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氢能行业发展现状及细分产业分析.docx
《2022年氢能行业发展现状及细分产业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氢能行业发展现状及细分产业分析.docx(2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2年氢能行业发展现状及细分产业分析1.“双碳”目标下,氢能迎来新的机遇中国作为世界第一大产氢国,氢能产业正在迅速发展,2019 年两会期间氢能及燃料电池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中, 2021 年氢能被正式写入“十四五”规划中,中央政府及地方地方各级政府推广氢能的政策密集出台,补贴力度进一 步加大,截至 2021 年底,全国范围内省及直辖市级的氢能产业规划超过 10 个,地级市及区县级的氢能专项规划超 过 30 个。预期在未来,氢能在我国将会有巨大的发展空间。2020 年 9 月,中国明确提出了 2030 年“碳达峰”与 2060 年“碳中和”的目标。目前,中国每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达 10
2、0 亿吨以上,位于全球第一位,高于第二、三、四位国家碳排放量的总和。据统计,我国二氧化碳的主要排放 来源,第一是工业领域,即终端用能和生产过程用能领域,年排放量在 50 亿吨以上;其次是发电领域,年排放量在 40 亿吨以上;建筑领域和交通领域,年排放量都在 10 亿吨左右。随着工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预计 2030 年中国二 氧化碳排放量将在 130 亿吨以上。实现“双碳”目标,主要有两条路径:一是转变终端用能的生产工艺,从技术上、 源头上减少甚至消除二氧化碳的排放;二是大幅提高可再生能源在一次能源中的占比。氢能作为完全零碳排放的清 洁能源,将承担这一历史使命,氢能可以帮助人类脱碳、固碳,甚至实
3、现负碳。对于终端用能来说,可以把氢能作 为主要能源,通过氢电互补体系实现工业用能领域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减少甚至消除。在交通等方面,以氢能代替柴 油、汽油等能源,也可以实现碳减排。国氢能联盟的测算,到 2030 年,中国氢气需求将有目前的 2000 多万吨达到 3,500 万吨,在终端能源体系中占比由 不到 3%提升至 5%;到 2050 年,氢能将在中国终端能源体系中占比至少达到 10%,氢气需求接近 6,000 万吨,产 业链年产值约 12 万亿元。建立绿色、经济、高效、便捷的氢能供应体系。中国将力争在氢制取,氢储运和氢加注各环节上逐渐突破,通过上 游产业链制氢、储运、加氢各环节的整合降低氢气
4、的终端价格,寻找更绿色经济的氢气来源、采用更高效的氢气制 取方式和更安全的氢气运输方式。长期来看,随着用氢需求的扩大,凸显了大规模绿色制氢的需求性,因此结合可 再生能源的分布式制氢加氢一体站、经济高效的集中式制氢、液氢等多种储运路径并行的方案将会是未来的主要发 展方向。以交通运输领域作为应用市场发展的突破口,逐渐向储能、工业、建筑领域拓展。中国的氢燃料电池商用车将率先 实现产业化应用与运行,氢燃料电池客车、物流车、重卡等车型将在 2030 年前取得与纯电动车型相当的全生命周期 经济性,在市场需求端形成一定的竞争力。氢能的降本提效驱动因素包括制氢成本的降低,相关工艺提升以及政策补贴。根据所处的产
5、业链环节,可以将氢能 产业链划分为由氢制取,氢储运,氢加注组成的上游,由燃料电池系统及电堆组成的中游和以氢燃料电池汽车为代 表的下游。在制氢环节,现阶段制氢以化石燃料制氢为主,电解水制氢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制约电解水制氢渗透率 进一步提升的关键因素是成本因素,随着光伏和风电等可再生能源发电成本的大幅下降,电解系统技术的进步以及 电解槽设备成本的国产化和规模化,电解水制氢的成本有望大幅降低。在储运氢环节,现阶段储运氢普遍采用高压 气态储运,液氢储运在大规模长距离储运中成本优势明显,液氢储运技术的发展将使得液氢储运成本持续下降,大 规模液氢储运有望实现民用化。在加氢环节,目前中国加氢站建设技术趋于成
6、熟,实现了国产化,加氢站发展初期 的政策补贴以及技术进步与规模效应带来的加氢站成本下降是提升加氢站渗透率的关键性驱动因素。在氢燃料电池 整车环节,现阶段氢燃料电池汽车处于起步阶段,以氢燃料电池商用车为主,氢燃料电池乘用车占比不到 0.1%,氢 燃料电池汽车的全生命周期成本总拥有成本(TCO)与纯电动汽车等竞争产品的成本在未来达到平衡是氢燃料电池 汽车在各细分领域市场渗透率提升的重要转折点,政策补贴的发力将在整车市场的发展过程中起到巨大的激励作用。2.制氢:电解水制氢以煤、天然气等化石燃料为原料的传统煤制氢技术路线在制氢过程中会排放大量的 CO2 ,并且制得的氢气中含有的 硫、磷等杂质会对燃料电
7、池系统组件造成腐蚀,因此对提纯技术有着较高的要求。相比之下,电解水制氢纯度等级 高,杂质气体少,易与可再生能源结合,被认为是未来最有发展潜力的绿色氢能供应方式。目前国内电解水制氢主要有碱性电解,质子交换膜(PEM)电解和固体氧化物(SOEC)电解三条技术路线: (1)碱性电解技术:已实现大规模工业应用,国内关键设备主要性能指标接近国际先进水平,设备成本较低,单槽电解制氢产量较大,适用于电网电解制氢。 (2)PEM 电解技术:在技术成熟度、装置规模、使用寿命、经济性等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较大,在国外已有 通过多模块集成实现百兆瓦级 PEM 电解水制氢系统应用的项目案例。PEM 电解技术运行灵活
