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比较鉴赏.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比较鉴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比较鉴赏.docx(2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考点十二 比较鉴赏一、常见问法1.甲乙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2.甲乙两篇文章体现文章中心(或主旨)的句子是什么?两文作者的共同追求是什么?3.同为(体裁),甲乙两文的写作目的有何不同?4.甲乙两文末尾画线的句子有哪些共同点?请结合选文内容简要分析。5.(人物)和(人物)在方面,有何异同之处?6.甲乙两文中(人物)都有着同样的,请结合文中相关内容加以说明。7.结合甲乙两文,说说是一个什么样的人。8.甲乙两段文字都突出人物怎样的共同点?9.试比较甲乙两文内容上有哪些异同之处。10.甲文侧重写什么?乙文侧重写什么?这在写法上都属于什么描写?11.比较分析甲乙两个语段分别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得出
2、了怎样的中心论点。12.甲乙两文在写法上有何异同?结合文中相关内容加以说明。二、解题技巧(一)答题技巧比较阅读是对两篇或多篇文言文的基本内容(观点、事件、人物形象等)进行比较分析,在此基础上比较作品的不同情感倾向,比较写作手法及艺术特色的异同等。比较阅读主要包括:比较情感主旨异同;比较人物形象异同;比较文章内容异同;比较写作手法异同。答题应遵循的原则:异中求同;同中求异。对比类试题,不管是课内外对比,还是课外对比,都要认真分析试题要求和比较的内容,反复阅读相关文字,逐项进行“异中求同”或“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是指通过比较阅读,抓住重点句段进行甄别、筛选和提炼,找出两文的共同特点,揭示一般规律
3、。同中求异:则是从现象入手,分析材料,弄清各自表达的内容,揭示各自的特征。(二)答题方法(1)阅读文言语段,整体把握文段主要内容。明确文中的“人、事、物、理”。课外阅读一般与课内阅读在主题和人物等方面有一定的联系。(2)认真分析题目要求比较的内容,阅读、对比其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反复阅读比较材料,逐句逐段进行内容和写法上的比较,要特别注意找准材料的契合点,主要从内容、思想感情、人物性格特征、劝说方式、劝说目的、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角度切入。(3)按照题目要求,将比较的结果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温馨提示】课内外比较阅读,往往设置比较文章内容、主旨情感、人物形象的异同,答题时根据题干要求,要采取
4、“求同存异”或“异中求同”的解题方法;如果题干给出了甲文的内容,就要从乙文中寻找对应的内容,分析二者的联系与区别。首先要确定两篇文章的主要内容,熟悉两篇文章各自的结构,能够对两篇文章中的共同内容进行一一对应。这是进行对比阅读的前提和基本条件。(三)答题步骤第一步:通晓大意。通读两篇文言文,归纳概括各自的段落大意,做好比较、迁移的基础准备工作。第二步:切片观察。根据题目要求,将文中有关的片段分别切割出来,形成一个个小切片,对切片进行观察。第三步:求同存异。对比分析这些切片,比较它们在主题、人物、题材、手法、意义等方面的异同,进而得出答案。(四)答题模板整体把握内容分析比较异同准确表达结果三、典型
5、例题【典例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歆上疏曰:“兵乱以来,过逾二纪。大魏承天受命,陛下以圣德当成、康之隆,宜弘一代之治,绍三王之迹。虽有二贼负险延命,苟圣化日跻,远人怀德,将襁负而至。夫兵不得已而用之,故戢而时动。臣诚愿陛下先留心于治道,以征伐为后事。且千里运粮,非用兵之利;越险深入,无独克之功。如闻今年征役,颇失农桑之业。为国者以民为基,民以衣食为本。使中国无饥寒之患,百姓无离土之心,则天下幸甚。二贼之衅,可坐而待也。臣备位宰相,老病日笃,犬马之命将尽,恐不复奉望銮盖,不敢不竭臣子之怀,唯陛下裁察!”(选自三国志华歆传)【注】纪:古代以十二年为一纪。成、康:周成王、周康王。绍:继续,接
