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优秀8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优秀8篇.docx(3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优秀8篇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一 1、本单元教材内容 本单元是本册教材的起始单元,是在学生认识和掌握万以内数的基础上学习的。生活中大数广泛存在,对大数的认识既是万以内数的读写巩固和扩展,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最基础的数学知识之一。本单元由亿以内数的认识和亿以上数的认识两个部分组成。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安排如下表: 课题内容: 亿以内的数的认识: 主题图出现5个省(市)、自治区的总人口数,让学生初步感知大数,了解中国的人口状况,渗透国情教育。 亿以内数的读法: 例1北京天坛图。呈现首都北京市人口数。让学生知道生活中有比万大的数。类推每相邻两个计算单位之间的关系,知道数级、数位。 例2读
2、含两级的数。 亿以内数的写法: 例3写含两级的数。通过电视新闻呈现亿以内的数,让学生对照数位表写出相应的数。渗透环保教育。 例4亿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例5将整万的数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 例6将非整万的数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近似数。 数的产生: 介绍古时人们的记数法、记数符号(数字),介绍阿拉伯数字,自然数。 十进制计数法: 介绍数位顺序表,由万级数位扩展到亿级数位;介绍十进制计数法。 亿以上数的认识: 例1读含三级的数。 例2写含三级的数。 例3将整亿的数改写成以亿作单位的数;将非整亿的数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改写成以亿作单位的数。 计算工具的认识: 介绍算盘、电子计算器。 用计算器
3、计算: 运用计算器进行四则运算,探索计算规律。 2、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认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知道亿以内及以上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 (2)掌握数位顺序表,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写大数,会比较大数的大小,会将整万、整亿的数分别改写成用万和亿作单位的数,会用四舍五入法把一个大数省略万位或亿位后面的尾数,求出它的近似数。 (3)在认数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和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培养数感。 3、教学重难点 亿以内数的读法及写法,培养学生的数感。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二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四年级
4、上册第22页例2,课堂活动的第2题及练习三的第4、5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求近似数的方法的过程,会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 2让学生明确学习和掌握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的重要性,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 掌握求近似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选择“四舍法”或“五入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这学期,我们班转来了几位新同学,为了增进大家的了解,谁愿意用数据向他们介绍一下自己或者我们学校的情况? 学生1:我今年10岁,身高大约140厘米。 学生2:我的体重在36千克左右,我家有3个人,爸爸妈妈每月的收入大约1万元。 学生3:我
5、们学校有学生2125人。 教师:在刚才介绍的这些数据中,哪些是准确数?哪些是近似数? 学生:10、 3、2125是准确数,大约140、36千克左右、大约1万是近似数。 教师: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时不需要也不可能得到准确数,这时就要用到近似数,比如:20xx年重庆市总人口约3100万,中国大陆总人口约13亿等都是近似数。那么,怎样求一个数的近似数呢? 点评:体现数学的现实性。利用学生身边现有的、熟悉的学习材料引入教学,让学生在相互介绍的过程中,感受到近似数在生活中的存在和广泛应用,突出其学习价值。 二、学习新知 1探索“四舍五入”法。 (出示:534607) 教师:这是一个准确数,如果改成一个近似
6、数,大约等于多少? 学生1:约等于五十三万四千六百。 学生2:也可以约等于五十三万四千。 学生3:还可以约等于五十三万、五十万。教师:了不起,还写成了用“万”作单位的数,你们认为“五十三万”和“五十万”谁比较合适? 学生1:我认为五十万比较合适,因为这样的近似数比较简单。 学生2:我不同意,我认为五十三万比较合适,因为五十万与准确数相比,比准确数少了三万多,相差太多,而五十三万与准确数很接近,只相差四千多。 教师:五十四万怎么样? 学生1:不行,与准确数相差五千多了。 学生2:我发现,只要千位上的数没有达到五千,就可以直接去掉万位后面的数,约等于五十三万。 学生3:对,当千位上的数达到或者超过
7、五千,就可以在万位上增加1,再把万位后面的尾数舍去,约等于五十四万。 (出示:38290) 教师:按照大家刚才讨论出的办法,38290约等于多少万? 学生:千位上是8,满了5,所以,万位上增加1,约等于4万。 2归纳方法。 教师:同学们表现很出色,下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讨论,整理出“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的方法。 (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 学生: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先看千位上的数,千位上的数小于5,就把万位后面的尾数直接舍去,千位上的数是5或者大于5,就向万位上进1,再把后面的尾数舍去。 教师:我们把这种方法叫做“四舍五入”法。 (学生看书第22页例2,质疑) 点评:
8、“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在新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围绕“怎样用近似数表示”这一问题展开了大胆的、富有个性的讨论,自主探索出了“四舍五入”法,知识的建构水到渠成。而教师的点拨“谁比较合适”对学生的进一步探索起了重要的作用。 3练习。 (1)教科书第22页的试一试。 教师: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 (学生独立完成,评讲) (2)教科书第23页的课堂活动第2题。 师生活动:老师出示卡片,学生说近似数。 师生活动:同桌活动,一人写数,一人说近似数。 4扩展。 (出示:省略153904270亿位后面的尾数,它的近似数是多少?) 教师:先回忆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求
9、近似数的方法,想一想,这个问题怎样解答? (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答,再交流) 学生1: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看千位上的数“四舍五入”;省略亿位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就该看千万位上的数“四舍五入”,约等于2亿。 学生2:也就是省略哪一位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就看那一位后面一个数位上的数“四舍五入”。 点评: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经验验,迁移类推到新知识的学习中。通过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的方法,很容易得出省略亿位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的方法,即“看后面一位四舍五入”。 三、小结(略) 四、课堂练习 教科书第2425页第46题(学生独立完成)。 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篇三 教学内容: 小数的大小比较
10、 教学目标定位: 1、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经历探究小数的大小比较方法的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并能掌握大小比较的一般方法来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 2、在独立自主、合作交流的活动中,培养了学生猜想、验证、比较、概括的思维能力。 3、进一步体会数学和生活的联系,渗透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的思想,通过多样化的探究材料,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探究并概括小数大小比较的一般方法 教学难点: 有效地协调好同整数大小比较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1、3、72是由( )个一,( )个十分之一和( )个百分之一组成的。 2、0.48是( )个0.01,0. 62是( )个0.01 3、在
11、小数中,以小数点为界,前面是( )部分,后面是( )部分。 4、小数点右边第一位是( )位,第二位是( )位,第三位是( )位。 二、新知引入 (在黑板上贴出小长方形的卡片) 1、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卡片,这可不是一般的卡片,每张卡片的后面都藏有一个数字。提问:如果这两组卡片分别代表两个整数,你觉得哪个整数会比较大?为什么? 2、随即,在两个方框中间都点上小数点,提问:现在你觉得哪个小数会比较大? 3、学生猜测大小。(预设:前面大;后面大;不能确定) 4、揭题。这就涉及到我们今天要探究的内容:“小数的大小比较”并板书课题。 三、展开探究 (一)初探,建构。 1、出示跳远成绩单。 老师这里
12、有一张从我们校运动会上带来的跳远成绩记录单,很遗憾,有点残缺,但根据里面的信息,你能确定什么吗? 项目:男子跳远 姓名:小红小明小强 成绩:2.84米3.05米2.8米 名次 2、学生反馈:小明跳得最远(第一名)。 3、你是怎么比较出来的?小结:从比较小数的整数部分找到第一名。 4、那么第二名又是谁呢?假如小强是第二名,会是怎样的?(预设:里会填8或9) 5、里填9是2、98米,你能用以前学过的知识来验证2、98就比2、84大吗?(独立思考片刻后) 师:现在将你的想法在小组里交流,看哪个小组想到的方法最多? 预设:(根据生成进行引导出:几个小数单位组成) A、从整数部分比起,一位一位地比。 B
13、、从计数单位比。2.98里面有298个0.01,2.84里面有284个0.01,298比284大 C、把米转化为厘米。2.98米=298厘米,2.84米=284厘米。298比284大。 D、利用分数和小数的关系。2.98=298/100,2.84=284/100 6、小强是第二名,里还可以填8。要比较2.88和2.84的大小,怎样比就能很快地比出来? 7、那小强如果是第三名,你又会有哪些想法?(里填0到7) (二)回顾,验证。 1、想知道它们的大小就把它们翻过来看一下。请两位同学上来当助手。 (有目的性地选择一位男同学一位女同学,分别选择一组数代表男同学和女同学。) 2、要很快地知道这两个小数
14、的大小关系,你觉得应该怎样翻? 3、翻开整数部分10之后,问:比出来了吗?为什么?那该怎么做? 对于十分位的翻牌设计如下(让一生先翻牌,翻之前问:你希望自己的十分位上的数字是几?你希望他那个数位上的数字是几?翻牌后再询问另一生:你现在希望自己这个数位上翻到几?)游戏结束了吗?为什么? 对于百分位的翻牌设计如下(让另一生先翻牌,翻了之后提问:你现在是否觉得胜券在握了呢?为什么?引导学生说出几种可能性) 根据回答依次翻开10.58 10.57 翻牌之后,提问:你为什么感到很沮丧?你不是还有一位没有翻出来吗?如果是9呢,刚才你们不是很喜欢9的吗?(根据生成进行评价) 如果更改数字为10.58 10.
