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六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练习——高考历史统编版二轮复习.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专题六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练习——高考历史统编版二轮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六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练习——高考历史统编版二轮复习.docx(1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专题六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选必模块专项练【配套新教材】1.隋文帝采纳高颖的建议,行输籍之法,“定其名,轻其数,使人知为浮客,被强家收大半之赋;为编氓、奉公上,蒙轻减之徵(征)。”后人认为“隋代之盛,实由于斯”,这是由于输籍法的推行( )A.促进了人口流动B.调整了租佃关系C.增加了政府编户D.稳固了均田制度2.下表是隋唐时期成丁、入老年龄变化统计表。时间成丁年龄入老年龄隋开皇二年(公元582年)1860大业元年(公元604年)2260唐武德七年(公元624年)2160神龙元年(公元705年)2258天宝三年(公元744年)2360广德元年(公元763年)2555表中反映出当时(
2、 )A.赋税的征收标准由人丁转向财产B.国家对地方户籍管理高度重视C.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逐渐放松D.基层行政组织已无法有效运转3.秦简中的傅律规定:百姓傅籍时,“匿敖童”“占癃不审”“不当老”等弄虚作假行为是不允许发生的;史记秦始皇本纪所载秦王政十六年(公元前231年)“初令男子书年”,则更是明显的必须登记年龄大小的铁证。这表明秦朝( )A.法家思想指导司法实践B.封建人身依附关系弱化C.政府高度重视户籍管理D.地方社会治理效能提升4.栖流公所本为清初官府设置用于收容乞丐的机构,清末江浙地区特别是上海的栖流公所多为官督商办,除收容流民流丐外还充当租界会审前收押男女犯人的临时场所,此外还履行救
3、助贫困、医治病人、对被收容人员进行初步职业技能培训等职责。这主要反映了当时( )A.中国传统经济结构开始解体B.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C.传统社会治理方式发生嬗变D.中国受到西方现代福利制度的影响5.元世祖时期,政府将北方一些农户为生产互助而自发组成的“锄社”加以推广,并规定:凡民户五十家为一社,社长由“高年晓农事者”担任;一边立本牌,上书某社某人,“社长以时点视劝诫”;社中疾病凶丧之家、由众人合力相助;一社内如受灾民户较多,则“两社助之”。这说明“锄社”( )A.基层管理职能多样化B.是游牧经济的真实体现C.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D.是全国性耕作互助组织6.明中叶以后,在财政困难的情况下,地
4、方政府被迫放弃许多固有的行政职能,而许多本该政府承担的地方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比如水利、教育、交通、慈善救济、地方治安等等,地方政府也无力承担,只好转移给地方乡绅和地方宗族等乡族力量来承办。明代地方政府的这些做法( )A.利于基层社会的自治并减轻政府负担B.加剧了政府吏治的腐败C.标志着宗族关系已经成为执政的基础D.是强化君主专制的产物7.公元628年,唐代政府在各地设置义仓,规定义仓粮食有灾则用于贩民,无灾则借贷民户作种子。自此以后,州、县普遍设置义仓,专用于备荒,不许杂用。这表明当时( )A.用立法手段救助弱势群体B.建立起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C.关注民生的力度大大增强D.政府救济的核心是粮
5、食供应8.如表是英国户籍管理大事记(节选)。据此可知,英国户籍管理( )年份大事记(节选)1495年亨利七世:不列颠臣民以家庭为单位,向各区主教汇报户主、子女、配偶情况,主教登记在册1593年伊丽莎白一世法令:由治安官管理户籍,调查居民职业,惩罚懒惰者,救济贫民1785年议会法案:不列颠臣民可在国内自由迁徙,不再惩罚流民;经议会许可征税,救济贫民和失业者A.以社会教济为主要任务B.反映了社会政治的变迁C.重视对基层社会的控制D.社会福利制度渐趋完善9.19401970年,美国采取政府引导,第三方主导参与,提高社区生活质量;19701990年,美国政府协调各方机构和组织,提高社区吸引投资能力和服
6、务水平;1990年以后,美国政府提供政策支持,第三方组织主导实施,关注社区公平、安全、环境等问题。据此可知,美国社区治理( )A.注重突出政府地位B.体现居民自我管理优先的原则C.呈现出摇摆的状态D.充分发挥第三方组织的作用10.下表是19世纪德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立法过程。这说明,此时德国( )1883年疾病保险法最初只适用于少数低收入工厂工人,后来发展为凡低收入的农业、林业工人,家庭仆人,公务员,船员及其家属等都必须进行强制保险1884年意外事故保险法最初只适用于矿山、采石等危险职业,后扩大到年薪5000马克以下的所有劳动者1889年老年和残疾保险法后经修改,规定凡年龄在16岁以上,低收入的工
