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触网全面检查作业指导书(共26页).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接触网全面检查作业指导书(共26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接触网全面检查作业指导书(共26页).doc(2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附件:全面检查作业指导书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1.1 本指导书按照状态修的管理方法而制定。1.2 本指导书规定了接触网全面检查作业程序和质量标准。1.3 本指导书适用于接触网全面检查作业。2 全面检查目的全面检查具有巡视检查和保养维护的双重职能。巡视检查内容包括不易通过间接测量手段掌握设备运行状态的所有项目,如接触悬挂、附加悬挂及支撑装置的内在质量,螺栓是否紧固等。保养维护内容主要是在巡检过程中必要的防腐处理、注油和零部件的紧固、更换等。全面检查可以在轨道作业车的作业平台上、车梯或支柱上进行。3 全面检查安全措施3.1 高空作业必须设专人监护。作业时必须把安全带扎到可
2、靠位置。3.2 车梯、安全带、工具应按规定检修、试验,妥善保管,使之经常保持良好状态。冰、雪、霜、雨等天气条件下,接触网作业用的车梯、梯子以及检修车应有防滑措施。3.3 车梯、安全带、工具在使用前应进行检查,确认良好方可使用。3.4 车梯作业时,应指定车梯负责人,工作台上的人员不得超过2名,所有零件、工具等均不得放置在工作台台面上。使用的小型工具、材料应放置在工具材料袋内。作业中应使用专门的用具传递工具、零部件和材料,不得抛掷传递。3.5 推动车梯要服从工作台上人员的指挥,作业台上有人时,车梯推行速度不得超过5km/h, 并不得发生冲击和急剧起、停车。3.6 车梯在曲线上、坡道上或遇大风时,应
3、采取措施防止倾倒、滑移。人员不得位于线索受力方向的反侧,并采取防止线索滑脱的措施。在曲线区段进行接触网悬挂的调整工作时,要有线索滑跑的后备保护措施。作业结束后,车梯不得就地存放,须稳固在建筑限界以外不影响了望信号的地方。3.7 各部螺栓应按标准力矩紧固(见附件)。3.8 使用接触网作业车进行巡检的要求:3.8.1车辆在运行期间,人员不得飞上飞下。乘坐轨道车平板时,应坐好扶稳,不得将身体超出平板车以外。作业平台严禁向未封锁的线路侧旋转。3.8.2检修作业车移动或作业平台升降、转向时,严禁人员上、下。作业平台不得超载。所有人员禁止从未封锁线路侧上、下作业车辆。3.8.3作业人员在作业平台防护栅外作
4、业时,必须将安全带系在牢固可靠部位。3.8.4作业平台上的作业人员在车辆移动中应注意防止接触网设备碰刮伤人。检修作业车工作平台防护门关闭时应有闭锁装置。作业时须关好作业平台的防护门。3.8.5 作业车移动速度不得超过10km/h,且不得急剧起、停车。3.9攀登支柱进行的巡检的要求:3.9.1攀登支柱前要检查支柱状态,观察支柱上有无其它设备,选好攀登方向和条件,攀登时手把牢靠,脚踏稳准,尽量避开设备并与带电设备保持规定的安全距离。用脚扣和踏板攀登时,要卡牢和系紧,严防滑落。3.9.2 高空巡检人员要系好安全带,戴好安全帽并系好帽带。4 作业准备4.1 人员:4.1.1用梯车巡检:68人(不包括接
