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社会问题、社会控制.pptx
《第十章社会问题、社会控制.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十章社会问题、社会控制.pptx(9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一社会问题概述(一)什么是社会问题1文献或日常用语中的“问题”含义(1)某一领域中的话题。(2)某一领域中出现不寻常事情,一般具有负面意义。2默顿的见解(1)社会期望的事物被中断;(2)社会规定的正当的东西被破坏;(3)社会所珍视的社会模式与关系脱节。强调问题的社会价值。第1页/共98页一社会问题概述3本书的界定社会中发生的被多数人认为是不合需要或不能容忍的事件或情况,而需要运用社会群体的力量加以解决的问题。(1)一定范围多数人遇到的问题。(2)给大多数人正常生活带来不利影响。(3)动用多种社会力量解决。第2页/共98页一社会问题概述(二)社会问题的一般特征1破坏性(1)打断人们的正常生活,降
2、低人们的生活质量。(2)给社会带来麻烦,必须动用社会资源解决,从而浪费了社会资源。(3)给社会进步带来障碍,不利于社会发展。第3页/共98页一社会问题概述2普遍性(1)任何国家和社会都存在社会问题。表现为人文关系失调,包括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调和社会关系的失调。(2)一个国家和社会在其不同的时期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社会问题。在解决社会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发展。第4页/共98页一社会问题概述3复杂性(1)社会问题的成因复杂。经济、政治、文化原因;历史、现实原因。(2)社会问题的影响是复杂的。直接或间接的影响。4时空特征(1)时间性:社会问题所具有的社会进程的阶段性特征。(2)空间性:社会问题的地域空间和社
3、会空间特征,不同空间的社会问题各有特点,其表现方式、解决方式各有不同。第5页/共98页一社会问题概述(三)社会问题的认定社会问题的广度和强度1广度:即多大范围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属个性问题,影响少数人生活,不成为社会问题。影响面相当大的问题才是社会问题。2强度:即对人们正常生活影响的严重程度。影响不大或软性问题,反映不剧烈。大问题带来社会的强烈反应。影响的人口越多、面越大、程度越深,越认定是社会问题。有地区性、全国性、全球性社会问题的区别。第6页/共98页一社会问题概述(四)看待社会问题的不同角度1社会病理学的观点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的社会问题大量涌现。美国早期社会学受英国有机论的影响,
4、一些学者认为社会问题是一种社会病态。个人道德衰退,社会结构缺陷都是健康社会遇到的问题,并对社会整体造成危害。社会问题是违背社会道德期望的非道德状态,是社会的非健康状态。第7页/共98页一社会问题概述2社会解组论社会上通行的社会规范、社会制度失败,人们之间关系松散,社会秩序混乱的现象。“原子化”状态。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大规模城市化运动,出现这样的社会问题,并成为社会解组论的背景。3价值冲突论社会并不是整合的,而是存在着不同的利益群体,各持有自己的价值观念,互相对立和冲突时就产生社会问题。理论基础是社会学中的冲突理论和亚文化理论,现实基础与美国的种族冲突有关。第8页/共98页一社会问题概述
5、4偏差行为论社会规范是指导人们的行为并实现社会整合的工具,人们对社会行为规范的偏离就是对社会整合的破坏,这种危害普遍的社会原则的现象蔓延开来就是社会问题。5标签论标签是指某些人给另一些人所施加的符号或固定性看法,在标签论中是对被施加者不利的符号或污名。一些群体(主要是弱势群体)的偏差行为是由于强势群体的枉加标签而产生的。偏差行为不是问题的实质,施加标签才是问题的实质。第9页/共98页一社会问题概述6批判取向的社会问题法兰克福学派创立,批判资本主义不合理现状为特征的学派。站在人道主义立场看待社会问题。认为现代社会制度和结构导致了人们行为的不正常。而这种承受太大压力的不正常行为又是“病态社会”所要
