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塑性加工的宏观规律.pptx
《金属塑性加工的宏观规律.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金属塑性加工的宏观规律.pptx(12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第3 3章章 金属塑性加工的宏观规律金属塑性加工的宏观规律 3.1 塑性流动规律(最小阻力定律)塑性流动规律(最小阻力定律)3.2 影响金属塑性流动和变形的因素影响金属塑性流动和变形的因素3.3 不均匀变形、附加应力和残余应力不均匀变形、附加应力和残余应力 3.4 金属塑性加工诸方法的应力与变形特点金属塑性加工诸方法的应力与变形特点3.5 塑性加工过程的断裂与可加工性塑性加工过程的断裂与可加工性 第1页/共125页3.1 3.1 塑性流动规律(最小阻力定律)塑性流动规律(最小阻力定律)最小阻力定律最小周边法则最短法线法则实际应用分析第2页/共125页最小阻力定律最小阻力定律 内涵:变形过程中
2、,物体各质点将向着阻力最小的方向移动。即做最少的功,走最短的路。1947年,前苏联学者古布金认为:当变形体的质点有可能沿不同方向移动时,则物体各质点将向着阻力最小的方向移动。第3页/共125页实际上是力学质点流动的普遍原理,可以定性地用来分析金属质点的流动方向。把外界条件和金属流动直接联系起来,很直观,使用方便。最小阻力定律最小阻力定律 第4页/共125页模锻中增加飞边阻力,或修磨圆角r,可减少金属流向A腔的阻力,使金属重填得更好。在拔长锻造时改变送进比或采用凹型砧座增加金属横向流动的阻力,来提高延伸效率。最小阻力定律最小阻力定律 第5页/共125页最短法线法则、最小周边法则最短法线法则、最小
3、周边法则无摩擦矩形断面镦粗放射形模型第6页/共125页 最短法线法则:镦粗矩形柱体时,在垂直镦粗方向的任一剖面内的任一点,其移动方向是朝着与周边垂直的最短法线方向进行的。最小周边法则:横断面为任意形状的棱柱体或圆柱体,在存在摩擦的条件下进行塑性镦粗时,将力图使断面的周界为最小,在极限情况下为一圆。第7页/共125页实际应用分析实际应用分析 第8页/共125页最小阻力定律的不足1981年,陈森灿撰文对“最小阻力定律”进行了阐述和改善第9页/共125页1979年,王仲仁撰文对最小阻力定律的不足之处进行了评述最小阻力定律的不足第10页/共125页最小阻力定律的不足针对矩形件镦粗,指出古布金根据“最小
4、阻力定律”得到的各质点运动方向的不妥。第11页/共125页最小阻力定律的不足 “最小阻力定律”的先天不足可归结为:实验现象归纳不准确,是以质点运动的投影代替真实方向,局部规律当成普遍规律;理论上:(1)错误地将运动方向与力建立关系,事实上,力和加速度存在一一对应关系,而运动方向则应和质点的速度相对应;(2)力学上分析问题应从力与应力出发,阻力概念不清,质点流动不能离开了应力场,不应孤立地分析。第12页/共125页3.2 3.2 影响金属塑性流动和变形的因素影响金属塑性流动和变形的因素 摩擦的影响 变形区的几何因素的影响工具的形状和坯料形状的影响 外端的影响变形温度的影响 金属性质不均的影响第1
5、3页/共125页摩擦的影响摩擦的影响 摩擦影响的实质:由于摩擦力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金属的流动特性并使应力分布受到影响。第14页/共125页选择合适的径高比;尽可能减少接触面的摩擦系数;造成非自由的变形状态。圆柱体镦粗时的分区第15页/共125页应力分布不均匀第16页/共125页局部改变金属质点的流动方向圆环镦粗第17页/共125页塑压时试件侧面翻平与摩擦的关系(a)用3垫板;(b)用9垫板;(c)用10垫板;(d)用12垫板侧面翻平圆柱体垂直剖面上坐标网格在镦粗过程中的变化第18页/共125页 变形区的几何因素的影响变形区的几何因素的影响 变形区的几何因子 H/D、H/L、H/B等等滑
