帛书版老子 德道经道德经注读.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帛书版老子 德道经道德经注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帛书版老子 德道经道德经注读.docx(20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帛书版老子/德道经/道德经注读目录德经注读一、道、德是这样沦丧的(今38章)二、无人赞赏,才是最大的赞赏(今39章)三、大道无名,因人高下而有差(今41章)四、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今40章)五、万物负阴而抱阳,以虚而至中和(今42章)六、不言之教,更胜言传身教(今43章)七、知足不辱,知止不殆(今44章)八、清静可以为天下正(今45章)九、真正的富足,在于心态(今46章)十、不出户,为何能知天下?(今47章)、无为,方能无所不为(今48章)德经注读一、道、德是这样沦丧的(今38章)帛书版: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上仁为 之,而无以为也。上义为之,而
2、有以为也。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那么攘臂而扔之。故 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也,而乱之首 也。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薄,居其实,而不 居其华。故去彼取此。传世版: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 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那么攘臂而扔之。故 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 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 此。版本差异: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传世版在句后添了
3、一句“下德为之而有以为,其实是 误解。本章“上德”对应的“下德”,是个统称,包括“仁、义、礼”在内,统称为“下 德”,而不是单独有一个“下德”。“下德”的共同特性便是“不失德”,都是以立“德” 为目的而为之,如此反而失去了真正的“德”,所以才要“建德如偷”。直译:最上乘德性的人,不以施行德为目的,所以才具备了真正的德。低层次德性的人, 处处以施行德为目的,所以反而不具备真正的德。最上乘德性的人,以无为来行事,顺 从本性而为之。最上乘仁的人,以施行仁德来行事,顺从本性而为之。最上乘义的人, 以施行义举来行事,强制自己而为之。最上乘礼的人,以施行礼制来行事,得不到回应, 对于违法乱禁者,我抓来杀掉
4、,又有谁还敢于对抗我呢?这里表达的是老子的无奈,对统治者以武力威吓人民的无奈。老子试着给统治者分 析,如果人民一直都很怕死,那么按你们的方法去治理,有作乱的就杀掉,又怎么还会 有对抗,还会出乱子呢?如果人民一直都不怕死,那你们又为什么还要用这种无效的方 式,去治理他们呢?这是稍有思考能力都能想明白的道理。“假设民恒且必畏死,那么恒有司杀者必”,就算,倘假设。就算人民一直以来都是害 怕死亡的,那也从来都有专门掌管死亡的存在。这个存在就是“天道”,天道掌管万物 的死亡,而不应该是由统治者来决定人民当不当死。“夫代司杀者杀,是代大匠斯也新”,砍,削。代替掌管死亡的存在来杀人,就 好像代替技术高明的工
5、匠砍削木头一样。“夫代大匠断者,那么希不伤其手矣。”代替技术高明的工匠砍削木头,那么很少有不 伤自己手的。四十、厚待自己,但不要压迫别人(今75章)帛书版:人之饥也,以其取食税之多也,是以饥。百姓之不治也,以其上有以为也,是 以不治。民之轻死,以其求生之厚也,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贵生。传世版: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 死,以其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版本差异: 以其取食税之多也:传世版为“以其上食税之多”,陈鼓应把“其上”解为“统 治者”,“食税”解为“吞吃赋税”。高明说:“从甲、乙本经文分析,以字为介词, 在此
