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量代谢与体温 修改李罡.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能量代谢与体温 修改李罡.pptx(3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学习要点机体能量的来源与利用能量代谢的测定基础代谢率的概念及其临床意义体温及其生理波动机体的产热和散热体温的调节第1页/共33页第一节 能量代谢新陈代谢合成代谢分解代谢物质代谢:能量代谢:物质代谢过程中伴随的能量变化。(释放、转移、贮存、利用)第2页/共33页一、机体能量的来源与利用人体主要的供能物质70%有氧氧化:1 mol 38 mol ATP 无氧酵解:1 mol 2 mol ATP(一)主要能量物质及代谢1.糖:2.脂肪:3.蛋白质:主要用于重新合成细胞结构成分或酶、激素等生物活性物质。次要功能是提供能量。主要功能是贮存和供给能量。第3页/共33页三磷酸腺苷(ATP):体内重要的储能物
2、质 机体能量的直接提供者 磷酸肌酸(CP):是高能磷酸键(ATP)的贮存库 磷酸肌酸+ADP ATP+肌酸(二)能量的贮存和利用贮存:合成代谢、肌肉收缩和舒张、物质跨膜主动转运、腺体分泌、神经传导等。利用:热能、机械功能、贮备能第4页/共33页能量的释放、转移、贮存与利用第5页/共33页能量摄入=产热+做功+贮存(食物)(释放)(以脂肪为主)二、能量代谢的测定 (自学)(三)能量平衡即:能量的摄入 释放 贮存 肥胖能量的摄入 释放 贮存 消瘦第6页/共33页三、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一)肌肉活动肌肉活动耗氧量产热量剧烈运动氧债耗氧量长时间升高最显著第7页/共33页(二)环境温度 环境温度过低寒战
3、、肌紧张增强反射环境温度过高体内酶活性提高发汗、呼吸循环功能增强能量代谢率 安静时,在20-30的环境温度最为稳定。第8页/共33页机制:可能与氨基酸在肝内脱氨基反应消耗能量有关。紧张状态 肌紧张 激素等释放 (三)食物的特殊动力作用定义:食物能使机体产生额外热量的现象。蛋白质为30%,糖和脂肪约为4-6%,混合食物为10%。(四)精神活动产热量第9页/共33页1.基础代谢:基础状态下的能量代谢。2.基础状态:是指满足以下条件的一种状态:清晨、清醒、静卧、未作肌肉活动;前夜睡眠良好,测定时无紧张状态;测定前至少禁食12小时;室温保持在20-25。四、基础代谢(一)基础代谢与基础代谢率第10页/
4、共33页定义:基础状态下单位时间内的能量代谢。表示方法:基础状态下每小时、每平方米体表面积的产热量,单位为kJ/m2h。3.基础代谢率(BMR):(二)基础代谢率的测定及意义 1.测定(自学)2.BMR测定的临床意义与正常均值比较,用于某些疾病的诊断。第11页/共33页体表面积测算用图第12页/共33页第二节 体温及其调节 一、体温及其生理波动 二、产热与散热 三、体温调节第13页/共33页一、体温及其生理波动(一)体温 表层温度:人体外周组织的温度。体核温度:人体深部的温度。1)体核温度相对稳定,各部位之间差异小2)体表温度不同于体核温度,不稳定,易受环境温度的影响;由表及里存在较明显的温度
5、梯度;最外层皮肤各部位的温度差也大。区别:第14页/共33页3)表层温度主要受体表局部血流量影响;体核温度由于循环血液的传递热量作用而趋于一致。4)随环境温度的变化,体核与体表两者相对的比例可出现大幅度的变动。体温:生理学所说的体温是指体核温度。第15页/共33页在不同环境温度下人体体温分布图第16页/共33页(二)体温的正常值及生理波动 1.正常体温 临床:直肠温度:36.9-37.9;口腔温度:36.7-37.7 ;腋窝温度:36.0-37.4 。实验研究:食管温度体核温度的一个指标;鼓膜温度作为脑组织温度的指标。第17页/共33页2.体温的生理波动(1)昼夜节律(3)年龄控制中心:下丘脑
