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成语故事15篇.docx
《古代成语故事15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成语故事15篇.docx(4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古代成语故事15篇古代成语故事1 画龙点睛 传奇中国古代有一个叫张僧繇的画家,他在一个寺院的墙上画了四条龙,这四条龙都没画上眼睛。有人问他,为什么不给龙画上眼睛呢,他说,画上眼睛,龙就会飞去。听的人不信任,偏要让他画上。张僧繇没有方法,只好用毛笔在龙头上点上了眼睛。谁知道,刚点完两条龙的眼睛天上就电闪雷鸣,刮起了大风,下起了大雨,墙壁也震破了,那两条龙腾空而起,飞到天上去了,墙上就只剩下没点眼睛的两条龙了。 “画龙点睛”赞美了画家画龙的技艺。“画龙点睛”现在已成为一句成语。比方说话和作文时加上一两句关键的话,使内容更加精辟有力。 叶公好龙 古代的春秋时期,陈国有个叶公,他特殊宠爱龙,他家里的梁
2、、柱、门、窗和日用摆设上都雕刻着龙,连衣服被子上也绣着龙,屋里的墙壁上也画着龙,叶公的家简直成了龙的世界。天上的真龙知道了,很感动,就来到叶公家访问他。这条真龙的龙头从窗口伸进来,尾巴拖到客堂里。谁知叶公一见到真龙,吓坏了,呼叫着逃走了。原来,叶公爱的不是真龙,而是似龙非龙的假龙。“叶公好龙”现在也是一句成语,比方表面爱好某种事物,而实际上并不是真正爱好。 屠龙之技 从前,有个人一心想学到一种特殊的本领。他听说支离益会宰龙,心想:这可是世上罕见的本领。于是他就去拜支离益做老师。他学呀学,学了整整三年,把家产都折腾光了,才把宰龙的本领学到手。可是本领学到手又有什么用呢?天下根本没有龙,他那绝妙的
3、本领到哪儿去施展呢? “屠龙之技”比方毫无实际用途的本领。 龙阳泣鱼 战国策魏策四:“魏王与龙阳君共船而钓,龙阳君得十馀鱼而涕下。王曰:有所担忧乎?如是,何不相告也?对曰:臣无敢担忧也。王曰:然则何为出涕?曰:臣为王之所得鱼也。王曰:何谓也?对曰:臣之始得鱼也,臣甚喜,后得又益大,今臣直欲弃臣前之所得矣。今以臣凶狠,而得为王拂枕席。今臣爵至人君,走人於庭,辟人於途。四海之内,美人亦甚多矣,闻臣之得幸於王也,必褰裳而趋王。臣亦犹曩臣之前所得之鱼也,臣亦将弃矣,臣安能无涕出乎?”后遂以“龙阳泣鱼”为失宠之典。 龙去鼎湖 典出史记封禅书:“黄帝采首山铜,铸鼎於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涘下迎黄帝。黄帝
4、上骑,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馀人,龙乃上去。馀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龙涘,龙涘拔,堕,堕黄帝之弓。百姓仰视黄帝既上天,乃抱其弓与胡涘号,故后世因名其处曰鼎湖,其弓曰乌号。”后因以“龙去鼎湖”谓帝王去世。 龙生九子 在明代,龙还被人们附会出了一个繁盛的家庭,龙的九子是:饕餮(to ti),性喜水,被雕成桥柱上的兽形;嘲风,宠爱冒险,因而人铸其像,置于殿角;睚眦(y z),平生好杀,喜血腥之气,其形为刀柄上所刻之兽形;敝屣(b x),力大,其背亦负以重物,即令刻在门的铺首上;鸱(ch)吻,平生好吞,即殿脊的兽头之形;蒲(p)牢,平生好鸣,它的头像被用做大钟的钟纽;狻猊(sun n),宠爱蹲坐,佛像座下的狮
