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必修三会考知识点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生物必修三会考知识点总结.docx(1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高中生物必修三会考知识点总结 同学们要如何学好中学生物,提高生物成果?必要的一点是,课本里的学问肯定要记牢,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有关中学生物必修三学问点总结,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中学生物必修三学问点总结:植物的激素调整 一、生长素 1、生长素的发觉(1)达尔文的试验: 试验过程: 单侧光照耀,胚芽鞘弯向光源生长向光性; 切去胚芽鞘尖端,胚芽鞘不生长; 不透光的锡箔小帽套在胚芽鞘尖端,胚芽鞘直立生长; 不透光的锡箔小帽套在胚芽鞘下端,胚芽鞘弯向光源生长 (2)温特的试验: 试验过程:接触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一侧,胚芽鞘向对侧弯曲生长; 未接触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
2、鞘一侧,胚芽鞘不生长 (3)科戈的试验:分别出该促进植物生长的物质,确定是吲哚乙酸,命名为生长素 3个试验结论小结:生长素的合成部位是胚芽鞘的尖端;感光部位是胚芽鞘的尖端;生长素的作用部位是胚芽鞘的尖端以下部位 2、对植物向光性的说明 单侧影响了生长素的分布,使背光一侧的生长素多于向光一侧,从而使背光一侧的细胞伸长快于向光一侧,结果表现为茎弯向光源生长。 3、判定胚芽鞘生长状况的方法 一看有无生长素,没有不长 二看能否向下运输,不能不长 三看是否匀称向下运输 匀称:直立生长 不匀称:弯曲生长(弯向生长素少的一侧) 4、生长素的产生部位:幼嫩的芽、叶、发育中的种子;生长素的运输方向:横向运输:向
3、光侧背光侧;极性运输:形态学上端形态学下端(运输方式为主动运输);生长素的分布部位:各器官均有,集中在生长旺盛的部位如芽、根顶端的分生组织、发育中的种子和果实。 5、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生长素对植物生长调整作用具有两重性,一般,低浓度促进植物生长,高浓度抑制植物生长(浓度的凹凸以各器官的最适生长素浓度为标准)。 同一植株不同器官对生长素浓度的反应不同,敏感性由高到低为:根、芽、茎(见右图) 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促进和抑制作用与生长素的浓度、植物器官的种类、细胞的年龄有关。 顶端优势是顶芽优先生长而侧芽受到抑制的现象。缘由是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使近顶端的侧芽部位生长素浓度较高,从而抑制了该部
4、位侧芽的生长。 6、生长素类似物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促进扦插枝条生根试验; 防止落花落果; 促进果实发育(在未授粉的雌蕊柱头上喷洒生长素类似物,促进子房发育为果实,形成无子番茄); 除草剂(高浓度抑制杂草的生长) 二、其他植物激素 名称主要作用 赤霉素促进细胞伸长、植株增高,促进果实生长 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分裂 脱落酸促进叶和果实的苍老和脱落 乙烯促进果实成熟 联系:植物细胞的分化、器官的发生、发育、成熟和苍老,整个植株的生长等,是多种激素相互协调、共同调整的结果。 中学生物必修三学问点总结:种群和群落 一、种群的特征 1、种群的概念:在肯定时间内占据肯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种群是生物
5、群落的基本单位。 种群密度(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诞生率和死亡率 数量特征年龄结构 性别比例 2、种群的特征迁入率和迁出率 空间特征 3、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样方法:以若干样方(随机取样)平均密度估计总体平均密度的方法。 标记重捕法:在被调查种群的活动范围内,捕获一部分个体,做上标记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依据重捕到的动物中标记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例,来估计种群密度。 二、种群数量的改变 1.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Nt=N0t (1)条件:在食物(养料)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和没有敌害等志向条件下 (2)特点:种群内个体数量连续增长; 2.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
6、(1)条件:有限的环境中,种群密度上升,种内个体间的竞争加剧,捕食者数量增加 (2)特点:种群内个体数量达到环境条件所答应的最大值(K值)时,种群个体数量将不再增加;种群增长率改变,K/2时增速最快,K时为0 (3)应用:大熊猫栖息地遭到破坏后,由于食物削减和活动范围缩小,其K值变小,因此,建立自然爱护区,改善栖息环境,提高K值,是爱护大熊猫的根本措施;对家鼠等有害动物的限制,应降低其K值。 3、探讨种群数量改变的意义:对于有害动物的防治、野生生物资源的爱护和利用,以及濒危动物种群的挽救和复原,都有重要意义。 4、试验:培育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改变 安排的制定和试验方法:培育一个酵母菌种群
