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本书阅读《红楼梦》阅读训练-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docx
《整本书阅读《红楼梦》阅读训练-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整本书阅读《红楼梦》阅读训练-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docx(1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整本书阅读红楼梦阅读训练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材料一:红楼梦我们可以一直读下去,在不同的年龄段读它。因为红楼梦呈现的是一个人生的现象,它让你看到这些人经历的各种状态,以及他对生命态度的超越感。假如我们眼前发生了一件事情,在朋友在谈这个事情,转述这个事情的时候,不喜欢谁,我们称之为主观。在文学里面有“全知观点”,不成为小说里面任何一个角色。我们没有个别的爱恨,是在一个更高的、超越的环境里面把这些人呈现出来。就像镜子一样,也没有爱恨,你走近镜子,是一个全然客观的状态。但是人很难做到像镜子,这种全知的超越感其实非常难把握。我读过的古今中外的小说中林黛玉的哭泣、薛宝钗的周到、王熙凤的精明,都只
2、是在呈现而已,作者没有说他喜欢谁。(摘编自蒋勋蒋勋说红楼梦)材料二: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小说,在叙事上采用了曲折复义的表达方式,明确说小说故事是假语存(贾雨村)、真事隐(甄士隐),在真假、有无、虚实之间,红楼梦中有大量的艺术空白点,也就是“不写之写”。“不写之写”应该主要从美学修辞学上来理解,而不是从索隐或随意联想的角度来理解。遗憾的是,“不写之写”大多数情况被属于历史学范畴的考证或非文学立场的索隐派所笼罩。一部艺术作品,所能写到的东西相对于无始无终、波澜壮阔的生活来讲总是有限的。也就是说,“不写之写”在“写”和“不写”之间有一个辩证关系。对于作家来说,“写”什么是值得反复思量和推敲的,“写”是
3、主要的,是呈现给广大读者和观众的,是他们能够直接感知和认知的,是直接诉诸读者直觉经验的。至于“不写”,则属于并不完全由作家掌控的部分,由“写”唤起人们对“不写”感知、认知,这对作家来说不是一个轻而易举的技能,对阅读来说不是轻易能获得的效果。那么作家和作品中的“不写之写”究竟该怎么理解?作家的“不写之写”,应该是服务于其艺术目的的或者一定的艺术目的的。作家通过作品写出来的东西,虽然是局部的,但可以意识到它的整体,这才是“不写之写”。换言之,是有限与无限的统一,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而并不是所有的空白、笔触不到的都叫“不写之写”,不是在阅读过程中随意生发、随意联想到的内容都是“不写之写”。从红
4、楼梦的文本举例,如第三十五回宝玉与薛宝钗丫鬟莺儿的对话。莺儿笑道:“你还不知道,我们姑娘有几样世上的人没有的好处呢,模样儿还在次。”宝玉见莺儿娇憨婉转,语笑如痴,早不胜其情了,那更提起宝钗来!便问道:“好处在哪里?好姐姐,细细告诉我听。”莺儿笑道:“我告诉你,你可不许又告诉她去。”宝玉笑道:“这个自然的。”正说着,只听外头说道:“怎么这样静悄悄的!”二人回头看时,不是别人,正是宝钗来了。既然这个秘密是莺儿不能告诉宝钗的,此时在莺儿和宝玉对话时当事人宝钗闯了进来,莺儿当然不能当着宝钗的面给宝玉说了,况且是秘密呢。薛宝钗究竟有什么别人都没有的好处,读者也就无法知道了。这个“不写之写”,是永无直接答
