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次演讲阅读含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后一次演讲阅读含答案.doc(1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最后一次演讲阅读含答案【篇一:最后一次讲演同步练习】t【模拟试题】(答题时间: 30 分钟)二、从备选答案中选出与例词中加线字字意不同的一项,将答案写在每题的括号里。挑拨离间 a.间断 b.间接 c.田间 d.晴间多云( )赋予 a.天赋 b.赋税 c.赋勋 d.禀赋 ( )蛮横 a.强横 b.横暴 c.横渡 d.横行 (三、指出下面两句用了哪种修辞方法,并简析其作用。1.无耻啊 !无耻啊 !2.你们还站得住几天 !1.“他们制造恐怖, !特务们,你们想想,你们还有几天 ?你们完了,快完了! ”2.”(一)阅读语段,回答问题。“这几天,大家晓得,在昆明出现了历史上最卑劣最无耻的事情 !李先生究
2、竟犯了什么罪,竟遭此毒手 ?他只不过用笔写写文章,用嘴说 说话,而他所写的,所说的,都无非是一个没有失掉良心的中国人的话!大家都有一支笔,有一张嘴,有什么理由拿出来讲啊 !有事实拿出来说啊 !(闻先生声音激动了)为什么要打要杀,而且又不敢光明正大的来打来杀,而偷偷摸摸的来暗杀 !(鼓掌)这成什么话? ”1.归纳这一语段的段意。2.文中标有横线的三个词从词性上看是什么词 ?这三个词强调了什么内容?3.从文中找出一对反义词,说说在表达上起的作用。4.“这成什么话 ?”是反问句,将其改成陈述句,与原句作比较,说说原句的表达作用。(二)今天,这里有没有特务?你站出来!是好汉的站出来!你出来讲!凭什么要
3、杀死李先生?杀死了人,又不敢承认,还要诬蔑人,说什么 “桃色事件 ”党,无耻啊无耻!这是某集团的无耻,恰是李先生的光荣!生留给昆明的光荣!也是昆明人的光荣!了他们最宝贵的生命 !说,这算是像我这样大年纪的一代,这两桩事发生在昆明,这算是昆明的光荣!1.)a. b. 2.)a.b.c.3.“无耻”“集团”“诬蔑 ”这些词的感情色彩是:()a.褒义词贬义词中性贬义词b.中性褒义词 贬义词贬义词c.贬义词褒义词中性贬义词4.上文句是:( ), /o:pa.复杂单句 b.复句 c.多重复句5.上文选自闻一多写的最后一次讲演, “最后 ”一词的意思是()6.上文中 “你 ”指代( ), “他们 ”指代(
4、)。末句的 “两桩事 ”指的是()()【试题答案】一、(一) a;(二) b;(三) b;(四) b二、cbc三、1.用了反复的修辞方法。加重语气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卑劣。2.用了反复的修辞方法。加强讽刺语气,强调敌人的可耻下场。四、1.由“他们 ”变为 “你们 ”,表现讲演者大无畏的精神和愤怒的感情。2.“你们 ”“我们 ”相连相对使用,表达讲演者坚定的立场。四、课内阅读(一) 1.义正辞严地揭露国民党反动派令人震惊的罪行。2.3.“光明正大 ”、“偷偷摸摸 ”4.“这实在是不像话。(二) 1.c2.a 3.c5.生前的最后一次【篇二:最后一次演讲学案附答案】2.以演讲为突破口,以演讲语言为学
5、习重点,通过师生的演讲及对演讲语言的品评活动,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和审美能力。(难点)【课时安排】: 2 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解题。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闻一多先生的最后一次讲演,闻一多先生是什么人?他的这篇讲演是在什么情况下作的?为什么说是 “最后一次讲演 ”?这是一篇用满腔爱国热忱谱成用鲜血写就的文字,是一篇感情色彩鲜明的讲演词,属议论文体裁。二、演讲词的特点:讲演词,也叫演讲词、演说词,它常在各种大型的群众集会或较为隆重的场合使用,而且讲话人所讲的都是些较为重大的问题或是讲话人就某个专门问题进行的论述。讲演词具有宣传、鼓动和教育作用,它可以把讲演者的观点、主张与思想
6、感情传达给听众及读者,使他们信服并在思想感情上产生共鸣。三、听读录音,学生试读:提示:注意讲演的气势与感情,把握文章的强烈感情。四、感知内容理解作者的情感: 1、闻一多演讲的主要内容是什么?(闻一多在李公朴的追悼会上,义正辞严地当众揭露、痛斥反动派的罪恶和卑劣,表达了对民主和平的坚定信心。)2、与敌人卑劣无耻恰成对比的是李先生的光荣,李先生的光荣表现 在什么地方? 为民主和平而献身,将会赢得更强大的革命力量。3、补充闻一多当时演讲的时代背景。1)李公朴先生为什么会遇害?李公朴先生是一位著名的爱国民主战士。1945 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当局妄图篡夺胜利果实,实行独裁统治,阴谋发动内战。国民党
7、反动派疯狂地镇压民主运动。1946 年 2 月,重庆发生 “校场口事件 ”,重庆各界人士在校场口集会庆祝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国民党特务捣毁会场,大打出手,打伤郭沫若等 60 多人,李公朴先生当场被特务打伤。5 月初,李先生带伤回到昆明,又与闻一多先生一起发动 “呼吁和平宣言 ”万人签名_运动。国民党反动派对李先生又恨又怕。7 月 11 日晚十时许,李公朴先生在回家途中被国民党特务用无声暗杀。2)补充闻一多演讲背景:闻先生 “毅然出席 ”7月 15 日举行的追悼李公朴先生的大会。出席这次追悼大会的教授,就闻先生一人。闻先生不避危险,置个人生死于度外, “毅然出席 ”这次追悼大会,决心像老战友李公