6、移锥理论 第19页/共125页第20页/共125页第21页/共125页工具的形状和坯料形状的影响工具的形状和坯料形状的影响 第22页/共125页(1 1)控制金属的流动方向(2 2)可以在坯料内产生不同的应力状态使部分金属先满足屈服准则而进入塑性状使部分金属先满足屈服准则而进入塑性状态,以达到控制塑性变形区的作用,或造态,以达到控制塑性变形区的作用,或造成不同的静水压力,来改变材料在该状态成不同的静水压力,来改变材料在该状态下的塑性。下的塑性。第23页/共125页 外端的影响外端的影响 变形体的外端是指在变形过程中某一瞬间不 直接承受工具的作用而处于变形区以外的部 分,称为外端或刚端。外端(未
7、变形的金属)对变形区金属的影响 主要是阻碍变形区金属流动,进而产生或加 剧附加的应力和应变。第24页/共125页第25页/共125页第26页/共125页变形温度的影响变形温度的影响 第27页/共125页金属性质不均的影响金属性质不均的影响 变形金属中的化学成分、组织结构、夹杂物、相的形态等分布不均会造成金属各部分的变形和流动的差异。第28页/共125页3.3 3.3 不均匀变形、附加应力和残余应力不均匀变形、附加应力和残余应力 3.3.1 3.3.1 均匀变形与不均匀变形均匀变形与不均匀变形 3.3.2 3.3.2 研究变形分布的方法研究变形分布的方法 3.3.3 3.3.3 基本应力与附加应
8、力基本应力与附加应力 3.3.4 3.3.4 残余应力残余应力 第29页/共125页 若变形区内金属各质点的应变状态相同,即它们相应的各个轴向上变形的发生情况,发展方向及应变量的大小都相同,这个体积的变形可视为均匀的。均匀变形与不均匀变形均匀变形与不均匀变形第30页/共125页均匀变形的特点均匀变形的特点变形前体内的直线和平面,变形后仍然是直线和平面;变形前彼此平行的直线和平面,变形后仍然保持平行;任何一个二阶曲面变形后仍为二阶曲面,其中变形前的球体于变形后变为椭球体;两个几何相似且位置相似的单元体,于变形后仍保持几何相似。第31页/共125页均匀变形必需满足的条件均匀变形必需满足的条件变形体
9、物理性质均匀且各向同性整个物体任何瞬间承受相等变形量变形完全没有外端的作用接触表面没外摩擦或摩擦阻力第32页/共125页单鼓形第33页/共125页双鼓形第34页/共125页粘着现象及难变形区第35页/共125页轧件头尾凸形轧件头部镰刀弯第36页/共125页不均匀变形的种类不均匀变形的种类1)第一类不均匀变形 由于摩擦力、变形体外端条件的影响,使变形体中不同区域的变形不同。2)第二类不均匀变形 由于变形体中晶粒的位相不同,使变形体中不同晶粒变形不同。3)第三类不均匀变形 由于同一晶粒中各滑移系取向不同,使变形体中同一晶粒内部的各部分变形不同。第37页/共125页变形不均匀产生的原因变形不均匀产生
10、的原因接触面上的外摩擦 变形区的几何因素 工具的形状与坯料的形状 变形体内部温度分布不均 变形体的外端 金属性质不均 不均匀变形实质上是由金属质点的不均匀流动引起的。第38页/共125页研究变形分布的方法研究变形分布的方法 网格法硬度法比较晶粒法其他方法第39页/共125页网格法网格法 原理:观察变形前原理:观察变形前后,各网格所限定后,各网格所限定的区域金属几何形的区域金属几何形状的变化。状的变化。目前网格法可作定目前网格法可作定量分析,应用最广。量分析,应用最广。第40页/共125页硬度法硬度法 原原理理:在在冷冷变变形形情情况况下下,变变形形金金属属的的硬硬度度随随变变形形程程度度的的增
