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红烛》《峨日朵雪峰之侧》《致云雀》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docx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红烛》《峨日朵雪峰之侧》《致云雀》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红烛》《峨日朵雪峰之侧》《致云雀》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docx(1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1.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素养目标1.了解五四新文化运动、白话文运动、新诗发展史等一些现代文学史方面的知识,了解郭沫若在新诗史上的地位和贡献。2.反复诵读,感受诗人对大自然表现出的强烈情感,并联系“五四”特定的时代背景,理解这首诗反复歌咏“力”所表现的深刻内涵。3.品味诗歌句式自由、节奏鲜明的特点,感受诗歌雄浑奔放的浪漫主义风格。作者简介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现代文学家、历史学家、诗人。1919 年,五四运动爆发,他在日本发起组织救国团体夏社,投身于新文化运动,写出了凤凰涅槃地球,我的母亲炉中煤等诗篇。1921 年,出版第一本新诗集女神,书中洋溢着强烈的浪漫主义气
2、息。女神是中国新诗的奠基之作,郭沫若也因而成为中国新诗的重要奠基人之一。同年,又与成仿吾、郁达夫等人一同创立创造社,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旗手。 主要作品有诗歌天狗凤凰涅槃太阳礼赞炉中煤静夜天上的街市等,戏剧屈原虎符棠棣之花王昭君孔雀胆蔡文姬。题目解说这首诗是女神中最有代表性的一首体现浪漫豪放风格的抒情短诗。“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表面意思是“站在地球的边上吹响号角”,实则赞美摧毁旧世界、创造新生活的雄强之“力”。写作背景这首诗原载于 1920 年 1 月 5 日上海时事新报学灯,收入女神第二辑。此诗以澎湃的激情歌颂了大自然的伟力,强烈体现了诗人破坏旧世界、开创新世界的勇猛革命精神。郭沫若在创作这首诗
3、时,正受到五四爱国运动及美国诗人惠特曼的影响,进入诗歌创作的爆发期。郭沫若说:“个人的郁积,民族的郁积,在这时找出了喷火口,也找出了喷火的方式,我在那时差不多是狂了。”(序我的诗)1919 年 9、10 月间郭沫若从日本回国,当轮船行驶在日本横滨海面时,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他胸中激情奔涌写下了这首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课文探究1.这两行诗中的意象有何特点?展现了怎样的景象?有何作用?【分析】 意象宏大。“无数的白云”和“北冰洋”,描绘出大自然雄伟壮丽的图景。 北冰洋上空是“怒涌”的“白云”,是壮丽的“晴景”,云海与大洋相呼应,营造出壮阔、恢宏的意境。2.第三、四行诗运用了什么手法?在结构上有何作
4、用?【分析】运用浪漫的想象,把太平洋想象成一个力大无穷的勇士,要把地球推倒。至此,诗人眼观大洋,耳听洪涛,把相距遥远的北冰洋和太平洋联结起来,创造出更加阔大的意境。 这两行诗抒写了对眼前景观强烈的主观感受,是由景入情的巧妙过渡。3.如何理解“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这句?【分析】“太平洋”是这句诗的意象,“无限”形容太平洋之大,面积达,力量大,要把地球推倒。广袤无边的太平洋,他要提起全身的力量来把地球推倒。与下文的“力哟”相呼应。诗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4. “啊啊!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哟!” 有什么表达效果?【分析】句首抒情,诗歌的主体形象是“巨人之力”,