5、案的。不是宝玉以后没有机会再向莺儿求证求解,而是作者“不写”了。“不写”使文本具有了开放性,使我们可以凭借自己的经验来丰富和确认,在阅读理解中让薛宝钗的性格丰富起来。而红楼梦的叙述又是具有文本的自足性、自洽性的,作家“写”了很多,“写”又限定了我们的理解和联想。薛宝钗有世上人少有的好处,作家为了让你关注、揣摩他的艺术描写,从设置悬念和激发阅读动力与兴趣来说,也是不会轻易直接告诉你的。急于求解问题的答案有,也没有,莺儿接下来要说的成为了文本的“空白点”,这就是“不写之写”的妙处。这样的“不写之写”,构成了文本理解的不确定性,但具有理解的合理性。因为这些不写之写,是读者可以根据上下文,根据对人物一
6、贯的性格、行为逻辑、情感取向推测到的,但又不能完全说明白,不能完全“意于言表”,从而使艺术具有含蓄隽永、味之无穷的韵致和品格。(摘编自孙伟科红楼梦中的“不写之写”)材料三:空白是中国画构图中处理黑白关系的主要手段。在红楼梦的画家笔法中,空白是被经常运用的一种。曹雪芹曾通过薛宝钗之口表达了他对绘画创作的见解。但作为一个精通绘画的作家,曹雪芹“自觉引进绘画技法”来进行红楼梦的创作,从而使其“不仅绘景、状物在妙合画理,而且写人、叙事也往往默运画学神髓,融入丹青技法”。他在作品中就特别注意这种空白手法的运用,不时在红楼梦中留有空白。红楼梦中制造空白的手法,除了语言、情节的省略及“不写之写”等以外,还利
7、用“矛盾”制造空白,创造出朦胧、模糊的艺术意境,从而增强了小说的空灵之美。例如:宝玉酒醉后要撵李奶妈,但被袭人劝住了,并没有撵,而李奶妈却说宝玉撵了茜雪。这看起来相矛盾,但实际是另起了头绪,是将茜雪“出去”的一段情节通过“矛盾”制造了空白,使读者可任意驰骋自己的想象去推想这其中的缘由。张爱玲就认为茜雪是“负气走的”,对此,倒是脂砚斋颇能理解作者的原意,他说:“照应前文,又用一撵字,屈杀宝玉。然在李媪心中口中毕肖。”可见,作者笔法真是高妙,既塑造了茜雪形象,又刻画了李奶妈形象,可谓“一石二鸟”。这正是空白的妙处。因为像这样的情节若实写了,不但容易使笔墨轻重不均,冲淡主调色彩,而且还使情节受到了限
8、制,显得死板不活。而这里运用以虚写实、计白当黑的空白艺术手法,则使有限的画面中生出无限烟波,创造了烟云模糊的意境,增强了小说的空灵之美。若通部中万万件细微之事俱备,石头记真亦太觉死板矣。(摘编自曹金钟“矛盾”与中意境的创造手法)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红楼梦中,曹雪芹运用“不写之写”艺术手法创设了大量的艺术空白点,借以体现作品真假相依、有无相生、虚实相合的故事特点。B. 红学研究的考证派和索隐派在对“不写之写”进行探究时,尽管忽视了“不写之写”的美学意蕴,却大大提高了红楼梦的历史价值。C. “写”和“不写”影响着作品质量:“写”得越少,文本的开放性就越强,
9、读者联想空间就越大,作品就越死板僵化。D. 蒋勋认为红楼梦是一部像镜子一样的小说,作者对其中的人物基本上是全然客观的呈现状态,这种“不写之写”为读者留下评判空间。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就“写”与“不写之写”而言,“写”是主要的,“不写之写”则是建立在“写”的基础之上的,二者有机统一,相得益彰。B. “不写之写”构成文本理解的不确定性,对这种不确定性的合理解读,不是作者所能影响的。C. 红楼梦还通过设置前后不一致或不合常理的情节来制造矛盾,以此形成空白,引发读者探求真相,深入体味。D. 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如果不能对作品的留白、空白、不写之写做出合理的联想、填补,便