7、通过显微镜视察,用“血球计数板”计数7天内10ml培育液中酵母菌的数量计算平均值,画出“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 结果分析:空间、食物等环境条件不能无限满足,酵母菌种群数量呈现“S”型曲线增长 三、群落的结构 1、生物群落的概念:同一时间内聚集在肯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群落是由本区域中全部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种群组成。 2、群落水平上探讨的问题:课本P71 3、群落的物种组成: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分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丰富度: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4、种间关系: 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食物。结果对一方有利一方有害。 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或空间等。结果常表现为相互
8、抑制,有时表现为一方占优势,另一方处于劣势甚至灭亡。 寄生:一种生物(寄生者)借居于另一种生物(寄主)的体内或体表,提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 互利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 5、群落的空间结构 群落结构是由群落中的各个种群在进化过程中通过相互作用形成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1)垂直结构:指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植物分层因群落中的生态因子光的分布不均,由高到低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动物分层主要是因群落的不同层次的食物和微环境不同。 (2)水平结构:指群落中的各个种群在水平状态下的格局或片状分布。影响因素:地形、光照、湿度、人与动物影响等。 4、意义:提高
9、了生物利用环境资源的实力。 四、群落的演替 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1、初生演替: (1)定义: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歼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 (2)过程:地衣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2、次生演替 (1)定义: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 (2)引起次生演替的外界因素: 自然因素:火灾、洪水、病虫害、寒冷 人类活动(主要
10、因素):过度砍伐、放牧、垦荒、开矿;完全被砍伐或火烧后的森林、弃耕后的农田 3、植物的入侵(繁殖体包括种子、果实等的传播)和定居是群落形成的首要条件,也是植物群落演替的主要基础。 中学生物必修三学问点总结: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一、生态系统的结构 1、生态系统的概念: 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2、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 3、生态系统类型: 可分为水域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水域生态系统主要包括海洋生态系统和淡水生态系统。陆地生态系统有冻原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等自然生态系统,以及农业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人工生态系统。
11、4、生态系统的结构 (1)成分: 非生物成分:无机盐、阳光、热能、水、空气等 生产者:自养生物,主要是绿色植物(最基本、最关键的的成分),还有一些化能合成细菌 和光合细菌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 生物成分消费者:主要是各种动物 分解者:主要某腐生细菌和真菌,也包括蚯蚓等腐生动物。它们能分解动植物遗体、粪便等, 最终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 (2)养分结构:食物链、食物网 同一种生物在不同食物链中,可以占有不同的养分级。植物(生产者)总是第一养分级;植食性动物(即一级/初级消费者)为其次养分级;肉食性动物和杂食性动物所处的养分级不是一成不变的,如猫头鹰捕食鼠时,则处于第三养分级;当猫
12、头鹰捕食吃虫的小鸟时,则处于第四养分级。 二、生态系统的能量流淌:定义课本P93 1、过程 2、特点: 单向流淌:生态系统内的能量只能从第一养分级流向其次养分级,再依次流向下一个养分级,不能逆向流淌,也不能循环流淌 逐级递减:能量在沿食物链流淌的过程中,逐级削减,能量在相邻两个养分级间的传递效率是10%-20%;可用能量金字塔表示。 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养分级越多,能量流淌过程中消耗的能量越多。 3、探讨能量流淌的意义: (1)可以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2)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淌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如农田生态