5、用三个“不断”,形容巨人力量之大,无坚不摧,新思想、新文化、新事物正以排山倒海之力摧枯拉朽,摧毁着旧思想、旧文化、旧事物。5.最后一行诗从哪些方面歌颂了“力”?如何理解诗人对“力”的歌颂?最后三行诗在句式和节奏上与前文有何不同?【分析】 最后一行诗从“力”的形态、 “力”的声响、 “力”的韵律三个方面歌颂“力”,这是对云海、大洋、洪涛等意象构成的壮丽图景的高度概括。 诗人对“力”的歌颂,实际上是对“五四”时代“狂飙突进”精神的讴歌。 前文描写景物和感受,采用长句,节奏相对舒缓;后文由歌颂“力”转为抒情,采用短句,并运用排比句来增强节奏感和自由奔放的情感,凸显了诗人对力的讴歌与赞美。6.试用自己
6、的语言描绘诗歌画面。【分析】 最后一行诗从“力”的形态、 “力”的声响、 “力”的韵律三个方面歌颂“力”,这是对云海、大洋、洪涛等意象构成的壮丽图景的高度概括。 诗人对“力”的歌颂,实际上是对“五四”时代“狂飙突进”精神的讴歌。 前文描写景物和感受,采用长句,节奏相对舒缓;后文由歌颂“力”转为抒情,采用短句,并运用排比句来增强节奏感和自由奔放的情感,凸显了诗人对力的讴歌与赞美。结构图解主题归纳 这首诗充满激情地赞美大自然,展现了大自然宏伟壮丽的图景。诗人对大自然表现出来的强烈的情感,是对“五四”时代“狂飙突进”精神的讴歌。诗中出现的云的怒涌、海的洪涛,诗中反复歌咏的“力”就是“五四”时代精神的
7、象征。深入探究1.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的主体形象是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个巨人的形象。他站在地球边上,站在“全方位”俯瞰地球的立足点上,吹响一声声响彻寰宇的号角。他的号角声在欢呼怒涌的白云、壮丽的北冰洋的晴景,欢呼要把地球推倒的太平洋,欢呼来自各个方向的滚滚洪涛。排山倒海般的洪涛既具有巨大的破坏力,又蕴藏着同样巨大的创造力,那就看人们能否掌握它、驾驭它。看吧,滚滚而来的洪涛正在不断地努力向前,描绘着“力的绘画”,表演着“力的舞蹈”,演奏着“力的音乐”,抒写着“力的诗歌”,激荡着“力的律吕”。诗歌表达了诗人渴望摧毁旧世界、创造新生活的热情和决心,也是对劳动和工农
8、大众的颂扬。2.诗人为什么要把诗歌的题目命名为“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有何新意?通观全诗,诗人把自己想象成一个站在地球边上目光遍及广阔天地,并发出了激情的呼唤的巨人。诗人紧扣“立在地球边上”这一着眼点,借助极目远望的开阔眼界,把地球北极的北冰洋和居于地球腹地的太平洋联结起来,把北冰洋晴空中无数怒涌的白云和太平洋浩瀚的洪涛两个宏大画面组接起来,于是,自然物的形象便以超乎人们常见的面积之大、数量之多和超乎人们常见之力,显示出它们的宏伟、壮观和伟力。更重要的是,通过对自然的抒写,可以看到抒情主人公的高大形象,窥视到他充实的内心,感受到他如沸的激情,而抒情形象所显示的这种独特感情、心理,正反映了被五四时
9、代怒潮唤醒的革命知识青年的共同特征。3.诗歌的结尾为什么要唱出“力”的赞歌?这与前文有何联系?以天狗为例,谈谈郭沫若对“力”的歌颂。(1)诗歌结尾由对力的歌颂到讴歌“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这种抒写仍然没有离开诗人眼前太平洋“滚滚的洪涛”的具体景物。“力的绘画,力的舞蹈”是洪涛的形态, “力的音乐,力的诗歌”是洪涛的声响,而“力的律吕”则是洪涛的韵律。总之,这是对“力”的美化,赋予“力”以人们常见的艺术美的形象;同时又是对“力”的艺术的歌颂,对充溢着力的崇高美的歌颂,对五四精神的歌颂。(2)郭沫若的诗歌,无论是从表现反抗破坏和自由创造的内容上看,还是从独特的想象和激