8、朴一样,为争取民主和平,反对独裁和内战而坚决斗争。闻先生面对会场上特务的凶焰,义愤填膺, “拍案而起 ”,挺身走上讲台,义正辞严地当众揭露、痛斥反动派的罪恶和卑劣,表现出一位爱国民主战士的英雄气概。闻先生在发表这次讲演后三个小时,就被特务用无声暗杀了,他把自己的生命献给了争取民主和平,为真理正义而战的崇高事业。4、闻一多先生预言敌人 “快完了 ”,人民一定胜利,有什么根据?请从文章中找答案。明确:第一,他们这样疯狂地制造恐怖,这是他们自己在慌,在害怕,自己在制造恐怖;第二,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万个李公朴站起来;第三,历史上没有一个反人民的势力是不被人民毁灭的。5、闻一多先生对进步青年发出了什
9、么样的号召? 提示:体现在610 自然段。五、研讨写作特色:1、前面,我们侧重领会了本文的思想内容,课后布置同学们朗读课文,大家一定深有体会,请同学们说说这篇讲演词有什么特色?讨论提示:感情强烈,爱憎分明,富有战斗力和感染力。这样的特色是怎样形成的呢? 讨论提示:对进步力量和对反动派讲的话,语气和措词的感情色彩截然不同。例如:对敌人:无耻。对李先生:光荣2、在讲演中,作者使用了较多的感叹句、设问句和反问句,有助于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这篇讲演词运用了 40 多个感叹号,把讲演者的思想感情一遍又一遍地展示给了听众,造成了使之越来越分明、越来越强烈的效果。设问、反问及反复和排比等修辞格的综合运用也是
10、这篇讲演词的一大特点。这些修辞格的综合运用,使听众的思想与讲演者的思想感情始终处在激荡、交融,再激荡、再交融的过程中,从而不断地涌动和撞击,达到强烈的共鸣。这篇讲演词具有极强的表现力量。3、在讲演中人称的不断变换,对表达讲演者的思想感情起了有力的配合作用。对敌人用 “你们 ”,对正义力量用 “我们 ”,爱憎分明,旗帜鲜明地与敌人展开面对面地交锋。4、短句较多,语言口语化。口语又叫口头语,是大多数人日常交际时口头使用的语言,它的特点是词汇大众化,句式简短,少用关联词语。演讲多用口语。5、饱含激情的语句。讲演词的开头和结尾至关重要,因为它能否吸引听众和能否达到讲演目的的关键。该文的开头和结尾,尤其
11、是结尾,使听众振聋发聩、热血沸腾、摩拳擦掌、跃跃欲试,表现了闻一多先生的高超的讲演技巧。同学们对此应认真体会琢磨,并逐步学会善于选取恰当的语句作为讲演的精妙结尾!六、在理解主题的基础上练习演讲(先让学生练习,后指名读)七、介绍作者闻一多:闻一多( 1899.11.24 1946.7.15 )原名闻家骅,号友三,生于湖北浠水。自幼爱好古典诗词和美术。1912 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 1919 年五四运动中,积极参加学生运动。1922 年 7 月赴美留学。年底出 版与梁实秋合著的冬夜草儿评论,代表了闻一多早期对新诗的看法。1925 年 5 月回国,曾在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武汉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大等
12、学校任教。1923 年 9 月出版第一本新诗集红烛,1928 年 1 月出版第二本诗集死水。还著有神话与诗、楚辞补校, 1944 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46 年 7 月 15 日在悼念李公朴先生的大会上,愤怒斥责国民党暗杀李公朴的罪行,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讲演,当天下午即被国民党特务杀害。八、推荐课外阅读: 死水闻一多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 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 铁罐上绣出几瓣桃花; 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 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 飘满了珍珠似的白沫; 小珠们笑声变成大珠, 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那么一沟绝望的死水,
13、也就夸得上几分鲜明。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 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 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 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一九二五年四月【模拟试题】(答题时间: 30 分钟) 一、为下列画线字选择正确的读音。(一)卑劣 a.二、从备选答案中选出与例词中加线字字意不同的一项,将答案写在每题的括号里。挑拨离间 a.间断 b.间接 c.田间 d.晴间多云( ) 赋予 a.天赋 b.赋税 c.赋勋 d.禀赋 ( ) 蛮横 a.强横 b.横暴 c.横渡 d.横行 ( )三、指出下面两句用了哪种修辞方法,并简析其作用。1.无耻啊!无耻啊!这是某集团的无耻,恰是李先生的光荣 !2.