8、性,反应效率较高, 能够以最低功率保持待机模式,因此与波动性和随机性较大的风电和光伏具有良好的匹配性。 (3)SOEC 电解技术:电耗低于碱性和 PEM 电解技术,但尚未广泛商业化,国内仅在实验室规模上完成验证示范。 由于 SOEC 电解水制氢需要高温环境,其较为适合产生高温、高压蒸汽的光热发电等系统。2050 年电解水制氢达 70%,电解槽系统市场规模破 7000 亿。根据相关研究,中国氢能需求到 2030 年将超过 3500 万吨,到 2050 年将接近 6000 万吨,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将逐步作为中国氢能供应的主体,在氢能供给结构的占 比将在 2040、2050 年分别达到 45%、7
9、0%。中国电解水制氢的生产环节中,电解设备将是千亿级的市场。随着氢 能供需量的提升,制氢系统装机规模将大幅提高,规模经济将有效降低单位投资,设备折旧在成本中的比例降低,因 此可以通过减少设备的满负荷利用小时数以降低平均用电成本,从而降低制氢成本,促进氢燃料电池应用的经济性。 至 2050 年,中国电解槽系统的装机量达到 500GW,预期市场规模将会突破 7000 亿。2.1.降本提效驱动因素:可再生能源发电成本下降和电解槽技术国产化电力成本和和设备成本是电解水制氢的主要成本。电解水制氢的各项成本中,电力成本占比最大,一般为 4080%, 设备成本中电解槽成本占比约 4050%,系统辅机占比约
10、5060%。对比碱性制氢和 PEM 制氢两种已经商业化的制 氢技术,碱性电解制氢成本更低:在两种电解水制氢路线中,电解槽成本分别占制氢系统设备成本的 50%和 60%; 假设年均全负荷运行时间为 7500 小时,使用电价为 0.3 元/kWh,则碱性电解与 PEM 电解的制氢成本分别约为 21.6 元/kg 和 31.7 元/kg,其中电费成本是电解水制氢成本构成的主要部分,占比分别为 86%和 53%。碱性电解与 PEM 电解制氢的成本存在差异的原因有两点:一是商业化发展阶段不同,碱性电解槽基本实现国产化,设备成本为 20003000 元/kW;PEM 电解槽由于关键材料与技术仍需依赖进口,
11、设备成本为 7000-12000 元/kW;二是制氢规模 不同,国内碱性电解槽单槽产能已达到 1000 3 Nm h/ ,国内已有兆瓦级制氢应用;PEM 电解槽单槽制氢规模约 200 3 Nm h/ ,但国内还未有大规模制氢应用的案例,规模化使得碱性电解在设备折旧,土建折旧,运维成本上低于 PEM 电解。电解水制氢的规模在中国仍处于兆瓦级,尚未发挥规模效应。目前电价很难达到 0.3 元/kWh 的价格,即当前电解水 制氢尚未体现经济性。通过可再生能源发电电解水制氢是未来制氢的发展方向,也是实现绿氢的最好途径。目前通 过可再生能源发电电解水制氢主要面临成本高的问题:一方面,光伏、风电等可再生能源
12、发电成本较高;另一方面, 电解槽的能耗和初始投资成本较高,规模较小。随着可再生能源发电成本下降,电解槽能耗和投资成本下降以及碳 税等政策的引导,电解水制氢的经济性将会不断提高。5-10 年内,电解水制氢成本将降至 20 元/kg 以内,具备极高 经济性,推动渗透率显著提升,驱动因素主要来自两方面:(1)光伏、风电等可再生能源发电成本的大幅下降。未来可再生能源将成为一次能源消费中的主体,到 2050 年, 可再生能源在一次能源需求中的占比预计将达到 61%,其中风电和光伏在可再生能源中的合计占比将超过 70%。可再 生能源电价将大幅下降,到 2025 年可降至 0.3 元/kWh,到 2035
13、年可降至 0.2 元/kWh。(2)电解槽设备成本随着技术进步和规模化将在 2030 年前下降 60%-80% ,电解水制氢系统的耗电量和运维成本降 低。电解槽是利用可再生能源生产绿氢的关键设备。其技术路线、性能水平、成本的发展是影响绿氢市场趋势的重 要因素。PEM 电解水和碱性电解水技术目前已商业化推广,未来具备较强的商业价值。目前来看,碱性电解槽成本 较低,经济性较好,市场份额较 PEM 电解槽高一些。不过随着燃料电池技术的不断成熟,质子交换膜国产化的不断 加速突破,长期来看,PEM 电解槽的成本和市场份额将逐渐提高,与碱性电解槽接近持平,并根据各自与可再生能 源电力系统的适配性应用在光伏
14、、风电领域。3.储运氢:液氢储运高压气氢储存是主要储存方式。根据氢的物理特性与储存行为特点,可将储氢方式分为:压缩气态储氢、低温液态 储氢、液氨/甲醇储氢、吸附储氢(氢化物/液体有机氢载体(LOHC) ) 等。压缩气态储氢以其初始投资成本低,匹配当 前氢能产业发展,技术难度低等优势在国内外得到广泛应用。低温液态储氢在国内主要应用于航空领域,民用领域 有待进一步推广。液氨/甲醇储氢和吸附储氢在国内尚处于实验室阶段。中国的氢储存技术尚未完全解决能效性、安 全性等问题,目前普遍采用高压气态储氢方式,存在储氢密度低、压缩能耗高,储氢罐材料成本较高等缺点。液态运氢满足大规模长距离运氢需求。氢的运输按形态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 年氢能 行业 发展 现状 细分 产业 分析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