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捕蝉教学设计_1.docx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_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螳螂捕蝉教学设计_1.docx(6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螳螂捕蝉教学设计螳螂捕蝉教学设计 篇1 教材分析: 这是文言文,选自汉代刘向所撰的(说苑正谏).课文告知我们一个道理,在考虑问题和处理事情时,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要瞻前顾后,不要顾此失彼,要通盘谋划. 教学目的: 能在明确字词的基础上理解课文意思。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在考虑问题和处理事情时,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要瞻前顾后,通盘谋划。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文章所蕴涵的道理。 教学难点: 理解“螳螂捕蝉”和“吴王伐荆”二者之间的必定联系。 教学构想 本文由同学自读,依据不同的训练目的,设计自由读、试读、品读、指名读、引读、男女生分读、齐读等多种形式的读,使同学在读中感受,读
2、中理解,并当堂背熟全文。 教学时间: 1课时。 同学学习过程: 一、朗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 2、指名读课文 二、读译文,了解故事的内容. 1、默读译文,了解故事的内容. 2、两人一组相互说说故事的内容. 三、逐字逐名讲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同学在每句话前标上序号,全文共七句话. 2、理解课文内容. (1)同学逐字逐句对比注解,译文,预备. (2)投影出来,同学口头完成练习: “其”常作(1)他,他们(2)那,那个,那些. 这两种解释,下面每个“其”指的是什么. 告其左右曰( )露沾其衣( )其上有蝉( )不知螳螂在其后也( )不知黄雀在其傍也( )不知弹丸在其下也( )此三者皆务欲
3、得其前利( )面不顾其后之患也( )乃罢其兵( ) (3)同学试讲每句话的意思. 同学试讲,老师做必要的教育,讲解.重点理解和解释”阅读思考,练习中带点的词语.逐字弄懂第五句话,精确地译成白话. 四、总结课文中心思想. 1、指名详细叙述故事 2、画出课文的中心句,理解含义。(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患也.) 提问:(1)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这句话的含义是比方目光短浅,一心力谋侵害别人,却不知道有人在背后算计他呢.(2)课文告知我们处理问题时,应当怎样做?围绕句子含义谈感受. 板书:欲得其前利不顾其后患 3、总结课文的中心思想. (1)同学发言 (2)老师补充完整 五、背诵古文 1、自
4、己背 2、指名试背. 六、练习制造性地复述课文. 1、老师过渡,导入: 本单元我们已经学习了新的复术形式:制造性复述,练习了两种形式(1)扩展内容;在文中啬一些情节或细节。(2)续编故事:在课文的结尾续写一些情节.这篇课文我们接受扩展内容的方法进行制造性复述. 2、思考: (1)按事情的进展挨次给课文分层. (2)吴王开头是怎准备的? (3)吴一听了少孺子的话是怎么想的?又做出了怎样的准备?吴王明白了少孺子所讲的故事中的道理,考虑了攻打楚国的利弊,放弃了派攻打楚国的想法。 3、制造性地复述课文。 (1)分组试讲 (2)指名复述。 (3)全班评议 七、总结 1、为什么少年劝说,吴王没把他置于死地
5、?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少年? 2、学习了这一课,你有什么收获? 作业设计: 1、背诵课文 2、扩写这个故事。 板书设计: 螳螂捕蝉 要瞻前顾后通盘谋划 不要只顾眼前顾此失彼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 篇2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 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读顺课文。 2、 整体感知,理清课文脉络,明确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3、 细读课文第一部分。 4、 书写生字新词。 其次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螳螂捕蝉这一故事。 2、明确故事寓意,理解寓言借助故事来说明道理的表达方式。 3、感受少年的才智,学习委婉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教学重点:深刻理解故事寓意,感受少年才智,学习委婉地阐述自
