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触媒研究报告.docx
《2022年中触媒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中触媒研究报告.docx(5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2年中触媒研究报告分子筛催化剂行业龙头,核心产品盈利快速增长聚焦特种分子筛及催化剂,成就行业龙头填补国内催化剂行业空白,十四年耕耘终上市。中触媒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 称中触媒)为中触媒集团有限公司旗下核心控股企业,是集团事业部中催化剂板块旗舰企 业,总部位于大连金普新区。根据 2022 年半年报,公司现有员工 740 余人。中触媒前身 是大连多相触媒有限公司,大连多相由自然人李进、刘颐静于 2008 年 8 月 8 日以货币方 式出资 200 万元设立。2009 年推出烯烃异构化催化剂,首次实现丁烯异构化催化剂国产 化,填补了国内市场空白。2010-2011 年,公司坚定不移地围绕
2、以产品创新为核心的发展 战略,持续提升研发水平,整合产业资源,并在钛硅分子筛的研究和应用方面取得突破性 进展。2012 年 4 月,公司钛硅分子筛(TS-1)催化剂正式推向市场,并于 2013 年正式大 批量投产。2015 年,公司同德国巴斯夫公司开始接触,同年正式更名为中触媒新材料股 份有限公司。2016 年 3 月 31 日,中触媒股票在股转系统挂牌并公开转让。2017 年 8 月 24 日公司在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终止挂牌。2022 年 2 月 16 日,公司在上海证券 交易所科创板上市,此次上市共发行股票 4405 万股,首发融资 18.46 亿元。公司主要从事特种分子筛及催化新材
3、料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及化工技术、化工工 艺服务。公司主要产品为特种分子筛及催化剂、非分子筛催化剂、催化应用工艺及化工技 术服务三大类,应用领域包括环境保护、能源化工等。其中特种分子筛及催化剂为公司的 主要收入来源。目前公司主要产品包括移动源脱硝分子筛、钛硅分子筛催化剂、石油裂化 分子筛、烯烃异构化催化剂、吡啶合成催化剂及其他分子筛产品。公司生产的多种分子筛 及催化剂产品在国际范围内具有较强的竞争力,能够响应技术升级趋势、满足环境保护要 求。公司的脱硝分子筛产品已被中国化学会分子筛专业委员会认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 生产技术水平处于“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实控人持股比例集中,核心团队行
4、业经验扎实公司股权结构清晰,实控人在催化领域耕耘多年,掌握先进核心工艺技术。中触媒集 团持有公司发行前股本总额的 34.83%,李进直接持有公司 8.69%的股份,刘颐静直接持 有公司 3.94%的股份。李进持有中触媒集团 36.08%的股权,刘颐静持有中触媒集团 22.44% 的股权,两人合计持有中触媒集团 58.52%股权。李进担任公司董事长,能够对公司的重 大对外投资、技术研发、日常经营管理等经营决策施加重大影响,李进和刘颐静为公司的 共同实际控制人。李进先生曾在中石化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工作多年,掌握产品核心工艺技术。公司主营业务、控制权、管理团队和核心技术人
5、员稳 定,最近 2 年内主营业务和董事、高级管理人员及核心技术人员均没有发生重大不利变化, 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所持公司股份权属清晰。公司核心技术团队具有扎实的行业经验和出众的研发背景。公司核心技术团队由四位 博士、三位硕士组成,均积累了丰富的研发知识,在分子筛催化剂领域有多年的行业经验。 其中董事长李进曾经履职过的中石化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和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分别为催化领域工艺研发和基础研究方向上的国际顶尖机构。核心团队出众的专业背景和 研发经验为公司未来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竭的技术保障和创新动力。公司重视研发,主力产品利润不断增长营收持续高增,净利润增长势头保持强劲。公司 2021
