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课程《中医学基础》完整课件(673页).ppt
《精品课程《中医学基础》完整课件(673页).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课程《中医学基础》完整课件(673页).ppt(67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中医学基础第一篇 绪 论目的要求1、了解中医学发展简况2、了解中医学的起源、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中外医药交流简况第一章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关于医学的几个概念 1、什么是医学 2、什么是西医 3、什么是中医 第一节中医药的起源 人类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不断地同自然灾人类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不断地同自然灾害、猛兽、疾病作斗争,逐步认识了疾病,掌握了防害、猛兽、疾病作斗争,逐步认识了疾病,掌握了防治疾病的方法。治疾病的方法。第二节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一、理论体系的形成阶段一、理论体系的形成阶段1.1.黄帝内经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较早的一部医学典籍,成书是我国现存较早的一部医学典
2、籍,成书于先秦及汉代,它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于先秦及汉代,它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2.2.难经难经-成书于战国时代成书于战国时代,在脉诊和治疗学方面有新的在脉诊和治疗学方面有新的发展。发展。3.3.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成书于东汉末年成书于东汉末年,医圣张仲景著。医圣张仲景著。确立了辨证论治的纲领。确立了辨证论治的纲领。4.4.神农本草经神农本草经-成书于战国时代成书于战国时代,是我国现存最早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药物学专著。载药的一部药物学专著。载药365365种。种。第三节中医学发展简况 一、基础医学一、基础医学1.1.隋代医家巢元方著诸病源候论隋代医家巢元方著诸病源候
3、论,对病因和症状的对病因和症状的论述作出了重要贡献。论述作出了重要贡献。2.2.晋代医家王叔和著脉经晋代医家王叔和著脉经,对脉学的发展作出了贡对脉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献。3.3.宋代医家陈无择著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宋代医家陈无择著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对病因学对病因学说作出了贡献。说作出了贡献。4.4.金元金元“四大家四大家”-”-寒凉派刘完素、攻下派张从正、寒凉派刘完素、攻下派张从正、补土派李东垣、养阴派朱震亨,从不同角度丰富和发补土派李东垣、养阴派朱震亨,从不同角度丰富和发展了中医学。展了中医学。二、临床医学1.1.晋代医家皇甫谧著针灸甲乙经及宋代王惟一著新晋代医家皇甫谧著针灸甲乙经及宋代王惟一著
4、新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对针灸疗法有显著的发展。对针灸疗法有显著的发展。2.2.唐代医家孙思邈著千金要方唐代医家孙思邈著千金要方,对临床各科及养生疗对临床各科及养生疗法有显著的发展。法有显著的发展。3.3.宋代医家陈自明著妇人大全良方宋代医家陈自明著妇人大全良方,对妇产科有显著的对妇产科有显著的发展。发展。4.4.宋代医家钱乙著小儿药证直诀宋代医家钱乙著小儿药证直诀,对儿科有显著的发展。对儿科有显著的发展。5.5.明代医家陈实功著外科正宗明代医家陈实功著外科正宗,对外科有显著的发展。对外科有显著的发展。6.6.明清温病学家创立温病学派明清温病学家创立温病学派,对传染病(温病)的
5、发展有对传染病(温病)的发展有显著的贡献。显著的贡献。三、中药学 1.1.南北朝时代医家著炮炙论、神农本草经集注南北朝时代医家著炮炙论、神农本草经集注,对中药学有显著的发展。对中药学有显著的发展。2.2.唐代医家编著的新修本草唐代医家编著的新修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药典。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药典。收药物收药物844844种,图文并茂。种,图文并茂。3.3.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著本草纲目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著本草纲目,载药载药18921892种,分种,分1616纲、纲、6060类(目),附方类(目),附方1100011000多首。对医药学的发展作出多首。对医药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了巨大的贡献。