6、求的,是病态社会的正常功能的表现。7社会建构理论对社会问题的看法强调行动者在社会结构形成中的能动作用,认为行动者不是完全被动的,而是以自己对情境的理解,选择自己的行为,对社会过程产生影响。认为社会问题是各有关方面共同参与、共同建构的结果。强调不同参与者对社会问题形成过程的影响,在社会问题界定过程中不同利益群体影响力的比较和互动。第10页/共98页二人口问题(一)人口问题的实质1人口问题是世界性问题人同自然环境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出现不协调甚至发生严重失调时,就发生了人口问题。世界人口问题20世纪中期以来日益突出。2000年世界人口已超过60亿。人口膨胀给人类生存带来沉重压力。(1)地球上的资源
7、和生存空间有限。(2)对土地资源的过度开发,打破了人与自然的平衡关系。(3)通过科技对自然资源掠夺性开采更使生存环境恶化。第11页/共98页二人口问题2生产与消费关系是人口问题中的基本关系。人口问题的实质是人类在物质资料的生产和消费的关系上出现严重失调,是人口再生产与物质资料再生产不相适应。马克思、恩格斯论述了“两种生产”理论。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以两种生产为基础,二者应该协调。通俗讲,人口问题实质是“口”与“手”的关系严重失调。人类生产能力不足:(1)生产资料不足,主要是自然条件的限制;(2)人口结构不合理,主要是生产人口与消费人口比例失调;(3)人口素质低,人口数量和人口质量失调是重要表现
8、。第12页/共98页二人口问题(二)人口理论1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1)两个公理食物为人类生活所必须,两性间的性欲是必然的。都是人类本性。(2)两个基数生活资料按算术级数增长,1、2、3、4;人口按几何级数增长,1、2、4、8;出现人口过剩,饥饿与贫困。(3)两个抑制“积极抑制”。用贫困和罪恶限制人口增长,形式是战争、灾荒和瘟疫。“道德抑制”。无力养活子女的人不要结婚。站在贵族阶级的立场上,敌视下层阶级,没有看到资本主义制度对贫困的影响,受到许多学者和思想家的严厉批评。第13页/共98页二人口问题2适度人口论(1)不同看法能使工农业生产达到“最大收益”的人口即适度人口。能提供人均最大收益的人口是
9、适度人口。能保证人种最大幸福的人口是适度人口。(2)概括适度人口是在一定条件下,一个国家或地区能够保持某种特定标准或指标达到最高水平所需要的人口数量。法国索维认为适度人口目标包括:个人福利满足;总体财富增长;充分就业;增加集体力量,即实力;提高寿命;提供文化知识;增加福利总量以及社会和谐。第14页/共98页二人口问题3人口过渡理论(人口转型理论)诺特斯坦20世纪50年代首先提出,后来学者发展。(1)高出生、高死亡、低增长(2)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3)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发达国家已进入第三阶段,发展中国家尚处在第二或第一阶段。第15页/共98页二人口问题(三)中国的人口问题1中国人口的发展
10、、现状与问题(1)发展与现状基本特点:数量大,分布差异大,性别比、年龄结构、文化程度问题。(2)人口问题A人口规模过大抑制社会发展B年轻人口比重高、规模大,带来巨大就业压力。C人口总体质量不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D未富先老带来严重挑战。第16页/共98页2中国人口问题的成因(1)历史及文化原因浓厚的多子女生育文化,农耕文化崇尚大家庭制度。历代奖励耕战,促进人口发展。(2)政治方面原因新中国成立后相当长一段时间,政府没有抑制甚至赞赏,客观上鼓励了人口增长。1957年马寅初遭批判。1972年才开始推行计划生育。(3)人口惯性年轻人口比重大,决定了人口规模扩大。受已往生育高峰的影响,我们国家
11、人口增长表现一定的周期性。二人口问题第17页/共98页二人口问题(四)解决我国人口问题的途径1控制人口数量通过计划生育。2提高人口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3大力发展经济(1)缓解两种生产的矛盾(2)提高人口素质和生活质量(3)创造就业机会,缓解劳动力过剩压力。第18页/共98页三劳动就业问题(一)劳动就业的概念与类型1劳动就业的概念就业,是在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的人,从事某种劳动或工作,取得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以维持生活的活动。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的人,非劳动年龄人口不在此列。某种劳动或工作并取得报酬,无报酬的家务劳动不属于就业之列。就业是持续相对长时间的有报酬劳动