6、 年营业收入为 5.60 亿元,同比 增长 37.94%;归母净利润为 1.32 亿元,同比增长 43.71%。2018-2021 年公司归母净利 润提高了 14 倍以上,保持强劲增长势头。公司目前的主要利润来源于销售移动源脱硝分子筛和钛硅分子筛催化剂。公司主营业 务为特种分子筛及催化剂系列、非分子筛催化剂系列及技术服务,其中特种分子筛及催化 剂系列为核心产品,主要包括移动源脱硝分子筛、钛硅分子筛催化剂、石油裂化分子筛等 产品。2018-2021 年上半年,特种分子筛及催化剂系列产品单价和销量快速增长,特种分 子筛及催化剂系列产品的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不断上升,2021 年上半年移动源
7、脱硝分子筛和钛硅分子筛催化剂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已达 83%,毛利润占比已达 86%, 远超其他产品,为公司主营业务收入的主要来源。主营产品移动源尾气脱硝分子筛与巴斯夫深度合作,石化化工领域催化剂产品矩阵不 断丰富。目前巴斯夫亚太区域移动源脱硝分子筛主要由公司供应,包括中国、日本、韩国、 印度、泰国等国家和地区。受益于 2020 年我国柴油车排放国六标准的实施及印度、泰国 实施严格的尾气排放政策,我们预测中国、印度、泰国等将成为全球移动源脱硝分子筛的 主要增量市场。目前北美与欧洲的移动源脱硝分子筛需求较为稳定,市场规模较大,公司 的移动源脱硝分子筛已实现向欧洲市场销售,随着尾气排放标准的日趋
8、严格,公司将拓宽 自身在欧洲市场的发展空间,巩固国内外市场地位。公司在能源化工及精细化工行业的分 子筛催化剂产品主要包括钛硅分子筛、石油裂化分子筛、烯烃异构化分子筛等。其中,环 氧丙烷催化剂作为更为先进环保的 HPPO 法生产环氧丙烷的催化剂,将对目前产能占比 较大的污染严重的氯醇法实现技术替代。根据百川盈孚,目前国内氯醇法生产环氧丙烷的 产能占比为 47.6%,而 HPPO 法占比仅为 11.8%,市场替代空间较大。公司毛利率较高并不断增长,已超行业平均水平。国内市场目前尚无主营业务与中触 媒基本一致的上市公司,其中万润股份、建龙微纳、国瓷材料在部分业务领域与公司业务 重合或类似,可选为可比
9、上市公司。中触媒与其他公司都有毛利率较高的特点,这是因为 催化剂材料属于功能性化学品,与大宗化学品相比,在客户的产品单位成本中占比小,但 对产品质量、产量影响重大,客户更重视催化剂产品工艺技术水平和质量的稳定性,对产 品品质要求高,而对价格敏感度相对较低。2018-2021 年,中触媒毛利率处于增长趋势, 2021 年毛利率为 45%,已超行业平均水平。公司费用控制良好且十分重视研发,研发费用率持续超过 6%,高于同行业上市公司。 公司严格控制费用,销售费用率始终低于 4%。公司不断致力研发,2018-2021 年研发费 用率高于同行业上市公司,据 2022年中报,公司整体的研发人员占比超过
10、19%。2018-2021 年,公司研发费用率不断下降,主要原因是营业收入增长高于研发费用增长速度,亦高于 可比公司营业收入增长的平均水平。公司 2021 年净现比为 103.69%,流动比率为 1.32, 盈利质量较高,回款能力较强,产品具有竞争力。2021 年公司被工信部评为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与催化领域顶尖科研单位 展开广泛合作。公司是辽宁省、国家技术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并被认定为辽宁省省级企业 技术中心、大连市绿色催化与分离工程重点实验室和大连市尾气净化吸附分离工程实验室。 公司积极开展对外合作,引进外部技术力量。公司聘请了首席科学家 GabrieleCenti 教授 (意大利
11、Messina 大学工程化学系终身教授、前任国际催化协会主席、ChemSusChem 主编)等定期与研发部技术人员开展学术交流,全面推进实验室研发工作,提高实验室科 技创新水平。公司与巴斯夫签署了技术合作协议,合作进行下一代脱硝分子筛的研发工作。 公司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大连理工大学等国内众多科研机构建立了密切的 合作关系,经过多年在催化领域的投入,目前主要产品的核心技术均为公司自主研发。截 至 2022 年上半年,公司及全资子公司合计拥有 164 项专利,其中 121 项国内发明专利,1 项 PCT 国际专利,42 项实用新型专利。化学工业的“芯片”,催化剂行业转型升级前景广阔深
12、度参与化工生产,绿色发展为催化剂行业注入动力公司名称中的“触媒”二字便指催化剂。催化剂作为化学反应发生的一种特殊媒介, 可以大幅降低反应势垒,具有改变化学反应速率,同时又不改变原反应化学平衡的性质。 催化剂被誉为化学工业的“芯片”,现代化学工业的发展与催化剂的应用紧密相连的,据 公司招股说明书,约有 90%以上的工业过程涉及催化剂的使用,包括石化、化工、环保、 生化等多个领域。而催化剂的相关研究与开发也是整个化学工业最核心与最前沿的方向之 一,从合成氨到手性催化,再到 2021 年两位科学家对于不对称有机催化领域做出的贡献, 在诺贝尔化学奖的百年历史中,与催化方向直接相关的奖项占到 15%的比
