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必修一复习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生物必修一复习教案.docx(2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高中生物必修一复习教案 “说课”是教学改革中涌现出来的新生事物,是进行教学探讨、教学沟通和教学探讨的一种新的教学探讨形式,也是集体备课的进一步发展,一起看看中学生物必修一复习教案!欢迎查阅! 中学生物必修一复习教案1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和作用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淌一节课主要包括生态系统的能量流淌的概念、过程、特点及探讨意义四部分内容,在教材内容的设计上首先由能量流淌的概念引入分析能量流淌的方法:由个体群体系统的分析方法,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的分析方法,旨在培育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进行探讨分析,发觉科学规律的实力。在学生揭示能量流淌规律的基础上,通过桑基鱼塘、草原放牧两个实例分析,使学生切
2、身体验生态学规律与现实生活及生产实践的亲密联系,自觉树立生态学观点,遵循生态学规律,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而努力。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淌是生态系统功能的一个重要体现,在整个中学生物学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以生物的新陈代谢、生态系统的养分结构等学问为基础,同时又是学生巩固生态系统结构,理解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以及生态系统等学问的基础,它在中学生物学习中是重点和难点。 (二)课程标准内容 分析生态系统中能量流淌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 (三)考纲要求 生态系统中能量流淌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 (四)教学目标 为落实课程标准内容,结合本节教材内容设计及中学二年级学生学习基础和学习心理水平,
3、确定本节课教学目标如下: 学问目标: 1.结合详细实例分析生态系统能量流淌的过程及特点 2.在运用能量流淌规律进行实例分析的基础上,归纳并概述探讨能量流淌的实践意义。 实力目标: 1.能从整体水平对生态系统进行定性和定量的系统分析,培育学生分析综合和推理推断的思维实力。 2.应用能量流淌的规律进行详细问题的分析和说明,并能提出解决问题的可行性措施。 情感看法与价值观 1.关注农业的发展和生态农业的建设,注意生态学观点的培育。 2.认同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学观点,养成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和科学看法。 (五)重难点及其突破 1.重点 生态系统能量流淌的过程和特点 (1)能量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动力,也是生态
4、系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物圈中每一完整的生态系统都是一个能量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系统,这是生态系统功能的一个重要体现。 (2)指导学生分析生态系统能量流淌过程和特点的过程,也是培育学生分析综合、推理的思维实力以及学习用精确语言表达自己观点的实力的过程。 (3)探讨能量流淌的过程和特点,一方面可以巩固前面学习的食物链、食物网的学问,另一方面也为探讨生态系统的目的更好地服务于人类自身(调整能量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打好基础,教化学生树立生态学观点,自觉坚持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原理。 基于对学生学问、实力、情感看法价值观的培育和现实生活的须要,确定了以上教学的重点。 2.难点及其突破策略 难点
5、:生态系统能量流淌的过程和特点 难在能量流淌比较抽象和学生缺少揭示规律的方法。针对这一难点主要实行了以下突破措施: 1.采纳由局部到整体,由个别到一般,先定性再定量的分析方法,逐步引导学生理解能量流淌过程,归纳能量流淌的特点。 在分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淌过程时,先由一个个体的能量输入、储存、转化和散失途径分析,逐步种群、第一养分级、其次养分级,最终归纳诞生态系统的能量流淌过程。在能量流淌的特点的教学中,先由生态系统能量流淌过程的定性分析作出推想,然后以赛达泊格湖能量为例定量分析,最终得出能量流淌的单向流淌,逐级递减的特点。 2.设计合理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小组的合作进行推理探究,发挥学生自