12、,偶尔为之的不属于就业。广义地说,就业是将劳动能力与生产资料相结合创造社会财富的活动。农业社会是自然就业,国家不负责,所以没有就业问题。工业社会以后才出现就业问题。第19页/共98页三劳动就业问题2劳动就业的类型和状态(1)稳定就业和临时性就业稳定就业有劳动能力的人的职业活动就是就业,这实际上稳定的就业。临时性就业分阶段、甚至不是全时间的灵活的就业方式。如打短工(季节性)、家庭教师、兼职工作。第20页/共98页三劳动就业问题(2)充分就业、不充分就业、就业率充分就业绝大多数人实现了劳动能力与生产资料结合,即从事了劳动和工作。不充分就业相当数量的人没有实现劳动能力与生产资料结合。就业率就业人口占
13、劳动年龄人口总数的比重。说明就业是否充分,高是充分,不高是不充分。第21页/共98页三劳动就业问题3劳动就业的意义(1)社会角度看创造社会财富,满足人的需要;为社会发展创造条件;有利于社会秩序稳定。(2)个体角度看获得正当收入的手段,是他及其供养人生存的物质基础;劳动者社会地位的肯定过程。第22页/共98页三劳动就业问题(二)失业及其成因1失业及其表现形式(1)什么是失业失业是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希望,但找不到劳动或工作岗位,无法实现自己的劳动力的价值,而使劳动力资源处于闲置状态的现象。可以从个体和群体两个角度考察,即个体失业和社会失业现象。第23页/共98页三劳动就业问题(2)表现形式A属于劳动
14、年龄的人口失去原有职业岗位,处于待顾状态,本来意义上的失业。B成长起来的劳动者未能实现就业,为待业。如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C劳动者虽然在职,但不能发挥劳动能力,处于无事可干的状态,也是失业。前二种是显性失业,后一种是隐性失业。我们主要讨论的是显性失业。第24页/共98页三劳动就业问题2失业的类型(1)正常性失业在劳动力市场开放情况下,总有人换工作或找工作,这些尚在找工作的人实际上处于失业状态。即使劳动力供求不存在缺口,也会存在失业。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失业率不超过5%就属于正常。第25页/共98页三劳动就业问题(2)结构性失业由于产业结构调整,与被压缩或调整掉的产业直接相关的工人会失业;由于生
15、产技术和工艺更新,一些工人不适应而被排挤出就业行列;或因为工厂搬迁而使一些工人失业。结构性失业带有群体性特点。第26页/共98页三劳动就业问题(3)技术性失业由于引进节省劳动力的技术,代替人力劳动而导致的失业。技术排挤工人的现象是经常出现的。技术性失业与结构性失业密切相连,二者侧重点不同。第27页/共98页三劳动就业问题(4)季节性失业由于季节变动,某些部门被迫停止而导致的失业。在农业、林业、矿业等受自然条件直接影响的行业中较多出现。那些受时令影响的行业也可能发生。如秦、承旅游,夏季是旺季,冬季游客很少。第28页/共98页三劳动就业问题3失业的成因及影响(1)成因分析A个体原因个体自身特点。如
16、某些生理缺陷,没有专长,品德不佳。B经济原因如结构性、技术性问题。C社会原因社会制度、社会结构和文化因素如企业领导玩忽职守而使企业倒闭,对某些企业的政策性关闭,顾主有意保持一支后备军对就业者产生压力,单位刻意缺岗以便吃空额。社会学主要关注失业的社会因素。第29页/共98页三劳动就业问题(2)失业的影响A使当事人限制了对生活资料的获取,影响他及家人正常生活和发展。B限制他对更广泛社会生活的参与,影响他们社会经济地位。C对劳动资源的闲置和浪费。D积蓄失业群体对社会的不满,影响社会秩序。失业是不幸,充分就业是理想。第30页/共98页三劳动就业问题(三)我国的劳动就业问题1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劳动就业问题
17、城镇是有计划的充分就业,农村是自然就业。造就一个普遍劳动的社会,保障了人民的基本生活。但存在着劳动者积极性和生产率问题。隐性失业,低效率。第31页/共98页三劳动就业问题2当前我国的劳动就业问题(1)劳动就业压力大。城镇平均每年新增劳动力1000万,还有大量农村劳动力。新增岗位不能满足,必然出现失业。(2)就业制度改革使隐性失业显性化,带来下岗和失业问题。企业倒闭、破产、待岗、失业严重。中年人比例大。(3)产业结构调整给就业带来极大压力。产业调整和技术转换,不适应要求而出现大量失业者。(4)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巨大压力。年轻的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经商给城镇就业格局带来多方面影响。(5)劳动者的合法权
