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精选5篇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精选5篇总结.docx(1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精选5篇总结 中学阶段学习难度、强度、容量加大,学习负担及压力明显加重,不能再依靠初中时期老师“填鸭式”的授课,“看管式”的自习,“吩咐式”的作业,要逐步培育自己主动获得学问、巩固学问的实力,制定学习安排,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下面就是我给大家带来的高一地理必修一学问点总结,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高一地理必修一学问点总结1 大气环境 一、重点内容分析 1、大气的组成及氮、氧、二氧化碳、水汽、臭氧和固体杂质等主要成分的作用 低层大气组成:稳定比例的干洁空气(氧氮为主)、含量不稳定的水汽、固体杂质 氮-生物体基本成分 氧-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 二氧化碳-光合作用原料;保温作用 臭氧
2、-地球生命爱护伞,汲取紫外线 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杂质:凝聚核 2、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各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大气分层气温随高度改变气流状况其它特征与人类关系 对流层越高越低对流占3/4大气质量;水汽和尘埃;各纬度层高不一样天气现象 平流层越高越高平流高空飞行;存在臭氧层 高层大气存在电离层(无线电通讯;太阳活动干扰短波通讯 3、大气的受热过程 (1)根本能量源:太阳辐射(各类辐射的波长范围及太阳辐射的性质-短波辐射) (2)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的热力作用)-太阳晒热大地,大地烤热大气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减弱作用:三种形式及各自现象(用实例说明) 影响减弱大小的主要缘由:太阳高度角(各纬度减弱
3、不同)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了解地面辐射(红外线长波辐射);大气辐射(红外线长波辐射) 保温作用的过程:大气剧烈汲取地面长波辐射;大气逆辐射将热量还给地面 (图示及实例说明-如霜冻出现时间;日温差大小的比较) 保温作用的意义:削减气温的日较差;保证地球相宜温度;维持全球热量平衡 4、大气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的成因 (1)大气运动的根本缘由:冷热不均(各纬度之间;海陆之间) 高一地理必修一学问点总结2 立春:2月4日-5日,谓春季起先之节气 雨水:2月18日20日, 此时冬去春来,气温起先回升,空气湿度不断增大,但冷空气活动仍非常频繁。 惊蛰: 3月5日(6日),指的是冬天蛰伏土中的冬眠生物起
4、先活动。惊蛰前后乍寒乍暖,气温柔风的改变都较大。 春分: 每年的3月20日(或21日),阳光直照赤道,昼夜几乎等长。我国广阔地区越冬作物将进入春季生长阶段。 清明: 每年4月5日(或4日),气温回升,天气渐渐转暖。 谷雨: 4月20日前后,雨水增多,利于谷类生长。 立夏: 5月5日或6日。“立夏”,万物生长,蒸蒸而上。 小满: 5月20日或21日叫“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此时颗粒起先饱满,但未成熟。 芒种: 6月6日前后,此时太阳移至黄经75度。麦类等有芒作物已经成熟,可以保藏种子。 夏至: 6月22日前后,日光直射北回来线,出现“日北至,日长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 小暑: 7月7日前
5、后,入暑,标记着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燥热季节。 大暑: 7月23日前后,正值中伏前后。这一时期是我国广阔地区一年中最燥热的时期,但也有反常年份,“大暑不热”,雨水偏多。 立秋: 8月7日或8日,草木起先结果,到了收获季节。 处暑: 8月23日或24日,“处”为结束的意思,至暑气即将结束,天气将变得凉快了。由于正值秋收之际,降水非常珍贵。 白露: 9月8日前后,由于太阳直射点明显南移,各地气温下降很快,天气凉快,晚上贴近地面的水气在草木上结成白色露珠,由此得名“白露”。 秋分: 9月22日前后,日光直射点又回到赤道,形成昼夜等长。 寒露: 10月8日前后。此时太阳直射点接着南移,北半球气温接着下降
6、,天气更冷,露水有森森寒意,故名为“寒露风”。 霜降: 10月23日前后为“霜降”,黄河流域初霜期一般在10月下旬,与“霜降”节令相吻合,霜对生长中的农作物危害很大。 立冬: 每年11月7日前后。 小雪: 11月22日前后为“小雪”节气。北方冷空气概力增加,气温快速下降,降水出现雪花,但此时为初雪阶段,雪量小,次数不多,黄河流域多在“小雪”节气后降雪。 大雪: 12月7日前后。此时太阳直射点快接近南回来线,北半球昼短夜长。 冬至: 12月22日前后,此时太阳几乎直射南回来线,北半球则形成了日南至、日短至、日影长至,成为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冬至以后北半球白昼渐长,气温持续下降,并进入年气温最低
7、的“三九”。 小寒: 1月5日前后,此时气候起先寒冷。 大寒: 1月20日前后,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候。 高一地理必修一学问点总结3 陆地水和水循环 (1)陆地水体类型:目前人类大量利用的淡水资源(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 地表水:江河水、湖泊水、冰川 地下水:潜水、承压水 静态水资源:冰川、内陆湖泊、深层地下水 动态水资源:地表水、浅层地下水 目前,冰川是地球上淡水主体,分布于两极与高山地区,干脆利用少;地下水是淡水其次主体,但主要为深层地下水,开发难度较大;动态水是人们开发利用的重点,其中以河流水最为重要。 (2)陆地水的相互关系 水源补给类型补给时间补给特点我国分布地区 雨水夏秋季节