14、你们还站得住几天 !你们完了,快完了 !四、下列两句中人称都有变化,简析这种变化对表达感情的作用。1.“他们制造恐怖,其实是他们自己在恐怖啊 !特务们,你们想想,你们还有几天 ?你们完了,快完了 ! ”2.“你们还站得住几天 !你们完了,快完了,我们的光明就要出现了。”四、课内阅读(一)阅读语段,回答问题。“这几天,大家晓得,在昆明出现了历史上最卑劣最无耻的事情 !李先生究竟犯了什么罪,竟遭此毒手 ?他只不过用笔写写文章,用嘴说说话,而他所写的,所说的,都无非是一个没有失掉良心的中国人的话!大家都有一支笔,有一张嘴,有什么理由拿出来讲啊 !有事实拿出来说啊 !(闻先生声音激动了)为什么要打要杀
15、,而且又不敢光明正大的来打来杀,而偷偷摸摸的来暗杀 !(鼓掌)这成什么话? ”1.归纳这一语段的段意。2.文中标有横线的三个词从词性上看是什么词 ?这三个词强调了什么内容?3.从文中找出一对反义词,说说在表达上起的作用。4.“这成什么话 ?”是反问句,将其改成陈述句,与原句作比较,说说原句的表达作用。(二)今天,这里有没有特务?你站出来!是好汉的站出来!你出来讲!凭什么要杀死李先生?杀死了人,又不敢承认,还要诬蔑人,说什么 “桃色事件 ”,说什么共产党杀共产党,无耻啊无耻!这是某集团的无耻,恰是李先生的光荣!李先生在昆明被暗杀是李先生留给昆明的光荣!也是昆明人的光荣!c.引起听众的思考,以产生
16、感情的共鸣3.“无耻”“光荣”“集团 ”“诬蔑”这些词的感情色彩是:() a.褒义词贬义词中性贬义词 b.中性褒义词 贬义词贬义词 c.贬义词褒义词中性贬义词 4.上文句是:( ), /o:pa.复杂单句 b.复句 c.多重复句5.上文选自闻一多写的最后一次讲演, “最后 ”一词的意思是()6.上文中 “你”指代( ), “他们 ”指代()。末句的 “两桩事 ”指的是()()【试题答案】一、(一) a;(二) b;(三) b;(四) b 二、cbc三、1.用了反复的修辞方法。加重语气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卑劣。2.用了反复的修辞方法。加强讽刺语气,强调敌人的可耻下场。四、1.由“他们 ”变为 “你
17、们 ”,表现讲演者大无畏的精神和愤怒的感情。2.“你们 ”“我们”相连相对使用,表达讲演者坚定的立场。四、 课内阅读(一) 1.义正辞严地揭露国民党反动派令人震惊的罪行。2.三个都是副词。强调李先生的行为是一个中国人的正当行为,是正义的。3.“光明正大 ”、 “偷偷摸摸 ”。用对比揭露国民党反动派卑劣无耻到极点。4.“这实在是不像话。”原句语气有力,痛斥敌人;改后轻描淡写,语气无力。(二)1.c2.a 3.c 4.b 5.生前的最后一次【篇三:【沪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最后一次的讲演同步练习】部分:1、最后一次的讲演是 在 的追悼会上所作的演讲。2、解释词语:挑拨离间:赋予:3、下面的句子表现
18、了闻一多( )我们随时像李先生那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跨进大门!a、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b、坚持真理的精神。c 、同情革命,支持革命的精神d、不畏强暴的精神4、 “这几天,大家晓得,在昆明出现了历史上最卑污、最无耻的事情! ”句中连用两个 “最”有什么作用?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是( )a、讲演一开始就说明李先生没有罪。b、引起听众注意。c 、讲演一开始就义正辞严地揭露反动派的卑劣无耻。d、使敌人害怕5、题为 “最后一次讲演 ”有什么意义?6、阅读下列语句,体会其表达效果。这是某集团的无耻,是李先生的光荣;李先生在昆明被暗杀,是李先生的光荣,也是昆明人的光荣!读选文,回答问题:这几天,大家