10、有可能误解、曲解作品的应有之义。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不写之写”手法的一项是( )A. 第十三回,秦可卿的死讯传出来之后,身为公爹的贾珍“哭得泪人一般”;而对作为丈夫的贾蓉有何表现却未作交代。B. 第三十五回,傅家两个嬷嬷受差遣看望挨打的宝玉时私下谈论他“连一点刚性也没有”,后文只写宝玉与莺儿闲话打络子一事。C. 第四十回,刘姥姥在宴会上逗笑,作者逐一展现了湘云、黛玉、宝玉、贾母、王夫人、薛姨妈、探春、惜春等人的情态,但却没有写宝钗和迎春二人的反应。D. 第七十五回,中秋赏月,贾政要求限一“秋”字即景作诗。看了贾兰的诗,并“讲与贾母听”;宝玉做完,贾政看了却只是“点头不语”。
11、4. 作者在小说中设置空白有哪些好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5. 红楼梦第九十八回苦绛珠魂归离恨天,病神瑛泪洒相思地写了黛死钗嫁的相关情节,林黛玉咽气之际声声叫着:“宝玉,你好”说到“好”字,便浑身冷汗,能引发读者对黛玉的心理、性格,以及宝黛爱情的丰富解读,进行合理想象,在原文省略号的“空白”处补写两条内容。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从某种意义上说,宝、黛共读连同第二十三回的整回内容,在红楼梦的整体情节布局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位置。需要说明的是,回目“西厢记妙词通戏语”中的“妙词”当然可以理解为西厢记中的曲词或者对白,“戏语”则可以理解为玩笑话。但是,这些玩笑话,关键几句是从剧本中直
12、接挪用,那么把“戏语”视同为“妙词”,让前后形成一种互文足义的关系,也未尝不可。在这片段中,小说三次提到了元杂剧西厢记中的词语,而呈现的这三个词语,再加上宝玉带有戏剧性的一次发誓赌咒,恰好构成了情节发展逻辑的几个关键步骤,我们试着来依次分析。第一步,这段情节的逻辑起点,是宝玉带西厢记剧本到桃花树下坐着细读,书中写道:正看到“落红成阵”,只见一阵风过,把树头上桃花吹下一大半来,落的满身满书满地皆是。宝玉要抖将下来,恐怕脚步践踏了,只得兜了那花瓣,来至池边,抖在池内。这里,剧本中莺莺的“落红成阵”感叹,与贾宝玉身处的自然环境十分吻合,书里的情景,与书外的世界被打通。这种自然之景,本身就是感发、引发
13、人的情感的一种元素,而书里书外的景的相通,也为接下来写人处境的相似和情感的相通作了铺垫。第二步,宝玉把手中的剧本转给林黛玉看后,有了下面一段对话:宝玉笑道:“妹妹,你说好不好?”林黛玉笑道:“果然有趣。”宝玉笑道:“我就是个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林黛玉听了,不觉带腮连耳通红,登时直竖起两道似蹙非蹙的眉,瞪了两只似睁非睁的眼,微腮带怒,薄面含嗔,指宝玉道:“你这该死的胡说!好好的把这淫词艳曲弄了来,还学了这些混话来欺负我。我告诉舅舅、舅母去。”说到“欺负”两个字上,早又把眼圈儿红了,转身就走。这一段,一般认为是“戏语”的核心。因为宝玉借用戏语把自己比作张生,把黛玉比作莺莺,让黛玉很生
14、气。问题是,既然黛玉也喜欢宝玉,为何会因宝玉的玩笑话而生气?乃至认为宝玉开这样的玩笑是在欺负她?因为张生和莺莺先斩后奏的私自幽会,为正统人士所不耻,黛玉对他们的类似举动也有所忌惮。尽管其内心深处,对他们的两情相悦,又是艳羡的,私下里,也会以莺莺来自况(如第三十五回写她的心理活动)。只不过受传统观念束缚,那种心思不便溢于言表。而宝玉出此戏语,一方面说是试探,是撩拨,是情不自禁;另一方面,也可以理解为是揭开了黛玉内心的隐秘,把她不愿意让人知道的内心秘密暴露了出来。此外,把宝玉这两句戏语与此前的对话联系起来看,就更耐人寻味。宝玉是问黛玉对剧本的评价“好不好”,黛玉的回答是“果然有趣”,那么,宝玉再用
