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逐客书》同步练习-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docx
《《谏逐客书》同步练习-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谏逐客书》同步练习-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docx(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谏逐客书同步练习一、 单选题1. 下列加下划线字的活用类型,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A. 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B. 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C. 汝幸而偶我D. 当尽吾意为幸2. 对下列句子的句式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 西取由余于戎(状语后置句)B. 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省略句)C. 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判断句)D. 非秦者去,为客者逐(宾语前置句)3. 根据情境填写课文句子,下列【】中的句子填写有误的一项是()A. 谏逐客书中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直接落到统一天下这个关键问题,切近要害。B. 谏逐客书的中心论
2、点是【“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即认为驱逐客卿是错误的。C. 作者李斯认为三王五帝无敌的原因就是能兼容并包,就像【“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江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D. 作者罗列秦王所喜爱的异国奇珍异宝及音乐,顺理成章地点出秦王对珍宝喜爱的原因:【“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4. 谏逐客书能够说服秦王收回“逐客”命令的根本原因是()A. 排比,对偶连篇,行文气势充沛。B. 论据充分,事实胜于雄辩。C. 反复运用正反对比,纳客与逐客的利害关系一目了然。D. 切中秦王想要统一天下的心理。5. 谏逐客书铺陈秦王喜好的珍宝,美色,音乐,是为了()A.
3、警示秦王声色误国。B. 宣扬秦国的强大富足。C. 美化秦王以增强其接受劝谏的可能性。D. 阐述重物轻人不能统一天下的道理。6. 下列对谏逐客书文意的理解和概括有误的一项是()A. 文章列举了秦国历史上穆、孝、惠、昭四代国君任用客卿而国富兵强的史实,用充足的事例说明客卿对秦国帝业的建立是有功的,从而证明了驱逐客卿是错误的这一中心论点。B. 作者在最后一段中说“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意在表明逐客不仅会导致本国人口减少,造成内部空虚,还会使敌国人力增加,而且客卿被驱逐出外必投奔其他诸侯,从而构树新怨。C. 本文在论证的逻辑上步步推进,层层深化。时间上由远及近,先言古代,次
4、论现实,再言及未来。在论逐客的危害时,程度由轻及重:如果没有客卿,秦国就不会富足强大;不仅不能统一天下,还有亡国的危险。D. 文章重笔浓墨,铺张排比,列举出秦王所喜爱的珍宝、美色、音乐等大量的生活享用,目的是批评秦王快意当前、耽于物质享受、骄奢淫逸的生活作风。二、默写7. 补写句中的空缺部分。(1)李斯在谏逐客书中认为陛下取士时,凡不是秦国的就要离开,凡是客卿都要驱逐。这样做就说明陛下“_,_”。(2)李斯在谏逐客书中从正面论述逐客不利于秦的统一事业时,以泰山作类比后,又用“_,_”论述为君之道。(3)谏逐客书中李斯认为有志建立王业的人不嫌弃民众,所以能彰显他的德行,这两句话是“_,_”。三、
5、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谏逐客书李 斯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求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人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众,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
6、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駃騠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昭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击瓮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今取
7、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问,裹足不入秦,此所谓“借寇兵而赍盗粮”者也。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8. 下列加点词用法与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割膏腴之地何
8、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B. 而陛下说之王笑而不言(齐桓晋文之事)C. 却宾客以业诸侯加之以师旅(子路、曾暂、冉有、公西华侍坐)D. 士不产于秦其时时于梦中寻我乎(与妻书)9. 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五帝”在史记五帝本纪中指“黄帝、颛、帝喾、唐尧、虞舜”,“三王”指夏、商、周三代开国君王,即夏禹、商汤和周文王。B. “黔首”是指平民、老百姓,多在战国与秦时使用。无爵平民不能服冠,当时平民百姓以黑巾覆头,故称“黔首”。古时平民百姓亦可称为“黎民”“布衣”“庶人”等。C. “五刑”是指中国古代官府对犯罪者所使用的五种主要刑罚的统称,先秦以前的五刑是指墨、劓、剕、宫、大辟。D
9、. “熙宁”是北宋时期宋神宗赵的一个年号,以王安石在此期间变法而闻名,“王安石变法”又称“熙宁变法”。10. 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列举大量历史事实证明来自他国的客卿曾对秦国的富强做出了巨大贡献,因此不能驱逐客卿。B. 作者极力铺陈秦王所喜好的珍宝、美色、音乐,表面是赞美秦国富足,实则是在批评秦王声色误国。C. 作者将秦王取物与取人的态度做了对比,指出秦王重色乐珠玉而轻人民,认为这样不能使秦国强大。D. 作者认为秦王辞退客卿,使得天下士子不敢向西入秦,与诸侯结怨,这种做法会使秦国处于危难之中。11.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遂散六国之从,使之