6、己观点。 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第10课螳螂捕蝉,学会了生字新词,理清了课文脉络,请一位同学用简洁的话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二、理解故事寓意 1、螳螂捕蝉这一个小小的故事就避开了一场关乎国家存亡的战斗,避开了生灵涂炭,请大家快速扫瞄课文,找一找文中哪几段直接写“螳螂捕蝉”。 2、出示第9、11段文字,指名读。其他同学思考故事中有那几个角色。(蝉、螳螂、黄雀、少年) 3、深刻理解寓意。 a.这些角色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蝉,齐读描写蝉的句子:“蝉高高在上,闲适地叫着,自由拘束地喝着露水,却不知道有只螳螂在它的身后。” b.读这一句,你仿佛看到什么样的蝉?假如你是这只蝉,心
7、里会想什么?带着这种感受读。 c.让我们把目光投向蝉的身后,你看到了什么?假如你是蝉的同伴,你会怎样?可是蝉却浑然不觉,它读句子。 d.蝉被什么蒙住了双眼? 同样被眼前的利益蒙住双眼的还有螳螂、黄雀。 e.出示变换挨次的句子,指名读。 4、 依据提示复述故事。 蝉 闲适 喝着露水 螳螂 拱着身子 举起前爪 黄雀 伸长脖子 啄食 少年 拿着弹弓 瞄准 三、揣摩文章表达。 少年是怎么运用这个故事达到劝说目的的? 1、默读课文2-12节,用心揣摩少年和吴王的一言一行,把感受深刻的词句划下来,可以写写体会。 2、沟通,相机指导朗读。 3、给文中对话加上提示语,分角色朗读。 四、小结回顾全文。 故事说到
8、这里,吴王什么反应? 理解“恍然大悟”, 积累词语:如梦初醒 茅塞顿开 豁然开朗 幡然醒悟 联系第一段,吴王明白了什么? 出示春秋形势图。 口头填空:吴王出兵攻打楚国, 正如 ; 正如 ; 正如 ; 他只看到眼前的利益, 却不知道 五、质疑深化人物。 1、还有什么问题不明白的?(为什么少年劝说吴王却没被处死?他的劝和大臣的劝有什么不同?少年为什么选择在花园,只有他和吴王两个人?) 2、这是一个怎样的少年? (一个好方法要想成功,还得选择一个适当的环境,恰当的时机,这就是计谋。) 六、课外拓展延长。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这则寓言,明白了不能只顾,不顾。 2、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为了争强称霸,
9、战斗不断,诸侯王的出兵与否往往在一念之间,许多像文中的少年一样有勇有谋的王公大臣甚至平民百姓运用寓言奇异进谏,阻挡了一场场战斗,留下了千古佳话,也给我们后人留下了才智的宝库。课后同学们可以读读相关的书籍如东周列国志。 作业:依据所供应背景,写一段话。 赵国想要出兵攻打燕国,燕国认为强大的秦国会从中得利,灭了燕、赵两国,于是派苏代去游说赵惠王,请你用“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这则寓言来写写这个故事。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3、理解寓言借助故事说明道理的表达方式,明确螳螂捕蝉的寓意。 4、感受少年的才智,学会通过委婉的方式阐述自己的观点。 教
10、学重点:理解寓言的深刻含义,感受少年的才智。 教学时间:两课时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4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3、能联系上下文说出“自由拘束、恍然大悟”的意思,并能利用这两个词语造句。 4、理解语言借助故事说明道理的表达方式,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5、从少年言行的奇异,体会少年的机智、勇敢,以及他为国家利益着想的品质。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语言文字,生疏课文内容,理解文中的寓意。 2、凭借课文内容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教学方法 “阅读是同学共性化的行为,是同学、老师、
