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城计教学课件.doc
《空城计教学课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空城计教学课件.doc(4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空城计教学课件选自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 “马谡拒谏失街亭,武侯弹琴退仲达” 作者简介罗贯中:(约13301400) 元末明初小说家,名本,号湖海散人,山西太原人。“小说” 文体的知识一、什么是小说二、小说的三要素 司马 懿简介 司 马懿 是 魏 国 的名 将,才 智多 变,文 武 双 全。虽然 为 魏 国 立下 不 少汗 马 功 劳,但是 一 心 却 想毁 灭魏 国,建 立 自 己的 王 国,以便 统 一 三 国,建 立 新 王朝。故事背景本文选自三国演义第95回,此前的故事背景为魏主曹丕新亡,十五岁的曹睿即位。诸葛亮欲借此机会伐魏。参军马谡献离间计,令曹睿将司马懿削职返乡。诸葛亮闻此消息
2、大喜,即率35万大军伐魏,一路斩将略地,势不可当。曹睿大惊,只得重新起用司马懿。此时魏将孟达欲反,遣人密报孔明,愿为内应,但不慎走漏风声被杀。司马懿猜到诸葛亮的战略意图,不与蜀军正面交锋,却去切断蜀军粮道,夺取街亭、柳城。诸葛亮误用马谡,失了街亭、柳城,形势急转直下,变得十分被动,又失去了内应,已无胜算,急忙准备退回汉中。司马懿夺了街亭,率15万大军来夺西城。此时诸葛亮只有2500军士在西城,形势十分危急。课文描述了诸葛亮面对强敌,处变不惊,设下计谋,终于使司马懿,引兵退却。 第一课时 检查预习 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从情节入手分析p 人物(1)了解小说的情节,训练概括段落大意 第二计课时
3、从情节入手分析人物(2) 透过情节,从正面和侧面看人物,学习总结人物形象 联系实际评价历史人物 练习1、诸葛亮巧施空城计,弄险成功,主要原因是什么?2、作为“魏之名将”的司马懿为什么会中计失败?3、联系故事情节,试分析p 诸葛亮、司马懿这两个人物形象。1、诸葛亮巧施空城计,弄险成功,主要原因是什么?2、作为“魏之名将”的司马懿为什么会中计失败?1、解释下列句子中红色的字: (1)孔明分拨已定() (2)孔明乃披鹤氅() (3)莫非诸葛亮无军()(4)众官无不骇然()3、“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这是我国古典文学名著的开篇词。4、三国演义中“煮酒论英
4、雄”的主要人物是。“懿笑而不信”,请发挥想象,描写人物在笑时的心理活动。文中诸葛亮 “三笑”的含“笑抚义容掌可而掬一”笑:(二三第笑笑(3第第56段段段)笑”:)“拍手大笑”:镇定自若的笑别看你司马懿带来十万大军,我只有一座空城,但你决不敢攻进来。如释重负的笑你司马懿果然中我的计了。成功自豪的笑我以一座空城就吓退了司马懿,还要让他吃个败仗,你司马懿真是太傻了! 小结:0000总的来看,这篇文章是从两个方面来表现诸葛亮的智慧的。如果说情况紧急、处变不惊、镇定自若表现的是诸葛亮的“胆”的话,那么他对形势的准确分析p 和判断充分表现了他的“识”。动笔练习:诸葛亮是一个(位)、的的。 足智多谋 临危不
5、惧 神机妙算 处乱不惊 明确多疑自负老谋深算 刚愎自用 司马懿是一个(位)、的的。 (1)假如这次魏国领兵的不是司马懿,而是他的次子司马昭,诸葛亮还会用“空城计”吗?教育实习说课空城计说课稿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空城计,下面我将按照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的步骤,和大家分享一下关于这节课的整体设计。一、首先,让我们进入第一步,说教材。空城计一文位于语文版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十三课,体裁为文言白话小说。出自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作为四大名著之一,三国语言简洁明快生动,人物形象鲜明,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和吸引力。而在本单元中,因为主要以文言名著节选为主,所以结合单元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我要引
6、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了解小说的文体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把握小说在人物塑造上的方法和技巧。具体到空城计,则着重关注诸葛亮和司马懿两人性格的塑造。二、接下来,说学生情况。七年级学生思想活跃,对于历史演绎小说具有很强的好奇心,三国的故事对他们来说更不陌生,因此,从学生已知的故事中学习小说的文体知识,会更易入手。同时,面对学生熟悉的故事情节,拓展问题,更能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三、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p ,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清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2、能力目标: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发现问题并通过合作讨论解决问题。 3、情感与价值目标:激发学生阅读小说
