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负极材料行业市场规模及发展趋势分析.docx





《2022年负极材料行业市场规模及发展趋势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负极材料行业市场规模及发展趋势分析.docx(1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2年负极材料行业市场规模及发展趋势分析1. 2025年近千亿元规模,各企业加强一体化布局1.1. 锂电扩产拉动负极需求,硅基负极处放量前夕人造石墨应用最广泛,硅基负极呈现良好发展前景。负极材料是锂电池的核心材料 之一,成本占比在 5%-15%,主要类型包括天然石墨、人造石墨和硅基负极等,其中人造 石墨是优质石油焦或针状焦和沥青在 2000-3000的高温下煅烧而成,与天然石墨相比, 具有比容量接近、循环寿命高、倍率性能优、纯度高、灰分少、高温性能良好、导热系 数高、热膨胀系数低等特点,因而是中国锂电池主要采用的负极材料,2021 年中国人造 石墨负极材料出货占比 84%,未来占比仍有提升
2、空间。目前石墨基负极的性能发挥基本 趋于极限值,硅基负极具有高储锂容量(理论容量 4200mAh/g)、良好电子通道、不析锂、 储量丰富等优点,在高能量密度需求的电池,尤其在 4680 电池上的发展前景良好。(1) 快充负极:消费&动力的共性需求,石墨负极技术不断迭代锂电池快充技术一般指充电电流大于 1.6C 的充电技术,往往需要锂离子快速脱出并 “游向”负极,这就要求负极材料具有快速的嵌锂能力。然而石墨的层间距较小,在快 速充电模式下由于界面反应阻抗的新增,使得石墨负极相比慢充(1.0C)下更容易达到 析锂电位,锂离子不能正常脱出嵌入,因此材料都需要掺杂或包覆,如掺硅。快充是数 码产品和新能
3、源汽车的共性需求,目前在数码手机上已经广泛采用快充方案;在动力电 池领域,随着汽车续航的逐步提高,充电时间成为愈加重要的因素,快充负极在动力电 池导入将不断加速,LG、宁德时代、比亚迪等均是快充材料的先行使用者。(2) 硅基负极:具备产业化条件,在动力电池和部分车型的配套已实现落地硅基负极包括硅碳负极和氧化亚硅负极,其中硅碳负极具有比容量高、首次充放电 效率更高、工艺更加成熟等优点;氧化亚硅负极的优点在于可逆容量高 (1700-1800mAh/g)、 循环性能和倍率性能更优。目前这两种材料均基本具备产业化条件,部分企业建设产能 突破 1 万吨/年,其中贝特瑞的出货量行业领先,第三代硅碳负极产品
4、比容量已达 1500mAh/g,目前正在建设 4 万吨硅基负极产线;杉杉股份、硅宝科技等公司的相关材料 也已实现小批量供货。由于成本高等因素,目前硅基负极主要与石墨类负极混合使用, 掺混比例在 10%以内。在应用端,松下、三星、宁德时代等电池厂已经部分采用贝特瑞 或杉杉股份等相关产品,在车型方面,硅基负极在特斯拉汽车等部分车型的应用已经落 地,硅基负极有望随配套车型的放量实现较好销量。锂电池开启扩产狂潮,负极材料需求空间广阔。据储能头条不完全统计,2021 年中 国锂电池企业投资扩产项目达 82 个,投资金额累计超 6700 亿元,新增锂电池产能超 1240GWh。根据各家产能规划,国内电池厂
5、的扩产步伐快于日韩企业,其中到 2025 年, 宁德时代、比亚迪、中创新航和蜂巢能源的规划或目标产能均将超过 500GWh,四年 CAGR 在 35%-121%;此外,传统的能源巨头纷纷跨界进入,其中宝丰集团、聚创新能源(宝能 子公司)计划分别投资 692 亿元、360 亿元建设锂电池产能。据中国电池网不完全统计, 截至 2021 年底国内锂电产能规划超过 2.1TWh,负极材料作为锂电核心材料之一,有望 随锂电池实际新增产能的释放而快速放量。到 2025 年,全球负极材料需求量望达 205 万吨,四年 CAGR 为 42%,人造石墨和 硅碳负极放量较快。伴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快速发展和新能源
6、发电配储要求下新型储 能装机需求的爆发,锂电池行业迎来广阔需求,我们预计到 2025 年,全球动力电池、储 能电池的出货量有望达到 1602GWh 和 161GWh,四年 CAGR 为 52%和 52%,消费、小 动力等锂电池主要受益于智能家居设备、可穿戴设备、电动工具等需求拉动,增速相对 平稳。据此估计,到 2025 年全球负极材料需求量有望达 205 万吨,2021-2025 年四年 CAGR为 42%,其中人造石墨维持主流地位,到 2025 年需求量预计达 149 万吨,四年 CAGR 为 39%;硅基负极目前处于混品导入阶段,在 2023 年后放量提速,预计到 2025 年需求量达 3
7、7 万吨,四年 CAGR 为 106%。由于硅基负极价格较高,后续降价空间较大,若仅考虑 人造石墨和天然石墨,按照 2021 年中端石墨均价 4.5 万元/吨计算,预计到 2025 年负极 材料的市场规模为 923 亿元。1.2. 头部企业扩产积极,加速推进一体化布局贝特瑞、璞泰来、杉杉股份位于业内第一梯队。2020 年全球负极材料出货前三分别 为贝特瑞、璞泰来、杉杉股份,占比分别为 14.3%、11.9%、11.7%,属于行业第一梯队。 2021 年贝特瑞在天然石墨领域一家独大,市场份额超过 60%;在人造石墨领域,璞泰来(江 西紫宸)和杉杉股份是双龙头,2021 年在国内的市场份额均超过
8、15%,凯金能源、贝特瑞、 中科电气、尚太科技等紧随其后。产能扩张持续加码,头部八家公司产能规划约 260 万吨。在全球动力电池出货高增 和大规模扩产的背景下,负极材料厂商纷纷宣布产能规划,截至 2022 年 4 月的统计,第 一梯队的贝特瑞、璞泰来、杉杉股份的规划产能最高,分别为 78、35、68 万吨;行业头 部的八家公司合计产能规划已达到 260 万吨(含现有产能),是 2021 年全球出货量的 2.5 倍以上。若考虑其他厂商,鑫椤资讯统计,到 2024 年全球负极产能规划超过 600 万吨, 隆众资讯统计的数字约 644 万吨。短期负极供需紧张,头部厂商竞争优势突出。虽然目前的负极产能
9、规划较大,但可 能存在产能重复统计问题,以及实际落地还受到市场反馈等影响,而且实际的有效产能 很大程度受制于原材料保供能力和石墨化产能配套水平,因此短期内负极供需依然紧张。 我们认为有效产能和实际出货未来将主要集中在头部厂商,原因在于:1) 头部厂商能够 高效稳定地生产中高端产品,而生产低端产品的其他厂商的生存空间逐渐被压缩;2) 头 部厂商的石墨化自供率逐步提升,成本竞争力增强;3) 在产品力和低成本帮助下,头部 厂商的客户壁垒稳固,出货量有保障,并带来对供应链管控能力的提升。受高能耗、长扩产周期、需求拉动等影响,石墨化成本上涨较快。石墨化是指通过 高温热处理,完成材料晶格结构重排及规整化,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 负极 材料 行业 市场规模 发展趋势 分析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