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与差异性知识提纲2023高考地理一轮复习.docx
《【高中地理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与差异性知识提纲2023高考地理一轮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与差异性知识提纲2023高考地理一轮复习.docx(1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0版新高考 高三一轮复习知识提纲自然地理 使用联系:32043124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一)土壤1、概念:土壤是指陆地表层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四种物质组成。组成特征作用关系矿物质土壤的物质基础,成土母质(风化壳或风化堆积物)风化形成的土壤固体颗粒;经风化分解,释放一些养分元素(钾、磷、钙、镁等),供植物吸收主要成分,土壤中矿物养分的主要来源彼此间有密切联系,共同形成了土壤的肥力特性;肥力高低取决于水、肥、气、热四个因素的协调程度有机质(腐殖质)多集中在表层;释放氮,直接影响土壤肥力的形成和发育最重要成分,土壤肥力的物质基础,土壤形成
2、发育的主要标志空气贮存在土壤孔隙中,具有很大的流动性,使土壤能通气透水,蓄水保温不可缺少的成分,影响土壤的热量状况水分2、观察土壤(1)土壤颜色:是土壤最重要的外部特征之一,有些土壤用颜色来命名。 红色土壤是因为含有大量氧化铁,黑色土壤是腐殖质含量多;腐殖质含量越高,土壤肥力越高。(2)土壤质地:不同粒级的矿物质在土壤中所占的相对比例,按质地一般分为砂土、壤土和黏土。(3)土壤剖面构造森林土壤剖面构造最为复杂,由有机层、腐殖质层、淋溶层、淀积层、母质层和母岩层组成。耕作土壤剖面一般分为耕作层、犁底层和自然土层。3、土壤的性质及其影响因素土壤性质影响因素土壤含水量“收”:大气降水、地下水、灌溉用
3、水;“支”:蒸发、植物吸收和蒸腾、水分渗漏和径流(壤中流);“储”:最大储水量受土壤孔隙空间大小制约土壤透气性受土壤孔隙空间和土壤含水量的共同影响。土质疏松、土壤含水量小,土壤透气性好(但水分不足时,植物会凋萎);土质黏重、土壤含水量大,土壤透气性差(水分充足易导致空气受到排挤,土壤温度下降,透气性减弱,土壤肥力下降)土壤肥力土壤肥力最终取决于水、肥、气、热的协调程度。“收”:外力搬运输入;自身有机质、矿物质产出(岩石风化、生物分解);人类活动补充(施肥)等;“支”:植物吸收;雨水淋溶、径流侵蚀;不合理的人类活动等土壤酸碱度母质:基性岩母质形成的土壤偏碱性,酸性岩母质形成的土壤偏酸性;气候:湿
4、润地区往往与酸性土壤的分布一致;干旱和少雨地区,淋溶作用弱,往往是中性或碱性土壤的分布区;人类活动:增施生石灰可中和土壤酸性;酸雨导致土壤酸性增强等土壤温度“收”:直接来源为太阳辐射;“支”:地面辐射、蒸发;“调”:土壤含水量增加导致土壤温度变化减小、人类活动(如覆盖黑膜可减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使土壤温度降低;覆盖透明膜可减少地面辐射的散失,提高土壤温度)裸露岩石风化作用营养元素的释放成土母质微生物、低等植物有机质积累原始土壤高等植物养分富集成熟土壤耕作培育土壤熟化耕作土壤4、土壤形成过程:注:土壤的形成过程是有机质的积累过程、矿物养分的富集过程。有机质在土壤表层发生聚积,形成暗色的腐殖质层
5、或泥炭层。5、成土因素对土壤的影响因素对土壤形成的作用成土母质岩石的风化产物,包括本地风化物和外来风化物(经外力搬运、沉积),是土壤发育的物质基础,是植物矿物养分的最初来源,进而影响土壤质地(砂土、壤土、黏土)和肥力生物为土壤提供有机质,是影响土壤发育的最基本也是最活跃的因素。植物:枯枝落叶、枯残根系,为土壤提供有机质来源,提高土壤肥力;动物:动物遗体可为土壤提供有机质来源,提高土壤肥力;动物搅动、搬运土壤等,可加速有机质分解,提高土壤透气性;微生物:分解动植物有机残体,促进腐殖质形成,形成土壤肥力气候直接影响土壤含水量、温度、微生物数量和种类。湿热、通风良好的环境,微生物活跃,有机质分解速度
6、快,积累少;寒冷、干旱、冷湿、冰冻环境,有机质分解速度慢,利于积累;温度升高、降水增多,岩石风化作用增强,矿物养分增多,改变土壤质地,提高土壤肥力地貌地貌对土壤的发育是多方面的。海拔:随海拔升高,气温降低、风力增大,影响土壤含水量和温度;坡向:阴/阳坡或迎风/背风坡,影响土壤温度、含水量,产生植被差异,进而影响土壤肥力;坡度:通过水流速度,影响物质迁移速度,进而影响土壤厚度和肥力。陡坡土层较薄,土壤较贫瘠;平地土壤较为深厚肥沃时间土壤发育的时间越长,土壤层越厚,土层分化越明显人类活动合理的耕作经营,可形成耕作土壤。如“耕耘”可改变土壤的结构、保水性、通气性;“灌溉”可改变土壤的水分、温度状况;
7、“收获”可改变土壤的养分循环状况;“施肥”可改变土壤的营养元素组成、数量和微生物活动;不合理利用,可使土壤退化(沙化、盐碱化、水土流失等)u 微点知识:土壤肥力分析1土壤肥力的标志土壤由矿物质、有机质、空气和水分四种物质组成,土壤肥力的高低取决于土壤中水、肥、气、热四个要素之间的协调程度,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通常是土壤肥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2土壤肥沃“有机质来的多、去的少”有机质的来源主要是枯枝落叶,有机质损失主要靠微生物的分解、植物根系的吸收和外力侵蚀作用。在分析土壤肥沃的原因时,一般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角度答题思路植被植被茂盛(草类茂盛、森林丰富),多枯枝落叶(腐殖质),积累大量的有机物