10、情,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浪漫主义手法上看,都是这种“力”的艺术的大胆实践。例如天狗:“我是一条天狗呀!”不仅“把月来吞了”“把日来吞了”,而且“把一切的星球来吞了”“把全宇宙来吞了”。诗人在“天狗”的形象中充分表现了个性解放的狂热力量。4.试从情感抒发和构思两个方面,对本诗进行赏析。情感抒发:这首诗一方面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真实反映,展示了大自然雄伟和壮丽的景色;另一方面,诗人以自己的全部生命进行艺术创造,自然形象中便浸染着、渗透着诗人的主观感受,自然现象与诗人主体血肉交融,成了有生命有感情的活的存在。构思:诗人设想自己站在地球“边上”全方位俯瞰地球,放声呼唤,纵情高歌,想象着那欢呼怒涌的白云、壮丽的
11、北冰洋和狂暴的太平洋,意在赞美摧毁旧世界、创造新生活的雄强之力,体现了“五四”所焕发的自由宏阔、雄奇奔放的气概。2-2.红烛素养目标1. 了解诗人的生平、思想及有关新格律诗的“三美”主张。2. 结合时代背景,理解诗人如何借助与红烛的“对话”表达青春的困惑与希望,以及对理想的坚毅追求,进而理解“红烛”的象征意义。3. 品味诗歌注重幻想和主观情绪的渲染的表现手法及叹词的回环使用、诗句长短错落形成的节奏美。作者简介闻一多(1899 1946),原名闻家骅,字友三。生于湖北 浠 水。 现 代 爱 国 诗 人、学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他家学渊源,自幼喜爱古典诗词和美术。1912 年,他以鄂籍复试第一名的成
12、绩考入清华。五四运动爆发时,他手抄岳飞的满江红激励清华师生,并与同学发表街头演说,宣传爱国思想,并开始发表新诗。曾留学美国。先后在武汉大学、青岛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大任教。1946 年 7 月 15 日在悼念李公朴先生的大会上,他愤怒斥责国民党反动派暗杀李公朴的罪行,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讲演,当日下午,他遭到国民党特务的暗杀。闻一多早年参加新月社。其诗歌颂自然,歌颂青春,感情热烈,形式整齐,突出地抒发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诗论以提倡“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新诗格律化理论为代表;散文抨击社会时弊,批判传统文化。主要作品: 红烛死水七子之歌等。题目解说红烛是与诗集同名的诗篇,是诗集红
13、烛的序诗。“红”是赤诚的象征,红烛在诗人眼里,是理想人格的化身。在这首诗中,红烛就是诗人,诗人就是红烛。诗人用红烛来象征自己对祖国的一颗赤诚之心。知识卡片【新月派】新月派又被称为“新格律诗派”,是现代新诗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受泰戈尔新月集影响。成立于1923 年,活跃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后期。新月派提倡新格律诗,主张“理性节制情感”的美学原则与诗的形式格律化,反对滥情主义和诗的散文化倾向。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中提出了著名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音节)、绘画美(辞藻)、建筑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音乐美,表现为诗歌的韵脚严整、节奏鲜明、旋律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悦耳动听;绘画美,表现为诗人注
