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脘痛辩证施护及护理查房.pptx
《胃脘痛辩证施护及护理查房.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胃脘痛辩证施护及护理查房.pptx(4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目的了解责任护士的临床评估能力检查责任护士中医辩证施护能力评价护理落实情况第1页/共49页目录目录概述概述辩证施护辩证施护病例简述病例简述护理程序护理程序第2页/共49页概述概念概念病因病机病因病机辩辩证证分型分型辩证施护辩证施护中医特色治疗中医特色治疗第3页/共49页 胃脘胃脘就是胸骨下方,偏向左侧。胃脘痛是临床上常见的一个症状。凡由于脾胃受损,气血不调所引起胃脘部疼痛,称之为胃脘痛。常由寒邪客胃、饮食伤胃、肝气犯胃和脾胃虚弱所致。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参考本病护理。凡由于脾胃受损,气血不调所引起胃脘部疼痛,称之为胃脘痛胃脘痛。常由寒邪客胃、饮食伤胃、肝气犯胃和脾胃虚弱所致。慢性浅表
2、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参考本病护理。第4页/共49页第5页/共49页(一)肝胃气滞证:胃脘胀满或胀痛,胁肋胀痛,症状因情绪因素诱发或加重,嗳气频作,胸闷不舒。舌苔薄白,脉弦。治以疏肝理气。(二)肝胃郁热证:胃脘饥嘈不适或灼痛,心烦易怒,嘈杂反酸,口干口苦,大便干燥。舌质红苔黄,脉弦或弦数。治以疏肝清热。(三)脾胃湿热证:脘腹痞满,食少纳呆,口干口苦,身重困倦,小便短黄,恶心欲呕。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或数。治以清热化湿。(四)脾胃气虚证:胃脘胀满或胃痛隐隐,餐后明显,饮食不慎后易加重或发作,纳呆,疲倦乏力,少气懒言,四肢不温,大便溏薄。舌淡或有齿印,苔薄白,脉沉弱。治以健脾益气。辩证分型辩证分型
3、第6页/共49页(五)脾胃虚寒证:胃痛隐隐,绵绵不休,喜温喜按,劳累或受凉后发作或加重,泛吐清水,神疲纳呆,四肢倦怠,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虚弱。治以温中健脾。(六)胃阴不足证:胃脘灼热疼痛,胃中嘈杂,似饥而不欲食,口干舌燥,大便干结。舌红少津或有裂纹,苔少或无,脉细或数。治以养阴益胃。(七)胃络瘀阻证:胃脘痞满或痛有定处,胃痛拒按,黑便,面黄暗滞。舌质暗红或有瘀点、瘀斑,脉弦涩。治以活血通络。第7页/共49页第8页/共49页(一)胃脘疼痛(一)胃脘疼痛1.观察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持续时间、诱发因素及伴随症状。出现疼痛加剧,伴呕吐、寒热,或出现厥脱先兆症状时应立即报告医师,采取应
4、急处理措施。2.急性发作时宜卧床休息,给予精神安慰;伴有呕吐或便血时立即报告医师,指导患者暂禁饮食,避免活动及精神紧张。3.根据证型,指导患者进行饮食调护,忌食辛辣、肥甘、煎炸之品,戒烟酒。4.调摄精神,指导患者采用有效的情志转移方法,如深呼吸、全身肌肉放松、听音乐等。5.遵医嘱穴位贴敷,取穴:中脘、胃俞、足三里、梁丘等。第9页/共49页(一)胃脘疼痛(一)胃脘疼痛6.遵医嘱穴位按摩,取穴:中脘、天枢、气海等。7.遵医嘱耳穴贴压(耳穴埋豆),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脾、胃、交感、神门、肝胆、内分泌等穴位。8.遵医嘱艾灸,取穴:中脘、气海、关元、足三里等。9.遵医嘱药熨,脾胃虚寒者可用中药热奄包热熨
5、胃脘部。10.遵医嘱拔火罐,取穴:背腧穴。11.遵医嘱TDP电磁波治疗,取穴:中脘、天枢、关元、中极等。第10页/共49页(二)胃脘胀满(二)胃脘胀满1.观察胀满的部位、性质、程度、时间、诱发因素及伴随症状。2.鼓励患者饭后适当运动,保持大便通畅。3.根据食滞轻重控制饮食,避免进食过饱。4.保持心情舒畅,避免郁怒、悲伤等情志刺激。5.遵医嘱穴位贴敷,取穴:脾俞、胃俞、肾俞、天枢、神阙、中脘、关元等。6.遵医嘱穴位注射,取穴:双侧足三里、合谷。7.遵医嘱艾灸,取穴:神阙、中脘、下脘、建里、天枢等。8.腹部按摩:顺时针按摩,每次1520分钟,每日23次。第11页/共49页(三)嗳气、反酸三)嗳气、
6、反酸1.观察嗳气、反酸的频率、程度、伴随症状及与饮食的关系。2.指导患者饭后不宜立即平卧,发作时宜取坐位,可饮用温开水;若空腹时出现,应立即进食以缓解不适。3.忌生冷饮食,少食甜、酸之品,戒烟酒。4.指导患者慎起居,适寒温,畅情志,避免恼怒、抑郁。5.遵医嘱穴位注射,取穴:双侧足三里、内关。6.遵医嘱穴位按摩,取穴:足三里、合谷、天突、中脘、内关等。7.遵医嘱艾灸,取穴:肝俞、胃俞、足三里、中脘、神阙等。8.遵医嘱低频脉冲电治疗,取穴:取中脘、内关、足三里、合谷、胃俞、膈俞等。第12页/共49页(四)纳呆(四)纳呆1.观察患者饮食状况、口腔气味、口中感觉、伴随症状及舌质舌苔的变化,保持口腔清洁