15、两人的关系来比附,似乎让黛玉的“有趣”判断,也针对了这一层关系,这就有挖坑让黛玉跳的嫌疑。所以黛玉说他在“欺负”人,也没太冤枉他。而就宝玉来说,他和黛玉共同珍惜落花,共同赞赏西厢记,似乎有了逐层递进的共情体验,把这种共情体验发展至两情相悦,似乎也是逻辑的必然。只是当黛玉不愿意关系推进得这么快(至少表面上是如此),并因此而生气时,宝玉才慌忙给她赔不是。第三步,宝玉赔不是的话语虽然没有引用西厢记,但那种极度夸张的表述,才是真正的“戏语”:好妹妹,千万饶我这一遭。原是我说错了。若有心欺负你,明儿我掉在池子里,教个癞头鼋吞了去,变个大忘八,等你明儿做了一品夫人,病老归西的时候,我往你坟上替你驮一辈子的
16、碑去。正因为这种表述过于离奇,真正显示了其开玩笑的夸张性质,从而把此前的那种试探性的“戏语”也化解在不能当真的玩笑中了。换句话说,这是以把玩笑推向逻辑极致的方式,让此前说话中隐含的玩笑元素充分暴露出来,顺带也向对方挑明,不能把此类玩笑太当真。第四步,就有了黛玉参与“戏语”的收场。林黛玉嗤的一声笑了,揉着眼睛,一面笑道:“一般也唬的这个调儿,还只管胡说。呸,原来是苗而不秀,是个银样鑞枪头。”宝玉听了,笑道:“你这个呢?我也告诉去。”林黛玉笑道:“你说你会过目成诵,难道我就不能一目十行么?”宝玉的话能够把黛玉逗乐,固然说明了宝玉的机智,但也说明,黛玉并没有真生气,或者说,她生气的理由,本来就脆弱。
17、在她内心深处,她也是理解宝玉对她的真情的,是不该受她指责的。也许为了宽慰一下宝玉那颗受惊吓的小心脏,她也参与到宝玉发起的戏语玩笑中,引西厢记中红娘骂张生的话来骂宝玉。而当宝玉笑着指责黛玉,同样不应当这么说时,黛玉却以她的解释,巧妙躲避了指责,连同把指责宝玉的理由一并洗去了。注意,黛玉把他们彼此之间的戏语引用,归结为人的记忆力的问题,是所谓“你会过目成诵”“我就不能一目十行么”,这样,内容的实质,其涉及的逾越礼仪的私情问题,就被消解了。(摘自詹丹宝、黛共读西厢的“戏语”逻辑)材料二:西厢记不同小可,乃是天地妙文。读西厢记,便可告人曰读西厢记。旧时见人讳之曰“看闲书”,此大过也。西厢记必须扫地读之
18、。扫地读之者,不得存一点尘于胸中也。西厢记必须焚香读之。焚香读之者,致其恭敬,以期鬼神之通之也。西厢记必须对雪读之。对雪读之者,资其洁清也。西厢记必须对花读之。对花读之者,助其娟丽也。西厢记必须尽一日一夜之力,一气读之。一气读之者,总揽其起尽也。西厢记必须展半月一月之功,精切读之。精切读之者,细寻其肤寸也。西厢记必须与美人并坐读之。与美人并坐读之者,验其缠绵多情也。(节选自金圣叹读第六才子书西厢记法)6.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不 正 确的一项是( )A. 二十三回的整回内容,在红楼梦中位置重要,主要是因为宝黛共读使得两人的情感关系发生了质的变化,他们的情感交流就此掀开了新的一页。
19、B. 回目“西厢记妙词通戏语”中的“妙词”既可以理解为西厢记中的曲词或者对白,还可以理解为宝黛之间的玩笑话。C. 黛玉用土冢葬花虽比宝玉水葬落花考虑得更周全,但他们对落花的爱怜之心却是相通的,这同样是下一步情感发展的基础。D. “扫地”“焚香”讲的是读书要选择与书意适应相通的环境,营造一个优雅的读书氛围。“对雪”“对花”讲的是读书时的心境,心要虔诚,不存杂念。7.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 不 正 确的一项是( )A. 小说三次提到西厢记中的词语分别是“落红成阵”“多愁多病身”“银样鑞枪头”。B. 宝玉赔不是的极度夸张的话语向林黛玉挑明了不能把自己“欺负”她的话当成真的。C. 林黛玉引西厢记中红