5、子是其造型;囚牛,喜性音乐,故常立在琴头。 古代成语故事2 1、太公钓鱼 商朝末年,纣(zhu)王荒淫(yn)无度,残暴不仁,人民生活特殊艰苦。大臣姜子牙不能忍受纣王的胡作非为,就躲到渭水河边过着隐居的日子。 渭河一带是诸侯姬(j)昌的管辖范围,姬昌胸怀大志,很疼惜人才。为了吸引姬昌的留意,姜子牙每天坐在河边钓鱼。他的鱼钩是直的,没有鱼饵,离水面有三尺高。他一边钓一边说:“鱼儿呀,你快点上钩吧!”有人好意地告知他这样钓不到鱼,姜子牙只是笑着说:“鱼儿自己会上钩的。”人们赞扬他,他也不理睬。 结果这件事传到姬昌耳里,姬昌心想他可能是个有才能的奇人,就派士兵去请。姜子牙看到是士兵,不但不理睬,还连
6、续钓鱼,嘴里念着:“钓、钓、钓,鱼儿不上钩,虾米来捣乱!”士兵只好回去报告。于是姬昌又派大臣去请,姜子牙观看是大臣,照旧不理睬,嘴里又念着:“钓、钓、钓,大鱼不上钩,小鱼来捣乱!”大臣也只好回去报告。最终,姬昌就预备了丰厚的礼品,亲自访问姜子牙。姜子牙看出他的确是一心想要查找贤能的人,就答应辅佐(zu)他。姬昌为了表示对他的敬重,就封他为太公。 后来姜子牙连续辅佐文王、武王,推翻了商朝的统治,建立中国历史上年月最久的周朝。 古代成语故事3 一叶障目 眼睛被一片树叶挡住,指看不到事物的全貌。 有个书呆子从古书上读到“蝉翳叶”的.故事,信以为真,就四处查找,把蝉隐蔽处的树叶全部摘下,拿回家遮脸作试
7、验,问妻子能不能观看他。妻子生气说看不见。他就拿这片树叶去街上行窃,被抓后说:“我一叶障目,你们能观看吗?” 古代成语故事4 西汉的时候,汉武帝始终想毁灭边患匈奴。他听说匈奴战胜了月氏,月氏人家破人亡,对匈奴怀着猛烈的仇恨。因此他就想联络月氏共同攻击匈奴,但是到月氏必需经过匈奴的地界,于是他就派郎官张骞完成这个困难的任务。 但是张骞经过匈奴的时候还是被抓住了,他被匈奴人软禁了十多年,不能离开匈奴。匈奴给了他妻室,使他有了儿子,但张骞始终保存着汉朝交给他的使节。 后来,匈奴放松了对张骞的监视。于是,他与随从们一起向西北逃走。他们走了几十天,来到了大宛国。大宛国王听说汉朝特殊强大,于是就对张骞很热
8、忱,并为他派出向导和翻译,始终送到了康居国。康居国又派人把他送到了月氏国。但是此时的月氏国由于迁徙到了更偏远的地方,没有了匈奴的侵略,所以他们只想太平无事,不再有向匈奴报复的心愿了。因此,月氏国王虽然对张骞特殊友好热忱,但是始终不愿表露是否与汉朝联合攻击匈奴的明确态度。张骞在那里居住了一年多的时间,觉得月氏国并没有联合起兵的意思,就启程回国了。 后来人们就用“不得要领”来表示有些人分析问题解答问题看不到问题的关键。要,古“腰”字;领,衣领;要领,比方关键之处。 古代成语故事5有恃无恐 春秋时,鲁国遭到了严峻的灾荒,齐孝公觉得扩张自己实力的机会到了,就率领着大军去讨伐鲁国。鲁僖公听说敌军压境,知
9、道自己的实力无法和齐军对抗,便派大夫展喜为使者出访齐军。展喜日夜兼程在齐鲁边界上截住了齐孝公。 展喜是个很擅长辞令的人,他先是很敬重地对齐孝公说:“我们国君听说大王亲自到我国,特地派我前来慰劳贵军。”齐孝公傲岸地问:“你们鲁国人可怕了吗?”展喜回答说:“没有见识的人可能有些可怕,但我们大王却一点儿也不行怕。”齐孝公不信任:“你们鲁国国库空虚,地里连青草也看不到,你们凭什么不怕呢?(原文是:何恃而不恐?)”展喜不慌不忙地答道:“我们依仗的是周成王的遗命。当时,我们鲁国的祖先周公和齐国的祖先姜太公,忠心耿耿、同心协力地关心成王,最终把天下治理得安定兴盛。成王对他俩特别感谢,让他俩立下盟誓,子子孙孙
