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运营商行业研究:估值修复是终点还是起点_.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通信运营商行业研究:估值修复是终点还是起点_.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通信运营商行业研究:估值修复是终点还是起点_.docx(4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通信运营商行业研究:估值修复是终点还是起点_1. 三十年复盘,核心是寻找资源和竞争的平衡电信运营服务兼具一般消费品、准公共品和科技服务的部分属性,其定价的核心是供需框架下资源和竞争的平衡。首先电信服务本质是一种消费品,基本决定因素包括了需求的收入水平和收入层次; 其次具备准公共品的属性,要求供给的连续性和价格的合理性;且是一种科技服务,技术供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创造需求。因此研究的主要脉络是需求端的收入水平(价格决定, 以及 ARPU 和流量变化)、供给端的资源分配(价格决定,以及牌照、频段、治理机制等)、 新技术的变革(2G-5G 时代的网络通信技术更迭)。1.1 格局稳定是长期效率提升的前提
2、格局上看,我国几十年电信行业体制改革的重要目标是打破垄断、促进竞争、提升效 率。我国的电信行业发展历史,是向着“促进行业良性竞争,保持相对平衡竞争格局,提 升运营商营运效率”的大方向不断前行。早期 1980 年之前国内电信基础设施及服务短缺, 国家对电话资费严格管制,以垄断经营为主要特征。此后伴随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 邮电电信系统经历了政企合一、政资合一的阶段:1990 年代开始初步引入竞争,但整体仍存在垄断经营的特征。监管层面,1993 年国 务院转批邮电部放开无线寻呼等 9 种增值电信业务;企业层面,1994 年从事基础电信业务 的中国联通、吉通公司成立,而后 1995 年中国电信正式
3、从邮电部剥离经营。价格管制基本 上采用政府定价和政府指导价,以交叉补贴为主。上世纪末二十一世纪初重组成主调,形成了 4+2 的运营商格局。该阶段信息产业部开 始主管电信运营企业,两次电信业重组促进竞争。1999 年中国电信拆分成中国电信、中国 移动、中国卫通,寻呼业务并入中国联通,中国电信南北分拆并成立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 但引入竞争的同时行业过度、恶意竞争的情形开始出现,价格战导致行业盈利恶化。该阶 段国内电信资费约束的重点主要针对“无序竞争”和“价格战”。2003 年随国务院国资委成立,行业主调逐渐走向格局与竞争的平衡。在 3G、4G 牌 照发放之前,国内运营商高层互换,高层也开始推进资源
4、的合理整合,例如中国网通、中 国联通合并,中国铁通并入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向中国电信出售 C 网等。伴随市场玩家多 样化、监管机制日趋合理,行业资源分配与价格决定开始走向市场化。但实际上国内运营商的绝对均衡格局难以持续,原因是资源、技术、治理等要素本身 具有差异性,长期趋势应是市场化的竞合和效率提升。国内现有主要运营商历经多轮分拆 与整合,其业务基础和发展路径本身存在较大差异:中国移动的移动业务自中国电信分拆 而来,后来固网业务获得许可;中国电信的固网业务来自原电信南方业务的分拆,基础电 信业务则来自原中国卫通,曾收购原联通的 CDMA 业务;中国联通吸收了原国信寻呼业务 以及小网通、吉通、电信
5、分拆北方业务的资源,原联通 G 网资源延续。最终结果是三大运 营商目前整体规模、优势业务、经营体制各有区分,体现在营收体量、ROE 水平、各业务 用户数等方面,“先天”差异意味着难以通过简单的外部约束和指引达到绝对均衡,否则 是资源的低效配置。格局相对稳定利于运营商效率提升。1)例如二十一世纪初国内小灵通市场的爆发迫使 原移动、联通等参与价格战,资费与 ROE 持续下降;2)再如 2003 年上轮重组落地后, 伴随运营商高管互换与业务梳理,行业格局相对稳定,移动、联通等增速与 ROE 明显恢复。此前联通历经混改,国内运营商在资源和竞争的平衡博弈中,已明显偏向于长期效率 的提升。中国联通成立于
