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专题研究.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2022年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专题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专题研究.docx(2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2年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专题研究1、全球新能源汽车方兴未艾,未来成长空间巨大1.1、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和渗透率快速提升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与渗透率持续提升。虽然受到和芯片等原材料 短缺的影响,去年以来我国汽车行业整体有所承压。但是,由于各大车企不 断推出主力新能源车型,叠加新能源汽车接受程度的快速提高,我国新能源 汽车已逐渐从政策补贴驱动向市场驱动转变,产销量和渗透率保持快速提升 趋势。2021 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达 352.1 万辆,同比增长 157.5%,相 比 2015 年 33.1 万辆,年均复合增速高达 48.3%。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也从 2015 年的仅 1.3%提升至 202
2、1 年的的 13.4%。而今年 1-7 月,我国新能源汽车累 计销量达 319.4 万辆,同比增长 116.1%,占汽车总销量的比例已提升至 22.1%。新能源汽车百花齐放,长尾效应明显。从供给端看,随着新能源汽车快 速发展趋势的确立,传统车企和造车新势力纷纷开启电动化转型,陆续推出 各级别和价位的新能源车型,形成新能源汽车各价格带百花齐放的局面。2021 年,我国新能源乘用车的零售销量达 298.9 万辆,同比增长 168.9%。其中, 比亚迪、上汽通用五菱和特斯拉分列新能源乘用车销量前三名。而排名前十 的车企新能源乘用车销量合计为 208.5 万辆,占新能源乘用车总销量的比例 为 69.7
3、%,相比 2020 年下降了 2.5 个百分点。显示出哪吒、吉利、威马等其 他车企亦在持续发力新能源汽车领域。1.2、欧美等汽车主要消费市场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亦在不断提升欧美等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和渗透率亦在持续增长。欧洲方面,受碳排放 政策逐渐趋严以及补贴政策持续等因素驱动,欧洲新能源汽车销量和渗透率 维持提升趋势。2021 年,欧洲新能源汽车销量近 226.3 万辆,同比增长约 65.7%,渗透率进一步提升至 19.2%。预计 2022 年欧洲新能源汽车销量仍将 增长 23.7%至 280.0 万辆。而美国方面,受益于拜登政府上台后出台的如“清 洁能源提案”等一系列鼓励政策,美国新能源汽车的产销
4、量和渗透率开始加 速提升。2021 年,美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达 67.0 万辆,同比增长 101.3%,渗 透率提升至 4.3%。预计 2022 年美国新能源汽车销量有望达 120.0 万辆,同 比增长 79.1%,渗透率提升至 8.0%以上。中美欧等市场共同发力,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持续高增。在中国、欧洲 和美国等全球主要汽车消费市场的共同推动下,2021 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 达到 675 万辆,相比 2020 年增长了 108%,渗透率也从 2020 年的 4.2%提 升至 8.3%。从 2015 的仅 67 万辆到 2021 年 675 万辆,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 在 6 年时间里扩大了十倍
5、,复合增长率高达 47.0%,标志全球新能源汽车已 经进入高速成长时期。预计未来我国及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仍将维持高速增长趋势。展望未来, 随着新能源汽车续航里程的持续提高,充电桩、充电站等基础设施的快速完 善,叠加各国碳中和进程的持续推进,以及各大车企逐步退出燃油车的生产 研发。在诸多因素共同作用下,我国及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仍将维持高速增 长趋势。GGII 预计,2025 年,我国及全球的新能源汽车销量将分别有望达到 1050 万辆和 1900 万辆,相比 2021 年复合增速分别为 31.4%、31.4%。1.3、汽车电动化趋势将拉动机械设备新的需求增长汽车行业是制造业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景