10、西面事秦,功施到今。(2)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12. 本文第段论证层层推进,很有说服力,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缪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
11、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文本二李斯者,楚上蔡人也。年少时,从荀卿学帝王之术。学已成,
12、度楚王不足事,而六国皆弱,无可为建功者,送西入秦。至秦,秦王拜斯为客卿。会韩人郑国来间秦,以作注溉渠,已而觉。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曰:“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耳,请一切逐客。”李斯遂上谏逐客书,理足词雄,情词恳切,秦王乃除逐客之令,复李斯官,卒用其计谋。官至廷尉。二十馀年,竟并天下,尊主为皇帝,以斯为丞相。明法度,定律令,同文书,治离宫别馆,周遍天下。明年,始皇巡狩,外攘四夷,斯皆有力焉。太史公曰: 李斯以闾阎历诸侯入事秦因以瑕衅以辅始皇卒成帝业斯为三公可谓尊用矣 。斯知六艺之归,不务明政以补主上之缺,持爵禄之重,阿顺苟合,严威酷刑,听高邪说,废嫡立庶,诸侯已畔,斯乃欲谏争,不亦末乎
13、!人皆以斯极忠而被五刑死,察其本,乃与俗议之异。不然,斯之功且与周、召列矣。(节选自史记李斯传,有删改)13.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李斯以闾阎历/储侯入事秦/因以瑕衅/以辅始皇/卒成帝业/斯为三公/可谓尊用矣B. 李斯以闾阎历诸侯/入事秦/因以瑕衅/以辅始皇/卒成帝业/斯为三公/可谓尊用矣C. 李斯以闾阎/历诸侯/入事秦/因以瑕衅以辅/始皇卒成帝业/斯为三公/可谓尊用矣D. 李斯以闾阎历/储侯入事秦/因以瑕衅以辅/始皇卒/成帝业/斯为三公/何谓尊用矣14.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从,即“合纵”,指战国时韩、魏、燕、赵、齐
14、、楚六国联盟抵抗秦国的策略。B. 黔首,战国及秦代对平民的称谓。黔,黑。平民百姓以黑巾覆头,故称“黔首”C. 四夷,古代统治者对四方少数民族的蔑称,即东夷、南蛮、西戎和北狄的合称。D. 六艺,这里是指周朝贵族教育体系中的六种技能,即礼、乐、射、御、书、数。15. 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用“太山”“河海”作比,指出秦国应该广纳贤才,方可走向强大。B. 李斯对秦王辞退一切宾客、把武器和粮食提供给敌人的做法不理解。C. 李斯跟从荀子学有所成后,终往秦国,得到秦王重用,官至丞相。D. 李斯忠心耿耿反受刑而死,究其原因,司马迁看法却与世俗不同。16. 请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
15、汉语。 (1)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2)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烛之武退秦师)17. 结合材料一,简要概括秦国不能逐客的原因。答案和解析1.【答案】B【解析】【分析】此题考查词类活用的理解能力。可根据对课内词语活用的积累,根据常见的名词用作动词、形容词用作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词类活用类型,结合具体语境分析。【解答】例句与B项均为名词作状语。A形容词作动词,看重。C名词作动词,婚配,嫁给。D形容词作名词,幸事。故选B。2.【答案】D【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句式的辨析能力。解答本题,可结合着常见的文言文句式(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谓语前
16、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固定句式等)分析判断。【解答】D是被动句。故选D。3.【答案】C【解析】C“太山不让土壤”中的“太”应改为“泰”;“江海不择细流”中的“江”应改为“河”。 故选:C。本题主要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谏逐客书中的名句辑录: (1)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 (2)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3)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4.【答案】D【解析】前三项中的内容都是说理的艺术,对说服秦王起到的辅助作用;最后一项“切中秦王想要统
17、一天下的心理”才是说服秦王的根本原因。 故选:D。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在细节上做文章。同时防止命题陷阱,如: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因果倒置、无中生有等。广泛深入阅读考试大纲中规定的重点作家作品,掌握作品的内容、手法、技巧、感情,结合语境准确分析。5.【答案】D【解析】结合李斯的谏逐客书可知:本文的主旨在于劝阻秦王逐客,劝谏时铺陈秦王喜好的珍宝、美色、音乐,是为了把秦王在用人方面一味排斥客卿的态度与用物方面为我所用的态度形成对比,并抓住秦王想要统一天下的心理指陈利弊。 故选:
18、D。本题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平时应该认真阅读课文,分析其中的内容,体悟所表达的情感与内涵。广泛深入阅读考试大纲中规定的重点作家作品,掌握作品的内容、手法、技巧、感情,结合语境准确分析。6.【答案】D【解析】D“目的是批评秦王快意当前、耽于物质享受、骄奢淫逸的生活作风”错误,目的是同秦王对待客卿的态度进行比较,指出秦王用物跟用人态度的矛盾。 故选:D。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作者观点、手法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广泛深入阅读考试大纲中规定的重点作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语文精品资料 新高考语文精品专题 高考作文指导 统编版高中语文课件 高考语文解题指导 高中语文学案 高考语文拓展资料 高中语文模拟试卷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