19、晓得,在昆明出现了历史上最卑污、最无耻的事情!李先生究竟犯了什么罪,竟遭此毒手?他只不过用笔,用嘴写出了说出了千万人民心中压着的话,大家有笔有嘴有理由讲啊,为什么要打,要杀,而且偷偷摸摸地杀!(鼓掌)今天,这里有没有特务?你站出来!你出来讲!凭什么要杀死李先生?(厉声,热烈的鼓掌)暗杀了人,还要诬蔑人,说什么 “桃色事件 ”,说什么共产党杀共产党,无耻啊!无耻啊!(热烈的鼓掌)这是某集团的无耻,是李先生的光荣;李先生在昆明被暗杀,是李先生的光荣,也是昆明人的光荣!(鼓掌)7、这两段文字中对进步力量和对反动派讲话,语气上和用语上感情色彩截然不同,说到李公朴时用 “是李先生的光荣 ”,表现对李公朴
20、先生 的感情;斥责敌人时,用 “无耻啊!无耻啊! ”表达对敌人的;表现了闻一多先生 的立场。8、闻一多先生讲演中一开始就义正辞严地指出:暗杀李公朴先生是昆明历史上出现的 “最卑劣最无耻 ”的事情!然后从三方面层层深入揭露反动派制造暗杀李公朴先生事件的险恶用心,这三个方面是: 9、“这几天,大家晓得, ”句中的 “大家 ”指的是( )a、李公朴和闻一多。b、国民党反动派。c 、所有的人,包括敌人。d、西南联大的师生和昆明爱国人士。10、对下列四句修辞方法判断正确的是( )今天,这里有没有特务?你站出来!暗杀了人,还要诬蔑人,说什么 “桃色事件 ”,无耻啊!无耻啊!a、设问 引用 反复b、反问 比
21、喻 反复c、反问 引用 反复d、设问 比喻 反复第二部分:(一)宜将寸草报春晖(印度)拉朱雅沙尔玛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父母,不论是富有,还是贫穷;是伟岸,还是矮小;是博学多才,还是目不识丁;是飞黄腾达,还是一生潦倒。他们,都一样地为我们的生活含辛茹苦,为我们的成长呕心沥血,甚至不惜牺牲自己而换取我们生命的延续。有这样一位母亲,她的小女儿不幸患了白血病,必须抽掉身上坏死的血液而换上新鲜、健康的血液。就是这样一位极其平凡的母亲,毅然把自己的血液一滴一滴地输给女儿。为了女儿能够留几天笑语给这个世界,能多收获一段美丽的人生。她整整地输了八年!女儿的脸色由惨白转为红润,而母亲的面色却由红润转为惨白。还有一位
22、母亲,她的两个孩子在水边玩耍,不小心,一同掉进水中,母亲闻讯赶来,看到在水中挣扎的孩子,一头扑进了水里,奋力把两个孩子顶出了水面,孩子得救了,可她却永远沉到水底。她从来没游过泳,也不会游泳,为什么会有如此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举呢 ?因为在母亲的心目中只有骇子!“十月怀胎 ”,或许是母亲的天职,然而,自从我们呱呱落地,到长大成人,这其中的坎坎坷坷,风风雨雨,有哪一点、哪一样不牵动着父母的心!又有哪一点、哪一样不连着父母的牺牲与奉献呢 ?千千万万的父母,千千万万的奉献,千千万万的牺牲哪!千千万万的儿女又该怎样对待自己的父母呢 ? 禽兽尚且有跪乳之恩,反哺之情,作为至灵至性的人,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回报
23、我们的父母呢 ?面对苍天,面对高山,面对大海,我们谁都记住:孝敬父母,天经地义!中国的孔子早就指出过: “今之孝者,是谓能养。不敬,何以别乎?“在孔子看来,只养不敬,无异于伺养犬马。那么,朋友,茶余饭后,你是否能陪老人说说话,驱散老人的一份孤寂呢 ?节假日,当你带着夫人孩子逛公园、进商店时,你是否也能搀着老人一起分享节日的喜悦呢 ?当父母病在床上时,你是否能及时地送去你作为儿女的一份体慰的温情呢 ?如此等等,或许有人会说,这有什么了不得。然而,我却认为,这才是对父母一种实实在在的孝敬!“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如果我们每个家庭都能尊老爱幼,那么整个社会就能形成尊老爱幼的好风尚。朋