5、地线、防护人员)。4.1.2用作业车巡检:24人(不包括接地线、防护人员)。4.2 工具:车梯(或作业车)、手扳葫芦或倒链、卡线器、滑轮组及绳、接触线校正扳手、平锉、水平尺、钢丝套子、手锤、钢锯、木锤、木垫板、线坠、钢卷尺、钢丝刷、扁油刷、整弯器、扭矩扳手、工具袋。4.3 材料:1.52型套管铰环、钩头鞍子、悬吊滑轮、定位线夹、电连接线夹、吊弦线夹、横承力索线夹、U型线夹、定位环线夹、支持器、12型定位环、4.0铁线、1.6铁线、M10M16平头螺栓、平垫片、防松垫片、开口销、12型管帽、黄油、油漆等。5 全面检查重点5.1 接触线5.1.1 检查有无扭面、硬弯等硬点并处理。5.1.2 检查磨
6、耗、烧伤及损伤情况,超过规定应切断做接头或换线。5.1.3 检查线材质量,发现砂眼、裂纹应及时更换处理,并报段调度。5.1.4 检查接头线夹、终端锚固线夹是否铅垂,线夹有无裂纹,螺栓是否紧固,有无松脱、未入槽现象。5.1.5 检查接头线夹位置、数量,并建立专门记录。5.2 承力索5.2.1 检查有无烧伤、锈蚀及损伤情况,超过规定应补强、切断做接头或换线。5.2.2 检查钢线卡子、终端锚固线夹、楔形线夹有无裂纹,螺栓是否紧固,并对螺栓涂油。5.2.3 检查隧道拱顶环境,有无其它有可能搭接承力索的部件,与承力索的安全距离是否符合规定,对不安全的应拆除。5.2.4 检查开关引线、回流线、电力线跨越承
7、力索的安全距离是否符合规定。5.2.5 检查承力索回头及其它零部件距悬吊滑轮的距离是否满足温度变化要求。5.2.6 检查两承力索交叉处是否按规定加装短接线。5.2.7 检查载流承力索在悬吊滑轮处是否有磨损。5.2.8 检查接头及隧道漏水点的位置、数量,建立专门记录。5.3 吊弦5.3.1 检查吊弦线夹有无裂纹和碰弓危险,螺栓是否紧固。5.3.2 检查吊弦偏移是否符合规定,并调整偏移。5.3.3 检查第一吊弦距定位点的距离(4米)是否符合规定,一个跨距中吊弦数量(间距812米)是否符合要求。不合要求的应调整。5.3.4 检查绝缘轮有无开裂、老化现象,销子是否齐全。5.3.5 检查绝缘整体吊弦回头
8、是否接触到承力索,如接触到将回头剪短。5.4 电连接器5.4.1 解体检查电连接线夹,查看有无烧伤或杂物,接触是否良好,楔子是否安装。5.4.2 检查电连接线夹有无裂纹,螺栓是否紧固,接触线电连接线夹有无碰弓危险,测温贴片是否变色,并对螺栓涂油。5.4.3 检查电连接线有无烧伤、断股、散股,连接是否正确,是否满足温度变化后伸缩要求。5.4.3 检查载流承力索区段横向电连接数量是否符合规定。5.5 中心锚结5.5.1 检查承力索中心锚结绳在跨距中部与承力索相连的3个线夹及悬挂点两侧的2个线夹,其安装位置是否符合规定,线夹有无裂纹;检查下锚绝缘子状态;隧道内丁字悬臂的状态。5.5.2 检查接触线中
9、心锚结绳是否松弛。两端与承力索相连的2个线夹有无裂纹,安装位置是否符合规定。5.5.3 检查中心锚结线夹有无碰弓危险,是否安装牢固,线夹有无裂纹。并对螺栓涂油。5.5.4 检查站场防窜中心锚结线夹间距是否符合规定,线夹及防窜绳是否良好。5.6 分段(相)绝缘器5.6.1 检查接头线夹连接是否牢固,有无裂纹,过渡是否平滑。5.6.2 检查主绝缘有无烧伤痕迹及老化现象,并对主绝缘及承力索绝缘进行清扫。5.6.3 检查导流板及各部零件状态。5.6.4 检查接头线夹附加导线是否入槽。5.7 检查线岔限制管状态及螺栓紧固情况,检查始触区内有无线夹。5.8 支撑定位装置5.8.1 检查软横跨最短吊弦的长度
10、、上下部定位绳的弛度以及下部定位绳距工作支接触线的距离是否符合规定;检查横承力索线夹、U型线夹、调整螺栓、定位环线夹、定位线夹、楔型线夹有无裂纹,安装是否牢固;检查直吊弦、斜拉线磨损、锈蚀情况;检查横向承力索、上下部定位绳状态;测量定位器坡度和偏移;检查悬式绝缘子状态。5.8.2 检查腕臂底座、拉杆底座、压管底座与支柱的密贴情况,有无严重变形;检查腕臂上各零件铰接处是否转动灵活,腕臂变形情况,偏移是否符合温度变化要求,有无管帽;检查拉杆是否水平且处于受拉状态;检查定位管是否水平,有无管帽;测量定位器坡度和偏移;检查套管铰环、钩头鞍子、悬吊滑轮、定位环、定位管卡子、定位钩、支持器、定位线夹等零件