11、加而提高。增加而提高。中中心心部部分分的的硬硬度度最最高高,接接触触表表层层的的硬硬度度则则较较小小,越越靠靠近近表表面面的的中中心心越越小小。在在中中心心部部分分的的同同一一层层上上,靠靠试试样样中中部部硬硬度度比比最最外外部部(边边部部)大大。这这正正好好说说明明镦镦粗粗时时三三个个区区的的存在。存在。第41页/共125页比较晶粒法比较晶粒法 原原理理:根根据据再再结结晶晶退退火火后后的的晶晶粒粒大大小小,与与退退火火前前的的变变形形程程度度的的关关系系,来来判判断断各各部位变形的大小。部位变形的大小。此此法法只只能能定定性性地地显显示示变变形形分分布布情情况况。对对于于热热变变形形,因因
12、该该过过程程中中发发生生了了再再结结晶晶现现象,就很难判断变形的分布。象,就很难判断变形的分布。第42页/共125页基本应力:基本应力:由外力作用所引起的应力叫基本应力,表示这种应力分布的图形叫做基本应力图。附加应力:附加应力:在物体中,由于各部分的变形不均匀受到物体的整体性限制而引起的相互平衡的应力。基本应力与附加应力基本应力与附加应力第43页/共125页工作应力工作应力工作应力是处于应力状态的物体在变形时用各种方法测出来的应力,其分布图为工作应力图。当物体的变形绝对均匀时,基本应力图与工作应力图相同。当变形不均匀时,工作应力等于基本应力与附加应力的代数和。第44页/共125页第45页/共1
13、25页附加应力的种类附加应力的种类第一类附加应力(宏观级)存在于物体的局部之间存在于物体的局部之间第二类附加应力(显微级)存在于物体内的晶粒之间存在于物体内的晶粒之间第三类附加应力(原子级)存在于晶粒内部滑移面或滑移带之间存在于晶粒内部滑移面或滑移带之间第46页/共125页附加应力特点附加应力特点附加应力是由不均匀变形所引起的,但同时它又限制不均匀变形的自由发展。附加应力是相互平衡、成对出现的,当一处受附加压应力时,另一处必受附加拉应力。第47页/共125页附加应力定律附加应力定律 任何塑性变形的物体内,在变形过程中均有自相平衡的附加应力。第48页/共125页变形不均匀产生的后果变形不均匀产生
14、的后果 (1)引起变形体的应力状态发生变化,使应力分布更不均匀。(2)造成物体的破坏。(3)使材料变形抗力提高和塑性降低。(4)使产品质量降低。(5)使生产操作复杂化。(6)形成残余应力。第49页/共125页(1)第50页/共125页挤压件上表面裂纹及应力分布图(2)第51页/共125页(3)第52页/共125页摩擦系数f不同时塑压件退火后中心轴上晶粒大小分布(4)第53页/共125页减轻不均匀变形的主要措施减轻不均匀变形的主要措施1正确选定变形的温度-速度制度 2尽量减小接触面上外摩擦的有害影响 3合理设计加工工具形状 4尽可能保证变形金属的成分及组织均匀 第54页/共125页残余应力残余应
15、力1残余应力的来源 2变形条件对残余应力的影响 3残余应力所引起的后果 4减小或消除残余应力的措施 5研究残余应力的主要方法 第55页/共125页1.1.残余应力的来源残余应力的来源残余应力是塑性变形完毕后保留在变形物体内的附加应力。残余应力是由附加应力变化而来,所以残余应力也是相互平衡的。并与附加应力相对应,残余应力也分为第一类、第二类和第三类残余应力。第56页/共125页残余应力的种类残余应力的种类第一类残余应力(宏观应力)存在于物体全部或部分范围内存在于物体全部或部分范围内第二类残余应力(显微应力)存在于各相组成物或各晶粒之间存在于各相组成物或各晶粒之间第三类残余应力(超显微应力)存在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金属 塑性 加工 宏观 规律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