18、益得不到保护。农村进城务工者遇到的问题更为严重。第32页/共98页三劳动就业问题3解决就业问题的途径(1)发展经济是根本途径。外资、私企对解决就业有积极作用。(2)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培训,提高技术水平和转换能力。(3)发展服务业,开辟新领域。(4)加强法规和制度建设。劳动力市场建设、劳动保障制度建设,同工同酬,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第33页/共98页四、贫困问题(一)贫困的界定和类型1什么是贫困(1)经济学对贫困的定义A由于收入不足而导致的生活匮乏的状态。B贫困是缺少达到最低生活水平的能力。C贫困是个人或家庭的经济收入不能达到所在社会可接受生活标准的那种状况。所谓贫困线,是指社会中家庭平均收
19、入的一半,人均收入低于这个水平的家庭即为贫困家庭。还有市场菜篮子法制定出一系列生活必需品和服务,作为人们每月生活必不可少的需要,从而计算出在市场上购买这些必需品所要支付的金额。家庭收入低于这个水平的为贫困。第34页/共98页四、贫困问题(2)社会-经济定义英国汤森德:那种缺乏获得各种食物、参加社会活动和最起码的生活和社交条件的个人、家庭和群体就是贫困的。欧共体:贫困应理解为个人、家庭和群体的资源(物质、文化和社会的)如此有限,以至他们被排除在他们所在的成员国的可以接受的最低限度的生活方式之外。恩格尔系数:家庭食品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用于食品支出在家庭总支出比重越大,就越贫困。60%为贫困线标准
20、。当家庭用于食品的支出达到或超过60%时,属于贫困。也可以用于测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甚至更大范围的贫困程度。第35页/共98页四、贫困问题2贫困的类型(1)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绝对贫困收入不足以维持人的最基本的生存需要的状态。营养、穿衣和住房。相对贫困是与某一生活标准比较而呈现的贫困状态。收入虽然能维持基本生存需要,但与一般的生活水平相比仍然较低。第36页/共98页四、贫困问题(2)个案贫困与群体贫困个案贫困个人和家庭处于贫困状态,是相对于周围的个人、家庭的贫困。由于个别、特殊的原因造成。如灾病、突发事件引起。群体贫困一定范围内某一类社会单位普遍处于贫困的状态,也叫普遍性贫困。共同的原因造成。如自
21、然条件恶劣的农村、残疾人群体、下岗工人群体、农民工群体。第37页/共98页四、贫困问题(3)结构性贫困由于社会结构、分配制度不平等造成的相当数量社会成员的贫困现象。如农民贫困问题,城乡二元结构造成;工人贫困问题,分配不平等造成。第38页/共98页四、贫困问题(二)关于贫困的理论1贫困的恶性循环理论基本上从经济的投入-产出的角度分析。经济学家的观点。发展中国家:贫困-投资不足-低产出-低收入-消费不足-不能刺激生产-产量和生产率低-低收入。第39页/共98页四、贫困问题2人力资本投资理论正规教育、培训、健康和迁移。美国舒尔茨提出。个人和群体之间收入上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在人力资本投资上的差异
22、造成的,贫困的主要根源之一是在人力资本投入上的不足。解决贫困的关键是提高人力资本的投资。第40页/共98页四、贫困问题3社会不平等理论(1)马克思解释:贫困根源是生产资料私有制。(2)冲突理论:贫困是各个群体在利益分配上的结果。由于各个群体所拥有的权力和占有的资源不等,利益争夺中所得利益也不同,无力者陷入相对贫困。(缺乏经济竞争力、政治上没有权力、又不能表达诉求)(3)基尼系数:反映社会财富不平均程度。社会的实际收入分配状况对理想的绝对平均状况的偏离程度。基尼系数越大,越不平均。0.4第41页/共98页四、贫困问题4贫困文化理论美国刘易斯:穷人因贫困而居住形成独特生活方式,促进穷人之间集体互动
23、,与其他人相对隔绝,产生出一种脱离社会主流文化的亚文化。处于贫困文化中的人有独特的文化观念和生活方式,这种亚文化通过“圈内”交往而得到加强,并且制度化,进而维持贫困的生活。这种环境中长成的下一代自然习得贫困文化,世代传递。贫困文化塑造的人的特点和人格,使他们即使遇到摆脱贫困的机会也难以利用走出贫困。这种理论基本上属于贫困的个人责任论,遭到许多批评。第42页/共98页四、贫困问题5功能主义的贫困观(1)贫困是社会分层的必然结果。有天赋的人占据重要位置,高报酬。贫困是天赋和素质低造成的。功能主义的观点。(2)社会运行中有积极意义美国学者甘斯:A贫困保证有人做廉价工作,甚至做“肮脏的工作”。B穷人购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十 社会问题 社会 控制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