6、主学习的主动性,同时师生互动,共同探究规律。 在学生完成能量流淌概念学习之后,老师提出问题:一个个体的能量如何输入储存和散失?一个种群呢?引导学生进行教材的学习和思索;接着提出能量在生态系统中是如何流淌的?引导学生学习教材,小组探究:第一养分级的能量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其次养分级呢?在小组探究的基础上师生合作归纳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淌过程。然后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究归纳:生态系统的能量来源是什么?如何输入?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能量在各个养分级的来源和去路?能量流淌的起点和渠道?通过探究和师生互动精确驾驭生态系统的能量流淌过程? 在解决生态系统能量流淌过程的基础上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定量分析赛达泊格
7、湖能量流淌。老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你能总结出什么规律?”通过小组合作,最终归纳出能能量流淌的规律。 3.重视联系实际,巩固规律,激发学习爱好。 在学生归纳规律的基础上提出“为什么一山不容二虎?”“食物链长度一般只有4-5级?”“鲁宾逊荒岛生存策略”等实例分析,既巩固了学问,又使学生在分析实例的同时,体验了生活实际中的科学规律,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发觉规律、运用规律、揭示事物本质的科学探究_,提升了学生分析问题的实力。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授课对象为高二年级学生,从学生的认知水平来看,已经有很强的自主学习实力,而且通过高一年级的学习已经养成合作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且学生已具有肯定的分析问题、逻辑推
8、理实力;从学生的学问水平来看,学生通过初、中学学习已逐步建立了能量,能量传递,能量守恒等一些基本概念;在生物学学习中,已学习了储存能量的物质、光合作用、细胞呼吸等内容,这些都是理解本节内容的基础。 三、教学策略 以“自主、探究、合作”作为学习的基本形式,充分利用教材、媒体等资料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分析问题、加工信息、推理推断、合作探究、归纳总结。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思索、合作、探究、归纳,老师启发引导、归纳、拓展延长,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落实课堂教学目标。在乐学氛围中提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力。充分发挥多媒体在教学中的直观性,条理性、动态性、高效性等优点,设计多媒体课件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和分
9、析。 四、学法指导 本节课的教学重在培育学生由现象发觉规律、驾驭规律,并运用规律分析实际问题的实力,如何去分析问题、揭示问题,方法很重要。本节内容教学中老师重在指导学生驾驭由个别一般,由局部系统的分析问题的方法以及探讨规律常用的定量分析、定性分析的方法,同时老师要重视指导学生联系生产、生活实际,进行规律的理解和应用,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提升学生自主学习实力是重要途径之一。 五、教学过程 (一)教学流程 1.问题探讨、设疑激趣 2.理解概念、问题引导,学生由个体种群养分级生态系统逐步进行能量流淌分析。 3.小组探讨沟通,师生共同归纲总结生态系统能量流淌的过程。 4.定量分析赛达泊格湖能量流淌,小组合
10、作沟通,师生共同归纳能量流淌特点并探究其表示形式。 5.实例分析,运用能量流淌的规律。 6.小组探讨实例、归纳探讨能量流淌的实践意义。 7.课堂小结 (二)本节课教学的设计思路 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在教学中老师通过导诱,使学生乐学、会学、学有所获是本节课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关键。 本节课一起先通过问题探讨,使学生置身其中;与生存挑战相联系,激发学生求知_。自觉主动投入本节课的学习。 接着通过老师问题引导,指导学生进行能量流淌的分析,在学生学习活动中,学会由个体群体系统的分析方法。然后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小组沟通探究,师生共同总结出能量流淌的过程,在此基础上做出定性推想:能量
11、有逐级递减的趋势。 老师进一步提出这一推想的精确性有待验证,进而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_。老师因势利导转入定量分析赛达泊格湖的能量流淌,通过定量分析和小组的沟通探究归纳出能量流淌的规律。 学生沉醉在发觉规律的欢乐中,老师趁热打铁引入实例分析,使学生在分析实例中体验规律应用的欢乐进而加深对规律的理解,在此基础上老师通过引导学生比较农田生态系统与桑基鱼塘,以及小组变流如何更好的进行草原放牧,尝试将所学学问运用于新情景中,解决实际问题、理解探讨能量流淌的实践意义。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突出学生由现象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发觉规律的教学思路,简单激发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学习主动性。 在教学中的几个留意点 1.留意
12、区分摄入量和同化量 2.在讲能量金字塔时要避开学生在理解不透或学问巩固不牢时,引入其他的金字塔造成干扰,暂不拓展其他生物金字塔。 3.区分提高能量利用率与提高能量传递效率不同。 六、板书设计 为突出重点,帮助学生构建完善学问体系。板书设计如下: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淌 一、能量流淌的概念三、能量流淌的特点 输入传递、转化、散失1.特点 二、能量流淌的过程单向流淌 1.来源逐级递减 2.起点2.表现形式 3.渠道能量金字塔 4.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四、探讨能量流淌的意义 5.各个养分级能量来源1.效利用 6.各个养分级能量的去路2.持续高效流向对人有益的部分 7.能量转化过程 七、习题设计 1.课堂