6、表示事之所因;其字为代词,作句中主语;取字为动词;税字为宾词; ,食字乃税字定语。战国策西周策:籍兵乞食于西周注:食,粮也 食税指粮食之税,经文犹言因国君榨取粮食之税过多,是以造成饥荒不治:传世版为“难治”。高明说:“不治与难治词义不同,不治谓 不可治也,难治为可治而不好治也。王弼注云:言民之所以僻,治之所以乱,皆由 上不由其下也,民从上也君行那么民随,上行必下效。君有为,民多欲;君行暴敛, 民多盗贼,乃历史之必然。故老子谆谆告诫人君虚静无为,为者败之,执者失之。败 之失之皆为不治,非难治也。” 是贤贵生:传世版为“是贤于贵生”,多加一个“于”字,解读就完全不同。陈 鼓应解为“胜于奉养奢厚的人
7、”,“贤”是长于、胜于,“贵生”是奉养奢厚,当贬弃之。 而还有一种解法,“贵生”是珍重生命;“贤”是擅长、掌握;“贤贵生”是掌握了珍重 生命的精髓,当崇扬之。道德经对生命是尊重而珍视的,认为乐杀人者必不能得志 于天下,认为要重视养护身体,爱惜生命,只是不提倡“益生”,也就是过度奉养生命。直译:人民之所以饥饿,是因为拿出太多粮食来上税,因此才会饥饿。百姓之所以不能治 理,是因为君上妄作有为,因此不能治理。人民之所以看轻死亡,是因为他们求生的意愿非常强烈,因此才看轻死亡。只有不以奉养生命为务的人,才是真正掌握了珍重生命 的精髓。解读:“人之饥也,以其取食税之多也,是以饥。”“取。取以奉。“食税”,
8、“食”,粮也, “食税”指粮食之税。人民之所以饥饿,是因为拿出太多粮食来上税,因此才会饥饿。“百姓之不治也,以其上有以为也,是以不治。”“不治”,不能治理。如管子国 蓄:“法令之不行,万民之不治,贫富之不齐也。”“有以为”,有目的而作为,指贯彻 自身意志。百姓之所以不能治理,是因为君上妄作有为,因此不能治理。“民之轻死,以其求生之厚也,是以轻死。”“轻死”,看轻死亡,表示不怕死。人民 之所以看轻死亡,是因为他们求生的意愿非常强烈,因此才看轻死亡。不怕死,正是因 为求生欲很强,所以才会豁出性命来求生存。“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贵生。”“无以生为”,不以奉养生命为务,不想着让自己得 到更多,享受更好
9、,生活更奢靡。只有不以奉养生命为追求的人,才是真正掌握了珍重 生命的精髓。因为生命,不是人为可以增益补充的,不是物资可以荣养延续的,只要能活到天赋 寿数,就是在养生了。所以庄子德充符说:“常因自然而不益生也因此,如果统治者真的知道如何“贵生”,就不会取用太多食税来奉养自己,也不 会妄作有为。如此,也就不会“狭其居”、“厌其生”,把百姓逼得个个不怕死,拼了性 命奋起对抗。“我将无我”,那么“我”才真正得以被养护。第五十章有讲“善摄生者”,好像不重视奉养生命一般,进入山陵也不想着避让犀 牛老虎,上了战场也不想着披甲执兵。但往往是这样的人,碰不到危险,因为他的心神 如赤子般圆润无缺,外来的侵犯都不得
10、其门而入。四十一、柔弱,是“生”的象征(今76章)帛书版: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筋仞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日:坚强 者死之徒也,柔弱细微者生之徒也。兵强那么不胜,木强那么烘。强大居下,柔弱居上。传世版: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 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那么不胜,木强那么兵。强大处下,柔弱处上。版本差异: 木强那么烘:传世版为“木强那么兵”,此处历来争议不断。帛书甲本是“木强那么恒”, 乙本是“木强那么兢”,王弼本作“木强那么兵”,世传本多同傅奕本作“木强那么共”,还有 作“木强那么折”的。高明说:“恒、兢古音同可互假,但与折字音义
11、绝远。从 而证明原文绝非木强那么折共字与恒、兢古读音相同,在此均当假借 为烘尔雅释言:烘,燎也。木强那么烘,犹言木强那么为樵者伐取,燎 之于娃灶也直译:人活着时身体柔弱,但死了就筋骨僵硬,变得坚强了。包括草木在内的万物,活着 的时候都是柔软而脆弱的,死了以后就变得干枯强硬。所以说,坚强的东西归属于死的 那一类,而柔弱细微的东西,归属于生的那一类。军队骄矜逞强就不能胜利,树木坚强 干硬只会被取用烧火。所以强大的东西居于下位,而柔弱的东西居于上位。解读:“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筋仞坚强。”人活着的时候,身体是柔弱的,但死了以后就 筋骨僵硬,变得坚强了。所以柔弱是生命力的象征,婴儿是生命力最强的,第五
12、十五章 中说婴儿就是“骨弱筋柔而握固”的状态。“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不止是人,包括草木在内的万物,它们活着 的时候都是柔软而脆弱的,死了以后就变得干枯强硬。“故曰:坚强者死之徒也,柔弱细微者生之徒也。”“徒”,附属,种类。所以说,坚 强的东西归属于死的那一类,而柔弱细微的东西,归属于生的那一类。“兵强那么不胜,木强那么烘J第三十章讲用兵“毋以取强”,到达目的就行了,千万 不要凭着武力逞强果而毋骄,果而勿矜,果而毋伐,果而毋得已居,是谓果而不强。” 胜利了不骄傲,胜利了不矜持,胜利了不自夸,这就叫不逞强。因为“物壮而老,是谓 之不道,不道早已”,一味骄矜逞强,是取死之道。“烘。燎也。