15、58结果可能会怎样?方框里是0呢? 如果两个数字是10.58 10.587不添加新的数字怎样能使第一个数大?(可以该变数的位置,也可以改变小数点的位置) 4、回顾:我们刚才是怎样进行小数的大小比较的?把你的想法跟你的同桌交流一下? 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先比较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那个数就大;整数部分相 同的,再比较十分位上的数,十分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 (板书方法) 5、比较:小数的大小比较跟整数的大小比较有什么区别吗? 四、应用 1、在里填上“”、“”或“ =”。第25页 3元2、6元6、35米 6、53米4、723 4、79 0.458 0.54 2、先在直线上表示下面各数,再比较每组
16、中两个数的大小。 0.09、0.12、0.28、0.3、0.4、0.04 (数轴上的数,越往右越大。) 3、判断 (1)10.8 1、08( ) (2)2、31和2、299比大小,因为2、299的位数多,所以2、312、299。( ) (3)514、5米5、451千米( ) (4)7、157、6,方框里只可以填29。( ) 五、拓展,深化。 用数字卡片2、 3、 4和小数点(不重复不遗漏使用),能够组成多少个不同的小数?能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吗?(先独立思考,有困难的在小组里合作交流) 六、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或遗憾?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四 授课时目标 1在读统计表、交流信
17、息、自主计算的教学活动中,经历进一步认识“平均数的”过程。 2通过具体实例,进一步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解决求平均数的简单问题。 3在用平均数描述具体事物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解决求平均数的简单问题。 教具学具两个队员身高的表格和两次问题的小黑板。多媒体课件板书设计平均数教学程序教师指导学生活动一、问题情境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姚明吗?他是干什么的?谁知道姚明的身高是多少?如果学生答不出,教师可以介绍:姚明的身高是米,并找个参照物比一比有多高,如和门比还高出半米多等。 师:打篮球的运动员,身体都比较高。在20xx年,某市举办了一次小学生篮
18、球友谊赛,我教学程序教师指导学生活动二、求平均身高们来看一下进入决赛的两支球队队员身高和体重的情况。贴出两个队的身高表格。师:读上面的统计表,你了解到哪些信息?师:估计一下那个队队员的平均身高高一些?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计算情况。 师:到底那个队队员的平均身高高一些呢?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实际计算一下吧!教师进行巡视,关注学生的计算过程是否正确。 学生可能会从不同角度发现信息,除了教材上的信息,学生可能还会说出: 两队人数相等,每队都是9人; 除李斌外,体重都在50千克左右; 谁最高,谁最矮学生可能有不同的估计思路和答案。如: 银河小学有一个队员身高超过170厘米,这个
19、队队员的平均身高可能会高一些。 银河小学队有两个队员的身高是140厘米,这个队队员的平均身高可能低一些。 红星小学队有一个队员身高才138厘米,这个队的平均身高可能低一些。 教后感教学程序教师指导学生活动三、求平均体重师:谁愿意把你计算的方法和结果与同学们交流。 对于第二种情况,教师要特别给与表扬,若学生没有出现第二种情况,教师可作为参与者提出来。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计算出了每个队队员的平均升高。现在有两个问题,请大家思考一下。 出示教材第98页议一议的内容。 师:谁能就这两个问题谈谈你的看法。 师:刚才我们求出了两个队队员的平均身高,那么两个队队员的平均体重又是多少呢?请同学们自己算一算。
20、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样计算的?结果是多少?学生交流中,教师给予启发交谈。 师:谁还有其他方法?师:刚才我们计算出两个队队员的平均体重,现在我们再来讨论两个问题。 出示教材说一说的两个问题。给学生一点思考时间。 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下两种情况: 用身高和人数身高后两位数的和人数教学程序教师指导学生活动四扩展应用师:就这两个问题,谁来说一说你的看法。知道“本队”意思吗?师:先来说说第一个问题,你是怎样考虑的?师:两个队的平均体重和平均身高有关系吗?学生可能回答: 第三种情况,学生没有说到,教师可作为参与者指出。 师:刚才,我们解决了两个篮求队队员的平均身高、体重的问题,下面再来看新华小学四(1)班两个