6、气度与制造业整体相关性较 强。制造业作为机械设备的主要需求领域,其景气度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 机械设备的需求强弱。而汽车作为经济重要支柱产业之一,更是我国制造业 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从比重上看,2021 年至今,汽车制造业的利润总额占 我国制造业利润总额的比重均在 6%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则保持在 4% 以上。此外,从月度数据也可看出,汽车制造业与我国整体制造业的营业收 入、利润总额等核心指标的变化基本保持一致,表明汽车业与制造业的景气 度具有较高的相关性。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发展将拉动众多机械设备需求增长。汽车制造业作 为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一直是各类机械设备重要的下游需求之一。而由于
7、新能源汽车与传统汽车结构的不同,因此新能源汽车的高速发展将拉动 相关机械设备的需求。首先受益的就是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的各设备厂商。动力电池、驱动电 机等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以及整车的生产组装,需要新建生产线或对原有 产线进行改造,从而增加对机床、工业机器人、激光设备以及工控设备等机 械设备细分行业的需求。 此外,随着新能源汽车的高速增长,也反向推动了锂电池技术的快速发 展和成本的迅速下降,可以满足工程机械对输出动力、持续工作时间以及使 用成本等方面的要求,从而使得工程机械的电动化进程也大大加快。2、锂电专用设备:锂电池销量持续增长,设备需求维持高景气2.1、新能源汽车放量驱动锂电池产能快速增长
8、能源汽车销量快速增长带动动力电池产销两旺。在新能源汽车销量持 续增长的驱动下,我国及全球动力电池也呈现产销两旺的局面。2022 年 1-7 月,我国动力电池总产量约为 253.7GWh,同比增长 177.6%,累计装机量为 134.3GWh,同比增长 110.6%。而全球 2022 年上半年,动力电池累计装机 量为 203.4GWh,同比增长 76.7%。未来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持续提升将拉动动力电池出货量高速增长。在全 球新能源汽车产销量高速增长的拉动下,我国及全球动力电池的销量也将维 持高速增长。GGII 预计,2025 年,我国及全球动力电池出货量将分别达到 850GWh 和 1550GWh
9、,相比 2021 年复合增速分别为 39.3%和 42.6%。我国及全球储能锂电池出货量高速增长。2021 年,我国储能锂电池出货 量达 48GWh,相比 2020 年增长了 196.3%。而预计到 2025 年,我国储能锂电池出货量将达 180GWh,相比 2021 年复合增长率高达 39.2%。从全球范 围看,2021 年,全球储能锂电池出货量约 70GWh,同比增长 159.3%。而预 计到 2025 年,全球储能锂电池出货量将达到 416GWh,相比 2021 年复合增 长率高达 56.1%。锂电池产业高速发展推动全球龙头电池厂商大规模扩产。根据 SNE 数据, 2021 年,宁德时代
10、、LG 新能源、松下、比亚迪和 SK On 位列全球动力电池 装机量前五名。其中,宁德时代2021年全年装机量为96.7GWh,占比为32.6%。 而全球装机量前十的厂商的市场份额合计已达 91.2%。产能规划方面,宁德 时代、比亚迪、蜂巢能源、中航创新等国内动力电池头部厂商均规划了大规 模的产能,而 LG 新能源、松下、SK On 和三星 SDI 等国外动力电池龙头也 在全球范围内快速增加产能。截至 2022 年 7 月,21 年全球装机量前十的动 力电池企业 2025 年的产能规划目标合计已经超过 4000GWh,折合 2021 至 2025 年的年均规划产能超过 800GWh。除头部电池
11、厂商外,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电池行业的快速发展也吸引了不 少实力雄厚的“跨界玩家”入场。其中,瑞浦能源 2021 年全球动力电池装机 量为 1.78GWh,排名全球第 14 位。而其母公司为国内资源行业龙头企业青 山集团。宝丰集团,则是我国优质煤基新材料领军企业之一,2021 年营业收 入和净利润分别为 233.0、70.7 亿元。此外,锂资源和加工行业龙头企业之 一的赣锋锂业也在江苏新余等地规划了 15GWh 的锂电池产能。根据统计, 宝丰集团、瑞浦能源、赣锋锂业等七家锂电池行业“新玩家”合计规划产能 已经达到 658.5GWh。下游电池厂商持续扩产,推动锂电设备市场规模持续增长。从市场规模 上