13、系统中,必需清除杂草、防治农作物的病虫害。 三、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1.碳循环 1)碳在无机环境中主要以CO2和碳酸盐形式存在;碳在生物群落的各类生物体中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存在,并通过生物链在生物群落中传递;碳循环的形式是CO2 2)碳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主要途径是光合作用;碳从生物群落进入无机环境的主要途径有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呼吸作用、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化石燃料的燃烧产生CO2 2、过程: 3、能量流淌和物质循环的关系:课本P103 四、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1、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是进行物质循环、能量流淌、信息传递 2、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主要形式: (1)物理信息:光、声、热、电、磁、
14、温度等。如植物的向光性 (2)化学信息:性外激素、告警外激素、尿液等 (3)行为信息:动物求偶时的舞蹈、运动等 3、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开信息的传递;信息还能够调整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4、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一是提高农、畜产品的产量,如短日照处理能使菊花提前开花; 二是对有害动物进行限制,如喷洒人工合成的性外激素类似物干扰害虫交尾的环保型防虫法。 五、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概念: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复原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实力 2、生态系统之所以能维持相对稳定,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整实力
15、。生态系统自我调整能 力的。基础是负反馈。物种数目越多,养分结构越困难,自我调整实力越大。 3、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具有相对性。当受到大规模干扰或外界压力超过该生态系统自身更新 和自我调整实力时,便可能导致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破坏、甚至引发系统崩溃。 4、生物系统的稳定性:包括反抗力稳定性和复原力稳定性 生态系统成分越单纯,结构越简朴反抗力稳定性越低,反之亦然。草原生态系统复原力稳定性较强,草地破坏后能复原。而森林复原很困难。反抗力稳定性强的生态系统它的复原力稳定就弱。 留意:生态系统有自我调整的实力。但有肯定的限度。保持其稳定性,使人与自然协调发展 5、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在草原上适当栽种防护
16、林,可以有效地防止风沙的侵蚀,提高草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如图)。再比如避开对森林过量砍伐,限制污染物的排放,等等,都是爱护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有效措施 一方面要限制对生态系统的干扰程度,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适度,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整实力; 另一方面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物质和能量的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和功能的协调。 6、制作生态瓶时应留意: 中学生物必修三学问点总结:生态环境的爱护 1、人口增长引发环境问题的实质是人类的活动超出了环境的承受实力,对人类自身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造成了破坏。 2、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包括:全球气候改变、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
17、酸雨、土壤荒漠化、海洋污染、生物多样性锐减、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环境污染等 3、生物多样性包括3个层次:遗传多样性(全部生物拥有的全部基因)、物种多样性(指生物圈内全部的动物、植物、微生物)、生态系统多样性。 4、生物多样性爱护的意义: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的基础,对生物进化和维持生物圈的稳态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为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必需爱护生物多样性。 5、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对土地资源的压力(2)对水资源的压力 (3)对能源的压力(4)对森林资源的压力(5)环境污染加剧 6、生物多样性的价值:潜在价值,干脆价值,间接价值 7、爱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课本P126 (1)就地爱护:自然爱护区和国家森林公园是生物多样性就地爱护的场所。 (2)迁地爱护:动物园、植物园、濒危物种爱护中心。 (3)加强宣扬和执法力度。 (4)建立库、种子库,利用生物技术对濒危物种的基因进行爱护等 中学生物必修三会考学问点总结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第16页 共16页第 16 页 共 16 页第 16 页 共 16 页第 16 页 共 16 页第 16 页 共 16 页第 16 页 共 16 页第 16 页 共 16 页第 16 页 共 16 页第 16 页 共 16 页第 16 页 共 16 页第 16 页 共 16 页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