21、小组同学的体重情况。(出示体重表)你了解到了什么?师:如果要比较那个组同学的平均体重重一些,该怎么办?师:好!就按你们说的办法,自己算一算吧!注意观察学生求平均数的方法。 生:就是自己的队。 学生可能回答: 红星小学队最重的运动员是56kg,超过本队平均体重6kg; 最轻的是35kg,比本队平均体重少15kg。 银河小学队最重的运动员是58kg,超过本队平均体重8千克; 最轻的是40kg,比本队平均体重少10kg。 红星小队的身高是158cm,体重是50kg; 银河小队的身高是157cm,体重是49kg。各相差1; 红星小队的队员平均身高要高一些,体重也重一些; 一般情况下,平均身高越高,平均
22、体重就越重生1:五组有7个人,六组有8个人。 生2:五组最重的同学有50千克生:分别求出两个组的平均体重,进行比较。 教后感教学程序教师指导学生活动五、课堂练习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结果是多少。 让学生展示不同方法。 师:计算出的42千克和40千克分别表示什么呢?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出示练一练第1题师:“平均每个组”和“平均每个人”是什么意思? 1练一练第3题师:我们再来看第3题,拟从表中了解哪些信息?谁知道表中“售完”是什么意思?(学生回答) 师:从表中的销售情况看,你认为哪种书的销量好?师:同学们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都有一定的道理,有没有更科学的方法来说明这个问题呢?生:求百科全书平均的
23、销售量。 师:现在就请同学们自己提问题并解答,看谁提出的问题多。 学生可能说出: 42千克表示五年级7名同的平均体重; 40千克是六组8名同学的平均体重; 六组8名同学的平均体重是40千克。 学生可能会说: 平均每个组就是按6个组平均。 就是用总棵树6学生会有不同意见: 百科全书销量好,因为五天中,用4天都比童话世界卖的多; 童话世界销量好,从五天卖得总数看,比百科全书卖得多。 教后感教学程序教师指导学生活动学生可能提出的关于平均数的问题有三个: 师:同学们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都有一定的道理,有没有更科学的方法来说明这个问题呢?师:现在就请同学们自己提问题并解答,看谁提出的问题多。3练一练第2
24、题,师:请同学们读第2题,然后自己解答。 生:求百科全书平均的销售量。 学生可能提出的关于平均数的问题有三个: (1)童话世界平均每天销售多少册? (2)百科全书平均每天销售多少册? (3)销量最多的一天销售的册数超过平均每天销售量多少册?教后感 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篇五 一、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 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因此数形结合思想是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之一,也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指出:“数缺形时少直观,形少数时难入微”。这句话说明了“数”与“形”是紧密联系的。我们在研究“数”的时候,往往要借助于“形”,在探讨“形”的性质时,又往往离不开“数
25、”。数形结合具体地说就是将抽象的数学语言与直观图形结合起来,使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结合起来,通过“数”与“形”之间的对应和转换来解决数学问题。 二、教材分析 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是在学习乘法和加法的交换律与结合律的基础上进行的。目的是让学生对大量运算中的一类特殊的积和运算进行概括,使学生的计算在积累一定经验之后上升到一种理性认识,在小学阶段渗透恒等变换的思想,从而更好地发展数与代数的运算能力。 三、学情分析 在初步学习了三个运算定律后,当学生碰到“计算下面各题,能简算的要简算”此类题时,错误就更多了。究其原因,因为这类题不仅要求学生能明确运算顺序,正确计算,而且还要求学生有一定的观察能力,甚至要有一
26、些直觉,能够进行合理的分析,找出其中能够进行简便运算的部分,并合理地进行简便运算。要想顺利完成这种题,学生必须要透彻理解简算的原理,完全把握简算的本质,既不能把可以简算的题轻易忽略了简算,也不能把无法简算的题错误地进行简算。经过整理归类,我发现学生简便运算主要是对运算定律混淆不清。 如:18101=181001=1800 12548=125(40+8)=12540+8=5008 12548=125(40+8)=125401258=5000000 10152=(100+1)(50+2)=10050+12=5002 2564125=25(60+4)125=2560+4125=20xx 这些错误的发