6、续。跻:升。戢:收藏,止息不用。题目:试比较本文与出师表内容上有哪些异同之处。【解题指导】从写作形式来看,两文都是臣子向君主的上书,选文是华歆向魏明帝的进谏,出师表是诸葛亮北伐前给后主刘禅上书的表文。从具体内容(政治主张)上看,由选文中的“为国者以民为基,民以衣食为本”可知,华歆认为,应该把治国放在首位,而治国的核心是民众的安居乐业。出师表中诸葛亮劝勉刘禅广开言路,赏罚分明,亲贤远佞,表现了他对蜀汉的忠诚。【参考答案】相同点:都是臣子向君王上书,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不同点:本文华歆主张止息战乱,以民为本,民众的安居乐业是治国的核心。出师表诸葛亮主张亲贤远佞、广开言路、赏罚分明,最终完成讨贼兴复
7、、统一国家的愿望。【参考译文】华歆上书说:“自兵乱以来,已经二十多年了,我魏国承奉上天之命,陛下以至高之德,正逢成王、康王的处境,应该成就一代盛世,步尧、舜、禹三王的足迹。虽然今天有二贼(东吴西蜀)凭险割据,如果我们坚持民本思想,使与民休养生息的仁政发扬光大,那么,敌方民众也会被感动,势必抱着小孩,背着行李前来投奔。战争是在不得已时才发动的,不可以轻启战端,要等持时机成熟。我希望陛下能把精力集中在治国之道上,把讨伐作为后事。况且若出兵讨伐,需千里运粮,这在军事上则处被动;而越过天险深入敌后,也没有必胜的把握。就说今年征兵征差这件事情,已经对农业蚕桑业造成重大损失。治理国家的君王是以民众为基础,
8、民众把穿衣吃饭看成是最根本的事情。能使中国无缺衣乏食、饥寒交迫的祸患,百姓没有离乡背井、四处逃难的冤苦,那是举国的大幸大福。至于二贼的祸乱,可平心静气地坐下来等待时机。我忝居宰相之位,年老与疾病日甚一日,像犬马那样奔波的生命也即将结束,恐怕不再能侍奉和问候陛下,生命将尽,不敢不竭尽属下的忠诚,希望陛下仔细思考,做出决断。”【典例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
9、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乙】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治,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于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选自旧唐书魏征传,有删改)【注】固:使稳固;远:使流得远;浚:疏通,深挖。人君当神器之重:国君掌握帝位的重权。居域中之大:处在天地间最高的位置。题目:比较分析【甲】【乙】两个语段分别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得出了
10、怎样的中心论点。【解题指导】语段【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用举例论证的方法,阐明了能够担负重任的人都是经历磨难才能有所成就的。“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证遭受磨难的好处,由此归纳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中心论点。语段【乙】“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则是用比喻论证的方法,归纳出“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中心论点。【参考答案】 语段【甲】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阐明了能
11、够担负重任的人都是经历磨难才有所成就的;再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证遭受磨难的好处,归纳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中心论点。语段【乙】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先用“木之长”“流之远”等来设喻,阐明源深才能流远,根固才能木长,德厚才能国安的道理,归纳出“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中心论点。【参考译文】我听说想要树木长得高大,一定要使它的根稳固;想要河水流得长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想要国家安定,一定要厚积自己的道德仁义。源泉不深却希望河水流得长远,根不稳固却想要树木生长得高大,道德不深厚却想要国家安定,臣虽然最愚昧,(也)知道那是不可能的,更何况(陛下这样)聪明睿智(的人)呢?国君掌握帝位的重权,处在天地间最