6、1994 年,虽然具有全业务经营资质且打破一家独大的局面,但发 展 4 年时间只获得 1%的市场份额,1999 年电信业重组后寻呼业务归入联通,至 2007 年 联通在三大运营商的利润市场份额仍不到 10%,4G 时代移动业务营收和盈利水平大幅下 滑。2017 年联通公布混改方案,以联通 A 股作为平台引入互联网公司、垂直行业公司、金 融企业产业集团和产业基金作为战略投资者,解决核心的体制、治理和激励差异,效率显 著提升。5G 发牌后国内运营商开始走“共建共享”的竞合道路,是长期理性发展的体现。根据 5G 网络共建共享框架合作协议书的内容,中国联通将 2019 年 9 月 9 日开始在全国范
7、围内与中国电信合作共建一张 5G 接入网络。5G 网络共建共享采用接入网共享方式,核心 网各自建设,5G 频率资源共享。双方将在 15 个城市分区承建 5G 网络,以双方 4G 基站 (含室分)总规模为主要参考,以一定比例进行承建。移动和广电的共建共享协议也明确 700MHz 和 2.6GHz 无线网络采用相同的共享技术方案,同时在网络维护、市场合作、网 络使用费结算等方面达成协议。借鉴海外共建共享实例,运营商整体效率显著提升。例如:韩国 SK、KT 和 LGU+三 家运营商开放通信基础设施,充分共享所有移动和固网基础设施;英国运营商 O2 和沃达 丰早在 3G 时代开始进行分区共享共建设;美
8、国 Sprint 和 T-Mobile 合并后,Sprint 可以 弥补 T-Mobile 在中频段覆盖的劣势,网络总容量将是现在独立运营的 3 倍,速度将达到 独立运营的 4-6 倍等。1.2 技术创新打破旧平衡运营商的 ARPU 趋势一般是稳中下降,这一平衡长期存在,除非技术端迎来大的变革。 电信服务定价由需求(价格和流量变化)、资源分配、技术的三要素决定,其中前两者决 定了运营商 ARPU 的长期趋势是稳中缓慢下降。国内以联通为例,无论是移动还是固网通信,其 ARPU 均为缓慢下降或者波动的态势。 而北美运营商 AT&T、Verizon、Sprint 等以及日韩运营商 NTT DOCOM
9、O、SK 等 2012 到 2017 年 ARPU 值并无显著增长,其中多数运营商呈现出缓慢下跌的趋势。虽然随着一 代网络技术的成熟,消费者的语音、网络等电信服务使用量增加,但在特定周期内运营商 的资费单价通常逐年下降,尤其在缺乏“爆发性”、“杀手级”新应用的技术周期末端, 电信服务消费需求的边际增长一般已十分有限,叠加竞争等因素下的价格下杀,行业 ARPU 值通常体现出明显的阶段下滑。根本原因在于:电信服务具有准公共品属性,因此具有非排他性和一定的非竞争性。 非排他性指对一个人对电信服务的消费并不影响另一个人的消费,但有一定的消费竞争性, 增加供给在一定程度上会提升成本,因此在特定阶段,电信
10、服务具有“自然垄断”的属性1, 需要政府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对其价格进行干预,同时指导长期 capex,否则定价与投 资将失衡。只有在国家战略的高度平衡资源和竞争,才能使行业理性发展。在高层政策指 引下,基础电信服务的价格持续下降(例如我国 2015 年后的提速降费政策)。同时电信服务也具有一般商品和科技服务的量价属性:流量需求的长期增长确定性高, 单价的下行必然也会刺激消费量的增加;且在技术成熟、规模生产、竞争充分时,长期有 降价趋势,原有自然垄断的属性不再具备。一般技术变革是打破趋势、创造新均衡的重要因素。一方面,新技术虽极大地扩大供 给但也创造了新的消费需求;另一方面,新技术要求运营商在
11、不同周期不断追加基建和研 发投资,在这一过程中产生的新服务、新生态是运营商 ARPU 与企业价值提升的关键(例 如 5G 预期热点应用集中在 AR/VR、物联网、智能制造、智能驾驶等)。纵观全球,基于典型运营商转型的演进过程,运营商转型三个阶段具有明显特征:第一阶段,公司开始尝试新型数字业务,通过开放网络能力提升网络基础服务质量; 第二阶段,升级为平台战略,核心目的是提升运营效率、改善客户体验(当前国内、10 年 前美国);第三阶段,聚焦模式创新及生态圈构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保持核心竞争力 (当前美国,5G 后周期中国)。但中美运营商发展路径差异根源,在于资源和竞争的平衡点不同。北美运营商市
12、场竞争相对充分,资源分配趋于市场化。北美虽中小运营商众多但头部 运营商聚焦、定价话语权较强,整体资费水平与毛利率/净利率均高于国内运营商。同时资 本运作激进,过去历经反垄断博弈和并购重整,形成相对稳定的格局。国内运营商过去历经数次拆分合并,当前正处技术切换期,未来 5G 后周期更强调资 源配置的效率。在数十年垄断经营-过度竞争-公平竞争的过程后国内已形成头部四大运营 商鼎立、2+2 共建共享的格局,实际上当前国内运营商竞争的同质化程度相对较低,各有 所长。业务拓展方面,在实际控制人和国有资产性质的背景下,内部资源整合和创新孵化 的优先级大于外部资本运作;未来 capex 重点也是在保证基建投资