7、的兴趣,鼓励学生课外阅读古今中外的小说佳作四、说教学的重难点本着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通过小说细节把握人物形象的小说阅读方法。(2)教学难点:对文中诸葛亮三次笑声的理解,学会借助神态描写探究人物内心的方法所以我们要引导学生对故都秋景的特点进行分析p ,掌握文中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法。五、说教法。我们都知道语文是一门培养人的鉴赏和审美能力的更要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我们在以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过程。考虑到初中一年级学生的现状,基于本课
8、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读书指导法:指导学生通过工具书的运用,扫清阅读障碍;培养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给出自己见解的能力 2、谈话法;例如: (1)本文中描写了几次诸葛亮的笑,各自有什么含义?(2)司马懿是真的害怕城中有伏兵,方才不敢进城而撤军的吗?如果不是,又是什么原因让他止步不前呢? 3、讨论法: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语境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六、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
9、向“会学”转变,成为学习的真正的主人。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勾画圈点法,分组讨论法和自主探究法。七、说教学过程 1、导人:“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这是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的主题呐,也是小说的卷首词。歌声高亢浑厚,意境深遂悠远,但在它那明白如话的歌词里却包含着笔墨难尽的历史沧桑。每当这首歌回响花耳畔,我们的思绪部会情不自禁地被它引向电视剧三国演义中那动人心弦的争霸故事。节选自第95回的空城计的故事早已烩炙人口。 2、整体感知:引导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了解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的梗
10、概。 注意下列字词 懿 氅 纶 笑容可掬 遁 蜂拥 隐匿 大惊失色 旁若无人 无不骇然2、弄清文中出场人物,列出蜀、魏双方出场人凯弄清相互间的关系。 3、介绍三国演义第95回梗概。目的:帮助学生更好地熟悉故事情节,加深对作品的理解。三、揣摩文意,概括要点。思考:默读课文,用简洁的话概括本文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这一过程旨在培养学生捕捉信息和筛选信息的能力。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四个阶段可以概括为:兵临西城、临危施计、司马中计、孔明释计。四、鉴赏 。再读课文,思考: (一)作者是如何塑造人物形象的? 这一设计意在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如何运用多种艺术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明确:1、运用对比和衬托的手法表现
11、人物性格。如第一部分通过魏蜀双方军力的对比突出西域之险;用众官尽皆失色衬托诸葛亮临危不惊。第三部分以司马昭的年轻气盛衬托司马翻的老谋深算和多疑自负。第四部分司马军尽去,众官无不骇然而孔明 抚掌而笑,众官必弃城而走的愚见与孔明的一番高见的对比,突出了孔明的足智多谋。全文写司马翻也是为了衬托诸葛亮的足智多谋。 2、通过生动的情节和人物的语言、情态表现人物性格。如文中三次写到诸葛亮的“笑”:一是写诸葛亮在城头笑容可鞠,焚香操琴。此时诸葛亮故作坦然,诱司马中计。内心不免有些紧张。二是见魏军远去,诸葛亮抚掌大笑,这是如释重负,是轻松的笑,也是侥幸的笑,毕竟太危险了。最后一次是诸葛亮向部下解释完计策后抚掌