7、资劳动者都必须参保A.建立起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B.建成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国家C.关注工业化带来的社会问题D.过度的社会保障加重财政负担11.1834年英国政府通过济贫法修正案,将“低于舒适原则”确立为基本原则,金钱救济绝对不能超过社区独立劳动者的最低工资水平。它规定,一律停止对济贫院外所有壮年男子的救济,受救济者必须是被收容在济贫院中的贫民。这些规定( )A.旨在维持资本主义自由劳动力市场B.直接促成了社会福利国家的建立C.旨在缓和日益尖锐的阶级矛盾D.反映政府全面干预经济的思想12.据1990年统计,欧共体12国在养老金和医疗保障方面的亏空高达约7.5万亿欧洲货币单位,相当于同年欧共体12国
8、国内生产总值的14.5%。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A.推行“福利国家”制度B.经济出现严重衰退C.富人过度享受福利待遇D.缩小“社会福利”规模13.1935年美国政府颁布社会保障法,该法规定:“本法案旨在增进公共福利,通过建立一个联邦的老年救济金制度,使一些州得以为老人、盲人和残疾儿童提供更为可靠的生活保障。”这反映了美国( )A.建立起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B.行政机构已独掌经济决策权C.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D.阶级斗争是发展的根本推动力14.1954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城市街道办事处组织条例,规定在城市设立街道办事处和群众自治性居民委员会,199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
9、进一步扩大了居委会的职能,业主委员会、物业管理公司及非营利性公益组织也相继出现。材料表明( )A.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加强B.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逐步完善C.社会主义基层直接民主制度建立D.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日益发展15.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废除包办婚姻、三妻四妾、寡妇守节等制度,改革婚姻家庭制度,建立了新型婚姻家庭关系,一改社会陈规陋俗。这些做法显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A.国家治理效能和效率的提升B.社会制度的开放性和包容性C.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决心D.实现了恋爱自由和婚姻自主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秦汉的乡举里选是在社会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发生重大
10、变化后,乡里民众政治参与的一种形式。秦代是“选贤与能掌握国家政治权力的新时代的确立”,两汉的察举制“正是新的选举方式的制度化、法典化的结果。这种制度,使得不少的小农都拥有了被选举权,而选举权则掌握在官僚和地方豪强手中”。在这样的社会结构中,至少入仕资格“原则上扩大到整个自由民阶层”。在汉代的社会结构中,只要具备了某种素质或满足国家要求的乡里编户民,理论上都有自由入仕的机会,并无法律的特别歧视。当然,自由入仕并不是没有限制。秦汉国家针对包括乡里民众在内的社会各阶层的仕进途径都有细密的规定。摘编自卜宪群秦汉乡举里选考辨材料二 东汉末期由控制中央开始,外戚宦官的势力也开始向帝国的州郡等地方政府延伸,
11、派他们的亲朋好友或党附他们的人到地方去担任州郡的行政长官。这些人到了地方上,他们不关心地方,仅关心他们所属外戚或宦官集团的利益。地方政治在此类州郡长官治理下,自然不上轨道。特别是选举方面,乡举里选的理想被破坏无遗。历经数百年而摸索出来的中央与地方势力的平衡,政府与人民的沟通,竟因偶然事件而被轻易破坏。仅仅因为和帝以后皇帝的短命、嗣君幼冲,居然使宦官、外戚混扰了中央、地方的政治。追根究底,仅因帝国政体自始皇以来是所谓的皇帝体制,立于权力顶峰的皇帝,没有其他任何可以制裁他的力量。于是,控制皇帝,假藉其势的一小撮外戚、宦官的倒行逆施,终于令沉默的多数难以容忍,爆发了他们的不满。东汉的清流运动与地方自
12、立化,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展开的。摘编自国风乡举里选理想的破坏和地方自立趋势的兴起(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乡举里选制兴起的历史背景并概括这一制度的主要特点。(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乡举里选制遭到破坏的原因并分析其影响。17.户籍制度是一项基本的国家行政制度。阅读材料:材料一秦国商鞅变法后,严格户籍管理,五家为伍,十家为什,行“什伍连坐法”。汉代“编户齐民”,编制户籍以征收人头税,分派兵役、力役。唐代中期以后编制户籍主要依据转向田产,淡化人丁。宋元明清户籍沿续此法。摘编自王威海中国户籍制度:历史与政治的分析材料二英国户籍管理大事记(节选)年代大事记1495年亨利七世法令:
13、不列颠臣民以家庭为单位,向各区主教汇报户主、配偶、子女情况,主教登记在册。1593年伊丽莎白一世法令:由治安官管理户籍,调查居民职业,惩罚懒惰者,救济贫民。1785年议会法案:不列颠臣民可在国内自由迁徙,不再惩罚流民。经议会许可征税,救济贫民和失业者。摘编自尹虹近代早期英国流民问题及户口管理政策材料三1951年,公安部颁布了旨在“维护社会治安、保障人民安全”的城市户口管理暂行条例,在城市进行人口登记。1953年,为配合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选举,并为国营企业招工提供依据,全国人口登记办法出台。1958年1月,国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规定了户口登记、注销、迁移、收养、婚姻、年龄、违法责
14、任等具体细则,标志着新中国户籍制度的形成。摘编自吴学凡新中国户籍制度70年变迁及其经验完成下列要求:(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中国古代、英国近代户籍管理的特点。(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户籍制度建立的原因。(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户籍制度在社会治理中的意义。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601年,英国颁布济贫法,以行政救济和收容来缓解圈地运动引发的贫困等问题。1723年,英国在各教会区设立济贫院。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自由放任理论认为对贫困劳工不宜帮扶过多,因而1834年议会通过新济贫法,迫使多数贫民走上工作岗位。由于经济危机与二战的打击,英国越发走向
15、“贫困之路”。1942年,英国颁布贝弗里奇报告,指出摆脱“贫困之路”方案,通过社会保险并根据家庭需要进行双重收入再分配;并着力形成一个以凯恩斯思想为指导的福利体系。1946年国民保险法和1948年国民救助法通过后,英国社会保障体系建立。但英国的贫困问题仍持续恶化。摘编自杨敏西方社会福利制度的演变与启示等材料二 改革开放至今,中国成功实现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贫困人口脱贫,演绎了充分发挥中央权威理性化优势,带动地方政府与社会协同的治理贫困的模式。中国扶贫模式的探索与改革开放以来的宏观经济发展进程相一致:1978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在短期内取得了一定的扶贫减贫成效,之后经历了“大水漫灌”的普遍
16、救济式扶贫到区别对待的区域开发式扶贫,再到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最终确立了发展式扶贫。中国的扶贫模式是一种基于“共同富裕”和“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国家目标,而不是西方为赢得选举而安抚选民的功利手段;是一种旨在帮助贫因人口形成致富能力的发展意义上的分配制度,而不是西方“托底式”的功利性社会救济。中国的贫困治理用事实证明了社会主义制度在福利分配方面的政治优势,有力挑战了西方传统的福利国家理论,也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具有参考性的方案。摘编自谢岳中国贫困治理的政治逻辑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导致英国重视贫困治理的原因。(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中英两国贫困治理模式的特点。(
17、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新时代贫困治理模式意义。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C解析:由材料“为编氓,奉公上,蒙轻减之徵”可知,有户口的人有可能会被征收少一点的赋税,所以大家争相落户,所以隋朝的编户增加,C正确;由材料可知,没有户口的人,“被强家收太半之赋”所以大家争相落户,没有促进人口流动,排除A项;输籍法是隋代制定各户等级和纳税标准的办法,利用这一手段搜刮隐藏户口以防止人民逃悦和抑制士族、豪强占有劳动人口从而确保政府收入,没有调整租佃关系,排除B项;均田制是由北魏至唐朝前期实行的一种按人口分配土地的制度,部分土地在耕作一定年限后归其所有,部分土地在其死后还给官府,材料中输籍法是为了征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历史精品资料 新高考历史精品专题 统编版高中历史资料 高中历史课件 高中历史学案 高中历史设计 高中历史试卷 高考历史指导 高中历史练习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