12、高的位置,不考虑在安乐时想到危难,用节俭来消除奢侈,这也像砍伐树木的根却要求树木长得茂盛,阻塞水的源头却希望水流得长远一样啊。【典例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陶弘景答谢中书书)【乙】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
13、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吴均与朱元思书)题目1:【甲】【乙】两文所写的景物有什么共同特征?【解题指导】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首先要仔细阅读文章,在正确理解字词意思的基础上通译全文,然后再提炼概括文章内容,比较分析作答。【甲】文描写了“山川之美”,从“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至“夕日欲颓,沉鳞竞跃”,不足五十个字,却涉及山川草木、飞禽走兽,景物秀美,山高水净;【乙】文以简练明快的笔墨,描绘了一幅充满生机的大自然画卷,且仅用一百多字便生动逼真地描绘出富春江沿途的“奇山异水”,景色秀丽,多彩多
14、姿。两文所描写的景物都绮丽秀美,充满勃勃生机。【参考答案】景物秀美,山高水净,绚烂多彩,充满无限生机。题目2:【甲】【乙】两文共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比较阅读的掌握能力。首先仔细阅读两篇文章,在理解意思的基础上辨析文章在写法、感情等方面的异同点。与朱元思书抒发了作者对世俗官场和追求名利之徒的藐视之情,含蓄地流露出爱慕美好的大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答谢中书书中作者将谢中书当作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比肩。综合来看,两文都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参考答案】酷爱自然、常伴林泉的志趣。【典例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15、。武昌九曲亭记苏辙子瞻迁于齐安,庐于江上。 齐安无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诸山,陂陁蔓延,涧谷深密,中有浮图精舍,西曰西山,东曰寒溪。依山临壑,隐蔽松枥,萧然绝俗,车马之迹不至。每风止日出,江水伏息,子瞻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昔余少年,从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裳先之。有不得至,为之怅然移日。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譬之饮食,杂陈于前,要之一饱,而同委于臭腐。夫孰知得失之所在?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注释】宋神宗元
16、丰二年(1079),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到苏州,苏辙受牵连被谪为监筠州盐洒税务。后来,苏辙来黄州看望哥哥苏轼,到武昌西山上的九曲亭游玩。迁:贬谪、流放。陂(bi)陁(tu):起伏不平的样子。浮图:指佛寺。精舍:僧人住所。褰(qin)裳:提起衣裳。题目:本文中的“子瞻之乐”与醉翁亭记中的“太守之乐”有何异同?请结合注释的写作背景和两篇文章的内容作简要分析。【解题指导】本题考查学生的比较阅读能力。中考文言文比较阅读,就是将两篇或两篇以上而且内容和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文章,加以比较分析、对照鉴别地阅读。在同中求异和异中求同中达到提高学生迁移思维能力和深入分析问题能力的目的。“太守之乐”和“子瞻之乐”