12、大笑,并说我若为司马翻,必不便退,这是自豪的笑。五、分析p 总结,结合文章,分析p 诸葛亮和司马懿两人的性格特征。明确:诸葛亮临危不惧、足智多谋、神机妙算司马懿多疑自负、老谋深算、刚愎自用七、说板书设计。八、作业布置。1、你能向同学介绍一下诸葛亮的其他事例吗? 2、请以司马懿为第一人称,改写整篇文章。篇2:空城计说课稿空城计第二课时说课稿大树小学 _ 教材分析p : 这是西师版六年级12册语文的教学内容。三国演义是一部历史演义小说。它以三国时代的历史为背景,描述了自东汉灵武帝刘宏中平元年(184年)到西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将近一百年的政治、军事以及外交的斗争故事。空城计节选自三国演义第9
13、5回。课文描述诸葛亮面对强敌而能处变不惊,设下计谋,终于使司马翻引兵退去,突出表现诸葛亮的足智多谋。指导学生阅读空城计,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弄清文章是通过哪些生动的情节和人物的语言来表现诸葛亮和司马懿这两个人物的性格。学生分析p : 学生在课前及第一课时初步了解与课文内容有关的第95回的故事梗概,对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有了一定的认识。该班学生已初步形成合作交流、敢于探索的良好学风、学生间相互评价,相互提问的互动的气氛较浓。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体会诸葛亮的足智多谋。 2.领悟三国演义小说“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独特语言风格,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教学重点:学习作者塑造
14、人物形象的方法。教学难点:诸葛亮为什么要施“空城计”、怎样施“空城计” 及施“空城计”成功的原因。 教学方法:比较阅读,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对人物作出自己的评价。教学准备:多媒体设备及相关资料。教学过程: 一、导人过渡语:上一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课文主要讲了(教师相机板书), 本节课我们进一步学习作者塑造人物的方法, 感悟诸葛亮的足智多谋。二、细读课文,感受人物形象 1看图,了解抓特点描写人物的方法。 2他在衣着、动作、神态等方面有明显的特征,你从文中哪些词句判断出他就是诸葛亮?(“披鹤氅,戴纶巾”、“凭栏而坐”、“焚香操琴”、“笑容可掬”等) 3根据学生的发言出示描写诸葛亮的神态
15、、动作的相关语句。(1)过渡语:很好,大家都注意到孔明这时候是“笑容可掬”,是不是他在施展空城计的时候一直保持这种神态的呢?如果不是,你能找到课文里描写他的几次“笑”吗?(2)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出示相关句子: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孔明见魏军远去,抚掌而笑。 (3)你觉得这两种笑态有何不同?你能揣摩他脸上挂着笑,可心里都在想些什么吗?能不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笑容可掬”是孔明故作轻松、故作姿态的表现。即使神机妙算,他这时候心里还是有些吃不准,他可能在寻思:“他会上我的当吗?”“抚掌而笑”是他觉得如释重负,或许正在庆幸:“他果然中吾计矣!”)(4)教师小结:通过这两笑,我
16、们看到了诸葛亮处乱不惊、临危不惧的优秀品质。 (5)除了神态,文中还写了他的语言、动作,找到相关语句,看看你能从他的言行中体会到什么?(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相机点拨:足智多谋传令将“旌旗尽皆隐匿,大开城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围绕城门的“空”设了一道计谋吓退司马懿。处乱不惊、临危不惧在司马懿兵临西城,众官“尽皆失色”的情况下,孔明却依然在司马懿的大军面前镇定自若,“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笑容可掬”地施展他的计谋。神机妙算料定司马懿疑心重,“此人料吾生平谨慎,必不弄险;见如此模样,疑有伏兵,所以退去”一切在他的掌握之中,借司马懿的疑心来使自己的计谋成功施展。 4
17、.理解次要人物性格,引导学生学习用对比、衬托的方法来刻画人物。(1)了解众官的反应和见识,体会衬托的作用。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出示相关句子,同时相机补充学生的理解。众官听到这个消息,尽皆失色。(通过众官“尽皆失色”衬托诸葛亮临危不惊)孔明见魏军远去,抚掌而笑。众官无不骇然-(通过众官“无不骇然”衬托诸葛亮“抚掌而笑”)众官惊服曰:“丞相玄机-若某等之见,必弃城而走矣。”(通过众官“必弃城而走”衬托诸葛亮妙计退敌的足智多谋)(2)了解司马懿的性格,体会侧面描写的作用。我们了解到根据三国演义中的描写,他不与蜀军正面交锋,却去断蜀军的粮道,夺取街亭、柳城,后又率十五万大军来夺西城,可见,司马懿本身并非
