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行业专题研究:小核酸药物_剑指慢性病广阔市场.docx
《医药行业专题研究:小核酸药物_剑指慢性病广阔市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药行业专题研究:小核酸药物_剑指慢性病广阔市场.docx(2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医药行业专题研究:小核酸药物_剑指慢性病广阔市场01 GalNAc技术推动小核酸大举进军慢病领域GalNAc偶联修饰是当前最常用的小核酸药物递送系统GalNAc(N-乙酰化的半乳糖胺)偶联修饰是当前最常用的小核酸药物递送系统,最近上市的三款siRNA药物均采用GalNAc修饰,通过将 GalNAc以三价态的方式共价偶联至核酸3末端构成。GalNAc是去唾液酸糖蛋白受体(ASGPR)配体,能以nM级高亲和性结合ASGPR, 随后受体在网格蛋白介导的内吞作用下将GalNAc及核酸摄取进入细胞。 GalNAc偶联修饰的优势在于偶联的核酸分子量较小,可以通过皮下注射的方式达到较好的药物分布效果,并且作
2、用时效长达数月。此外 由于高效靶向肝脏,所需药物剂量小,副作用小。但由于ASGPR仅在肝实质细胞特异性高表达,存在组织局限性。肝癌细胞分化程度高, 受体表达降低,也难以用于肝癌治疗。GalNAc-siRNA能够长时间发挥抑制作用据Alnylam公司相关研究显示,GalNAc-siRNA偶联化合物经皮下注射后能够迅速通过循环系统进入肝脏,血浆中浓度迅速降低。进入肝脏 后,经ASGPR介导快速被肝脏细胞内吞,并在溶酶体中积聚,缓慢释放,持久不断地装载到RISC上,从而实现长效的抑制作用。药物依从性是影响慢性病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慢性病患者需长期服药,药物依从性低。据统计,每100片开出处方的药物
3、中仅有25-30片能够被正确服用。 一项研究通过分析大型健康保险公司数据库探究药物依从性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该数据库适用于因心肌梗死或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而住 院的患者。根据使用他汀类药物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覆盖的天数占比,将患者分层为完全依从(80%),部分依从(40%至79%) 或不依从(40%)。结果显示全因死亡、心肌梗死、卒中或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手术的发生比例与药物依从性密切相关。以ATTR小核酸药物为例,技术发展提升安全性及作用长效性当前上市的ATTR小核酸药物包括针对多发神经病的siRNA药物Onpattro和ASO药物Tegsedi。其中siRNA药物Onpattro通过LNP包
4、裹,增 强了递送效率和安全性;Tegsedi是经过化学修饰的ASO,并未采用递送系统。由于ASO药物Tegsedi存在较严重的安全性问题,2019年 和2020年销售额分别为0.42亿、0.7亿美元(Tegsedi+Waylivra合计),远低于Onpattro的1.66亿、3.06亿美元。 已获批上市的两种针对ATTR多发性神经痛的药物研发较早,采用了初期的修饰和递送技术,采用新的GalNAc修饰递送的升级版药物 Vutrisiran和Eplontersen均处于研发中,在临床试验中表现出了良好的安全性和长效作用特点。对比patisiran和vutrisiran对血浆中TTR水平的降低效果,
5、可以看出经GalNAc偶联修饰以及优化后ESC+化学修饰的vutrisiran在每三个月给 药一次的频率下能达到优于每三周给药一次patisiran的抑制效果。 药代动力学模型预测,每6个月给药一次50mg vutrisiran或每3个月给药一次25mg vutrisiran可能均能达到类似于每3周给药一次30mg patisiran降低血浆TTR效果。Alnylam正在临床III期试验HELIOS A中进行每半年用药一次50mg vutrisiran治疗ATTR-PN的探索。02 半年一次降脂siRNA获批,靶向心血管代谢通路产品研发火热心血管疾病是全球范围内首要死因心血管疾病(cardio
6、vascular diseases,CVD)是严重威胁人类,特别是中老年人健康的常见病。据世卫组织估计,2019年有1790万人 死于心血管疾病,占全球所有死亡人数的32%。全球前十大死因中前两名为缺血性心脏病和卒中,均为心血管疾病。 据国家心血管病中心统计,中国心血管疾病患者人数约3.3亿,因心血管疾病导致的死亡占城乡居民总死亡原因首位,农村为46.66%, 城市为43.81%,远高于肿瘤。他汀药物降低LDL-C疗效有限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是心血管系统疾病中最常见的疾病,而血脂异常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升高 是导致ASCVD发生/发展的关键因素,研究表明
7、降低LDL-C水平能够有效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 当前常用他汀类药物控制LDL-C水平,预防动脉粥样硬化心血管疾病,但60%以上的患者疗效有限,7%患者不耐受。此外,他汀类药物 存在“6%效应”,即高剂量的他汀仅比中等剂量的他汀降低6%水平的胆固醇,然而不良反应风险却成倍增加。 从美国ASCVD情况来看,经他汀药物治疗后,仅20%的患者达到了LDL-C控制的目标,存在较大的临床未满足需求。PCSK9是调控LDL-C水平的新靶点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溶菌素9型PCSK9(Proprotein convertase subtilisin/kexin type 9)是参与调控LDL-C的重要靶点之一。血液经
8、过肝脏 时,肝细胞表面的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ow density lipoprotein receptor,LDLR)能够结合LDL,并内吞进入溶酶体降解。随后LDLR会 循坏返回细胞表面继续结合新的LDL-C,进一步降低血浆中LDL-C的水平。PCSK9能够高亲和性结合LDLR,导致LDLR内吞后降解,降 低细胞表面LDLR水平从而造成患者体内LDL-C蓄积,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的患者体内PCSK9存在功能获得性突 变。因此,降低PCSK9的表达水平能够恢复LDLR运载LDL-C的能力,降低LDL-C水平。PCSK9单抗依从性较差,销售爬坡较慢当前已有Alirocumab和
9、Evolocumab两种靶向PCSK9的全人源化单抗于2015年获FDA批准上市,能够结合血浆中游离的PCSK9并促进其 降解。临床试验结果显示,这两种单抗能够降低LDL-C水平约50-60%,并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 由于PCSK9单抗需每两周皮下注射一次,用药频率仍较高。年用药费用价格约为5700美金,相比他汀类药物昂贵,患者依从性较差。 两款单抗销售额均增长缓慢,市场表现不佳。03 小核酸药物高效降低HBsAg,联合用药有望实现乙肝功能性治愈慢性乙肝在全球感染人数众多,与肝癌风险提升密切相关乙肝(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B)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一种传染病。全球乙肝病毒携带者约2
10、.96亿人(WHO),国内乙肝 携带者约8000万左右。 乙肝早期多数无症状,随着疾病进展会逐渐出现肝炎、肝纤维化乃至肝癌。乙肝病毒凭借cccDNA持续产生病毒蛋白HBV通过低亲和力受体(如硫酸乙酰肝素、蛋白 多糖等),黏附到肝细胞表面,再通过大包膜蛋 白的preS1区与病毒受体结合,介导细胞对病毒 的内吞作用,病毒基因组rcDNA被释放入细胞 核。 在细胞核内,rcDNA可能通过细胞的DNA复制机 制转化成共价闭合环状DNA(cccDNA)。 cccDNA有高度的稳定性,在细胞核内可以维持 数月至数年,是抗病毒治疗结束后病毒反弹的根 本原因,因此清除cccDNA对根治乙型肝炎具有 决定性意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医药行业 专题研究 核酸 药物 慢性病 广阔 市场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