27、生,说明了学生对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这两条运算定律产生了混淆。这是由于乘法结合律与乘法分配律在表现形式上十分相近,致使一些学生造成知觉上的错误。 四、我的思考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指出:“数缺形时少直观,形少数时难入微”。这句话说明了“数”与“形”是紧密联系的。我们在研究“数”的时候,往往要借助于“形”,在探讨“形”的性质时,又往往离不开“数”。数形结合具体地说就是将抽象的数学语言与直观图形结合起来,使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结合起来,通过“数”与“形”之间的对应和转换来解决数学问题。 在教学乘法运算定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时出现的各种问题,很多老师都是从“数”的角度来帮孩子加强理解,这对
28、于孩子是有用处的。也有很多老师提出要加强练习,这样的做法也是有用处的。“练习不等同于重复”,练习不等于简单机械的重复操练,而是要敏锐发现学生学习的节点,分析成因,找到真正的症结所在,针对学生的学习困难,设计有价值的课堂教学。“数形结合的思想”是一种数学思想方法。通过“数形结合思想”在乘法运算定律中的教学,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使抽象的问题形象化、使模糊的问题明朗化,孩子们对知识本质的理解更加深入了,使他们由最初的迷茫发展至现在的茅塞顿开,达到了非常好的学习效果,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分析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将结合律、分配律的简便计算应用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
29、问题,同时注意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2、借用数学模型(点子图)帮助学生区分结合律和分配律的本质特征。(结合律是拆数等分成相同的几组,所以连乘,分配律是不等分分成几个不同的块,所以乘加或者乘减。) 3、通过回顾错题的练习,让学生自觉用点子图帮助找错误原因,以提高正确率。 教学重难点: 重点:借用数学模型(电子图)帮助学生理解乘法结合律和分配律知识的本质特征,让学生能够正确区分使用这两种定律。 难点:正确认识乘法结合律和分配律的本质特征。 教学过程: 一、借助点子图帮助学生区分结合律和分配律的本质 (一)创设情境,引出点子图 1、光明学校要组织一些学生参加区运动会的入场式表演,同学们要站成这样的
30、队形(PPT出示人站成的图形1518),要求一共有多少人,谁会列算式? (1518) 2、如果用一个黑点来代表一名学生,站好的队形就成了这样的方阵(PPT出示点子图1518)。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由生活中的方阵计算一共要多少名学生,转化为点子图求一共有多少个点,让学生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 (二)展示算法多样化 1、学生四人一小组,看哪个小组能用尽量多的不同的方法来帮助巧算,并结合点子图把算式里的想法在点子图里圈一圈,一种方法用1张图,用彩笔圈点子图,圈的时候先要想好了再圈。四人一组,讨论操作。 2、汇报 (预设)1518=1592 1518=1563 1518=15(10+8)=1510+1
31、58 1518=15(20-2)=1520-152 1518=5183 1518=(105)18=1018+518 1518=(20-5)18=2018-518 学生分别把7种解法的点子图做个说明。 设计意图:由于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乘法结合律和分配律之后进行的,一方面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另一方面展示算法多样化。 (三)分类,观察分析点子图及算式,找到两种定律的本质区别 1、分类 学生尝试把这些方法分分类并说一说为什么这么分? 2、找到结合律的特点:因为等分成几组,所以连乘 观察结合律的点子图分析其特点。 学生举例说明:1518=1529 1518=1563 1518=5183 3、找到分
32、配律的特点:因为不等分,分几个不同的块,所以乘加或者乘减 观察分配律的点子图分析其特点。 学生举例说明:1518=15(10+8)=1510+158 1518=15(20-2)=1520-152 1518=(20-5)18=2018-518 设计意图:通过分类,了解学生观察算式的角度,分类一共有两种情况:按方法分成结合律(点子图的特点“等分”)和分配律(点子图的特点“不等分”);按拆18和拆15分类。通过比较、引导学生观察“等分”成几组只能连乘;不等分,分几个不同的块,所以乘加或者乘减。从而找到结合律和分配律最本质的区别。 (四)概括:不同的拆分一定会带来不同的方法,要时刻想着点子图 PPT出