10、都要世代友好,不相互侵害,这在史书上都是有记载的。我们正是依仗着这一点,才不行怕。(原文是:恃此以不恐。)”齐孝公听了,自觉理亏,无言以对,只好打消了讨伐的念头,又率领着大军回去了。一场大战就这样被展喜的几句话给化解了。 成语“有恃无恐”就是从这个故事中提炼出来的。意思是由于有所倚仗,所以无所畏惧。恃,倚仗,依靠;恐,恐惊,可怕。 古代成语故事6 破釜沉舟 “破釜沉舟”这则成语的釜是锅;舟是船。砸破烧饭用的锅子,凿沉船只,比方拚死一战。 这个成语来源于史记。项羽本纪,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秦朝末年,秦二世派大将章邯攻打赵国。赵军不敌,退守
11、巨鹿(今河北平乡西南),被秦军团团围住。楚怀王封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副将,派他们率军去救援赵国。 不料,宋义把兵带到安阳(今山东曹县东南)后,接连46天停滞不进。项羽忍不住,一再要求他抓紧渡江北上,赶到巨鹿,与被围赵军来个里应外合。但宋义另有所谋,想让秦、赵两军打得精疲力竭再进兵,这样便于取胜。他严令军中,不听调遣的人,不管是谁都要杀。与此同时,宋义又邀请来宾,大吃大喝,而士兵和百姓却忍饥挨饿。 项羽忍无可忍,进营帐杀了宋义,并声称他勾结齐国反楚,楚王有密令杀他。将士们立即拥护项羽代理上将军。项羽把杀宋义的事及缘由报告了楚怀王,楚怀王只好正式任命他为上将军。 项羽杀宋义的事,震惊了楚国,并在各
12、国有了威名。他随即派出两名将军,率2万军队渡河去救巨鹿。在获悉取得小胜并接到增援的请求后,他下令全军渡河救援赵军。 项羽在全军渡河之后,实行了一系列坚决的行动:把全部的船只凿沉,击破烧饭用的锅子,烧掉宿营的屋子,只携带三天干粮,以此表示决心死战,没有一点后退的预备。 这支有进无退的大军到了巨鹿外围,立刻包围了秦军。经过9次激战,截断了秦军的补给线。负责围攻巨鹿的两名秦将,一名被活捉,另一名投火自焚。 在这之前,来救济赵国的各路诸侯虽然有几路军队在巨鹿四周,但都不敢与秦军交锋。楚军的拚死决战并取得胜利,大大地提高了项羽的声威。 从今,项羽率领的军队成了当时反秦力气中最强大的一支武装。 后来,“皆
13、沉船,破釜甑”演化为成语“破釜沉舟”,用来比方拚死一战,决心很大。 项羽也成了当时农夫起义军的著名领袖人物,并在不久和刘邦的起义军一起,推翻了秦朝的统治。 坚壁清野 东汉末年,曹操在镇压黄巾军占据了兖(yn)州地区后,雄心勃勃地预备夺取徐州要地。 那时,颍川颍阳(今河南许昌)有个名叫荀傕的人,特殊有才能,为避董卓之乱迁居冀州,被袁绍待为上宾。他看出袁绍不能成就大事,就投奔到曹操门下。曹操大喜,任命他为司马。从今,他跟随曹操南征北战,出谋划策,深得曹操的信任。 公元194年,徐州牧陶谦病死,死前将徐州让给了刘备。消息传来,曹操夺取徐州的心再也按捺不住了,忙着要出兵徐州。荀傕知道了曹操的想法,说道
14、:“当年汉高祖保住关中,光武帝刘秀据有河内,他们都有一个巩固的依据地,进足以胜敌,退足以坚守,所以成了大业。如今将军不顾兖州而去攻打徐州,我方留守兖州的军队留多了,则不足以取得徐州;留少了,假如吕布此时乘虚而入,又不足以守住兖州。最终,确定是弄得兖州尽失,徐州未取。”他还指出,“眼下正值麦收季节,听说徐州方面已组织人力,抢割城外的麦子运进城去。这说明他们已有了预备,一旦有风声传来,他们必定会加固防备工事,转移全部的物资,一切预备就绪迎击我们(原文为:今东方皆以收麦,必坚壁清野以待将军)。这样,你的兵马真的去了,城攻不下,什么东西也得不到手,不出十天,你的军队就会不战自溃。” 曹操听了荀傕的话,
