭毛、伞毛、荚膜等。细菌的细胞核没有核膜,其中的染色体是一个很长的共价闭合环状双链DNA分子,长度从250-3500m不等,一般不与蛋白质结合。多数细菌细胞在细胞核
2、外还有一个或多个能自主复制的小型环状DNA。这些DNA分子对细菌的生长并非必需,但可赋予细菌某些特性,如抗药性、抗盐性、抗噬菌体侵染等。这些小分子DNA称为质粒(plasmid)。细菌能在成分十分简单的培养基上生长,这种培养基叫基本培养基。细菌在这种培养基上能合成生长所必须的各种有机物。单一细胞经过分裂而增殖,大致20分钟繁殖一代,逐渐形成肉眼可见的菌落。第3页/共102页二、病毒的结构病毒为非细胞结构,没有自身的代谢机能,不能独立地生长和繁殖,必须寄生在活细胞中,利用活细胞的营养物质合成新的病毒后代。繁殖迅速,每小时可增殖百倍。病毒个体微小,形态多样,结构简单,仅含一种核酸(DNA或RNA)
3、和一个蛋白质外壳。依其遗传物质的性质,可以分单链DNA、单链RNA、双链DNA和双链RNA病毒等四种类型。按照它们所感染的细胞类型可分为感染细菌、真菌及藻类的菌类病毒,以及感染动植物的动物病毒和植物病毒。遗传学研究中应用最广泛的是感染细菌的病毒,又称为噬菌体(bacteriophage)。依其与宿主细胞的相互关系,可以分为烈性噬菌体(virulent phage)和温和噬菌体(temperate phage)两大类型。第4页/共102页1世代周期短:世代周期短:大肠杆菌(E.Coli)20分钟可繁殖一代。2 2便于管理和生化分析:便于管理和生化分析:个体小,一般在1m1m至几mm之间(1m=1
4、/1000mm)(1m=1/1000mm),操作管理方便。3便于研究基因突变:裸露的DNA分子(有的病毒为RNA分子),易受环境条件的影响而发生突变;单倍体生物,不存在显性掩盖隐性问题,突变均能表现出来。三、细菌和病毒在遗传学研究的优越性三、细菌和病毒在遗传学研究的优越性第5页/共102页 4 4便于研究基因的作用:影印培养,易检出营养缺陷型突变,有利于从生化角度来研究基因的作用。5 5便于基因重组研究:细菌具有转化、转导和接合作用,利用这些特性可以进行精密的遗传学分析6.6.便于研究基因结构、功能及调控机制:细菌和病毒的遗传物质简单,基因定位、结构分析及其分离易于进行,基因的表达调控也适于用
5、生理生化的方法进行深入的研究。7.7.便于进行遗传操作:染色体结构简单,没有组蛋白和其它蛋白的结合,更宜于进行遗传工程的操作。第6页/共102页四、细菌和病毒的研究方法1 1单细胞分离单细胞分离 菌菌液液稀稀释释涂涂布布在在固固体体培培基基 单单 个个 细细 胞胞分分 离离 形形 成成 肉肉眼可见菌落。眼可见菌落。细菌的研究方法:第7页/共102页2 2影印法测定变异影印法测定变异 采用影印法测定细菌是否发生变异以及发生何种变异。采用影印法测定细菌是否发生变异以及发生何种变异。细菌变异主要有细菌变异主要有形态特征形态特征变异和变异和生理特性生理特性变异。变异。形态特征变异:形态特征变异:菌落大
6、小、形状、颜色菌落大小、形状、颜色 生理特性变异:生理特性变异:(1)营养缺陷型:丧失合成某种营养物质的能力,在基)营养缺陷型:丧失合成某种营养物质的能力,在基本培养基上不能生长。本培养基上不能生长。原养型(野生型):能够在基本培养基上生长。原养型(野生型):能够在基本培养基上生长。(2)抗性突变:抗药性和抗感染型。)抗性突变:抗药性和抗感染型。第8页/共102页细菌的影印培养方法(Lederberg,1952)第9页/共102页病毒的研究方法:病毒的研究方法:1.获得变异获得变异 亚硝酸、羟胺、乙基黄酸乙酯(亚硝酸、羟胺、乙基黄酸乙酯(EESEES)等化学药剂诱)等化学药剂诱导发生变异。导发
7、生变异。常见变异:常见变异:寄主范围变异:野生型(寄主范围变异:野生型(h h):感染):感染B B菌株,产生半菌株,产生半透明斑;突变型(透明斑;突变型(h h):感染):感染B B和和B/2B/2菌株,产生透明斑。菌株,产生透明斑。噬菌斑突变:野生型(噬菌斑突变:野生型(r r):产生正常斑,小而边缘):产生正常斑,小而边缘模糊;突变型(模糊;突变型(r r):产生突变斑,大而边缘清晰。):产生突变斑,大而边缘清晰。所以:所以:h h+r r感染感染B B菌株产生半透明大斑;菌株产生半透明大斑;hrhr+感染感染B B和和B/2B/2菌株,产生透明小斑。菌株,产生透明小斑。2杂交试验杂交试