14、意诗的画面感,用词讲究色彩运用和搭配,诗的每一节几乎都可以看作一幅色彩鲜明的图画;建筑美,表现在诗节和诗行的排列组合上,每节诗的行数相同,每行诗的字数基本相等。写作背景这首诗写于 1923 年,诗人准备出版自己的第一部诗集,在回顾自己数年来的理想探索历程和诗作成就时,写下了这首名诗红烛,将它作为同名诗集红烛的序诗。其时,诗人身在远离祖国的大洋彼岸,被五四运动的洪流冲击过的、从“世家望族、书香门第”里挣脱的他,与当时千千万万的青年知识分子一样,面临历史的选择,思考着人生和自我的价值,一颗赤子之心跳动在他的胸腔,迸发出炽烈的爱国热情。位卑未敢忘忧国,一介书生又何辞?尽管当时他的追求常常与痛苦、失望
15、相伴,一度还曾陷入迷惘,但是,诗人对理想信念无比忠贞的坚守却是毋庸置疑的,这在红烛这首诗中是有充分体现的。 课文探究1. 红烛啊!/这样红的烛!/ 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分析】“这样”原是指示代词,这里相当于程度副词,用“这样红”,暗示诗人凝视着红烛,不由自主地迸发出情感;也能唤起读者对红烛的印象,想到烛火照得红亮的样子,“这样红”远比“鲜红”的形象丰富得多。“吐”字,逼真地描状了诗人那种火热的爱国情感,不吐不快的神态,远比“掏”字爽快率直。2.第一节是如何将红烛与诗人联系在一起的?哪个字最打动你?【分析】诗的开篇就突出“红烛”意象的“红”, “红”是赤诚的象征, “红
16、烛”在诗人眼里,是理想人格的化身。由 红烛联想到诗人火热的心,并发出深情的“比比”的邀请,这就将所咏之物与将言之志自然地联系来。一个“吐”字,表现出诗人强烈的爱国之心,让人感受到它的纯洁、率真与火热。3.红烛啊! / 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 / 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 / 为何更须烧蜡成灰,/ 然后才放光出? /一误再误;/ 矛盾!冲突!【分析】诗人连续发问,生动地表现了一个思考觉悟的过程。诗人把蜡比作烛的躯体,把火比作烛的灵魂,躯体与灵魂应该是互相依存的,红烛却要“烧蜡成灰,/ 然后才放光出”,诗人认为这真“矛盾”,不可理解。由此表现了诗人内心的迷茫,同时为后面的醒悟做铺垫。4.诗人为何要反复说
17、“不误,不误!”?这一节反映了那个时代的青年怎样的思想状态?【分析】这里反复说“不误,不误!”,是诗人对先前的认识进行了彻底的自我否定,是对红烛自我牺牲精神的 肯定和讴歌。两种截然相反的回答,表明了诗人的醒悟。这一认识的转变,实际上反映了那个时代进步青年在探索人生真谛的思想历程中所遇到的矛盾和获得 的觉悟。5.红烛啊! / 既制了,便烧着!【分析】“既制了,便烧着”,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活着就要让生命之火熊熊燃烧,让智慧和才能放出灿烂的火光。诗人借红烛的形象激励自己,表达了自己的信念和心愿。6.既已烧着,/ 又何苦伤心流泪? / 哦!我知道了! /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 你烧得不稳时,/ 才着
18、急得流泪!【分析】“何苦伤心流泪?”表现了诗人的同情、惊疑、思索,反映了诗人在现实生活中内心所涌现的矛盾、痛苦和挣扎。用“侵”字性质明确,红烛创造光明,残风却容不得这片光明,残风是一种邪恶的势力,它的行径完全是邪恶的行径。此其一。其二,“侵”字的适用范围大,因而给人以丰富的想象,风有大有小,而烛火在或大或小的风中也程度不同地摇曳晃动。用“着急”更能表现出红烛一心为人世间创造光明,唯恐不能为人世间创造光明,以无私奉献为天职的灵魂。7.红烛啊!/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分析】“创造光明”和“灰心流泪”之间的因果关系不公平、不合理,但这是社会使然,表现出诗人既看清