13、巩固练习 旨在巩固本节课的重点,区分易混点 2.课后探究 设计课后探究的目的,在于进一步调动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进行科学探讨的积及性;同时通过开放性试题,拓宽学生思维。 中学生物必修一复习教案2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生物必修1第4章第2节,主要内容包括科学家对细胞膜结构的探究历程,以及生物膜的流淌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第四章共有3节内容,第一节主要说明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为什么具有选择透过性?功能与结构相适应,于是进入其次节内容膜结构的探究。而其次节内容又是第三节内容“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的学习基础。因此本节课在第四章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科学史的渗透,认同科学探讨是一个不断探究、不断完善的漫长过程
14、。 二、说学情 本课所面对的学生为高一年级的学生,通过前面章节的学习,对“化合物”、“细胞膜”、“生物膜系统”等内容已经有了肯定相识,在这一前提下学习本课内容可以做到深化浅出,层层深化。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相关的生物学科的学问,初步驾驭生物学科学习的方法,认同生物结构确定功能的生物学观点。 基于以上分析,结合新课程标准对于教学目标多元化的要求,我将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 【学问目标】 1.阐述科学发觉的一般规律。 2.简述生物膜流淌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实力目标】 1.培育分析、质疑、探究、合作沟通的实力。 2.增加动手操作实力,提升科学探究实力。 【情感看法与价值观目标】 1.认同
15、科学探讨是一个不断探究,不断完善的漫长过程。 2.树立生物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生物膜流淌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难点】 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中渗透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五、说教学方法 1.教法 通过讲授、探讨、问答等多种教学手段,建立诱导探究的课堂模式,使发觉过程中的几个的试验变成一种探究式的试验,引导学生体验科学家发觉真理、探究真理的全过程,进而更好的驾驭其中的科学方法,理解科学内容。 2.学法 在本课学习中,学生利用课本和课件供应的资源进行思索,在此基础上,综合了探究性学习、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学习等方法完成模型的构建。 接下来,我重点讲解我的
16、教学过程。 六、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首先是利用生活示例导入,多媒体展示:小龙虾横纹肌溶解症肌红蛋白肌红蛋白尿。随后提出问题,有没有留意到自己尿液的颜色和患者尿液颜色的区分,为什么有这样的区分?随后补充,正常人的细胞膜没有破坏,具有选择透过性,引导学生生物膜具有选择透过性的功能与生物膜的成分和结构有关,从而引入本节的内容生物膜的流淌镶嵌模型。 食源性横纹肌溶解症是生活中常见的示例,能够引起学生的留意,使其产生剧烈的求知欲。回顾旧知,引入新知,目的是学生联系已有学问和生活阅历,激发学生学习爱好,顺当引入新课,并且渗透健康饮食习惯。 环节二:新课教学 (一)科学家对细胞膜结构的探究历程 对
17、这一学问点的教授,我准备采纳:老师供应资料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做出假设(构建模型)老师供应试验验证,通过这种思路,可以将课本中的结论转变为学生主动探究的一个验证明验,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1.组成细胞膜成分的探究(多媒体课件展示试验一和试验二) 激励学生视察试验现象,按部就班、层层诱导。并顺势引导学生提出何种假设?又如何来证明你的假说?学生依据试验一、二,能够得出组成细胞膜的成分主要是脂质(磷脂)和蛋白质。通过引导学生自己依据试验现象提出假说,引出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熬炼学生视察、分析、总结的实力。随后称热打铁,接着提出问题,脂质和蛋白质又是如何组成细胞膜呢? 2.磷脂分子的排布形式(多媒
18、体课件展示磷脂分子资料和试验三) 多媒体课件展示介绍磷脂的性质和细胞生存的条件,要求学生自主进行小组探讨磷脂分子在空气水界面以及假设组织细胞膜中磷脂的分布状况,并派代表在黑板上演示。老师评价,给出看法。最终得出细胞膜是一种磷脂双分子层结构,其中磷脂分子的亲水性头部朝向两侧,疏水性的尾部相对朝向内侧,只有这种结构才可能稳定于细胞内外均为水的环境中。通过小组探讨的方式,培育了团结协作的实力和动手实力。 3.蛋白质分子的排布(多媒体展示资料4和冰冻蚀刻显微技术) 通过角色扮演的方法,引导学生依据试验现象,假如把自己当作科学家,会得到怎么样的假设?同时表述模型。学生依据扫描电镜技术和冰冻蚀刻技术的试验