11、是否紧固,有无裂纹,并对螺栓涂油;检查腕臂、定位管、定位器、定位拉线、V型拉线及各部零件锈蚀情况,对锈蚀零部件除锈涂漆;检查悬式、棒式绝缘子状态。5.8.3 检查桥梁隧道立柱、埋入杆件等是否安装牢固,有无断裂、变形;水泥填充物有无剥落和裂纹;埋入杆件、定位管及各部零件锈蚀情况;检查滑轮支架、滑轮状态以及承力索磨损情况;检查角鸭咀、定位齿座、定位套环、定位连接头、调整螺栓、支持器、定位线夹有无裂纹或变形;检查悬式、棒式绝缘子状态;检查拱顶地线是否良好;检查下锚处丁字悬臂、拉线、锚栓的状态;测量定位器坡度和偏移。5.9 附加悬挂5.9.1 检测供电线、回流线距地面、树木及接触网的最小距离是否符合规
12、定。5.9.2 检查供电线、回流线、架空地线有无损伤、散股、断股。5.9.3 检查供电线、回流线的绝缘子有无闪烙和破损。5.9.4 各电气联结是否接触良好,联结牢固。5.9.5 检查横担安装是否牢固,有无锈蚀。架空地线还应检查引下线的埋设及地线扣板的稳固情况。5.10 支柱5.10.1 检查支柱倾斜情况。倾斜超标参考下图整正。5.10.2 检查支柱有无裂纹,破损是否超标。金属支柱的锈蚀、弯曲情况及焊接处有无裂纹、开焊情况。5.10.3 检查支柱拉线及地锚状况,UT线夹螺栓外露是否符合规定,地锚是否稳固。5.10.4 检查支柱上、中部地线状况,检查支柱防护情况。5.11 将巡检情况填入接触网全面
13、检查记录。6 质量标准6.1 接触线和承力索6.1.1 接触线、承力索磨耗及损伤6.1.1.1承力索、接触线磨耗和损伤后不能满足该线通过的最大电流时,若系局部磨耗和损伤,可以加电气补强线,若系普遍磨耗和损伤则应更换。6.1.1.2承力索、接触线磨耗和损伤后不能满足规定的机械安全系数时,若系局部磨耗和损伤,承力索可以加电气补强线或切除损伤部分重新接续,接触线应卡断作接头;若系普遍磨耗和损伤则应更换。6.1.1.3承力索用钢芯铝绞线或铝包钢绞线时,其钢芯若断股,必须切断重新接续。6.1.1.4接触线接头、补强处过渡平滑。该处接触线高度不应低于相邻吊弦点,允许高于相邻吊弦点010mm,必要时加装吊弦
14、。6.1.2 一个锚段内接触线和承力索接头、补强和断股的数量(不包括分段、分相及下锚接头):接触线:标准值:零。安全值:在120km/h及以下运行区段,锚段长度在800m及以下不超过3个;锚段长度超过800m时,不超过4个;在120km/h160km/h(含160 km/h),锚段长度在800m及以下不超过2个;锚段长度超过800m时,不超过4个。限界值:同安全值。承力索:标准值:零。安全值:在120km/h及以下运行区段,锚段长度在800m及以下不超过4个;锚段长度超过800m时,不超过5个;在120km/h160km/h(含160 km/h),锚段长度在800m及以下不超过3个;锚段长度超
15、过800m时,不超过4个。限界值:同安全值。接头距悬挂点应不小于2m,同一跨距内不允许有两个接头。6.2 吊弦6.2.1 吊弦的技术状态应符合下列要求:6.2.1.1吊弦的长度要能适应在极限温度范围内接触线的伸缩和弛度的变化,否则应采用滑动吊弦。环节吊弦:至少应由两节组成,每节的长度以不超过600mm为宜。吊弦回头应均匀迂回,长度为150180mm。吊弦环直径应为其线径的510倍。吊弦磨耗的面积不得超过原面积的50%。整体吊弦:吊弦预制长度应与计算长度相等,误差应不大于2mm。吊弦截面损耗不得超过20%。吊弦线夹在直线处应保持铅垂状态,曲线处应与接触线的倾斜度一致。6.2.1.2吊弦偏移标准值