13、“木强那么烘”,是说木强那么为樵者伐取,用来在炉子里烧火。我们去捡 柴,都知道要捡干材;去砍柴,也会优先砍那些水分少的,干硬的树木,容易折断也容 易燃烧。所以树木如果过于强硬,只会被取用烧火。“强大居下,柔弱居上。”道德经提倡的是守柔处下,此处怎么讲强大居下,而 柔弱居上呢? “上。形容珍贵,人们会把认为是好的东西放在上位,收藏保护;“下”, 形容低廉,人们会把认为不好的东西扔在下面,随意丢弃。所以强大的东西居于下位, 柔弱的东西居于上位。四十二、天之道,损有余而补缺乏(今77章)帛书版:天之道,犹张弓者也。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缺乏者补之。故天之道, 损有余而补缺乏。人之道那么不然
14、,损缺乏而奉有余。孰能有余而有以取奉于天者乎? 唯有道者乎?是以圣人为而弗有,成功而弗居也。假设此,其不欲见贤也。传世版: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缺乏者补之。天之道, 损有余而补缺乏。人之道那么不然,损缺乏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 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版本差异: 孰能有余而有以取奉于天者乎:传世版为“孰能有余以奉天下”。二者意义完全 不同,一个是遵从天道,一个是施以有为。高明说:“奉法古音相同通假,故取 奉于天当作取法于天今本经文已经后人窜改,非老子本义。”“取奉”,其实 也并非“取法”,而是“取而奉之。献送之意。直译:天道的规那
15、么,就好像给松弛的弓上弦一样,压抑高位的,而抬举低位的,多余的进 行减损,缺乏的进行补充。所以天道是减损有余而补充缺乏。但人道就不一样了,减损 缺乏的,而供奉有余的。谁能在有余时,而把多余的取出献奉给天呢?只有有道的人。 所以圣人有所成就而不占有,建立功业而不居功。这样做,是因为不想展示自己贤于众 人。解读:“天之道,犹张弓者也J“张弓”,上弦的弓。古代的弓为了保养,使用时才上弦, 平常是不上弦的,称为“弛弓”。弓在“弛”的状态下,其弯曲方向与“张”时正好相 反,所以有“角弓反张”一词,也用于形容人头颈和下肢后弯而躯干向前成弓形的病症。在诗小雅角弓中写道:“驿驿角弓,翩其反矣J正是说弓如果松下
16、弦,便 要向反面转,用于警示兄弟亲人之间注意处好关系,不要疏远甚至反目。所以张弓的过 程,是一个反转的过程,原本处在下位的,会反过来在上;原本处在上位的,会反过来 在下。而天道的规那么,就好像把弓张开一样,“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缺乏 者补之”。处在高位的,会被压抑;处在低位的,会被抬举。有所多余的,会被减损; 有所缺乏的,会被补充。“故天之道,损有余而补缺乏”,因此天道规那么,是减损有余而 补充缺乏。所以第九章说:“持而盈之,不假设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也。金玉盈室,莫之 守也。贵富而骄,自遗咎也。功遂身退,天之道也。”盈满的东西不好保持,因为它正 处在被天道减损的状态。尖锐的东
17、西不好保养,因为它正处在被天道锂削的状态。金玉 满堂很难守住,贵富骄横就会有灾祸,因为他们正处在天道所向的对立面。所以才要功 成身退,退下那个被天道打压的位置,远离风口浪尖,才能得以保全自身。所以第四十二章说:“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自名也。物或损之而 益,益之而损。”人们所厌恶的,就是“孤”、“寡”、“不谷”,但是王公却用来自称,因 为处下而以为缺乏,那么可以得到天道往上的抬举之力。因此万物损己致虚,反而能得益; 益己强横,反而会受损。“人之道那么不然,损缺乏而奉有余。”而人道规那么就不一样了,减损本就缺乏的,用 来供奉还有多余的。本来就多的,还要让他更多;本来就少的,还要继续剥
18、夺。人道规那么正是这样。对于身处高位的,大家都会继续追捧让他更高;对于身处低位 的,大家都会继续踩踏让他更低。财富越多的人,越容易聚敛财富,财富越少的人,越 容易陷入贫困。“孰能有余而有以取奉于天者乎?唯有道者乎? ”“取奉”,取而奉之,献送。”取奉 于天”,天道要损我,那么我就拿出来奉给天;天道要压我,那么我就退出来让给天。 “持而盈之,不假设其已”,“功遂身退”,都是“取奉于天”的表现。谁能在有余时,而把 多余的取出献奉给天呢?只有有道的人吧!“是以圣人为而弗有,成功而弗居也。”所以圣人有所成就而不占有,建立功业而不 居功。“假设此,其不欲见贤也。”这样做,是因为不想表现得出众,不想让人把