19、结果,描述细胞膜结构中的蛋白颗粒的存在状态。培育学生相识到技术进步对科学发展的重要性。 4.细胞膜是静止的吗?(多媒体展示变形虫视频和试验五) 视频展示变形虫运动,动画展示荧光标记技术,启发诱导,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依据试验现象归纳相应结论,并设计新的验证性试验证明细胞膜具有流淌性。通过视频和动画的协助,增加学生对微观学问的感性相识,培育质疑、创新、探究的科学观点。强化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认同技术进步对科学发展的重要性。 (二)生物膜流淌镶嵌模型的主要内容(多媒体展示模型) 多媒体展示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的细胞膜流淌镶嵌模型,引导学生结合之前的试验探究上进行回顾,用自己的话说出基本要点
20、。老师订正、展示完整内容并进行具体讲解并补充糖蛋白等相关学问。 让学生进行回顾,增加口语表达和概括归纳的实力,并检验教学效果。 环节三:总结提升 引导学生思索:总结学问、形成概念图。为巩固学生所学内容,老师布置课外思索题,之前所学习的学问中,哪些体现了细胞膜的流淌性这一结构特点?哪些又体现了选择透过性这一功能特点? 通过学生总结学问,形成概念图,有助于对学问的汲取和理解,能够形成完整的学问网络。课后以思索题的形式,既能消化学问,应用新知,又能激起学习生物的爱好。 中学生物必修一复习教案3 第一节一、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B) 板 书 教学过程 (二)细胞膜的主要生理功能 1.物质出入细胞膜的几种
21、方式: (1)自由扩散: 特点:从高浓度一侧运输到低浓度一侧;不消耗能量。例如:O2、CO2、甘油、乙醇、苯等。 (2)主动运输: 特点:从低浓度一侧运输到高浓度一侧;须要载体;须要消耗能量。 意义:(略) 2.细胞膜的生理特点:选择透过性 (其次课时) 引言: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细胞膜的结构,细胞膜的结构是与它的功能亲密相关的,那么,细胞膜有哪些重要功能呢? 讲解并描述:科学家经探讨发觉,细胞膜有多种生理功能。比如说,物质交换、细胞识别、分泌、排泄、免疫,等等。其中,与四周环境进行物质交换是细胞膜的重要生理功能。 活细胞不停地进行新陈代谢活动,就必需不断地与四周环境进行物质交换,而物质交换必需通
22、过细胞的“门户”细胞膜来完成。离子和小分子物质是通过自由扩散和主动运输等方式进入细胞的,而大分子和颗粒性物质主要是通过内吞作用进入细胞的。首先,我们学习一种比较简洁的运输方式。 (老师展示事先制作好的自由扩散活动图板,比照活动图板作简要说明:图中黄色表示细胞膜,红色球状物表示某物质。红色球状物多的部分为膜外,少的部分为膜内。接着老师演示红色球状物不断由膜外通过膜进入到膜内的状况。) 提问:假如红色球状物的多少代表某种物质浓度大小的话,那么,这物质进入细胞是由浓度高的一侧向浓度低的一侧运输,还是由浓度低的一侧向浓度高的一侧运输? (回答:略。) 讲解并描述:对了,是从浓度高的一侧向浓度低的一侧运
23、输,而且在运输过程中,不须要消耗细胞内新陈代谢所释放的能量。上边这种运输方式叫做自由扩散。自由扩散相对于主动运输来说,又叫做被动运输。符合这种方式运输的物质仅限于小分子物质。 另外,还有一些物质在进入细胞时,不同于自由扩散方式,例如:轮藻细胞中的K+浓度比它所生存的环境中K+ 多63倍,海带细胞中的I- 比海水高出40倍,人的红细胞中的K+比血浆高30偌,而红细胞中的Na+ 浓度却是血浆中Na+ 的浓度的1/6。由此可见,以上细胞具有不断积累K+、I-的实力和运出Na+的实力,以致不使膜内外的Na+、K+、I-达到平衡。上述这些物质是怎样进行运输的呢?(老师展示事先制作好的主动运输活动图板,在
24、做简要说明后演示物质由膜外进入到膜内的过程,同时启发学生进行视察和思索。) 提问:上述这种运输方式具有哪些特点? (回答:略。) 讲解并描述:当物质通过细胞膜由低浓度一侧向高浓度一侧移动时,就像物体沿斜坡上移一样,必需由外部供应能量,在对上述Na+、K+、I-等物质的运输中,所须要的能量是由细胞来供应的。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可以总结出主动运输主要有以下两个特点:是从浓度低的一侧运输到浓度高的一侧;须要消耗细胞内新陈代谢所释放的能量。 提问:物质的主动运输方式在生物学上有什么意义呢? (请同学们阅读课文并探讨,最终请一位同学回答,略。) 讲解并描述:由物质通过细胞膜的两种运输方式可以看出,细胞膜
25、可以让O2、CO2、水分子等小分子自由通过,细胞要选择汲取的离子或小分子也可以通过,而另一些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则不能通过。这一现象说明细胞膜在生理功能上有什么特点呢? 回答:具有选择性 讲解并描述:对,细胞膜是一种选择透过性膜。关于细胞的内吞作用和外排作用,请同学们阅读课本中小字部分。 小结:今日我们学习了细胞膜的生理功能,了解到细胞结构与它的生理作用是相统一的,尤其是物质出入细胞膜时具有选择透过性的特点,对于细胞完成正常生命活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下面,请同学们依据今日所学的内容,填写下表。 出入细胞物质举例 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 细胞膜内外物质浓度高、低 是否需载体蛋白质 是否消耗细胞内的能量 甘油 进入红细胞的K+ 中学生物必修一复习教案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第21页 共21页第 21 页 共 21 页第 21 页 共 21 页第 21 页 共 21 页第 21 页 共 21 页第 21 页 共 21 页第 21 页 共 21 页第 21 页 共 21 页第 21 页 共 21 页第 21 页 共 21 页第 21 页 共 21 页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