8、验 双重感染分析子代噬菌体中重组型的频率。双重感染分析子代噬菌体中重组型的频率。第10页/共102页1.转化转化(transformation):裸露的非病毒的):裸露的非病毒的DNA导入细菌导入细菌细胞的过程。细胞的过程。2.转染转染(transfection):裸露的病毒(噬菌体):裸露的病毒(噬菌体)DNA导入导入细菌的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转化形式。细菌的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转化形式。3.转导转导(transduction):以噬菌体为媒介将细菌的):以噬菌体为媒介将细菌的DNA从从供体菌转移到受体菌的过程。供体菌转移到受体菌的过程。4.接合接合(conjugation):细菌通过细胞之间的
9、直接接触的):细菌通过细胞之间的直接接触的方式传递遗传物质的过程。方式传递遗传物质的过程。一、细菌遗传物质的转移形式第二节 细菌的遗传分析第11页/共102页通过接合作用,部分供体基因组DNA转移到受体菌中通过接合作用,质粒转移到受体菌中第12页/共102页1.单方向转移单方向转移2.都产生部分二倍体都产生部分二倍体3.转入的基因只有整合到环状染色体上才能稳定遗传转入的基因只有整合到环状染色体上才能稳定遗传二、细菌遗传物质转移的共同特点第13页/共102页三、细菌的转化(transformation)1.转化的发现 1928年F.Griffith首先发现。1944年O.Avery研究小组证实引
10、起转化的因子是细菌的DNA。转化(transformation):细菌细胞通过其细胞膜摄取周围供体DNA片段,并通过重组整合到自己染色体中的过程。第14页/共102页2.转化的类型(1)自然转化(natural transformation)细菌可以自由吸收DNA,并转化。如:枯草杆菌的转化。(2)工程转化(engineered transformation)人工转化(artificial transformation)细菌发生改变(感受态细胞的制备),使其能摄入外源DNA,并转化。如:大肠杆菌的转化。第15页/共102页3.转化的过程(1)外源DNA与受体细菌细胞的结合 影响因素:供体DNA
11、片段大小:不同细菌要求转化的片段大小不同。肺炎双球菌要求800核苷酸对以上;枯草杆菌要求1600核苷酸对以上;大肠杆菌转化DNA片段长度为10000-20000bp(占E.coli染色体的1/200)。供体DNA片段形态:供体DNA必需是双链。供体DNA片段浓度:供体DNA片段数目越多越容易发生转化,但不同细菌只能与特定数量DNA片段结合。取决于细胞上接受座位数。一个细菌表面大约有50个吸附位点。受体细胞生理状态:感受状态细胞(DNA合成刚结束,蛋白质合成仍在进行时的细胞)才能发生转化。感受态的出现主要受一类小分子蛋白质(感受态因子)影响,感受态因子可以使细胞出现感受态,并能从感受态细菌传递到
12、非感受态细菌,使其出现感受态。一般认为感受态出现在细菌对数生长后期。高Ca2+、温度以及电激处理等,也能够改变膜对DNA的通透性,从而诱导或加强感受态。第16页/共102页第17页/共102页 b)DNA通过细胞壁和细胞膜是一个主动运输过程,需要膜上的转运分子,并消耗能量。(2)DNA的穿入a)在细胞膜上核酸外切酶的作用下,将吸附双链DNADNA中的一条链降解,另一条单链则利用降解后释放的能量,穿入受体细胞内。第18页/共102页外源DNA穿入受体细胞示意图单链DNA细胞膜供体DNADNA结合复合蛋白体能量核酸外切酶细胞壁第19页/共102页(3)联会(synapsis),与外源DNA片段的整
13、合 联会:外源单链DNA与受体细菌染色体DNA的同源区段发生联会,形成部分二倍体。部分二倍体:细菌拟有性生殖过程中,外源DNA与受体DNA同源区段联会,使受体细胞部分DNA形成二倍体。供体外基因子:部分二倍体中的外源DNA。受体内基因子:部分二倍体中受体细胞的DNA。整合(重组):部分二倍体发生交换,将外源DNA置换到受体染色体中。第20页/共102页部分二倍体发生交换只部分二倍体发生交换只有偶数(双交换、四交有偶数(双交换、四交换)交换才有意义,既换)交换才有意义,既不破坏受体不破坏受体DNADNA的环状的环状结构,又将外源结构,又将外源DNADNA置置换到受体染色体中。而换到受体染色体中。