33、示: 总结:看来我们在做题的时候,脑子里得想着点子图,是等分成几组,还是不等分分成几块,如果等分成几组就得连乘,不等分分成几块就得乘加或者乘减。看来不同的拆分一定会带来不同的方法,相同的方法也会有不同的做法。点子图真是帮了我们的大忙,找到了结合律和分配律最本质的区别。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观察拆数,让学生掌握在做相关类型题的时候看着拆数的不同,头脑中要结合点子图的特征,从而让学生明确“不同的拆分一定会带来不同的方法,相同的方法也会有不同的做法”。 二、回顾错题,利用点子图分析错误原因 回顾过去的学习出现过的错误利用点子图进行分析 (PPT:错题1)12548=125408 (PPT:错题2)如
34、:12548=125(40+8)=12540+8 设计意图:用探究到的结合律和分配律的本质区别,结合点子图说明错误原因,使学生加深对本质区别的理解。 三、拓展练习 812436 四、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总结:今天我们借助图来帮助我们研究数的问题,其实不光是点子图,还有其它图形也能帮助研究数的问题,希望同学们下次在碰到有关数的问题的时候能够想到我们的图形朋友。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六 用计算器计算 教学目标: 1增加用计算器计算是近几年来小学数学教材改革的趋势之一。计算器在工作和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学生适时掌握计算器的使用方法,可以提高计算的速度和正确率。 2使学生初
35、步认识计算器,了解计算器的基本功能,会使用计算器进行大数目计算,并通过计算探索与发现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使学生体验到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优点,进一步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感受到使用计算器在人类生活和工作中的价值。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认识计算器,了解计算器的基本功能,会使用计算器进行大数目计算,并通过计算探索与发现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使学生初步认识计算器,了解计算器的基本功能,会使用计算器进行大数目计算,并通过计算探索与发现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星期天,李强和爸爸妈妈到商场购物。李强买了4支彩笔,每支2元,买彩笔需付多少钱?(同学们一下就口算出来
36、了)李强的爸爸妈妈还给家里添置了电器,分别是电视机、洗衣机和微波炉;价格如图(出示图),你能一下口算出爸爸妈妈应付多少钱吗?为什么?那这时候该怎么办?(用计算器计算)可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用计算器计算。板课题 二、深入了解计算器 1、认识计算器。 a、同学们手里都有一个计算器,你能向你的同桌介绍一下你的计算器上有什么?(同桌介绍)谁上来给大家介绍一下。(生上台介绍) b、各个键的作用、开机键、关机键。 c、这位同学介绍的可真好。其实常用的计算器有显示屏和键盘两大部分组成。这是显示屏。键盘上又有数字键、运算符号键、功能键(配合多媒体课件介绍)1 2尝试用计算器计算。 a、会用计算器计算么?好,现
37、在先把计算器开好,我们尝试计算一下这题:12843=? b、请学生说说是怎么摁的?你是先摁显示再摁显示(注意每摁一次屏幕上显示的数据)你们算出来也是这么多?看来计算器算对了。 现在屏幕上显示的是5504,那要进行别的计算,该怎么办?(a、继续摁b、介绍归零键ac)归零,请同学们继续计算下面两题。 c、继续计算37500267 41600128 首先看第一题:结果?第二题呢? 都算对了?刚才三题,数据很大,可是利用计算器我们很快就算出了答案。你们觉得用计算器计算有什么优点啊?可是赵老师发现,还有个别同学算错了,这是怎么回事呢?那以41600128为例,怎样才能算得既对又快呢?谁来介绍自己的经验之
38、谈。出示:看清数据,准确输入。 3、师示错,介绍清除键。 恩,刚才的同学说的很有道理。赵老师也想用计算器计算一下我们四年级的总人数,请同学们帮我报数,我来计算:40515050515052 哎呀,赵老师把四(7)班的人数给输错了,重来吧!(学生反对) 介绍ce键退格键 用这两种方法会不会有错呢,赵老师请同学们再来算一遍,我说,你们算。恩,这键还真管用。希望同学们不要像老师那么马虎,计算时要看清数据再输入。 4、灵活使用计算器 下面还有任务等着大家算呢。一定要看清数据再输入哦! 765604695 3201296 58976 6250025 (过渡:看来同学们已经能很熟练地运用计算器计算了,接下