17、相同之处:都有虽遭贬谪,却能随遇而安之乐,都有寄情山水之乐。不同之处:太守之乐是与民同乐,子瞻之乐是自得其乐。【参考答案】同:都有虽遭贬谪,却能随遇而安(安然自适)之乐;都有寄情山水之乐。异:太守之乐是与民同乐;子瞻之乐是自得其乐(乐观豁达,以“适意”为乐)。【参考译文】子瞻被贬到齐安(今黄冈),在长江边上建庐居住。齐安没有出名的山,可是长江南岸武昌(今鄂州)的群山,高低起伏,连绵不断,山谷幽深寂静,里面有佛塔寺庙僧舍,西边的叫西山寺,东边的叫寒溪寺。它们背靠山梁,面对山沟,隐蔽在茂密的松树枥(同“栎”)树丛中,寂漠清静,与世隔绝,见不到车马的喧嚣和来人的足迹。每当风停了,太阳出来,江面波平浪
18、静的时候,子瞻就拄着拐杖,带着美酒,乘坐渔船,横渡长江,直奔南山而来。我年轻的时候,跟随着子瞻到各地游玩。遇山就登山,遇水就划船,子瞻每次都是带头提起衣服卷起裤脚先下水。有些地方不能到达,子瞻一天就闷闷不乐了。有时他一个人飘然独游,自由自在地在泉边岩石上漫游,采摘着树林中的山花野草,随意捡着山中的落果,喝着溪水,看到他这样子的人都把他当做神仙。其实天下的乐事很多,而以使人心情畅快的事是最开心的。而当他称心如意的时候,什么都不能换取这种快乐;到了他兴尽的时候,常常感到吃惊,又自我解嘲。就好像是喝酒吃饭,丰盛的菜肴摆在面前,只不过是为了填饱肚子罢了,而吃下去后,那些食物同样都变成了腐臭的东西。有谁
19、知道哪些东西该吃,哪些东西不该吃呢?只要心中无愧,外面不受到人家的指责,把心思寄托在这山林之间又有什么呢。这就是子瞻在这里找到快乐的原因。【典例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节选
20、自送东阳马生序)【乙】李德辉,字仲实,通州潞县人。适岁凶,家储粟才五升,其母舂蓬稗、炊藜苋而食之。德辉天性孝悌,操履清慎,既就外傅,嗜读书,束于贫,无以自资,乃辍业。年十六,监酒丰州,禄食充足,甘旨有余,则市笔札录书,夜诵不休。已乃厌糟曲,叹曰:“志士顾安此耶!仕不足以匡君福民,隐不足以悦亲善身,天地之间,人寿几何,恶可无闻,同腐草木也!”乃谢绝所与游少年,求先生长者讲学,以卒其业。(节选自元史李德辉转)注释:操履:操行。外傅:老师。监酒:监管制酒。恶可:怎么能,如何能。题目1:甲文作者借到书“手自笔录”“弗之怠”,乙文作者“市笔札录书,夜诵不休”,这表现了他们怎样的共同心态?【解题指导】此题
21、是比较阅读。属于对文言文要点的概括。要想捕捉文章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手自笔录”:亲手抄录。“弗之怠”:不放松,不懈怠。“市笔札录书,夜诵不休”:买笔抄书,夜间诵读不休。由此可见,这些语句都表现他们渴望读书的迫切心情和执着于学习、废寝忘食的求知心态。这是他俩共同的特点。【参考答案】表现了主人公渴望读书的迫切心情和执着于学习、废寝忘食的求知心态。题目2:宋濂与李德辉在志趣方面有哪些相同之处?请结合两文内容,进行简要分析。【解题指导】此题是比较阅读。在准确理解词意、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各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题干要求提取重要信息。
22、如“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嗜读书,束于贫,无以自资,乃辍业市笔札录书,夜诵不休”两句,说明两人的家庭都很贫困,但他们都喜欢读书。都做到了抄书而读。同时,宋濂善于向有德行的人请教学习;李德辉谢绝与朋友的交往,专心求教。勤奋苦读、虚心求教是他们共同的可贵品质。【参考答案】宋濂和李德辉两人的家庭都很贫困,但他们都喜欢读书。宋濂抄书而读,又善于向有德行的人请教学习,读书是因为自己志趣在此,不注重外在条件,不与人攀比。李德辉抄录书籍,读诵不息,又谢绝与朋友的交往,专心求教,立志于做一个为国效力、造福于民、孝顺父母且有修养的人。【参考译文】【乙】李德辉字仲实,通州潞县
23、人。五岁时父亲去世,(家境贫寒),母亲靠舂稗子煮野菜来养育他;李德辉天性孝顺,好读书,但受贫困的限制,家里没有钱供给读书,只得辍学。十六岁为丰州监酒,其俸祿所得充裕,若有节余则买笔抄录,夜间诵读不休,不久他不愿再做监酒,叹息道:“志士怎能干这种事!做官不能辅助君王,不能造福万民;不做官也不能使亲人欢悦,不能修养自我。天地之间,人生几何,难道默默无闻,同腐草一般!”于是他谢绝与一般少年交游,去向老师长者求教,最终完成了学业。四、对点演练(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初中语文精品资料 新中考语文精品专题 初中语文课件 初中语文学案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试卷 中考作文指导 名著阅读精品资料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