8、水量改变大东部和南部 冰川融水主要在夏季补给有时间性,水量稳定西北地区 湖泊水全年有调整性,水量稳定东部 地下水全年水量稳定,与河流有互补关系普遍 (3)水循环 能量来源:太阳能和重力能 类型:海陆间大循环(蒸发(包括植物的蒸腾),水汽输送,下渗,地表和地下径流四个环节,(图3.37),陆地循环,海洋循环 高一地理必修一学问点总结4 地表形态的塑造 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气 (1)内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内部,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内力作用主要表现形式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结果使地表变得凹凸不平。地壳运动的基本形式及其对地貌的影响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水平运动,形成褶皱山系
9、,如裂谷和海洋(东非大裂谷,大西洋的形成)垂直运动,引起地表凹凸不平和海陆变迁 (2)外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外力作用对地表的塑造主要有风化、侵蚀、搬运和积累四种方式,结果使地表趋向平坦。 (3)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岩浆岩浆岩:在岩浆活动过程中伴随侵入作用和喷出作用,岩浆冷却凝固而形成已经形成的岩石沉积岩:在地表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后,经固结成岩作用形成已经形成的岩石变质岩:经变质作用形成已经形成的岩石岩浆:在地壳深处或地壳以下(地幔深处)被高温熔化成为新的岩浆。 2.山地的形成 (1)褶皱山、断块山和火山a)褶皱山褶皱:岩层的一系列波状弯曲。形成的缘由:地壳运动、内力
10、作用。背斜,一般是岩层向上拱起,成为山岭,不少背斜顶部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向斜,一般是岩层向下弯曲,成为谷地,不少向斜受挤压不易被侵蚀成为山岭b)断块山断层:岩层断裂后发生明显位移,形成的缘由:地壳运动,压力、张力作用。上升岩体形成地垒,如我国的华山、庐山、泰山。下降岩体形成地堑,如我国的渭河谷地、吐鲁番盆地。断层处往往形成沟谷、河流,缘由断层处岩石破裂,易受侵蚀作用。c)火山岩浆沿地壳的线状裂隙流出,形成熔岩高原;岩浆沿着地壳的中心喷出口或管道喷出,形成火山。 (2)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修建成本高,工程难度大。a)运输线路结构:以马路为主,铁路为辅。b)线路分布格局: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
11、c)线路延长方向:迂回前进,线路弯曲程度和总长度一般大于相应的平原和丘陵地区。 3.河流地貌的发育 (1)河流侵蚀地貌与积累地貌a)河流侵蚀地貌:溯源侵蚀,下蚀,侧蚀。(以河谷为例)b)河流积累地貌:洪积冲积平原(山前),河漫滩平原(中下游),三角洲(河口)。(以冲积平原为例) (2)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河流的冲积平原为聚落分布供应了有利的条件:a)足够的生产、生活用水b)便捷的对外联系和运输c)因地势低平,土壤肥沃,利于耕作,供应了丰富的农副产品。 高一地理必修一学问点总结5 1、聚落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可从形态上反映出来:平原地区,地形比较完整、开阔、平坦,聚落呈圆形或不规则的多边
12、形,规模较大;山区聚落沿河谷或在比较开阔的低地分布。例如:我国的汾河、渭河谷地城市的分布。世界上的大城市多数位于平原上。平原地区的区位优势: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且有利于交通联系和节约建筑投资。也有的平原不相宜城市的发展。例如:热带地区,低地闷热,城市多分布在高原上,最的是巴西,其城市不是分布在亚马孙平原,而是巴西高原。 2、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马路选线避开不利地形,地形平坦地区的交通线网密度较大(造价低、工程量小),山地、丘陵地区的密度较小(造价高、工程量大)。 3、全球气候变暖对农业生产有利方面:高纬度地区升温幅度,作物生长期延长,产量增加;对农业生产不有利方面:中纬度半潮湿
13、半干旱区,若降水量不变,增温将加速陆地蒸发,使土壤中水分削减,导致作物产量下降。对工业生产也有肯定的影响,温度上升将削减高纬度地区供暖的能源消耗,明显增加低纬度地区制冷的能源消耗。 4、自然资源的定义:人类干脆从自然界获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和能量。它包括气候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自然资源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物质基础。举例:能源利用对生产力的发展有巨大推动作用。柴草为主要能源社会生产力水平很低,18世纪,煤炭为主要能源社会生产力大幅提高,20世纪50年头以后,石油为主要能源极大地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5、常见的自然灾难有水灾、旱灾、台风、暴雨、寒潮、沙尘暴、暴风雪、地震、火山、滑坡和泥石流。了解它们发生的主要缘由及危害。 高一地理必修一学问点精选5篇总结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第12页 共12页第 12 页 共 12 页第 12 页 共 12 页第 12 页 共 12 页第 12 页 共 12 页第 12 页 共 12 页第 12 页 共 12 页第 12 页 共 12 页第 12 页 共 12 页第 12 页 共 12 页第 12 页 共 12 页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