6、四、方剂学四、方剂学1.1.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载方载方112112首,为方剂学首,为方剂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后人称之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后人称之为“方书之祖方书之祖”。2.2.晋唐医著肘后方、晋唐医著肘后方、千金要方、千金要方、外台秘要外台秘要,对方剂学有显著的发展。对方剂学有显著的发展。3.3.宋代医著太平圣惠方、宋代医著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圣济总录、太平惠民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和剂局方,对方剂学也有较大发展。对方剂学也有较大发展。4.4.明清时期,方剂学从制方到方论,从分类到方歌都有很大明清时期,方剂学从制方到方论,从分类到方歌都有很大的发展。代表作有:的发展。代表作有:
7、医方考、医方考、新方八阵、新方八阵、医方医方集解、集解、汤头歌诀、汤头歌诀、古今名医方论、古今名医方论、普济方普济方等。等。5.5.新中国成立后新中国成立后,方剂学的发展更加迅猛方剂学的发展更加迅猛,代表作有代表作有:方剂方剂大辞典等。大辞典等。第二章中医学与古代哲学 目的要求目的要求 1 1、掌握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掌握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2 2、熟悉阴阳和五行的基本概念。、熟悉阴阳和五行的基本概念。3 3、了解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了解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第一节第一节阴阳学说阴阳学说概说概说 1.1.阴阳的概念阴阳的概念 2.2.阴阳的
8、归类划分的规律阴阳的归类划分的规律 1.阴阳的概念【内涵】【内涵】(1 1)阴阳是指宇宙物质世界两种)阴阳是指宇宙物质世界两种不同性质不同性质的气。的气。(2 2)阴阳是描述相互关联事物特性的一对哲学范畴。)阴阳是描述相互关联事物特性的一对哲学范畴。【外延】【外延】运动的、温热的、明亮的、向外的、上升的、兴奋的运动的、温热的、明亮的、向外的、上升的、兴奋的属于阳。属于阳。静态的、寒冷的、晦暗的、内向的、下降的、抑制的静态的、寒冷的、晦暗的、内向的、下降的、抑制的属于阴。属于阴。阴阳归类举例阳 天 火 男 昼 上 外对人体具有推动、温煦、兴奋等作用的物质或功能。阴 地 水 女 夜 下 内对人体具
9、有凝聚、滋润、抑制等作用的物质或功能。2.阴阳的归类划分的规律(1 1)同一事物的阴阳二气或同一范畴的阴阳双方,其各自属)同一事物的阴阳二气或同一范畴的阴阳双方,其各自属性是绝对不变的性是绝对不变的-绝对性绝对性(2 2)阴阳的归类划分必须在同一事物或)阴阳的归类划分必须在同一事物或 同一范畴中同一范畴中-相对性相对性(3 3)事物的无限可分性,决定了其阴阳二气或其范畴亦随之)事物的无限可分性,决定了其阴阳二气或其范畴亦随之无限无限-无限可分性无限可分性素问素问 阴阳离合论:阴阳离合论:“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数
10、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一、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阴阳的关系)(1 1)阴阳的互根互存)阴阳的互根互存(2 2)阴阳的对立相反)阴阳的对立相反(3 3)阴阳的制约消长(量变)阴阳的制约消长(量变)(4 4)阴阳的相互转化(质变)阴阳的相互转化(质变)(1)阴阳的互根互存在物质上:在物质上:同属于一事物(物质)的阴阳两种不同性质的气是相互同属于一事物(物质)的阴阳两种不同性质的气是相互依存,是互根为一体的。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依存,是互根为一体的。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单独存在。在哲学范畴上:在哲学范畴上:同一范畴内的两个方面是不可分割的。同一范畴内的两个
11、方面是不可分割的。例如:上下、内外、左右、寒热例如:上下、内外、左右、寒热(2)阴阳的对立相反在物质上:在物质上:阴阳二气的功能特性、作用趋向对立相反。例如:阴内聚、阴阳二气的功能特性、作用趋向对立相反。例如:阴内聚、成形;阳外趋、活动。成形;阳外趋、活动。素问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阴阳应象大论:“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阴之使也。”在哲学范畴上:在哲学范畴上:同一范畴内的两个方面其特性相反。同一范畴内的两个方面其特性相反。例如:上下、内外、左右、寒热例如:上下、内外、左右、寒热(3)阴阳的制约消长 属于同一事物(物质)的阴阳二气不仅相互依存、趋向相属于同一
12、事物(物质)的阴阳二气不仅相互依存、趋向相反,而且相互制约、变化消长以维持相对平衡。即反,而且相互制约、变化消长以维持相对平衡。即 阴阳平阴阳平衡、衡、“阴平阳秘阴平阳秘”(素问生气通天论)。(素问生气通天论)。阴阳失于制约消长则该物质将发生变化,阴阳失于制约消长则该物质将发生变化,当阴阳离决,则该事物将发生质变而不复存在。当阴阳离决,则该事物将发生质变而不复存在。阴阳消长变化属量变过程。阴阳消长变化属量变过程。(4)阴阳的相互转化阴阳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各自向其对方转化,即阴阴阳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各自向其对方转化,即阴可以转化为阳,阳可以转化为阴。这种变化属质的变可以转化为阳,阳可以转化为