15、特别佩服,从今集中兵力,很快战胜了吕布。后来,又战胜了刘备,占据了徐州。 “坚壁清野”:坚壁,是加固城墙和堡垒;清野,是将野外的粮食、财物保藏起来。加固防备工事,把四野的居民和物资全部转移,叫敌人既打不进来,又抢不到一点东西,因而站不住脚。这是应付优势之敌的一种作战方法。 揭竿而起 公元前209年7月,阳城(今河南登封东南)的地方官派出两名差官押着九百名贫民壮丁,到渔阳(今北京市密云县)去防守边疆。这两个差官又从壮丁里选择出两个身强力壮的人作屯长,让他们再去管理其余的壮丁。这两个屯长一个叫陈胜(字涉),是个雇农;另一个叫吴广,是个贫农。他俩原来并不熟识,现在碰在一起,共同的命运,很快就使他们成
16、了好伴侣。 陈胜、吴广一行往北舍命赶路,一点也不敢耽搁。由于依据秦王朝的法令,误了日期,是要砍头的。可是,他们刚刚走了几天,才到大泽乡(今安徽宿县西南),正赶上下大雨,只好扎了营,待天晴再走。雨又偏偏下个不停,眼看日期是耽搁了,陈胜同吴广协商,说:“咱们即便走,误了日期,也是死;逃,给官府抓住,也是个死。反正是个死,不如大家一起反了,推翻秦二世,为老百姓除害。” 吴广也是个有见识的人。他同意了陈胜的看法,并商定借着被秦二世害死的太子扶苏和深得群众拥护的原楚国大将项燕(项羽的祖父)的名头,以号召天下,去攻打秦二世。 于是陈胜和吴广就带着几个心腹首先把那两个差官砍死,然后提着他们的头,向大家讲明白
17、不起义造反就得白白地送死的道理。这几百人一下子都表示情愿豁出性命跟着陈胜、吴广一块儿干。大伙砍伐树木为兵器,高举竹竿为旗帜,对天起誓,同心协力,推倒秦二世,替楚将项燕报仇。大家还公推陈胜、吴广做首领,一下子就把大泽乡占据了。大泽乡的农夫一听陈胜、吴广他们起来反抗秦朝的暴政,青年子弟都纷纷拿着锄头、铁耙、扁担、木棍来营里投军。 人们将“斩木为兵,揭竿为旗”简化成“揭竿而起”这个成语,比方高举义旗,起来反抗。多泛指人民起义。 草木皆兵 东晋时代,秦王苻坚把握了北部中国。公元383年,苻坚率领步卒、骑兵90万,攻打江南的晋朝。晋军大将谢石、谢玄领兵8万前去抵抗。苻坚得知晋军兵力不足,就想以多胜少,抓
18、住机会,快速出击。 谁料,苻坚的先锋部队25万在寿春一带被晋军特殊击败,损失惨重,大将被杀,士兵死伤万余。秦军的锐气大挫,军心动摇,士兵惊恐万状,纷纷逃跑。此时,苻坚在寿春城上望见晋军队伍严整,士气昂扬,再北望八公山,只见山上一草一木都像晋军的士兵一样。苻坚回过头对弟弟说:“这是多么强大的敌人啊!怎么能说晋军兵力不足呢?”他后悔自己过于轻敌了。 出师不利给苻坚心头蒙上了不祥的阴影,他令部队靠淝水北岸布阵,企图凭借地理优势扭转战局。这时晋军将领谢玄提出要求,要秦军稍往后退,让出一点地方,以便渡河作战。苻坚暗笑晋军将领不懂作战常识,想利用晋军忙于渡河难于作战之机,给它来个突然攻击,于是欣然接受了晋
19、军的请求。 谁知,后退的军令一下,秦军如潮水一般溃不成军,而晋军则趁机渡河追击,把秦军杀得丢盔弃甲,尸横遍地。苻坚中箭而逃。 势如破竹 三国末年,晋武帝司马炎灭掉蜀国,夺取魏国政权以后,预备出兵攻打东吴,实现统一全中国的愿望。他召集文武大臣们协商灭大计。多数人认为,吴国还有确定实力,一举毁灭它生怕不易,不如有了足够的预备再说。 大将杜预不同意多数人的看法,写了一道奏章给晋武帝。杜预认为,必需趁目前昊国衰弱,忙灭掉它,不然等它有了实力就很难战胜它了。司马炎看了杜预的奏章,找自己的最信任的大臣张华征求看法。张华很同意杜预的分析,也劝司马炎快快攻打吴国,以免留下后患。于是司马炎就下了决心,任命杜预作