39、来就要来比一比谁算得快了) 946570(多少?你怎么你们快知道结果?哦!原来这题不用计算器口算更快!) 99199(298还是300呢,说说你的理由。哦,这题不能用计算器计算,用了就是精确值了,而这里是约等于,估算) 看来,有了计算器,在计算时也要灵活应用,并不是每个题都需要、都能计算器的。)接下来我就要看看哪些同学能灵活运用计算器计算了。看练习纸第一大题,看谁算得又对又快(两流程图题)渗透灵活使用计算器 看来同学们用计算器计算掌握得很好。现在你能算出李强的爸爸妈妈要付多少钱了吗?一起算一算。 三、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1、刚才让大家计算的题数据还比较小,还有更大数据的计算等着你们呢!请看练习纸
40、第二大题算一算: 1428571= 1428572= 1428573= 1428574= 注意:汇报时完整独题 算了这4题,你有没有什么发现?每题的积与前面的乘数是怎么变化的?(同桌说发现)(好像饶了一圈)是呀,为了让大家看得更清楚,我换种写法:(一圈写)只要知道什么就能知道整个结果是多少?那第一个数该怎么定?那1428575、6、7分别等于多少呢?那8有没有这个规律了?(没)但也请大家用计算器算出它的结果。多少?你觉得142857这个数有趣吧。其实这个数很神秘,请看:神奇数字142857的介绍。其实他的神奇之处还不止这些,课后大家可上网查找相关知识。 2数学上像这样充满规律的数还有很多,请看
41、下面一个:(先完成在练习纸上) 11=1 1111=121 111111=12321 11111111=1234321 学生说出结果 交流规律,由几个1的几位数相乘,就写到几再依次减1写到1 那7个1与7个1相乘呢? 那10个1与10个1相乘的结果会是多少呢?是么?因为我们用的计算显示的位数太少,我们用电脑上的计算器来检验一下。 看来这个规律的只能到9个1与9个1相乘,其他的就不成立了。 刚才用计算器不光解决了很烦的计算,而且还让我们找到了一些数学上的一些规律。计算器的作用可真大。 四、解决课始问题。 现在你能帮李强算一下他们要付多少钱了吗?算一算。 五、全课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42、? 今天这节课,我们不光认识了计算器,还了解了计算器上一些键的功能,并且用计算器帮助我们计算,找到了一些数的规律。 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篇七 一、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2页例3、例4及相关内容。 二、教学目标 1、在操作试验活动中经历探索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的过程,知道三角形边的关系。 2、借助剪一剪、拼一拼、移一移等活动,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能力。 3、渗透建模思想,体验数据分析、数形结合方法在探究过程中的作用。 三、教学重点 理解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四、教学难点 理解两条线段的和等于第三条线段时不能围成三角形,理解“任意”二字的含义。 五、教
43、具准备 “几何画板”制作的教学课件,三角形的每条边可以根据学生生成的数据输入显现,展示围的过程。 六、学具准备 透明彩色喷墨胶片打印线段。 七、教学过程 环节预设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再现三角形模型强化对三角形的认识1、谈话导入,复习三角形概念。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三角形,谁来说说什么是三角形? 2、操作试验,感受三条线段怎样围成三角形,懂得围成三角形的关键是任意两条线段的端点两两相接。 (实物投影:三张印有线段的胶片,胶片的边沿相连。) 师:看屏幕,现在这样围成三角形了吗? 教师:谁来围一围? (请一名学生在实物投影上操作,其他同学观察,评价。) 教师:刚才的没围成三角形,现在就围成了,围成三角形的关键是什么? 学生回答 学生观察 学生操作,评价 学生讨论并回答 先让学生说说什么是三角形,调出学生的原有认知,通过实物投影上三条线段围的变化,一方面帮助学生重现三角形的模型,强化对“每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的认识,潜移默化地指导了围的方法。为后边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拆解三角形模型制造冲突,引发思考1、拆解 师:如果从三条线段中拿走一条,剩下的可能是哪两条? (板书:11、6和11、11) 2、讨论 师:用这两条线段能直接围成三角形吗?能想办法变成三条线段吗? 师:变成三条线段了,就能围成三角形吗? (板书:能?不能) 学生动手,观察并总结回答在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认识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