12、看,根据 GGII 数据,2021 年我国锂电设备的市场规模已经达到 588 亿元, 相比 2015 年的 120 亿元增长了 3.9 倍。预计到 2025 年,我国锂电设备行业 的市场规模有望达到 1200 亿元,相比 2021 年复合增长率为 19.5%。而从全 球范围看,根据 EV Tank 数据,2021 年全球锂电设备市场规模达到 952 亿 元,同比增长 67.3%。预计到 2025 年,全球锂电设备市场规模有望达到 1781 亿元,相比 2021 年复合增速为 17.0%。2.2、国内厂商竞争优势持续增强,设备国产化率持续提升目前,锂电池的生产主要可分为前端工艺、中端工艺和后端工
13、艺三大环 节。其中,前端工艺、中端工艺和后端工艺的占整套电池产线价值量的比重 分别约 35%、30%-35%、30%。具体来看: 前端工艺。主要为极片制片环节,包括搅拌、涂布、辊压、分切以及极 耳成形等工序,对应包括涂布机、辊压机、分条机、制片机等设备。其中, 涂布是前端工艺的关键工序,其主要是将搅拌后的浆料均匀地涂在金属箔片 上并烘干成正、负极片。因此,涂布机是前端的核心设备,主要性能指标包 括涂布速度、涂布重量与厚度的一致性以及涂层与基层的粘接性等。中端工艺。主要是电芯装配环节,包括卷绕、叠片、入壳、注电解液等 工序。其中,卷绕作为中端工艺中的关键工序,主要将阴阳极片和隔膜主动 放卷、自动
14、纠偏,与隔膜一起按工艺要求进行自动卷绕。卷绕机是中端核心 设备,主要性能指标包括卷绕张力波动、卷绕速度等。 后端工艺。主要为电化学环节,包括电芯化成、分容、检测以及组装电 池组(Pack)等。主要设备包括化成柜、分容柜和激光焊接机等。其中,化 成、分容是后端的关键工序。化成是对新生产电池进行首次充放电,以激活 电池材料活性并在阳极表面形成保护膜。分容是通过获取电池的充放电数据, 检测电池电容量的大小和内阻数据等,以对电池质量等级进行划分。化成和 分容的主要性能指标包括电流电压控制精度、充放电效率等。锂电设备市场三足鼎立,日韩企业发展战略各异。与锂电池供应格局类 似,锂电池设备的供应基本由中日韩
15、三国企业所垄断。其中,日本与韩国电 池产业发展较早,其国内锂电池设备企业多以供应本国电池企业为主。如韩 国 PNE 公司的设备主要供应 LG 化学以生产软包电池,日本片冈的设备则主 要供应松下以生产圆柱电池。此外,与其他日本企业类似,日本锂电池设备 厂商多走专业化的技术路线,而韩国企业则更多以整线供应为主。我国锂电设备企业布局更为全面,竞争战略各有不同。相比之下,我国 虽然目前以方形电池为主,但软包和圆柱电池亦占据一定市场份额。因此, 我国的锂电设备公司在三种电池类型的设备上几乎全有布局。此外,我国企 业在竞争战略上既有专业化的设备厂商,如聚焦后段工艺的星云股份、杭可 科技等,也有布局电池整线
16、供应的企业,以先导智能、赢合科技、利元亨等 企业为代表,其已经具备锂电池产线的整线供应能力。国内头部锂电设备公司盈利能力强于日韩头部锂电设备企业。而从盈利 能力上看,由于日韩等国外锂电设备厂商客户相对单一,议价能力较弱,近 五年销售毛利率基本都在 30%以下。而我国锂电设备企业客户更加多样,且 发展速度更快,因此,如先导智能、利元亨和杭可科技等国内锂电设备公司 的毛利率基本都在 30%以上。与此同时,日韩锂电设备厂商对于产能扩张也 更加谨慎,叠加其盈利能力弱于我国锂电设备企业,因此未来其产能扩张的 速度也大概率弱于我国锂电设备公司。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我国锂电设备企业核心技术指标逐渐赶超国外企业
17、。 此外,随着锂电池行业的快速发展,我国锂电设备企业的收入规模也快速增 长,从而持续增加对锂电设备技术的研发投入。我们统计了先导智能、利元 亨、杭可科技等八家锂电设备企业近年来的研发投入。2021 年,八家公司的 研发支出合计为 25.1 亿元,同比增长 63.2%。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我国锂电设备企业核心技术指标逐渐赶超国外企业。 因此,在大力增加研发的推动下,我国锂电设备企业逐渐在各项核心技术上 实现突破和领先。比如,利元亨在一体化控制技术、力位及性能检测技术上 领先国内外行业平均水平。而杭可科技也在高精度线性充放电技术、全自动 校准技术以及高频、SPWM/SVPWM 变流技术等实现国内外领
18、先。我国锂电设备国产化率持续提高,多数设备已达 90%以上。在技术逐渐 实现赶超的背景下,叠加下游电池厂商为保障供应链,我国锂电设备国产化 程度持续提高。2021 年,我国锂电设备中,除叠片设备国产化率在 88%-92% 之间外,涂布设备、卷绕设备、检测设备等其他锂电设备的国产化率已经达 到 90%以上,涂布设备和卷绕设备的国产化率更是在 98%以上。2.3、切入海外龙头供应链,国内厂商有望获新增长点我国锂电设备厂商竞争力持续提升,逐渐切入海外电池厂商供应链。随 着产品性能的持续增强,国内锂电设备企业也已逐渐进入海外主流动力电池 供应链中。我们以 2021 年全球动力电池出货量前十名的电池厂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 新能源 汽车 产业链 专题研究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