20、征南大将军。 公元279年,晋武帝司马炎调动了二十多万兵马,分成六路水陆并进,攻打吴国,一路战鼓齐鸣,战旗飘扬,战士威猛雄壮。其次年就攻占了江陵,斩了吴国一员大将,率领军队乘胜追击。在沅江、湘江以南的吴军听到风声吓破了胆,纷纷打开城门投降。司马炎下令让杜预从小路向吴国国都建业进发。此时,有人担忧长江水势暴涨,不如暂收兵等到冬天攻击更有利。杜预坚决反对退兵,他说:“现在趁士气高涨,斗志正旺,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势如破竹(像用快刀劈竹子一样,劈过几节后竹子就迎刃裂开),一举攻击吴国不会再费多大力气了!” 晋朝大军在杜预率领下,直冲向吴都建业,不久就攻占建业灭了吴国。晋武帝统一了全国。 如火如荼 春
21、秋时代末期,吴国国王夫差连续制服了越国、鲁国和齐国,雄心勃勃,又连续向西北进军,预备一鼓作气制服晋国。 可正在这个时候,越王勾践抄了吴王的后路。他带领军队始终打到吴国的国都姑苏(苏州),又派人马占据淮河,把吴王的退路切断了。 这消息给吴王夫差当头泼了一盆冷水,他特殊震惊,立刻召集文臣武将协商对策。大家说,现在退回去等于两关打了败仗,还会两头挨打;假如能战胜晋国,就等于在诸候国中当定了霸主,再回去整理越王勾践也不算晚。 大方法已经拿定,当务之急是尽快制服晋国。考虑一再,准备特殊制胜。 一天傍晚,吴王下达了命令。全军将士吃得饱饱的,马也喂足了草料。从全军中挑出三万精兵强将。每一万人摆成一个方阵,共
22、摆三个方阵。每个方阵横竖都是一百人。每一行排头的都是军官司。每十行,也就是一千人,由一个大夫负责。每项一个方阵由一名将军率领。中间的方阵白盔白甲,白衣服,白旗帜,白弓箭,由吴王自己把握,称为中军;左边的方阵,红盔红甲、红衣服、红简直就像深不行测;右边的方阵则一水儿黑色。半夜动身,黎明时分到达离晋军仅有一里路的地方。天色刚刚显出亮色,吴军鼓声大作,欢呼之声震天动工地。 晋军从梦中醒来,一看吴军那三个方阵和声威气概,简直都惊呆了:那白色方阵,“望之如荼”像开满白花的茅草地;那红色方阵,“望之如火”如像熊熊燃烧的火焰;而那黑色的方阵,简直就象深不行测的大海。 退避三舍 春秋时候,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
23、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忘十几年。 经过千幸万苦,重耳来到楚国。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就以国群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 一天,楚王设宴款待重耳,两人饮洒叙话,气氛特别融洽。突然楚王问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说:“美女待从、珍宝丝绸,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楚王说:“公子过谦了。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假如有一天,晋楚国之间发生战斗,我确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古代 成语故事 15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