14、而奇数交换将受体环状奇数交换将受体环状DNADNA打开成线性打开成线性DNADNA,重,重组转化子不能成活。组转化子不能成活。第21页/共102页 经过一次染色体复制和细胞分裂,形成一个转化了的细胞和一个未被转化的细胞。(4)转化细胞的形成第22页/共102页细菌转化的过程整合外源DNA结合在受体位点DNA穿入感受态细胞联会形成转化细胞第23页/共102页4.4.转化作图 DNA DNA是以小片段的形式进入受体的,所以距离很远的两个基因很难同时存在于一个片段中同时转化,除非分别包括这两个基因的两个片段同时进入受体。两个片段同时转化的概率应为它们单独转化的概率的乘积。但是当两个基因紧密连锁时,它
15、们就有较多的机会包括在同一个DNADNA片段中,并同时整合到受体染色体中,因此,紧密连锁的基因可以通过转化进行作图。通过转化实验,利用转化发生的重组计算它们之间的重组率,将细菌的不同基因定位在它的染色体DNADNA上,构成它的遗传图谱。第24页/共102页 用用一一野野生生型型细细菌菌菌菌株株提提取取出出来来的的DNADNA转转化化一一个个不不能能合合成成丙丙氨氨酸酸(alaala)、脯脯氨氨酸酸(propro)、精精氨氨酸酸(argarg)的突变菌株,获得下列结果:的突变菌株,获得下列结果:alaala+pro pro+arg arg+8400 8400 ala ala+pro pro ar
16、garg+2100 2100 ala ala+pro pro argarg 840840 ala ala+pro pro+argarg 420420 ala ala propro+arg arg+14001400 ala ala propro argarg+840840 ala ala propro+argarg 840840 第25页/共102页任意两基因发生共同转化的前提下:alaala-propro:亲型转化子:亲型转化子:alaala+propro+重组型转化子:重组型转化子:alaala+propro-ala ala-propro+ala-argala-arg:亲型转化子:亲型转化子
17、:alaala+argarg+重组型转化子:重组型转化子:alaala+argarg-ala ala-argarg+pro-argpro-arg:亲型转化子:亲型转化子:propro+argarg+重组型转化子:重组型转化子:propro+argarg-pro pro-argarg+arg+arg-arg+arg-arg+arg-arg+arg-arg+arg-arg+arg-arg+arg-arg+arg-arg+arg-第26页/共102页重组率重组型转化子重组率重组型转化子/转化子总数转化子总数100100 alaalapropro间的重组率间的重组率(2100+840+1400+840
18、)/(2100+840+1400+840+8400+(2100+840+1400+840)/(2100+840+1400+840+8400+420)420)3737 alaalaargarg间的重组率间的重组率(840+420+1400+840)/(840+420+1400+840)/(840+420+1400+840+8400+2100)(840+420+1400+840+8400+2100)2525 proproargarg间的重组率间的重组率(2100+420+840+840)/(2100+420+840+840+8400+14(2100+420+840+840)/(2100+420+8
19、40+840+8400+1400)00)30%30%所以,三基因间的距离和顺序为:所以,三基因间的距离和顺序为:ala25arg30proala25arg30pro 第27页/共102页四、细菌的接合四、细菌的接合(conjugation)E.coli接合的发现 1946年Joshua Lederberg(黎德伯格)和Edward Tatum发现了细菌之间通过直接接触传递遗传信息。Lederberg由于研究细菌的重组而获得由于研究细菌的重组而获得1958年年Nobel Medicine or physiology Prize。Tatum和和G.W.Beable提出的提出的“一个基因一个酶一个基