24、友们,最后我建议,让我们一道重温中国一首古老歌谣,从中再次领悟一番父母对儿女春天般的厚爱,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愿我们都拥有一颗孝心!愿我们的社会充满爱心!11根据下列的意思填写文中的成语。忍受辛苦。( )比喻用尽心血。( )形容一个字也不认识。( )旧时比喻人骤然得志,官职、地位爬得很快。( )学问广博,有多种才能。( )指非常正确的道理。也指理所当然,不容怀疑。( )12请你说说孟郊的游子吟一诗所表达的中心。13讲演稿的结尾处引用孟郊的游子吟能达到什么效果 ?14概括文中所列举的两个典型事例。15在括号中填写下列各句的修辞特点。谁言寸草心,
25、报得三春晖。( )自从我们呱呱落地,到长大成人,这其中的坎坎坷坷,风风雨雨,有哪一点、哪一样不牵动着父母的心!又有哪一点、哪一样不连着父母的牺牲与奉献呢 ?(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父母,不论是富有,还是贫穷;是伟岸,还是矮小;是博学多才,还是目不识丁;是飞黄腾达,还是一生潦倒。( )禽兽尚且有跪乳之恩,反哺之情,作为至灵至性的人,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回报我们的父母呢 ?(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如果我们每个家庭都能尊老爱幼,那么整个社会就能形成尊老爱幼的好风尚。( )这篇讲演稿的中心是论述了中国的传统美德: “宜将寸草报春晖 ”。( )这篇讲演稿的明显特点是以情动人,所举的典型事例
26、十分感人,并恰到好处地进行了抒情议论,以启迪读者的心灵。( )由于讲演稿是翻译过来的,因而在语言的口语化方面就显得差一些。( )引用孔子的哲言,能使人领悟到,孝敬父母,天经地义!不孝无异于禽兽,不孝愧对苍天,不孝更有愧为人。讲演稿情理相生,含蓄隽永。( )这篇讲演稿的条理清晰,一气呵成,富有感染力和号召力。( )(二)爱因斯坦在科学的神殿里有许多楼阁,住在里面的人真是各式各样,而引导他们到那里去的动机也各不相同。有许多人爱好科学是因为科学给他们以超乎平常人的智力上的快感,科学是他们自己的特殊娱乐,他们在这种娱乐中寻求生动活泼的经验和对他们自己雄心壮志的满足。在这座神殿里,另外还有许多人是为了纯
27、粹功利的目的而把他们的脑力产物奉献到祭坛上的。如果上帝的一位天使跑来把所有属于这两类的人都赶出神殿,那么集结在那里的人数就会大大减少,但是,仍然会有一些人留在里面,其中有古人,也有今人,我们的普朗克就是其中之一,这也就是我们所以爱戴他的原因。我很明白在刚才的想象中轻易逐出的人里面也有许多卓越的人物,他们在建筑科学神殿中做出过很大的也许是主要的贡献;在许多情况下,我们的天使也会觉得难以决定谁该不该被赶走。但有一点我可以肯定,如果神殿里只有被驱逐的那两类人,那么这座神殿决不会存在,正如只有蔓草就不成其为森林一样。因为对于这些人来说,只要碰上机会,任何人类活动的领域都是合适的:他们究竟成为工程师、官吏、商人还是科学家,完全取决于环境。现在让我们再来看看那些得到天使宠爱而留下来的人吧。他们大多数是沉默寡言的、相当怪僻和孤独的人,但尽管有这些共同特点,他们之间却不像那些被赶走的一群那样彼此相似。究竟是什么力量把他们引到这座神殿中来的呢 ?这是一个难题。不能笼统地用一句话来回答。首先我同意叔本华所说的,把人们引向艺术和科学的最强烈的动机之一,是要逃避日常生活中令人厌恶的粗俗和绝望的沉闷,是要摆脱人们自由变化不定的欲望的桎梏。第 18 页 共 18 页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