13、的基础上提高云网资源 的利用率。(一)海外运营商的价值提升路径是延伸流量主线进行新业务收购,增量是 3G/4G 技 术变革带来的流媒体与在线应用。1)AT&T:2015-2018 年,AT&T 业绩依旧保持增长,原因在于向内容生产及数字 化领域的成功转型。2015 至 2018 年,营收复合增长率达 9.66%,而同期国内运营商营收 复合增长率仅为 2.89%。4G 时代后期,通信业务增长遇到瓶颈,为了寻求新的增长点, AT&T 选择了内容生产领域。一方面加码电视业务,收购付费电视提供商 DirecTV,另一方面拓展业务覆盖区域, 向墨西哥等国家和地区提供服务。分成四大板块:商务解决业务、娱乐
14、集团业务、消费移 动业务以及国际业务。商务解决业务和消费移动业务仍旧占据主要地位,但娱乐业务占四 大板块的比例上升至 24%。2016 年,随着流媒体业务的火爆,AT&T 宣布收购时代华纳,并于 2018 年 6成收购,获得华纳旗下 HBO 有线电视、华纳兄弟影业、Turner 广播公司三大业务。HBO 全天候播出电影、音乐、纪录片、体育赛事等娱乐节目,拥有黑道家族欲望都市 权力的游戏等多部自制“爆款”剧。华纳兄弟影业是好莱坞八大电影公司之一。Turner 旗下既有 CNN、HLN 这样的新闻电视网,亦有多个娱乐频道、动画频道。由此,AT&T 成为一家横跨手机网络、光纤电缆、电影制作、剧集制作
15、、有线电视以及新闻频道的新巨 头。2)Verizon:发力媒体业务和物联网业务,构建新的业务增长点。2016 年的年报中, Verizon 把媒体业务和物联网业务作为新的战略方向报告。媒体业务方面,Verizon 在 2014 年收购了英特尔旗下的网络付费电视服务 OnCue, 之后又收购了提供多媒体传输支持服务的 EdgeCast,2015 年全资收购跨国大众传媒公司 AOL,2016 年再次收购雅虎经营业务,一系列的并购帮助 Verizon 成为具有高度竞争力的 顶级移动媒体公司。物联网业务方面,为抢分美国巨大的物联网市场蛋糕,2015 年Verizon调整企业战略, 进军物联网,发布物联
16、网平台与应用,利用基础业务为物联网拓展提供资金支持。战术上, 深入垂直细分市场,抓住客户痛点和新兴市场需求,提供物联网连接+云平台+大数据+解 决方案整体化服务;运作模式上,通过并购优质物联网解决方案公司,完成细分领域的跑 马圈地,快速获得市场主导地位。(二)国内运营商当前的价值提升路径聚焦于云网融合,增量预计是 5G 技术变革带 来的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运营商的云化是大趋势,包括移动的“云改”战略、电信的“云改数转”战略、联通 的混改等。过去 2G-4G 周期中,国内产业链属于“跟随者”,但也迅速享受了互联网应用 带来的红利;而 5G 周期中,国内产业链相对领先,产业建设更超前,“大循环
17、”、“双循环”实际加速了技术的行业渗透。国内三大运营商董事长在 2021 年初分别公开提及“以推 进数智化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为主线”、“积极落实网络强国战略,服务数字化转型, 共建共享于全球率先规模商用 5G SA 网络”、“加快全面数字化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新 跃升”等,证明云网融合是运营商 B 端业务未来的重要趋势。云网融合即随 5G 和云在技术上的更迭,云化、平台化成为产品和服务交付的重要方 式。1)网络云化,5G 核心网服务构建在云计算的技术上,承载网、接入网则引入 SDN/NFV 等技术,降低设备采购成本和内部管理成本,提高对 B 端政企市场网络服务的价值量和方 案化水平;2)云计
18、算拓展,利用现有规模建设的通信网络基础设施和边缘节点切入云计算 市场,复用政企客户资源和渠道。1)中国电信产业互联网相关收入行业规模领先。2020 年电信产业互联网收入 840 亿 元,行业收入规模第一;2020 年行业云收入达 111.75 亿元,同比增长 58%;天翼云收入 规模达到 138 亿元,运营商规模第一;公有云份额全球运营商第一。电信的竞争力主要体 现在基础设施规模和先发优势。中国电信在国内拥有最多数量、最广分部的 IDC 资源,2020 年底 IDC 机柜超过 42 万个,80%位于四个经济发达区域;拥有 3000 个分边缘机房,具备 边缘云快速部署先发优势且拥有行业领先的公有
