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上册教材分析.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年级上册教材分析.pptx(2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三单元15的认识和加减法一、教学内容u 1 15 5的认识的认识u 加减法加减法u 0 0的认识和加减法的认识和加减法第1页/共25页二、单元教学目标二、单元教学目标1 1使学生能认、读、写使学生能认、读、写5 5以内各数,并注意书以内各数,并注意书写工整。会用写工整。会用5 5以内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和事物以内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和事物的顺序,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的顺序,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2 2使学生掌握使学生掌握5 5以内数的顺序和各数的组成。以内数的顺序和各数的组成。3 3使学生认识使学生认识“”“”、“”“”、“=”“=”的含义,的含义,知道用词语(小于、大于、等于)来描述知道用词语(
2、小于、大于、等于)来描述5 5以内以内的数的大小。的数的大小。4 4使学生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会用自使学生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会用自己理解的方法口算己理解的方法口算5 5以内的加、减法。以内的加、减法。5 5能运用能运用5 5以内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以内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并进行交流。物,并进行交流。第2页/共25页三、教材编写特点15的认识写写数数字字基基数数数数的的顺顺序序比比多多少少序序数数组组成成第3页/共25页 (1 1)1 15 5各数的认识相对集中编排。各数的认识相对集中编排。5 5以内各数,在整数集合中是最为简单的几个。由于以内各数,在整数集合中是最为简
3、单的几个。由于数小,抽象程度较低,儿童理解也比较容易。大部分儿数小,抽象程度较低,儿童理解也比较容易。大部分儿童在入学前对童在入学前对5 5以内各数已有了一定的认识。根据以内各数已有了一定的认识。根据1 15 5各各数的特点和儿童的生活经验,所以把数的特点和儿童的生活经验,所以把1 15 5的认识集中起的认识集中起来学习,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来学习,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2 2)认数与加、减计算穿插进行,适当结合。)认数与加、减计算穿插进行,适当结合。本单元的纵线结构是:本单元的纵线结构是:1 15 5的认识的认识1 15 5的加减的加减法法0 0的认识的加减法。这样编排,有利于学生掌握数的认
4、识的加减法。这样编排,有利于学生掌握数的概念、分散写数字的难点,使学生在认数字的时候,的概念、分散写数字的难点,使学生在认数字的时候,有比较多的时间练习写数字,可以更好地掌握数字的写有比较多的时间练习写数字,可以更好地掌握数字的写法。另外,把加、减计算与认数结合起来进行教学,既法。另外,把加、减计算与认数结合起来进行教学,既有利于加深对有利于加深对5 5以内数的认识,又有利于熟练掌握以内数的认识,又有利于熟练掌握5 5以内以内的加、减法。的加、减法。第4页/共25页 (3 3)加强数概念的教学)加强数概念的教学 数概念教学的基本结构是:数的基数、序数数概念教学的基本结构是:数的基数、序数含义,
5、数的认、读、写,数的顺序,数的大小比含义,数的认、读、写,数的顺序,数的大小比较和数的组成。教材以儿童的生活区域为背景递较和数的组成。教材以儿童的生活区域为背景递次展开。如让学生经历数物体的过程抽象出次展开。如让学生经历数物体的过程抽象出1 15 5各数;从教学各数;从教学2 2的认识起,都强调在前一个数上的认识起,都强调在前一个数上添上添上1 1,就得到下一个数:,就得到下一个数:1 1添上添上1 1是是2 2,2 2添上添上1 1是是3434添上添上1 1是是5 5;以;以“比多少比多少”为标题、以为标题、以“第第几几”为标题、以为标题、以“分与合分与合”为标题,将一个个知为标题,将一个个
6、知识点单列出来,以突出数的大小比较方法、数的识点单列出来,以突出数的大小比较方法、数的序数含义和数的组成的教学。序数含义和数的组成的教学。第5页/共25页 (4 4)适当渗透集合、对应、统计等思想。)适当渗透集合、对应、统计等思想。数数、比较数的大小都离不开集合、对应、统计等理数数、比较数的大小都离不开集合、对应、统计等理论,但这些内容又不宜对小学生诠释。因此,教材中采取论,但这些内容又不宜对小学生诠释。因此,教材中采取适当渗透的办法,通过图形和学生的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适当渗透的办法,通过图形和学生的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一些感性认识。这样既可以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一些感性认识。这样既可以加
7、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又不会加重学生的负担。例如,在数数时,实质是先要对又不会加重学生的负担。例如,在数数时,实质是先要对实物进行分类,把每一类看作一个集合,然后依次指着集实物进行分类,把每一类看作一个集合,然后依次指着集合中的每一个元素分别同自然数中的一、二、三合中的每一个元素分别同自然数中的一、二、三一一一一对应(进行数数),指到最后一个元素,同它对应的自然对应(进行数数),指到最后一个元素,同它对应的自然数就是这个集合中元素的个数,也就是物体的总数。又如,数就是这个集合中元素的个数,也就是物体的总数。又如,在引入在引入“比大小比大小”时,通过将小猴与时,通过将小猴与3 3种水果的对应排
8、列,种水果的对应排列,以儿童能接受的图画象形图渗透统计初步知识。以儿童能接受的图画象形图渗透统计初步知识。第6页/共25页(5 5)素材的选取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紧密。)素材的选取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紧密。为了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教材为了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教材每引入一个概念都精心设计了与之相适应的儿童每引入一个概念都精心设计了与之相适应的儿童生活情境,便于儿童在具体的事物中抽象出数学生活情境,便于儿童在具体的事物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初步体会数学的价值。如学习问题,初步体会数学的价值。如学习1 15 5各数的各数的认识时,教材呈现一幅老奶奶的庭院,让学生通认识时,教材呈现一幅