8、微生物分解作用纬度高(海拔高),气温低,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弱,有机质含量高外力侵蚀作用降水多,淋滤作用强,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贫瘠人类活动人工培育土壤,提高土壤肥力。如秸秆还田、使用农家肥等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二)植被1、概念:自然界成群生长的各种植物的整体,称为植被。2、植被垂直结构:在稳定的植被中,不同种类的植物群体,通过争夺阳光的生存竞争,占据一定的垂直空间,形成分层明显的垂直结构。3、环境对植物分布和个体形态的影响:光照绿色植物生活的必要条件。林中上层或阳坡分布喜光植物;密林底层或阴坡分布喜阴植物热量从赤道到两极形成了各种不同的植被水分影响植物形态。沿海向内陆形成了森林草原荒漠的
9、分布状况风迎风面树枝受损,背风面树枝生长,形成旗形树冠热量和水分从山麓到山顶形成垂直分布的植被带4、植物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根系发达:可耐旱、耐贫瘠和抵抗强风。叶子:叶片厚,有蜡质层,反射阳光,减少蒸发,可抗旱;叶子细小可防蒸发、防热量散失。茎:粗壮,储水量大;倾斜,说明当地风力大。分布特点:簇状匍匐在地面,植株低矮,可防强风、保暖、耐土壤贫瘠。花色鲜艳:可吸引动物为其传播花粉。某一季节生长速度快:可适应当地暖季短或雨季短的特点。u 微点知识:不同地区森林(绿地)的主要 效益区域环境效益举例降水丰富的湿润地区(尤其丘陵山区)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长江中游山区的防护林主要功能是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干旱、
10、半干旱地区防风固沙、保护农田和牧场西北地区风沙大,西北防护林的主要功能是防风固沙沿海地区防止海浪侵袭,保护海堤红树林是天然的海岸防线,具有减小风速、减轻海岸的侵蚀,净化海水、促淤造陆等作用城市及道路两侧净化空气、美化环境、吸烟除尘、减弱噪声城市工业、交通污染严重,故城市绿地主要功能是吸烟除尘、过滤空气、减轻污染、削弱噪声热带雨林地区维持全球碳氧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调节大气成分、促进水循环亚马孙热带雨林气候水文土壤地貌生物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三)整体性 1、含义:地理环境是由 大气 、 水 、 土壤 、 地形 和生物等要素组成。陆地环境各要素通过 水 循环、 生物 循环、 岩石 物质
11、循环,进行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相互 相互渗透 、相互 相互制约 、相互 相互联系 整体。Eg:气候与其他自然环境要素的联系:完成有右图。气候与地貌:气候地貌:云贵高原的喀斯特地貌形成于湿热的气候环境中;西北内陆的风沙地貌形成于干旱的气候环境中;地貌气候:横断山区山高谷深,气温和降水的垂直差异大,形成“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气候。地貌与生物:地貌生物:阴坡与阳坡植物不同,如马尾松分布在阳坡,冷杉分布在阴坡;生物地貌:生物对地貌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加剧岩石的风化过程,改变地貌形态;另一方面又具有保持水土、减少侵蚀的作用,保护了原始地表形态。气候与土壤: 气候土壤:东北地区气候冷湿,土壤
12、有机质分解慢,形成肥沃的黑土;东南丘陵地区气候湿热,有机质分解快,形成贫瘠的红壤土壤气候:冻土加剧气候的寒冷叶绿素 2、生物对自然地理环境的作用,归根结底是由于 光合作用 。光能 公式:6CO26H2O C6H12O66O2 3、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表现为:地理要素间进行 物质 和 能量 交换;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的新功能,包括 生产 功能和 平衡 功能;自然地理环境具有 统一 的演化过程;地理要素的变化会“ 牵一发而动全身 ”。4、若某湿润地区的森林遭受严重破坏,会对地理环境产生影响,运用整体性原理简述具体表现:河流:径流量的季节变化增大,易发生水旱灾害;含沙量增大。动物:栖息地遭破坏,生物多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地理 【高中地理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与差异性知识提纲2023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高中地理 自然 地理环境 整体性 差异性 知识 提纲 2023 高考 地理 一轮 复习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