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实验创新教学设计-高二上学期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docx
《探究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实验创新教学设计-高二上学期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探究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实验创新教学设计-高二上学期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docx(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探究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实验创新教学设计一、选题背景: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数学模型,分析和解释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规律的因素,并应用与相关实践活动中。教材分析:人教版必修三第四章第二节中要求学生初步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熟悉抽样检测法,尝试建构数学模型。学情分析:学生能够理解实验原理,尝试建构数学模型,但血球计数板的使用不够熟练,对影响种群数量变化因素的综合性理解不全面。二、实验器材实验材料与试剂:安琪干酵母,5%葡萄糖注射液,马铃薯,0.2%亚甲基蓝染液。实验仪器与设备:数码显微镜,数显恒温水浴锅,多轨道摇床,溶解氧传感器,二氧化碳传感器,酒精检测仪,电子天平,酒精
2、灯,锥形瓶,血细胞计数板,滴管,移液管,烧杯,封口膜,皮筋。三、实验创新要点(一)创新一:综合利用实验设备,搭建新的探究平台运用数码显微镜成像,学生观察更直观。数显恒温水浴锅、多轨道摇床、溶解氧传感器、酒精检测仪、二氧化碳传感器等仪器使结果数字化呈现,搭建了微观生物学与教学的平台。(二)创新二:缩短实验周期,提高探究效率由课本中连续7天的实验观察、数据整理,缩短到10小时实验观察、数据整理,使实验更便捷,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进行科学探究。(三)创新三:多角度,深入科学探究改造课本传统实验的单一因素,进一步探究温度、溶解氧、营养条件、代谢产物等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建构数学模型,形成整体性思维。
3、四、实验设计思路基于科学思维、引导学生建构模型、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的理念指导下,围绕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进行实验创新。五、实验教学目标科学探究:在初步科学探究的基础上、进一步设计探究方案并动手实践完成实验。科学思维: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建构数学模型,阐释数量变化规律,形成整体性思维。生命观念:运用数学模型,解释种群数量变化规律,形成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生态观。社会责任:通过科学实践,解决日常生活中食品发酵问题,认同工业发酵的重要性。六、实验教学内容本实验通过综合性利用多种数字化实验设备,搭建了探究温度、溶解氧、营养条件、代谢产物等的实验平台,为学生综合性理解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提供了事实和
4、证据,形成严谨的科学思维,建构了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生命观念。七、实验教学过程(一)教材实验开放实验室,各小组进行教材实验,用5%的葡萄糖溶液作为底物培养酵母菌,每天同一时间观察,连续7天,记录数据,绘制曲线。在实验中学生利用两个酒精灯火焰间形成的无菌区域进行无菌接种;彻底清洁血球计数板,吹风机烘干;用0.2%亚甲基蓝染色,区分活细胞和死细胞;数码显微镜观察,五点取样求平均值,使结果更准确。通过实验改进、关注细节、规范操作、重复实验,尽可能减小误差。(二)发现问题问题1:从曲线(图1)中看到,酵母菌1天时达到峰值,后面6天保持相对稳定,没有出现典型“S”型增长。问题2:各组之间的数据(图2)有明
5、显差异。图1酵母菌7天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图/图2实验记录单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不囿于定论,提出质疑,敢于批判,形成严谨的科学思维。(三)深入探究问题1:从曲线中看到,酵母菌1天时达到峰值,后面6天保持相对稳定,没有出现典型“S”型增长。针对问题1,学生网上查阅资料:适宜条件下,不同种类的酵母菌大约2小时增殖一代,10小时左右达到稳定期。新教材选择性必修三中也有相关实验。基于此学生设计实验,以5%的葡萄糖作为底物培养酵母菌,每两小时观察计数一次,观察12小时,实验10小时可以观察到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增长趋势和峰值。问题1的解决为问题2的突破奠定了基础。问题2:各组之间的数据有差异。针对问题2学生做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生物精品资料 新高考生物精品专题 高中生物课件 高中生物学案 新人教版生物资料 高中生物试卷 高考生物解题指导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