9、老奶奶的庭院,让学生通过数数,抽象出过数数,抽象出1 15 5各数。又如,通过让学生看各数。又如,通过让学生看排队购票图,理解序数的意义。排队购票图,理解序数的意义。第7页/共25页 (6 6)尊重学生的个性,体现算法多样化。)尊重学生的个性,体现算法多样化。学生之间对数的大小的感知、数与数之间关系的发学生之间对数的大小的感知、数与数之间关系的发现,计算方法的选择等都存在着差异。承认学生间的这现,计算方法的选择等都存在着差异。承认学生间的这种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因材施教,体现算法多样化,种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因材施教,体现算法多样化,是本册教材编排的一个重要特点。本单元的加、减法教是本册教
10、材编排的一个重要特点。本单元的加、减法教学中,就充分体现了算法多样化的特点。例如,计算学中,就充分体现了算法多样化的特点。例如,计算3+2=3+2=?时,教材呈现了三位小朋友的?时,教材呈现了三位小朋友的3 3种不同算法:有种不同算法:有一位是用一位是用“点数点数”的方法算出得数的(的方法算出得数的(1 1,2 2,3 3,4 4,5 5);还有一位是从一个加数);还有一位是从一个加数“3”3”开始数,添上开始数,添上2 2个一个一得得5 5的;另一位体现了较高一个层次的思维水平,根据的;另一位体现了较高一个层次的思维水平,根据数的组成(数的组成(3 3和和2 2组成组成5 5)算出得数,三种
11、算法体现了学)算出得数,三种算法体现了学生的不同心理特征,也体现了三种不同的思维水平,都生的不同心理特征,也体现了三种不同的思维水平,都得到认可。又如,计算得到认可。又如,计算5-3=5-3=?时,教材也呈现了三位小?时,教材也呈现了三位小朋友的朋友的3 3种不同算法。不管哪种算法,教师都给予肯定。种不同算法。不管哪种算法,教师都给予肯定。使不同思维水平的学生都体验到成功。使不同思维水平的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第8页/共25页 四、教学建议 1 1、本单元的重点是教学生写数字和初步建立数感、符号感。、本单元的重点是教学生写数字和初步建立数感、符号感。初入学的儿童对数字的结构和笔顺不易掌握,有的学生
12、往往把上、初入学的儿童对数字的结构和笔顺不易掌握,有的学生往往把上、下、左、右位置搞错(如下、左、右位置搞错(如3 3写成写成)。另外,手指也不灵活,写)。另外,手指也不灵活,写5 5、2 2、0 0等数字时,拐弯不圆滑,要写得整齐匀称就更难一些。因此,教等数字时,拐弯不圆滑,要写得整齐匀称就更难一些。因此,教学生写数字要作为一个重点。为了让学生写好学生写数字要作为一个重点。为了让学生写好0 05 5各数,教材中作各数,教材中作了示范,要求学生从一开始就按照一定规格写数字,养成书写认真,了示范,要求学生从一开始就按照一定规格写数字,养成书写认真,一丝不苟的良好习惯。一丝不苟的良好习惯。会用数字
13、、符号或图形进行表示和交流,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目会用数字、符号或图形进行表示和交流,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因此,本教材从学习标之一。因此,本教材从学习1 15 5开始,就注重了对学生良好的数开始,就注重了对学生良好的数感、符号感的培养。教学时,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引感、符号感的培养。教学时,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用导学生用1 15 5各数来表示一些物体的个数和顺序,会用不同的方法各数来表示一些物体的个数和顺序,会用不同的方法来表示数。例如,教材在设计的一个实践活动,就让学生用不同的来表示数。例如,教材在设计的一个实践活动,就让学生用不同的方式(用不同的物体或
14、数字卡片)来表示数方式(用不同的物体或数字卡片)来表示数“3”3”;另外,通过富有;另外,通过富有趣味的图画让学生理解关系符号趣味的图画让学生理解关系符号“”、“”、“=”=”两边的数的两边的数的大小。类似这样的实践活动,教师应尽可能为学生提供素材,让学大小。类似这样的实践活动,教师应尽可能为学生提供素材,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逐步建立数感和符号感。生在具体的情境中逐步建立数感和符号感。第9页/共25页 2 2、在教学加、减法计算时,一方面尊重学生、在教学加、减法计算时,一方面尊重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进行口算,提倡算法多样化,另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进行口算,提倡算法多样化,另一方面教师可根据学生的接
15、受能力,引导学生学习一方面教师可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引导学生学习较高学习水平的算法,以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如较高学习水平的算法,以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如前面提及的前面提及的3+2=53+2=5的算法中,用数的组成来计算的算法中,用数的组成来计算3+2=53+2=5,是较高水平的算法,应积极引导学生将低,是较高水平的算法,应积极引导学生将低水平的点数方式上升到用数的组成来计算的方法上水平的点数方式上升到用数的组成来计算的方法上来。减法的计算也是如此。来。减法的计算也是如此。3 3向学生渗透集合、对应、统计等思想时,教师向学生渗透集合、对应、统计等思想时,教师只是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操作等实践活动,只是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操作等实践活动,使学生对这些内容有一些感性认识就可以了,不要使学生对这些内容有一些感性认识就可以了,不要给学生讲给学生讲“集合集合”、“对应对应”、“统计统计”等名称。等名称。第10页/共25页加减法的初步认识加、减法含义加、减法含义15的加减法的加减法第17页/共25页第24页/共25页感谢您的观看!第25页/共25页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