7、。2.定期测量体重,监测有关营养指标的变化,并做好记录。3.指导患者少食多餐,宜进高热量、高优质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饮食,忌肥甘厚味、煎炸之品。4.遵医嘱穴位按摩,取穴:足三里、内关、丰隆、合谷、中脘、阳陵泉等。5.遵医嘱耳穴贴压(耳穴埋豆),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脾、胃、肝、小肠、心、交感等穴位。第13页/共49页(一)药物治疗(一)药物治疗1.内服中药 口服中药时,应与西药间隔30min左右。l脾胃虚寒者中药宜热服;l肝胃郁热者中药宜凉服;l开胃健脾和制酸的中药宜饭前服;l消食导泻和有刺激的中药宜餐后服用或同时进食少许;l呕吐的患者可少量分次服用,或服用前用生姜涂舌面以减少呕吐。中医特色
8、疗法中医特色疗法第14页/共49页2.2.注射给药注射给药用药前认真询问患者药物过敏史。按照药品说明书推荐的调配要求、给药速度予以配置及给药。中药注射剂应单独使用,现配现用,严禁混合配伍。中西注射剂联用时,应将中西药分开使用,前后使用间隔液。密切观察用药反应第15页/共49页(二)特色技术(二)特色技术1.穴位贴敷:遵医嘱实施穴位贴敷。女性患者妊娠期禁用。膏药的摊制厚薄要均匀,一般以0.20.3cm为宜,并保持一定的湿度。观察局部及全身情况,若出现红疹、瘙痒、水泡等过敏现象,停止使用,立即报告医师,遵医嘱予以处理。贴敷期间,应避免食用寒凉、过咸的食物,避免烟酒、海味、辛辣及牛羊肉等食物。第16
9、页/共49页2 2.药熨法药熨法:女性患者月经期或妊娠期腹部禁用。药熨前嘱患者排空小便。药熨中保持药袋的温度,冷却后应及时更换或加热。温度以患者耐受为宜,一般不宜超过70,年老、婴幼儿及感觉障碍者药袋温度不宜超过50,以免发生烫伤。观察患者反应及皮肤情况,若患者感到疼痛或出现红疹、瘙痒、水泡时,立即停止操作,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第17页/共49页2 2.药熨法药熨法:女性患者月经期或妊娠期腹部禁用。药熨前嘱患者排空小便。药熨中保持药袋的温度,冷却后应及时更换或加热。温度以患者耐受为宜,一般不宜超过70,年老、婴幼儿及感觉障碍者药袋温度不宜超过50,以免发生烫伤。观察患者反应及皮肤情况,若患者
10、感到疼痛或出现红疹、瘙痒、水泡时,立即停止操作,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第18页/共49页3.3.穴位注射:穴位注射:遵医嘱正确用药,注意药物配伍禁忌。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防止感染。注射时避开血管丰富部位,避免药物注入血管内。患者有触电感时,针尖应往外退出少许后再进行注射。注意观察用药后反应,如有不适,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第19页/共49页4.4.艾灸:艾灸:遵医嘱实施艾灸,选用适当的艾灸方式,如艾柱灸、艾条灸、艾盒灸等。评估:(1)施灸的皮肤情况。(2)患者对艾灸气味的接受程度。颜面部、大血管部位、孕妇腹部及腰骶部不宜施灸。注意室内温度的调节,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施灸过程中询问患者有无灼痛感,
11、调整距离,及时将艾灰弹入弯盘,防止灼伤皮肤。注意施灸的时间,如失眠症要在临睡前施灸,不要在饭前空腹或饭后立即施灸。施灸后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属于正常现象。如灸后出现小水泡时,无需处理,可自行吸收。如水疱较大时,需立即报告医师,遵医嘱配合处理。初次使用灸法时,以小剂量、短时间为宜,待患者耐受后,逐渐增加剂量。第20页/共49页艾灸疗法艾灸疗法第21页/共49页5.5.耳穴贴压:耳穴贴压:遵医嘱实施耳穴埋豆,准确选择穴位。耳部皮肤有炎症、破溃、冻伤的部位禁用。女性患者妊娠期禁用。观察患者情况,若有不适应立即停止,并通知医师配合处理。常规操作以单耳为宜,一般可留置37天,两耳交替使用。指导患者正确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胃脘 辩证 护理 查房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