19、云;物联网平台接入终端超 5000 万,其中 NB-IoT 连接超 900 万,是全球第一大 NB-IoT 服务提供商。2)中国移动云计算增速远超行业平均。中国移动于 2019H2 正式启动云改计划,明确 三年内市场份额进入国内云计算服务商第一阵营,目前移动云已经全面完成“N+31+X” 的资源池布局,中心节点覆盖 13 省份 16 节点,边缘节点超 300 个。截至 2020 年底可用 IDC 机柜 36 万架,移动云收入 2020 年增速达 353.8%。在云计算领域持续扩张,是国内运营商寻找新平衡的体现。据中国电信 A 股 IPO 招股 书,公司(天翼云)预计在 2021 年 4 月至
20、2023 年新增共 30.8 万台服务器、8.6 万架数 据中心机柜以及基础网络和云网安全扩容;而据中国移动 A 股 IPO 招股书,移动云资源池 将在 2021 至 2023 年新增 17.4 万台服务器,至 2023 年移动云全国省份覆盖率达到 95% 以上。2. 基本面改善的依据是收入成本剪刀差2.1 C、B 端流量增长扭转 ARPU 趋势(一)To C:量价分拆,新内容拉动流量与收入持续增长。(1)量:AR、VR、直播、云游戏等高清视频属性应用对流量需求极大,且 5G 解决 上述场景的推广痛点,新内容对流量增长的拉动效应显著。2014 年至今流媒体与移动网络的普及驱动了全球 IP 流量
21、的增长,思科预测 2017 年全 球商用与消费领域 IP 流量达到 121.69EB/月,是 2012 年的近 3 倍,数据处理需求到 2020 年将增加 20 倍(以 2011 年为基数)。进入到移动互联网时代后,流量爆发原因有二:1)移动设备数量扩张,2)内容形式 多样化。移动互联网时代下,设备类型多样化、普及化,从原始的大型机到个人电脑、智 能手机等,网络终端数量扩张。同时流媒体以及 5G 后的 AR/VR/云游戏等新兴内容形式的 普及也是流量爆发的原因之一。云计算模式兴起后,互联网流量向巨头集中,海内外巨头加速布局云计算中心,云厂 商 CapEx 成为跟踪云产业景气度的重要先导指标。数
22、据流量的增加直接拉动了网络基础设 施的需求,布局数据中心成互联网巨头资本支出的主要方向之一。万物互联时代,海量设备将催化流量进一步爆发。物联网将打破信息孤岛,把生产、 生活领域的海量设备连接起来。Forrester Research 预测,2020 年物联网产业规模将发展 为信息互联网的 30 倍,届时有 240 亿台设备实现互联,数据接收与处理量将呈指数增长。对于历史网络流量数据的考量,参考思科 VNI(可视化网络指数)、GCI(全球云指数) 统计,云厂商资本开支增速则取全球云巨头亚马逊 AWS、谷歌以及本土阿里、腾讯四家数 据。在过去互联网厂商资本开支的三年周期内:全球 IP 流量、数据中
23、心流量增速 同时在 2016 年达到峰值,分别为 32.45%、45.77%;而阿里、亚马逊资本开支增速也分 别在 16Q2、16Q4 达到历史峰值,分别为 362.26%、496.18%。在流量爆发的产业趋势下,互联网厂商加大基础设施投入以承载各类新应用,进而再 次拉动流量爆发。在 2015 年,全网流量显著提升,全球 ICT 领域开启第一轮云化浪潮, 以在线视频为代表的各类在线应用迅速成长(前文提到北美运营商的扩张同样在此阶段)。 到 2016 年后以亚马逊为首的云厂商纷纷进入到基础设施投资的大年,当年全网流量增速达 到历史峰值,此后伴随互联网厂商进入到投资消化的阶段,流量增速回落并稳定在
24、 30%左 右水平。由此可以推论,未来出现新的流量爆发驱动因素或“杀手级”应用场景时,应用厂商 将开启新一轮投资热潮。可以预见在 5G 大规模商用以及 B 端带来流量新应用拓展后,全 网流量增长有望再次提速,当前亚马逊等厂商 capex 回暖的趋势已经连续验证。以亚马逊 为例,最新 FY 21Q2 capex 同比增速达到 91.55%,另微软、谷歌、Facebook 等也明确 云、AI 成为下一轮 capex 增长的驱动,整体均处于投资景气度的上行期。现阶段 5G 带来的流量需求已明显高于 4G 时代,尽管大的“爆发性”、“杀手级”新 应用还未到来。以 VR 为例,由于头显是 360全视角展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通信 运营商 行业 研究 修复 终点 还是 起点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