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优秀5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优秀5篇).docx(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四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优秀5篇)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篇一 一、学生情况分析 一年级的小朋友刚刚入学,在情感态度、行为习惯方面都很幼稚,希望通过本册教学,努力把他们培养成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 二、教材分析 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性质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生活型综合课程。具有以下基本特征:(1)生活性;(2)开放性;(3)活动性。教材力求体现思想性原则、科学性原则、现实性原则、综合性原则和活动性原则。根据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要求和本套品德与生活教材的编写指导思想,教材将以主题单元形式展开,并重点突出以下特征: 1、 从儿童真实生活出发
2、实现学科内容的整合 教材不是从传统德育的规范体系或德目体系展开学习内容,而是着眼于儿童现实生活的整体性,从学生生活原型出发,重新融入儿童生活之中,有机整合为学习主题。 2、 强化教材的生活指导职能 突出教材的生活指导意识,发展儿童对幸福生(书包范文)活的感受能力和创造能力。一方面通过现实情景的捕捉和再创造,让儿童感受生活的美好和快乐,激发热爱生活的情感;另一方面通过引入儿童生活中的典型问题,鼓励儿童自己在探寻问题解决方案过程中,参与生活、创造生活,展示儿童多样化的个性和丰富的智慧,培养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 3、 以活动型教学为主要特征的过程导向设计 教材试图从学生的学习行为出发组织主题单元,促
3、进自主活动,在学习活动的渐次展开中,引导教师重点关注学生学习过程里呈未分化状态的整体学习状态和学习需要,使学生能在活动的不断演进过程中实现原来被课程目标割裂的“情感态度、行为习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目标的自然统整。 4、 让教师和学生走进教材,保持教材的弹性和广泛适用性 各主题单元均选择具有通用性的、可供师生具体真实地参与的活动题材,使教材成为师生开展活动的指导,从而将各地具体而微的自然、人文资源和经济、文化背景,以及师生的经验和兴趣等等都纳入课程资源体系,为师生在活动中进行二次开发留有空间、 三、教学总要求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因此本册教材是培养儿童能够健康、安全地生活(儿
4、童生活的前提和基础)愉快积极地生活(儿童生活的主调)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儿童应当遵循的基本道德要求)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时代的进步对儿童提出的要求)。 四、教学措施 1、通过深入浅出的、道德的、科学的、生活的启蒙教育,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 2、努力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与条件,灵活多样地运用教学活动和组织形式,结合实际地培养儿童的品德儿童的好奇心,引导儿童探索的欲望。 3、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联系本地区和儿童的实际,及时地把社会中新的信息,科学技术新的成果,儿童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等收到课程中去,不断提高品德 1 教育的针对性,突破性。 五、教学时间安排 (略) 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篇二
5、 一、学生基本情况 班上的学生能听从教师的教导,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听从老师教诲。有一定的集体荣誉感,能积极完成学校交给的各种任务;有一定的自理能力,懂得与同学友好相处。但部分男生自制力差,责任心尚未形成,对待学业得过且过。总之,引导本班同学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及行为习惯迫在眉睫且任重道远。 二、教学内容 1、成长的快乐与烦恼;2、追根寻源;3、独具魅力的中华文化;4、我们生活的地球。 三、教材特点 教材采用单元编排、主题统整的方式来构建教材体系。本册教育内容由四个单元构成。单元主题下设课文主题,每个课文题均来一个引导学生学习、研讨的话题,下面又生成多个小话题。本册教材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1、教
6、育性。品德与社会课担负着道德人格培养的任务。在本册教材中,主要进行以下方面内容的教育:以多种形式促进这两个我的对话,引导儿童逐步完成两个“自我”的分化;向儿童呈现他们生活中的各种关系,让他们从这种关系中去理解和体验,引导儿童逐步建构起共生型的人格;通过历史与文化的启蒙,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的教育,引发学生对祖国的认同感、归属感等等。 2、综合性。 本册教材几乎涵盖思想品德、历史、地理、社会等多方面的内容。所有这些内容都是通过“个人人与人人与社会”这条主线来串联的,使之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线索。 3、参与性。为了使学生能真正体味到教材所要表达的思想、观点,就需要为学生提供自己亲自参与、亲身体验的机会
7、,本册教材中设计了大量的问题、案例,让学生参与,让学生仿佛置身于真实的社会场景中,通过学生与家庭、学生与学 校、学生与社会生活中的具体事例以及对这些事例的认识与实践来提高自己,完善自己。 4、直观性。 本册教材呈现的是一页页文字与画面有机融合的版面,力图通过各种精选的图画、照片、示意图、地图和表格等,来最大程度地阐述教材所要反映的思想、意图。 四、教学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在教学中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适应和参加社会的能力,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 2、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在教学中积极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