13、重。催化剂作为 化工行业生产过程不可替代的关键环节,是实现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证。全球催化剂市场空间广阔,绿色低碳引领未来发展。全球至少有 4.2 万种原料和化学 中间体是通过催化剂直接和间接合成的。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2011 年我国催化剂行业 销售收入为 214.27 亿元,到 2017 年增长至 281.81 亿元,年复合增速达 5%。具体到中 触媒主要覆盖的合成、石化以及尾气处理领域,根据 IHS Markit 测算,2019 年全球石油 炼化催化剂市场规模为 55.64 亿美元,化学合成催化剂市场规模为 159.60 亿美元,尾气 处理催化剂市场规模为 136.37 亿美元,其中
14、移动源催化剂市场规模为 124 亿美元,固定 源催化剂市场规模为 12.37 亿美元,合计全球催化剂总市场规模为 351.61 亿美元。在“双 碳”减排目标的提出以及我国化工行业向高质量转型发展的大背景,结合欧美国家过往的 工业发展历程,开发应用于环境保护和适用于更加绿色环保化工生产过程的新型催化剂是 整个行业的重要发展方向。我国石油化工产业稳定发展,催化剂的市场规模将继续提升。根据中国石油和化学工 业联合会公布的2021 年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经济运行报告,2021 年,石油化工行业规 模以上企业 26947 家,实现增加值比上年增长 5.3%,增速比 2020 年加快 3.1 个百分点。 实
15、现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分别比上年增长 30.0%和 126.8%,双双创出历史新高,两年平均分别增长 9.0%和 40.1%。我国石化以及化工领域催化剂开发由中石化及中石油旗下研 究院为代表的科研院所主导,形成较为深厚的技术积累。随着行业技术自主程度的不断提 高,我国石化及化工催化剂整体市场规模料将持续提升。IHS Markit 测算,2019 年我国石 油炼化以及化学合成领域催化剂全球市场份额领先,且预计市场规模将以 3%的年平均增 长率在 2019-2024 年保持增长。多重驱力给出尾气处理领域催化剂领域的明确增量市场。目前应用于移动源尾气脱硝 市场的确定增量源于全球机动车数量的持续增加和各
16、地区环保政策的趋严。同时,新的排 放标准所引发的尾气处理技术路线和催化剂工作环境的改变也会催生高性能催化剂对过 往材料的全面替代。此外,来自于供给端燃料自身种类的更替也会对尾气处理催化剂提出 新的要求,叠加非道路移动源等诸多新的尾气治理场景,移动源脱硝催化剂未来具有明确 的整体增量市场。对作为 NOx 主要移动排放源的柴油车尾气处理催化剂市场规模进行测算,保守估计 下,2021 年其全球的市场规模为 29.2 亿元。根据万润股份公开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申 请文件二次反馈意见回复报告,重型柴油车及轻型柴油车平均排量分别为 13L 和 3L;根 据尿素水溶液特性及影响 SCR 效率的若干因素(余皎)
17、催化剂载体体积为发动机排 量的 2.5 倍;根据万润股份公司技术部门和研发中心推算,1L 体积的 SCR 载体沸石产品 用量为 150g,根据以上数据可得每辆重卡、轻卡分子筛平均用量为 4.875kg 和 1.125kg。 根据中汽协统计,2021 年我国重卡和轻卡的销售量为 139 万辆和 211 万辆,我们假设 2021-2025 年我国轻重型卡车产量维持不变,则预计每年新增的分子筛需求为 9150 吨。 根据世界汽车组织的数据,2021 年日本、欧洲和美国的重卡产量分别为 51.7、30.8 及 28.8 万辆,按照每辆重卡需要 4.875kg 分子筛计算,每年三个市场重卡对应的分子筛需
18、求量分 别为 2520、1503 和 1405 吨。进一步结合国内轻重型卡车数据,保守估计下,全球每年 用于卡车 SCR 催化剂的分子筛需求量为 1.46 万吨,以 20 万元/吨的单价进行测算,对应 29.2 亿元的市场规模。尾气脱硝市场整体空间可期。考虑到柴油重卡作为商用车其远低于乘用车的平均使用 年限,叠加以印度及东南亚为代表的新兴市场未来在地产及基建领域的可观需求,随着各 国环保政策的不断落地,预计由柴油商用车所贡献的尾气脱硝市场将保持稳中有升。同时考虑到更长时间维度下与柴油车具有相同体量的非道路源排放,以及与移动源整体具有相 同体量的固定源市场需求,尾气脱硝分子筛未来的市场空间十分可