19、贤能的名号 加在自己身上。假设居贤出众,必然会被人之道“奉”至高位,而遭到天之道“损”之。圣人不会顺从人道而违背天道,所以“不欲见贤:四十三、柔弱胜刚强,易知却难行(今78章)帛书版: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也,以其无以易之也。柔之胜刚,弱之胜强, 天下莫弗知也,而莫能行也。故圣人之言云,曰:受邦之垢,是谓社稷之主。受邦之不 祥,是为天下之王。正言假设反。传世版: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 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正言 假设反。版本差异:无直译:天下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但是攻克坚强的东西却没有
20、谁能胜过它。因为它的柔弱没 有什么能够改变。柔战胜刚,弱战胜强,天下没有人不知道这个道理,但是却没有谁能 做得到。所以圣人的话是这么说的:能够承当国家的屈辱,才可以说是国家的君主;能 够承当国家的不祥,才可以说是天下的君王。行正道的话,听着就好像说反了一样。解读:“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也,以其无以易之也易”,改变。王弼 注:“水之柔弱,无物可以易之。”天下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但是攻克坚强的东西却没有 谁能胜过它。因为它的柔弱没有什么能够改变。很多时候我们失败,只是因为遗忘了初衷,改变了本心。第六十四章说:“民之从 事也,恒于其成而败之。故慎终假设始,那么无败事矣初从事时,和终成事时
21、,我们的 心态往往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因为不能持之以恒。人们在做事之初戒惧谨慎,成事时却往往恣意张狂,因而失败。如果对待事情的终 结,也能像对待事情的开始一样,就不会有失败的事了。所以水为何攻克坚强战无不胜, 因为它的柔弱自始至终,都不会发生改变,一直都是持之以恒的。“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天下莫弗知也,而莫能行也。”柔战胜刚,弱战胜强,天下 没有人不知道这个道理,但是却没有谁能做得到。人们从初生之时的柔弱,最终变成年 老之时的坚强,从柔而变刚,从弱而变强,没有谁能做到始终如一地柔弱。“故圣人之言云,日:受邦之垢,是谓社稷之主。受邦之不祥,是为天下之王。”所 以圣人的话是这么说的:能够承当国家的屈
22、辱,才可以说是国家的君主;能够承当国家 的不祥,才可以说是天下的君王。国君需要承当一国之重,故须身处举国之下。处在最下的位置,也是各种污垢屈辱 聚集的地方,能够坚持一直处下,而始终不发生改变,才可以说是国家的君主。如果国 家兴旺的时候,高高兴兴做君主,一遇到危难艰险就丢下国家跑了,这样的人是不够资 格做国君的。同理,国家安定的时候就容易托举,而国家混乱灾难频发的时候,就难承其重了。 能在这个时候还依然坚持处下,始终如一地托举着国家,才够资格成为天下的君王。“正言假设反。”释德清说:“乃合道之正言,但世俗以为反耳。”如第四十章所说“明 道如昧,进道如退,夷道如便是“正言假设反二讲的是显明之道,世
23、人听着却好像是暗昧;讲的是进取之道,世人听着却好像是在 后退;讲的是平顺之道,世人听着却好像诸多阻碍。在世人看来,一国之君当然是高高 在上,有福独享有难臣民来当,又怎么会让国君去承当屈辱和不祥,但行正道却恰好是 相反的。就举起胳膊强迫他人遵从。所以大道失去了,德开始得到推崇;德失去了,仁开始得到 推崇;仁失去了,义开始得到推崇;义失去了,礼开始得到推崇。礼是忠信缺失的表现, 推行它就是祸乱的开始。先行确立的规范制度,不过是大道的浮华,追随它就是愚昧的 开端。所以大丈夫选择敦厚,而不居于浅薄;选择朴实,而不居于浮华。因此取其厚实, 而弃其薄华。解读:“上德不德,是以有德。”这里的“上”字和第八章
24、“上善似水”的“上”是一个意 思,都表示高品质的、上乘的。不过“上善”侧重于表现,而“上德”侧重于内涵,“上 德”之人有所行动,表现出来即为“上善”。最上乘的德,不以施行德为目的,或者说意识不到自己的行为是有德,所以才具备 了真正的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下等的德,处处不离开德,时时想着要建树德, 所以反而不具备真正的德。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两个人扶老太太过马路。其中一个啥也没想,看到老太太需要 帮助就自然上前去帮助了。另一个是想着小学老师的教导,要多做好人好事,扶老太太 过马路就是好人好事,所以上前去帮助了。那么这两个人,哪一个才具备真正的德呢?行为没有私心杂念,无所欲求而自然去做的,才是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帛书版老子 德道经 道德经 注读 帛书 老子 道经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