18、平庸之辈,他也是个有着深谋远虑的大将之才。不过,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结合文中对他的描写,他还是一个怎样的人? a.疑心病重“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 b.骄傲自负,刚愎自用不听次子司马昭的劝告,还骂“汝辈岂知”。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突出诸葛亮的足智多谋、技高一筹)(3)小结。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可以通过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神态表现人物性格;也可以用对比、衬托的方法来刻画人物。运用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进行小练笔。三总结拓展,激发阅读兴趣 1.“空城计”为什么能施展成功? 神机妙算;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红楼梦有诗云“假作真时真亦假,真作假时假亦真”,“空城计”正是应证了这种
19、有趣的现象。 2仅靠一篇课文,要了解一个历史名人是不全面的,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故事还有很多,比如空城计、七擒孟获 金蝉脱壳、调虎离山、草船借箭、美人计、连环计、苦肉计等。课外,请同学们自主阅读,并制作读书卡片。 3.再次欣赏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 4.处理相关作业。板书设计:空城计诸葛亮 智退 司马懿智 疑(知己知彼 出其不意)篇3:空城计说课稿空城计说课稿教材分析p : 空城计节选自三国演义第95回。课文描述诸葛亮面对强敌而能处变不惊,设下计谋,终于使司马翻引兵退去,突出表现诸葛亮的足智多谋。指导学生阅读空城计,要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弄清
20、文章是通过哪些生动的情节和人物的语言来表现诸葛亮和司马熬这两个人物的性格。 设计理念:根据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同标,结合本实验组的研究课题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教学策略的研究,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实施开放式教学,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并引导学生在课堂活动中感悟知识的生成、发展与变化。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理清故事情节的基础上把握人物形象,体会阅读小说的的基本方法。 2、激发学生阅读小说的兴趣,鼓励学生课外阅读古今中外的小说佳作,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3、积极创造机会,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并积极主动地解决问题,如概括
21、情节,评价人物等。教学过程: 一、导人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这是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的主题呐,也是小说的卷首词。歌声高亢浑厚,意境深遂悠远,但在它那明白如话的歌词里却包含着笔墨难尽的历史沧桑。每当这首歌回响花耳畔,我们的思绪部会情不自禁地被它引向电视剧三国演义中那动人心弦的争霸故事。空城计的故事早已烩炙人口。二、整体感知引导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了解三国演义第死问梗概。1、需重点注意下列字词懿 氅 纶 笑容可掬 遁 蜂拥 隐匿 (大惊)失色 旁若无人 无不骇然 2、弄清文中出场人物列出蜀、魏双方出场人凯弄清相互间的关系。
22、3、介绍三国演义第95回梗概。目的:帮助学生更好地熟悉故事情节,加深对作品的理解。三、揣摩文意,概括要点思考:默读课文,用简洁的话概括本文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这一过程旨在培养学生捕捉信息和筛选信息的能力。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 四个阶段可以概括为:兵临西城;临危施计;司马中计;孔明释计。四、鉴赏再读课文,思考:(一)作者是如何塑造人物形象的? 这一设计意在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如何运用多种艺术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明确:1、运用对比和衬托的手法表现人物性格。如第一部分通过魏蜀双方军力的对比突出西域之险;用众官尽皆失色衬托诸葛亮临危不惊。第三部分以司马昭的年轻气盛衬托司马翻的老谋深算和多疑自负。第四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空城计 教学 课件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