11、文本、编者之间对话的过程,不应以老师的分析代替同学的阅读感受。”教学中,我结合本课特点,预备实行以读代讲的形式,通过朗读、默读、扫瞄、速读等多种形式,再加上想象、课件、图片的呈现等手段引导同学有感情的朗读、分角色读,在读中自读自悟,加深理解文中的寓意,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逐步培育同学制造性阅读和探究性阅读的力气。 教学预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今日我们学习第10课螳螂捕蝉(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这篇课文是一则寓言。寓言就是通过一个浅显易懂的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这篇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又告知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呢?信任聪慧的同学们通过
12、学习确定会明白的。 二、了解课文大意 1、通过预习,你知道课文主要讲了怎样的一件事? 2、同桌之间相互说说 3、引导同学直到能用一句话概括出来。 三、精读课文 师:一篇600多字的课文,同学们用一句话就把它的主要内容概括出来了,这叫把书读薄。这一点,对于我们六班级的同学来说特殊重要。接下来,我们还要把书读厚。既然课文主要写的是少年,那我们就仔仔细细的读一读,课文是怎样描写他的,你认为这个少年是个什么样的人,并说说理由。老师建议大家默读,边读边划一划,思考一下。(生默读课文。) 5、师说明沟通方法:先读一读你找到的句子,再说说少年是个什么样的人,然后说说理由。(生沟通。) 6、同学全部沟通完后,
13、师:大臣们劝阻不了吴王,而这位少年却劝阻成功了,少年的劝叫什么劝?(生答)少年敢于劝阻,而且是巧劝,妙劝,智劝,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用四个字的词回答。(生答)那么比较而言,大臣们的劝是一种怎样的劝?快速读读前面的内容,说一说。(生答) 7、指名同学回答应当怎样读这段对话。依据自己的体会自由读一读,然后分角色朗读。(课件出示相应的段落) 8、指名同学回答这段对话中哪句是最关键的。蝉、螳螂、黄雀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关系,读读课文中对应的句子。(课件出示相应的句子)然后用简短的话概括一下三者的关系,让同学到黑板上把它们的关系表示出来。 9、引导同学找出螳螂捕蝉时的动作。然后齐读这一部分,体会用词的
14、精确。 10、让同学看板书,把板书内容替换一下,并说说替换后的关系,然后读读相应的课文内容。 11、吴王听了少年的一番话有什么反应?(恍然大悟)恍然大悟是什么意思?(一下子明白了)吴王一下子明白什么了? 12、同学谈学习课文的收获。(同学谈完收获后,出示成语的寓意。) 四、布置作业(课件出示) 小练笔:帮吴王设计一份早朝稿 (友情提示:假如你是吴王,他其次天早朝时将如何面对那些力劝他的大臣们?怎样才能既不失一言九鼎的大王身份,又能为自己的“死命令”自圆其说?语言要符合人物身份,尽量用上文言文哦。) 板书设计: 蝉 螳螂 黄雀 楚国 吴国 诸侯国 只顾眼前利益 身后隐伏祸害 教学背景 由于本班同
15、学平常对古代历史故事、成语故事、古代诗文等传统文化较为感爱好,因此教学前我便布置同学依据老师的提示做好预习作业。同学在预习时遇到不明白或有疑问的地方可以做个记号,上课时勇敢、大胆地质疑。 教学课题螳螂捕蝉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一位少年以树上的螳螂欲捕蝉,不知身后的黄雀即将啄食的故事,告诫吴王一心想得到眼前利益,顾不得身后隐患是危险的。吴王听后明白过来,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教学反思 螳螂捕蝉叙述了一位少年用树上的螳螂欲捕蝉却不知即将被身后的黄雀啄食的故事,来劝诫吴王不要一心只想得到眼前的利益而不顾身后的危险。本文重在要求同学不仅要留意故事的情节,而且也要擅长思考其中所含的道理。
16、由于课文内容并不简洁,对成语的理解通过预习就能解决。所以,在教学时,我并没有在这个环节上下太多的功夫。而是把主要精力用在引导同学体会“少年是个怎样的人”这个环节上。对于“少年的聪慧”同学很简洁体会到,但只是停留在表面文字上,课文的细节描写却体会不到。这就需要老师往深层引导。少年在“谁在劝阻就会有杀头之祸”的状况下照旧劝说,“露水打湿了衣服和鞋子仍毫不在意”,为了等待吴王“连转了三个早晨”,“我在大鸟”少年的一行一动和不露声色的语言,无不告知人们这是这位爱国的少年细心策划的计谋,无不体现了少年的足智多谋、智勇双全。同学也感受到了这是智劝、巧劝、妙劝,老师的引导加上同学从前的理解,少年的形象就跃然