16、:在无偏移温度时处于铅垂状态。安全运行值:在极限温度时,顺线路方向的偏移值不得大于吊弦长度的1/3。限界值:同安全运行值。6.2.1.3吊弦间距标准值:设计值。安全运行值:12m。限界值:15m。6.2.1.4吊弦高差标准值:相邻吊弦高差10mm。安全运行值:v120km/h时,相邻吊弦高差50mm;120km/hv160km/h时,相邻吊弦高差20mm。限界值:同安全运行值。6.3 电联结器6.3.1 在锚段关节处装设2组、线岔处装设1组电联结器;载流承力索的终端、在车站电力机车经常起动的股道之间,应装设电联结器,确保主导电回路畅通。极限温度条件下,交叉跨越线索间距不足200mm的处所应加装
17、等位线,等位线应采用截面不小于10mm2的软铜线。6.3.2 电联结器的技术状态应符合下列要求:6.3.2.1电连接线(1) 电连接线均要用多股软铜线做成,其额定载流量不小于被连接的接触悬挂、供电线的额定载流量,且不得有接头;(2) 电连接线应留有一定的裕度,适应接触线和承力索因温度变化伸缩的要求;(3) 对于压接式的电连接线夹,电连接线不应有压伤和断股现象;对于并接式电连接线夹,电连接线应伸出线夹外1020mm。6.3.2.2电连接线夹(1) 电连接线夹的材质和规格必须与被连接线索相适应;(2) 电连接线夹与接触线、承力索、供电线之间的连接必须牢固,线夹内无杂物并涂导电膏,保证电接触良好;(
18、3) 接触线电连接线夹在直线处应处于铅垂状态,在曲线处应与接触线的倾斜度相一致;(4)电连接线夹处接触线高度不应低于相邻吊弦点,允许高于相邻吊弦点0-10mm。(5)各种材质的电连接线夹最高允许使用温度不得超过以下规定:铜质为95,铝合金为90,铝质为80,钢质及可锻铸铁为125。6.4 中心锚结6.4.1 中心锚结按其作用分为防断和防窜两大类。其设置位置要使两边接触悬挂的补偿条件基本相等。6.4.2 防断式中心锚结的技术状态应符合下列要求:6.4.2.1承力索中心锚结绳:(1) 中心锚结绳范围内承力索不得有接头和补强;(2) 中心锚结绳的弛度应等于或略高于该处承力索的弛度;(3) 中心锚结绳
19、位置、中心锚结绳与承力索、悬挂点固定线夹的设置和间距符合设计要求。6.4.2.2接触线中心锚结绳:(1) 中心锚结所在的跨距内接触线不得有接头和补强;(2) 中心锚结绳范围内不得安装吊弦和电联结器;(3) 中心锚结绳不应松弛、不得触及弹性吊弦辅助绳,两边的长度和张力力求相等;(4)中心锚结绳两端与承力索固定线夹的设置和间距符合设计要求。6.4.2.3中心锚结线夹:(1) 中心锚结线夹应安装牢固,在直线上应保持铅垂状态,在曲线上应与接触线的倾斜度一致;(2)中心锚结处的接触线高度比两侧吊弦点高出0-20mm。6.4.3 防窜式中心锚结的技术状态应符合下列要求:6.4.3.1防窜绳两端固定线夹的设
20、置和间距符合设计要求。6.4.3.2接触线中心锚结绳与防断式相同。6.5 软(硬)横跨6.5.1 软横跨的技术状态应符合下列要求:6.5.1.1软横跨横向承力索(双横承力索为其中心线)和上、下部定位绳应布置在同一个铅垂面内。双横承力索两条线的张力应相等,V型连接板应垂直于横向承力索;6.5.1.2横向承力索的弛度应符合规定,最短吊弦的长度为400 mm,允许误差+50 mm、-200 mm。上、下部定位绳应呈水平状态,允许有平缓的负弛度,5股道及以下者负弛度不超过100 mm,5股道以上者不超过200 mm;6.5.1.3横向承力索和上、下部定位绳不得有接头、断股和补强,其机械强度安全系数应符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接触 全面 检查 作业 指导书 26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