19、现实,又甘于奉献的崇高精神。8.红烛啊!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分析】这句道出了红烛闪光的品格的精髓之所在默默无闻地烧,明知最终会化为灰烬,却矢志不移、忠贞不贰,在不合理的社会里,耕耘需要高尚的品格,只要创造光明,个人的得失荣辱在所不计。结构图解主题归纳诗人将自己比作红烛,要用那微弱的光和热来照亮险恶的前途,烧破世人沉睡的梦,捣破禁锢着人们灵魂的监狱,为人间培养出“慰藉的花儿”和“快乐的果子”,诗人通过红烛这一意象,表现了自己的赤诚之心和奉献精神,表达了自己对祖国前途的执着追求和献身祖国的抱负。深入探究1.这首诗的抒情脉络是怎样的?本诗共9节。开头一切着眼于红烛的颜色,将红烛精神集中在一
20、个“红”字上面,凸显了红烛的总体形象,由红烛形象即可联想到诗人自身,“物”与“我”就完全交融起来。最后一节归结到“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这样一个哲理,将红烛精神归结到一种彻底奉献的人生哲学,也就表明了自己的人生宗旨。这首诗把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一句诗“蜡炬成灰泪始干”作为引子,诗的主体部分就是扣住“灰”与“泪”分两层来展开抒情的。全诗以诗人对“红烛”心迹的交流为线索,用问答的形式展开诗意、抒发诗情,显示了诗人对人生真谛求索的过程和结果。2.诗人由红烛联想到诗人的心,它们之间的相似点是什么?用红烛与诗人的心相比有什么深刻含义?相似点:二者表面上有相同的颜色“红烛”与诗人的赤子之心均为红色;实际上都具有
21、奉献精神红烛燃烧自己,照亮黑暗的世界,拥有赤子之心的诗人希望自己能为祖国无私奉献、不惜牺牲。深刻含义:诗人以物化的红烛表现自己的拳拳赤子之心,通过隐喻的笔法描写自己在现实生活中内心所涌现的矛 盾、痛苦和挣扎,无私奉献、唤醒民众的热情,从侧面抒发了诗人火热的爱国情感,凸显了诗人献身 祖国、敢于自我牺牲的精神。3.对于红烛的自焚,诗人显然困惑不解:“为何更须烧蜡成灰,/ 然后才放光出?”诗人产生这种困惑的原因是什么?最后有没有解除?就一个受到“五四”文化熏陶的现代人而言,产生这样的困惑不足为奇:自我的价值为什么一定要在自我毁灭中去实现呢?个体的独立意义究竟在哪里?故诗人在诗中穷追不舍:“是谁制的蜡
22、给你躯体?/ 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这似乎在暗示,个体的命运又决定于某种外来的力量。那么,自焚不就是某种悲剧性的被迫行为吗?可见,在现代意识的哺育下,诗人的困惑是深刻的,前无古人的。当然,人毕竟生活在“文化”之中,民族文化既然是中国诗人的胎教,也将在实际创作中影响着他们的思想感情,部分地决定着他们思考的方向,于是,闻一多在思考中认可了蜡烛自焚的现实:“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 / 这正是自然的方法。”困惑暂时得到了解除,于是诗人似乎为熊熊燃烧的红烛所感奋、所启示,从中也看到了自身的形象。“烧吧!烧吧! / 烧破世人的梦,/ 烧沸世人的血 / 也救出他们的灵魂,/ 也捣破他们的监狱!”燃烧的“红烛”不
23、再是单纯的自我奉献的象征,不再是有情人的幽长的情愫,它是力量,是英雄,是时代的呐喊。4.红烛一诗的感情节奏抑扬顿挫,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这样的抑扬顿挫大体上经历了七次显著的变化:赞叹红烛的“红”,是扬;困惑于红烛式的自焚,是抑;振奋于红烛创造的能量,是扬;追问红烛的伤心流泪,是抑;欣喜于红烛的伟绩,是扬;最后,掂量着“灰心”与“创造”各自的分量时,感伤之情又隐隐透出,但全诗的收束却又是昂扬向上的。七次变化,四扬三抑,线索清晰,形成了全诗特有的情绪型节奏。5.诗人用李商隐的诗句“蜡炬成灰泪始干”作为诗的引子,在抒发情感、结构安排和表现主题方面有何作用?用李商隐的诗句“蜡炬成灰泪始干”作为引子,使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1、高中语文精品资料 新高考语文精品专题 高考作文指导 统编版高中语文课件 高考语文解题指导 高中语文学案 高考语文拓展资料 高中语文模拟试卷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