20、因一个酶”也在此奖中。也在此奖中。第28页/共102页 1.Lederberg-Tatum实验 Lederberg发明的用基本培养基(minimal medium)筛选原养型(prototroph)方法。对照(control)第29页/共102页实验解释:基因突变;营养物质互补;遗传物质重组?第30页/共102页u对实验结果的解释Lederberg和Tatum从概率上和对照实验上排除了细菌发生恢复突变的可能性:a)单一性状恢复突变率是10-7,双性状恢复突变的概率是10-14。结论:在A菌株与B菌株之间发生了遗传物质的交换。营养物质互补:营养缺陷型细菌通过培养交换营养物质,相互补充了对方的不足
21、而得以在基本培养基上生长。b)对照培养的A、B菌株都没有生长出菌落。第31页/共102页u对Lederberg-Tatum实验解释的质疑 (1)实验获得的原养型重组菌可能是转化的结果。(2)营养物质的互补:培养基中含有某些代谢产物,混合后互相补充了对方的缺陷而得以生长。uLederberg和Tatum的补充试验A(或B)菌株基本培养基中培养细菌滤器过滤滤液B(或A)菌株基本培养基中培养不能生长第32页/共102页Bernard DavisBernard Davis实验的支实验的支持持:是遗传重组,而不是营养物质互补,但需要亲本细胞的接触。第33页/共102页uHayes(海斯)实验strain
22、 A链霉素处理strain Bstrain A在基本培养基中有菌落接合接合:指两菌体细胞的直接接触,遗传物质从一个菌体转移到另外一个菌体,并:指两菌体细胞的直接接触,遗传物质从一个菌体转移到另外一个菌体,并导致遗传重组的过程。导致遗传重组的过程。2.接合接合 1952年Hayes用链霉素处理菌株A,然后和菌株B杂交,有遗传重组发生,反之,则无重组的产生,说明细菌遗传物质的交换不是交互的,而是单向的-F因子第34页/共102页u实验推论strain B链霉素处理strain Astrain B 在基本培养基中没有菌落链霉素只阻止细菌分裂,但允许接触杂交。供体:strain A虽然被阻止分裂,但仍
23、然能完成杂交(给出DNA),结果产生分裂形成的原养型菌落。第35页/共102页结论:strain B 被阻止分裂,也能完成杂交(接收DNA),但不能分裂形成原养型菌落。受体:两个菌株在杂交过程中的作用不是交互的,而是单向的,DNA只能从供体转移到受体。第36页/共102页uHayes等对“雄性”细菌和“雌性”细菌的解释(1)供体(donor)菌株:(2)受体(recipient)菌株:“雄性”菌株:细胞内含有一种致育因子(fertility factor),表示为F+。“雌性”菌株:缺乏F因子,表示为F-。从逻辑上预言了F因子(F factor)的存在。第37页/共102页uF因子的实质F f
24、actor:是一种质粒,有独立自主复制和能够转移到其它细胞中去的能力。是一种共价闭合环状DNA,全长94.5kb。质粒(plasmidplasmid):存在于细菌染色体以外的):存在于细菌染色体以外的DNADNA。对细菌的生存并非必须,但。对细菌的生存并非必须,但能给细菌带来一些额外的功能(如抗菌素抗性等)。能给细菌带来一些额外的功能(如抗菌素抗性等)。F因子的结构第38页/共102页大肠杆菌的接合过程(F+F-):F因子的转移频率高,而细菌DNA转移频率极低。F+F-(1)F+与F-混合培养相互接触,F+供体菌上的性伞毛形成两细胞之间的接合管(2)核酸内切酶在F因子的转移起点(oriT)的一
25、条链上产生一个缺口,然后5末端单链通过接合管进入受体细胞(3)F因子上的单链DNA和正在转移的单链DNA,各自为模板,在DNA聚合酶的作用下合成双链DNA(4)完成F因子向受体细胞转移以及DNA的合成(5)在DNA连接酶的作用下完成接合,形成两个F+细胞第39页/共102页3.高频重组菌株(Hfr)1950年Luca Cavalli-Sforza(卡瓦里斯弗所)用氮芥(nitrogen mustard)处理A菌株,从存活下来的菌中分离到一株能与B菌株以10-4频率杂交的菌株,称之为Hfr(high frequency recombination)。F+F-F+Hfr F-F-低频率重组,10-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细菌 病毒 遗传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