6、视交叉上核男(0.3)老年人:体温调节能力下降 新生儿和幼儿:体温调节机制不完善(4)肌肉活动儿童青年老年第18页/共33页人体温昼夜节律第19页/共33页二、产热与散热(一)机体的产热 1.主要产热器官及产热形式 主要产热器官基础状态:肝、脑运动:骨骼肌餐后额外产热:食物特殊动力效应第20页/共33页 寒冷环境,增加产热的形式寒战产热:非寒战产热:体核温度升高 细胞内分子运动 酶活性 细胞代谢水平 产热是骨骼肌发生不随意的节律性收缩的表现。又称代谢产热,发生在细胞水平。以褐色脂肪组织(主要存在于新生儿体内)的产热量为最大。高温环境第21页/共33页 2.产热活动的调节神经体液调节寒冷交感神经
7、系统(+)NA、Adr(作用缓慢,时间长)(作用迅速,时间短)TRHTSH甲状腺激素分泌肌紧张增强中枢神经系统交感神经(+)产热皮肤血管收缩散热第22页/共33页(二)散热 散热部位主要:皮肤肺、肾、消化道85皮肤散热方式主要是物理方式1.辐射(安静占60)2.传导3.对流以空气为介质4.蒸发气温 皮温唯一散热途径不感蒸发发汗与汗腺无关气温 30 皮温气温有效物理性散热生理性散热热射线与皮肤接触的冷物体第23页/共33页 皮肤散热的调节(1)皮肤(粘膜)血管运动皮肤温度皮肤血流量皮肤血管舒缩决定(运动)决定调节:环境温度皮肤温觉感受器(+)中枢(下丘脑)皮肤血管舒张交感N血流量散热传入N冷觉感
8、受器(+)收缩保温第24页/共33页(2)汗腺分泌(发汗)汗液成分:水(99)、少量NaCl、尿素及乳酸。温热性:温热刺激精神性:分类紧张、恐惧等与体温调节无关环境温度运动等温觉感受器(+)发汗中枢(下丘脑)Ach+M受体皮肤汗腺分泌汗液交感N胆碱能纤维(汗腺C)体温中枢温度感受器(+)传入NN(+)释放激肽原酶激肽原缓激肽(+)(+)Adr药物:解热药毛果云香碱阿托品血液第25页/共33页(一)行为性体温调节定义:是人类通过有意识的行为活动(如:身体姿势、衣着、环境寻找等),改变机体的产热或散热,达到维持体温的作用。三、体温调节(二)自主性体温调节定义:是机体内在的、自主的体温调节。温度变化
9、温度感受器神经传导通路体温调节中枢效应器的活动过程:第26页/共33页1.温度感受器感受机体温度变化的神经元或神经纤维外周温度感受器中枢温度感受器皮肤粘膜冷感受器热感受器3035腹腔内脏下丘脑、脑干网状结构和脊髓等热敏N元冷敏N元血液温度变化感受温敏N元深部温度感受器为主视前区-下丘脑前部(PO/AH)主要部位:第27页/共33页2.体温调节中枢体温调节的基本中枢:下丘脑 PO/AH区域关键部位:第28页/共33页3.传出途径和效应器交感神经 躯体神经内分泌腺 皮肤血流量(皮肤血管舒缩,动静脉吻合支开闭)汗腺分泌(交感N胆碱能纤维支配)行为性体温调节,骨骼肌紧张性,寒战产热机体代谢(T3、T4、Adr、NA)第29页/共33页体温调节的总结:体温调节系统自动控制环路(负反馈)体温调节示意图第30页/共33页(三)调定点学说调定点:37 体温高于调定点产热 散热体温下降体温低于调定点产热 散热体温上升 结构基础:PO/AH温度敏感神经元调定点温度第31页/共33页 在生理或病理情况下:调定点水平改变机体的体温变化(稳定在新调定点水平)温度感受器体温中枢和效应器产热和散热在新的调定点水平达到平衡 发热:调定点上移,体温被调节到发热水平。第32页/共33页感谢您的观看!第33页/共33页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