19、期。此外,公司目前产品矩阵中所囊括的以型、Y 型以及 ZSM-5 为代表的传统石油裂化 分子筛催化剂产品以及烯烃异构化等深度裂化催化剂产品,可以应用于催化裂解、氢化裂 解、重整以及烷基化过程。据 IHS Markit 测算,上述产品在石油炼化催化剂总市场份额的 占比分别为 40%、6%、6%和 4%,2019 年全球市场空间分别为 22.2、3.4、3.3 以及 2.2 亿美元;应用于合成己内酰胺和环氧丙烷的钛硅分子筛、吡啶合成分子筛、乙二醇催化剂 等有机合成催化剂和加氢催化剂分别占化学合成催化剂总市场份额的 7%和 4%,2019 年 对应市场空间分别为 11.2 和 6.3 亿美元。催化剂
20、行业存在贸易逆差,研发能力提升推动由于我国催化剂产业生产能力仍与国外企业存在较大差距,多年来,我国催化剂行业 长期处于贸易逆差状态。根据中国海关总署的数据,2021 年我国催化剂行业进出口总额 为 37.8 亿美元,贸易逆差为 20.3 亿美元。国内大部分催化剂企业从事低端的催化剂生产 工作,产品主要供应中小型石化企业,对研发不够重视,产品技术水平较低,环境友好性较差。中石油、中石化等部分技术优势企业生产的石化催化剂主要供应集团内其他公司, 较少对外销售。除少数大宗商品外,石化领域催化剂的技术工艺与行业规模仍不发达,行 业成熟度较低且缺乏整合,生产成本与产品性能在国际范围内竞争力较低。国际大型
21、化工 企业集团凭借在催化剂技术、应用工艺方面的研发优势以及长期积淀形成的资金优势与渠 道优势,通过兼并重组等扩张途径形成了对石化催化剂行业的寡头垄断。短期来看,我国 催化剂行业贸易逆差局面难以扭转。拥有重要的产业意义和可观的市场空间。我国需积极推动国内催化剂制造业 的稳步发展,使真正具备先进工艺技术与产品供应能力的催化剂制造企业拥有良好的发展 环境,以避免在该领域因缺少核心技术而受制于人。催化剂行业近年来受到了我国各级政 府的高度重视和产业政策的重点扶持,为提供了空间与动力。近年来,我国已涌现出了一批具备较强科研与生产能力的催化剂研发制造企业。随着 经济结构调整进程逐步深化,我国对关键领域自主
22、知识产权日益重视,国内优秀企业的产品已经能够得到市场认可并逐步实现进口替代。国产催化剂产品质量与技术含量的提升使 得部分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也具备较强的竞争力。2021 年,我国催化剂出口总额为 8.7 亿美 元,较往年增长较大。我们预计在较长期限内,催化剂产品的过程将成为我国催 化剂行业发展的主要趋势,国内催化剂市场仍有广阔的发展空间。行业性质决定“护城河”属性,催化剂综合性能提升是关键催化学科百年历史,专注研发技术为王。经过百余年的发展以及相关物理化学表征手 段的不断更新,科学家们对于催化反应的理解在不断加深,目前催化工业的前沿发展也呈 现出更加科学化和复杂化的趋势。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需要企
23、业首先了解用户的需求和 工业技术的发展情况,并经过基础研究开发等多个环节,逐步进行工业放大试验和工业应 用试验,最终实现产品和技术的工业应用。从技术开发的角度,一款成功商业化催化剂产 品的开发,无论在实验室的研发阶段还是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更偏向于是一门“经验科 学”或“试验科学”。从最初的产品设计到最后的规模化生产,都需要大量的实验数据和 工程投入,催化剂材料的配方、原料选择、结构设计、合成方法以及质量控制均是催化剂 研发制造中的核心关键技术;其对于反应的催化活性、所得目标产物选择性以及自身材料 的稳定性均为不可或缺的关键指标,也是催化剂产品形成竞争力的根本。催化剂的开发要求制造商对于整个产
24、业链的技术和工艺都深入的理解。催化剂制造商 需要拥有与整个产业链的服务商形成战略联盟,通过上下游合作来积累和提升其自身在技 术和工程开发中的经验与实力,同时也有助于分担开发成本。这无疑对涉足催化领域的企 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在全球催化剂市场中的龙头公司多为国际大型化学品制造企业, 企业历史悠久,产品涉及种类众多,资产与收入规模较大。催化剂产品对于下游客户的导入周期较长,且一经导入,同业的竞争对手便很难对其 形成替代。由于催化剂对于下游化工企业生产安全和产品质量存在根本性的影响,导致下 游化工生产企业不会轻易试用乃至更换催化剂供应商,下游客户建造产线时便已供应商形 成深度绑定。此外即使是面对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 年中 触媒 研究 报告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