20、娘骂张生的话来骂宝玉,有怂恿贾宝玉说出真心话的嫌疑。D. 把看西厢记说成“看闲书”,是因为当时的大多数人认为西厢记多淫词艳曲。8.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中关于宝黛共读有这样一句评点:“看官说宝玉忘情有之,若认作有心取笑,则看不得石头记。”这句评点针对的句子是( )A. 宝玉笑道:“妹妹,你说好不好?”B. 宝玉笑道:“我就是个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C. 好妹妹,千万饶我这一遭。原是我说错了。D. 宝玉听了,笑道:“你这个呢?我也告诉去。”9. 有人认为,宝黛共读这部分内容能成为经典,与金圣叹对西厢记评价有一定关系。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10. 结合材料一,概括林黛玉生气原因。三、阅读下
21、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材料一:一部文学作品,在写作时,一边写,一边就有人阅读,并在旁边写上评语,犹如旧时在私塾中读诗写文,塾师给作文写评语一样,这种情况,在文学史上是很少见的。而红楼梦却是如此,在创作的同时,就有评书的人随时评阅。“甲戌本”有“至脂砚斋甲戌抄阅再评,仍用石头记”的话,说明“甲戌”是“再评”。既是“再评”,自然有“初评”。“甲戌”是1754年,那么“初评”是哪一年呢?起码退回半年、一年,甚至两年,正是曹雪芹三十来岁的时候,也正是创作红楼梦的主要原稿时期。“乙卯本”“庚辰本”所记,都是“脂砚斋凡四阅评过”。也就是说自“甲戌”前一二年到“已卯”“庚辰”,这八九年间,“脂砚斋”评阅过
22、四次。而这个时期,曹雪芹一定也一再修改自己的原稿,或者续写自己的作品。悬想曹雪芹当年写红楼梦时,虽然“举家食粥酒常赊”,日子不十分富裕,但一定颇得志同道合者切磋之乐。可惜全书没有写完,他就过早地去世了。说是“脂砚斋凡四阅评过”,其实在当时也不只是脂砚斋一个人阅评,从最早就有别人参与阅评。“甲戌本”即有脂砚斋一条评语道:余批重出。余阅此书,偶有所得,即笔录之,非从首至尾阅过,复从首加批者,故偶有复处。且诸公之批,自是诸公眼界;脂斋之批,亦有脂斋取乐处。后每一阅,亦必有一语半言加于侧,故又有于前后照应之说等批。从这段“脂评”中,可以看到两点主要的问题。一是“脂砚斋评阅”的方法,即随意看,随意批,看
23、了一遍又一遍,批了一次又一次,他以此为“乐”,有前后照应的评语,也有前后重复的评语,或者自己后来否定自己从前的批语等等。因为是“偶有所得”的批语,就不同于反复研究后得出的结论。二是除他评阅之外,还有“诸公”即除他之外,还有别人也在阅读时加批,而且别人不是一人,是“诸公”,是好几人。据现在十几种传世的抄本看,在这些眉批、央批、旁批、总批等等纷繁的批语中,署名除“脂砚斋”外,还有“畸笏叟”“松斋”“梅溪”“常村”等人,在评语中还提到“堂村”“杏斋”“煦堂”等名字。这些评者的批语,虽然不少都署了名,但究竟是谁,和曹雪芹有什么关系,却都不得而知。但又有不少蛛丝马迹,供人猜想。作为研究考据的科学证据则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语文精品资料 新高考语文精品专题 高考作文指导 统编版高中语文课件 高考语文解题指导 高中语文学案 高考语文拓展资料 高中语文模拟试卷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