17、纸上。 在教学这篇课文之前,我坚决地将学习的主动权抛给同学。亲切随和的话语,使同学很快地进入学习的状态。从题目入手既激发了同学主动探究的欲望,同时还将以往“老师问,同学答”转变为“同学问,同学答”。我始终认为,开启同学知才智的大门,教给同学学习的方法,比告知他们答案更有效。 当时觉得这份设计已近乎完善。但一堂课下来,总是留有些许圆满。开头揭示课题后,是由我给同学解答什么是寓言的,假如这个环节让同学依据自己的理解说说什么是寓言会更好,在引导同学体会“少年是个怎样的人”时,个别环节处理的不够灵敏,在出示螳螂捕蝉原文时假如让同学读一读,再找出文中揭示这篇寓言故事的寓意的语句,同学的印象会更深刻,对课
18、文的理解会更加深化。看来,一节好课的标准是无止境的,努力永久不能停止。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 篇4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咱们要上的课文是螳螂捕蝉,(老师板书课题)这两个字是形声字,同学们已经能依据声旁精确地读出读音了,咱们大声地念念它,好吗?读“螳螂”二字齐读课题 过渡:螳螂捕蝉是个好玩的寓言故事,这个故事中隐蔽着特殊深刻的道理,想知道吗? 二、自读课文,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1、轻轻地打开课本,认真地读读课文,遇到生字,对比着文后的生字表认认、记记,争取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了。读完后啊,试着用简要的话来说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课件出示:认真地读读课文,争取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读完后,试着用简要
19、的话来说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2、老师巡察指导。 3、评价同学朗读状况:刚才,老师巡察了一番,发觉咱们六()的同学读书可认真啦!想必,你们对课文内容确定有所了解了吧? 4、指名同学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吴王预备出兵攻打楚国,遭到了一些大臣们的反对,但吴王固执己见,决心已下,不容劝说。在大臣们无可奈何的状况之下,一位少年用“螳螂捕蝉”的故事劝告了吴王,使吴王恍然大悟,从而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指名两生说,第一生说完后要赐予明确地确定,指出更清楚的要求。确定要说出“固执”和“恍然大悟”两词) 评价过渡:同学们真了不起,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能把握住课文的主要内容了。 三、学习第一自然段和第十二自然段。
20、 (一)第一自然段(出示) 1、老师手指文字,叙述:你们看,起初,吴王预备出兵攻打楚国,大臣们是极力劝阻,认为这样做的后果会不堪设想(着重号点出),你怎样理解“不堪设想”呢?(不敢去想象,说明后果特殊之严峻!)你能想象一下不堪设想的后果吗?(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将造成国破家亡,妻离子散)是啊,尽管后果这么严峻,可吴王却固执己见,(着重号点出“固执”)你又怎样理解“固执”呢?坚持自己的观点,听不进别人的劝告。并且他还说引读“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 2、你能把第一段读好吗?自己去练练,争取读出自己的感受!(自由练读指名读、评齐读) (二)第十二自然段 如此固执的吴王后来是呈现文字恍然大悟(着
21、重号点出)最终,打消(着重号点出)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三)质疑 把这两段话连起来读读,看看能不能把你心中最大的问号问出来? 为什么那么多的大臣都劝告不了吴王,而一个少年却能? 为什么吴王起初是固执不已,而后来却恍然大悟,从而取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假犹如学问这样的问题,老师要引导他从这两段文字中查找答案听了少年的这番话。) 少年的这番话是什么样的话?(“这番话”下加和?) 这位少年的一番话中究竟隐蔽着怎样的道理?(“道理”下加和?) 评价过渡:一位哲人曾经说过:“没有问题的学习不叫真正的学习!”看来啊,同学们真的会学习,真的会思考! 四、学习“螳螂捕蝉”的故事 1、那么,少年的这番话究竟是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螳螂捕蝉 教学 设计 _1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