13、阴。这种变化属质的变化。化。二、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1.1.说明组织结构说明组织结构2.2.说明生理活动说明生理活动3.3.说明病理变化说明病理变化4.4.用于疾病的诊断用于疾病的诊断5.5.用于疾病的治疗用于疾病的治疗第二节五行学说(一)五行的概念(一)五行的概念五行学说的最早论述,见于尚书五行学说的最早论述,见于尚书 洪范。洪范。五行是古人对气的直接体验。五行是古人对气的直接体验。五行是物质世界中五种不同特性的气。五行是物质世界中五种不同特性的气。(二)五行的属性(二)五行的属性五行是物质世界中五种(木火土金水)不同特性的气。五行是物质世界中五种(木火土金水)不同特性的气。木曰曲直:枝
14、干曲直,向上,向外周舒展。木曰曲直:枝干曲直,向上,向外周舒展。引申:生长,升发,条达舒畅。引申: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火曰炎上:火具有温热、上炎之性。火曰炎上:火具有温热、上炎之性。引申:温热,升腾。引申:温热,升腾。土爰稼穑:土有播种和收获农作物的作用。土爰稼穑:土有播种和收获农作物的作用。引申:生化、乘载、收纳。引申:生化、乘载、收纳。金曰从革:金具有变革金曰从革:金具有变革,发声发声,肃降的特性。肃降的特性。引申:收敛、沉降、肃杀。引申:收敛、沉降、肃杀。水曰润下:水具有滋润和向下的特性。水曰润下:水具有滋润和向下的特性。引申:阴柔、滋养、寒冷。引申:阴柔、滋养、寒冷。自自 然然 界界
15、五五行行 人人 体体五五音音五五味味五五色色五五化化五五气气五五方方五五季季五五脏脏六六腑腑五五官官五五体体五五志志五声五声角角酸酸青青生生风风东东春春木木肝肝胆胆目目筋筋怒怒呼呼徴徴苦苦赤赤长长暑暑南南夏夏火火心心小小肠肠舌舌脉脉喜喜笑笑宫宫甘甘黄黄化化湿湿中中长长夏夏土土脾脾胃胃口口肉肉思思歌歌商商辛辛白白收收燥燥西西秋秋金金肺肺大大肠肠鼻鼻皮皮毛毛悲悲哭哭羽羽咸咸黑黑藏藏寒寒北北冬冬水水肾肾膀膀胱胱耳耳骨骨恐恐呻呻(三)五行之间的关系(1 1)五行生克)五行生克(2 2)五行相克)五行相克(3 3)五行相乘(克之太过)五行相乘(克之太过)(4 4)五行相侮(反克为侮)五行相侮(反克为侮)
16、(1)五行相生【含义】【含义】五行之间存在着有序的依次递相滋生和促进的作用。五行之间存在着有序的依次递相滋生和促进的作用。【次序】【次序】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关系】【关系】五行中任何一行,都有五行中任何一行,都有“生我生我”和和“我生我生”两个方两个方面的联系。面的联系。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母子关系。母子关系。(2)五行相克【含义】【含义】五行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间隔递相克制和制约的作用。五行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间隔递相克制和制约的作用。【次序】【次序】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
17、克金、金克木。【关系】【关系】五行中任何一行,都有五行中任何一行,都有“克我克我”和和“我我 克克”两个方两个方面的联系。面的联系。“克我克我”者是者是“所不胜所不胜”;“我克我克”者为者为“所胜所胜”(3)五行相乘(克之太过)l l【含义】【含义】【含义】【含义】五行中某一行对所胜一行的克制五行中某一行对所胜一行的克制五行中某一行对所胜一行的克制五行中某一行对所胜一行的克制l l太过的异常相克反应。太过的异常相克反应。太过的异常相克反应。太过的异常相克反应。顺五行相克次序的克制太过。顺五行相克次序的克制太过。顺五行相克次序的克制太过。顺五行相克次序的克制太过。【次序】【次序】木乘土、土乘水、
18、水乘火、火乘金、金乘木(和木乘土、土乘水、水乘火、火乘金、金乘木(和相克一致)相克一致)【原因】【原因】A.A.五行种的某一行太强对所胜一行的克制太过。五行种的某一行太强对所胜一行的克制太过。B.B.五行种的某一行太弱,难以乘受正常的相克,使其更加虚五行种的某一行太弱,难以乘受正常的相克,使其更加虚弱。弱。(4)五行相侮(反克为侮)【含义】【含义】五行中某一行对其所不胜一行进行反克,又称五行中某一行对其所不胜一行进行反克,又称“反反侮侮”。逆五行相克次序的反克。逆五行相克次序的反克。【次序】【次序】土侮木、水侮土、火侮水、金侮火、木侮金。土侮木、水侮土、火侮水、金侮火、木侮金。【原因】【原因】
19、A.A.五行种的某一行太强对所不胜一行进行反克。五行种的某一行太强对所不胜一行进行反克。B.B.五行种的某一行太弱,遭其所胜一行的反侮。五行种的某一行太弱,遭其所胜一行的反侮。(四)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1.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1 1)五脏的生理功能)五脏的生理功能(2 2)五脏的相互关系)五脏的相互关系2.2.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1 1)子母相传)子母相传(2 2)相乘相侮的传变)相乘相侮的传变3.3.用于疾病的诊断用于疾病的诊断 4.4.用于疾病的治疗用于疾病的治疗(1 1)控制五脏疾病的传变)控制五脏疾病的传变(