8、中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学习主题,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 3、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4、教学时要注重与其它学科教学内容的紧密结合,注重与学生生活和社会的联系,要教学和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5、尽可能地使用现代教育技术,丰富课程资源。 教学进度表 周别 教学内容和课时 1 第一单元成长的快乐与烦恼 1 生活中的快乐(3课时) 2 拥有好心情(3课时) 3 尝尝苦滋味(2课时) 4 第二单元追根寻源 5 吃穿住话古今(一)(2课时) 6 吃穿住话古今(二)(2课时) 7 火焰中的文化:陶与青铜(3课时) 8 汉字和书的故事(4课时) 9
9、 第三单元独具魅力的中华文化 10 伟大的先人(2课时) 品德与社会的教学计划 篇三 一、学情分析 四年级是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并养成了一定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共有四个单元组成。第一单元做守规则的人;第二单元做乐观向上的人; 第二单元做自尊自爱的人;第四单元做聪明的购物者。本教程以四年级儿童不断扩大的社会生活为主线,以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为前提,以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为目的,以体现育人为本的现代价值取向为理念安排的。 三、
10、教学目标: 1、通过体验、辨析和感悟,对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道德行为进行自我判断,自我评价、自我反思和自我修正,从而促进他们良好品质的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 2、知道要守规则,怎样做乐观向上的人,自尊自爱的人以及如何购物等。 3、通过学习掌握本册教材中的知识点,积累社会阅历。 四、教学措施: 1、全面把握目标,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 2、结合学生生活经验,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3、重视情感投入,灵活运用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4、拓展教学空间,开发和利用校本资源,满足学生需求。 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篇四 本单元的总目标: 1、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的基础上,了解他人的长处,学会欣赏
11、他人,能够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达到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共同提高、共同进步的目标。 2、鼓励学生凡事能替别人着想,能体谅他人的难处。 3、让学生学会辨明是非,分清美丑,自尊自爱,有羞耻感,从而反省和规范自己的言行,爱惜自己的名誉,做一个自尊并且尊重他人的人。 本单元所体现的课程标准的内容与要求: 1、知道人各有所长,要取长补短,学会欣赏和尊重别人,对人宽容 2、懂得做人要自尊、自爱、有羞耻感,爱惜自己的名誉。学习反省自己的生活和行为。 活动建议 1、在教学中注意与学生所处的生活环境以及他们生活经验相联系,同时注意引导通过观察和事例分析,学习反省自己的言行。 2、可以通过改编、续编故事、讨论等形式
12、开展活动。 3、选择情景表演、手抄报等形式进行教学。 本单元的课时安排: 我们共同进步23课时 将心比心心更宽23课时 尊重是最好的礼物23课时 快乐其实很简单34课时 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篇五 一、班级情况分析 五年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是家里的小皇帝,是全家人的核心,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他们的依赖性很强。他们正处于思想形成的重要时期,求知欲强,但缺少社会经历。教学时要注重对他们进行学做集体小主人,爱护集体荣誉、热爱祖国、牢记历史、勿忘国耻、勤劳、节俭、文明、礼貌等思想教育,努力把学生培养成综合素质较强的有用人才。 二、教学目标 1、尊重各行各业的劳动者,懂得勤劳是美好生活的源泉
13、,学做集体小主人,爱护集体荣誉培。人人争做我是小小主人翁。 2、了解祖国悠久的历史,懂得讲文明、有礼貌是做人的基本品质,自觉遵守公共道德,做一个诚实守信的好学生。 3、向人民英雄致敬,勿忘国耻,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能够虚心听取他人意见,树立敢于向困难挑战的信心,遇到失败和挫折不灰心、不气馁。 4、:自尊自爱,不骄傲自满,心胸开阔,不计较小事,不为小事生气。 5、引导儿童逐步完成两个自我的分化。 6、引导儿童逐步建构起共生型的人格。 7、通过历史与文化的启蒙引发对祖国的认同感、归属感。 三、教学措施 1、根据本校的实际和学生的实际生活,加强课程资源的开发,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 2、进上步加强本课程开放式教学方式的课题研究,通过艺术、活动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情景教育。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 3、通过书面、口头调查的方式,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 四、课时安排 一周一课,其间也可安排一些劳动,踏青、参观、调查等实践活动。 周次:教学内容 1-3周:好大一个家 4-6周:壮丽的山河 7-9周:祖国各地的环境与生活 10-12周:各族人民一家亲 13-15周:自然灾害与救助 16-18周:珍爱自己的生命 19-20周:期末总复习9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