20、2 2)确立治疗原则)确立治疗原则(3 3)制订治疗方法)制订治疗方法第三章中医学与方法论(自学)目的要求 了解观察与实验、比较与分类、类比、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这几类方法在中医学的作用。第一节 观察与实验 第二节 比较与分类 第三节 类比 第四节 归纳与演绎 第五节 分析与综合第四章中医学的基本特点目的要求目的要求掌握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掌握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整体观念整体观念辨证论治辨证论治第一节整体观念 1.1.人体是有机的整体人体是有机的整体:人体是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把六腑、五体、五人体是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把六腑、五体、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全身组织器官联系成有机的整体
21、;并通官、九窍、四肢百骸等全身组织器官联系成有机的整体;并通过气血津精等生理物质的作用,来完成机体统一的机能活动过气血津精等生理物质的作用,来完成机体统一的机能活动2.2.人与自然是统一的整体人与自然是统一的整体-天人相通、天人相类天人相通、天人相类四时季节气候四时季节气候昼夜晨昏昼夜晨昏地方区域地方区域第二节辨证论治证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辨:分辨、判别。辨:分辨、判别。辨证辨证:将四诊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合体征,通过分析、综:将四诊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合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
22、系,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论治: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论治: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关于证、症、病的概念关于证、症、病的概念证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症症:是指疾病的具体临床表现:是指疾病的具体临床表现症状、体征。症状、体征。病病:疾病,具有特定病因,发病形式,发展规律和转归的一:疾病,具有特定病因,发病形式,发展规律和转归的一完整过程。完整过程。注意注意: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概念。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概念。P30P30第
23、五章中医学基础的主要内容和学习方法第一节第一节 中医学基础的主要内容中医学基础的主要内容:绪论、人体的结构和功能、病因病机、诊法辨证、预绪论、人体的结构和功能、病因病机、诊法辨证、预防治则康复等防治则康复等第二节中医学基础的学习方法1.1.目的要明确目的要明确2.2.概念要清楚、理解概念要清楚、理解3.3.重要内容要记忆重要内容要记忆第二篇人体的结构和功能主要内容: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脏腑经络形体官窍体质第六章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目的要求】【目的要求】1.1.熟悉精、气、血、津液的基本概念熟悉精、气、血、津液的基本概念2.2.了解精、气、血的生成和运行了解精、气、血的生成和运行3.3.掌握精、气
24、、血、津液的生理功能掌握精、气、血、津液的生理功能4.4.熟悉气的分类,津液的输布特点熟悉气的分类,津液的输布特点5.5.了解精、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了解精、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第一节精一、一、精的概念精的概念:精是指体内的精微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精是指体内的精微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水谷之精水谷之精由饮食化生由饮食化生广义广义 五脏六腑之精五脏六腑之精-水谷之精输布于脏腑水谷之精输布于脏腑肾精肾精-禀受于父母禀受于父母,充养于水谷之精充养于水谷之精狭义狭义:专指肾精中具有生殖功能的一种物专指肾精中具有生殖功能的一种物质质,又称生
25、殖之精又称生殖之精.三、精的功能1.1.促进生长发育。促进生长发育。2.2.促进性机能成熟,维持生殖机能(生殖作用)。促进性机能成熟,维持生殖机能(生殖作用)。3.3.生髓化血。生髓化血。4.4.滋养防御作用滋养防御作用禀受于父母禀受于父母-先天之精藏于肾。先天之精藏于肾。充养于后天充养于后天-脾胃运化水谷精微以充养脾胃运化水谷精微以充养二、精的生成二、精的生成第二节气真气、元气、精气、经气、中气、宗气、营气、卫气、真气、元气、精气、经气、中气、宗气、营气、卫气、阴气、阳气、五脏之气阴气、阳气、五脏之气天气、地气、山气、谷气、水谷之精气、运气、岁气、天气、地气、山气、谷气、水谷之精气、运气、岁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医学基础 精品课程 中医学 基础 完整 课件 673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