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课件】第十一章醛和酮.ppt
《【教学课件】第十一章醛和酮.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学课件】第十一章醛和酮.ppt(4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十一章第十一章 醛和酮醛和酮第一节第一节 醛、酮的分类,同分异构和命名醛、酮的分类,同分异构和命名一、一、分类分类二、同分异构现象二、同分异构现象醛酮的异构现象有碳连异构和羰基的位置异构。三、醛酮的命名三、醛酮的命名选择含有羰基的最长碳链为主链,从靠近羰基的一端开始编号。例如例如:碳原子的位置也可用希腊字母表示。例如:第二节第二节 醛、酮的结构、物理性质和光谱性质醛、酮的结构、物理性质和光谱性质一、醛、酮的结构一、醛、酮的结构醛酮的官能团是羰基,所以要了解醛酮必须先了解羰基的结构。C=O双键中氧原子的电负性比碳原子大,所以电子云的分布偏向氧原子,故羰基是极化的,氧原子上带部分负电荷,碳原子上
2、带部分正电荷。二、二、物理性质物理性质 、三、光谱性质三、光谱性质UV IR 羰基有共轭时吸收频率移向低波数HNMR 醛基氢的=9-10,羰基-H的第二节第二节 醛、酮的化学性质醛、酮的化学性质 醛酮中的羰基由于键的极化,使得氧原子上带部分负电荷,碳原子上带部分正电荷。氧原子可以形成比较稳定的氧负离子,它较带正电荷的碳原子要稳定得多,因此反应中心是羰基中带正电荷的碳。所以羰基易与亲核试剂进行加成反应(亲核加成反应)。此外,受羰基的影响,与羰基直接相连的-碳原子上的氢原子(-H)较活泼,能发生一系列反应。亲核加成反应和-H的反应是醛、酮的两类主要化学性质。醛、酮的反应与结构关系一般描述描述如下:
3、一、亲核加成反应一、亲核加成反应1与氢氰酸的加成反应与氢氰酸的加成反应反应范围范围:醛、脂肪族甲基酮。ArCOR和ArCOAr难反应。-羟基腈是很有用的中间体,它可转变为多种化合物,例如例如:2与格式试剂的加成反应与格式试剂的加成反应 式中R也可以是Ar。故此反应是制备结构复杂的醇的重要方法。这类加成反应还可在分子内进行。例如;例如;3与饱和亚硫酸氢钠(与饱和亚硫酸氢钠(40%)的加成反应)的加成反应 产物-羟基磺酸盐为白色结晶,不溶于饱和的亚硫酸氢钠溶液中,容易分离出来;与酸或碱共热,又可得原来的醛、酮。故此反应可用以提纯醛、酮。1反应范围 醛、甲基酮、七元环以下的脂环酮。2反应的应用a 鉴
4、别化合物b 分离和提纯醛、酮c 用与制备羟基腈,是避免使用挥发性的剧毒物HCN而合成羟基腈的好方法。4与醇的加成反应与醇的加成反应 醛较易形成缩醛,酮在一般条件下形成缩酮较困难,用12二醇或13-二醇则易生成缩酮。反应的应用:有机合成中用来保护羰基。5与氨及其衍生物的加成反应与氨及其衍生物的加成反应醛、酮能与氨及其衍生物的反应生成一系列的化合物。醛、酮与氨或伯胺反应生成亚胺(西佛碱),亚胺不稳定,故不作要求。醛、酮与芳胺反应生成的亚胺(西佛碱)较稳定,但在有机合成上无重要意义,故也不作要求。醛、酮与有-H的仲胺反应生成烯胺,烯胺在有机合成上是个重要的中间体。醛、酮与氨的衍生物反应,其产物均为固
5、体且各有其特点,是有实用价值的反应。6与与魏悌希魏悌希(Wittig)试剂的加成反应)试剂的加成反应 魏悌希(Wittig)试剂为磷的内鎓盐,又音译为叶立德(Ylide),是德国化学家魏悌希在1945年发现的。磷叶立德(魏悌希试剂)通常由三苯基磷与1级或2级卤代物反应得磷盐,再与碱作用而生成。此反应即为魏悌希反应,是合成烯烃和共轭烯烃的好方法。其反应特点特点是:1可用与合成特定结构的烯烃(因卤代烃和醛酮的结构可以多种多样)。2醛酮分子中的 C=C、CC对反应无影响,分子中的COOH对反应也无影响。3魏悌希反应不发生分子重排,产率高。4能合成指定位置的双键化合物。魏悌希(Wittig)发现的此反
6、应对有机合成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特别是在维生素类化合物的合成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他获得了1979年的诺贝尔化学奖(1945年43岁发现,1953年系统的研究了魏悌希反应,82岁获奖)。7与与希夫希夫试剂(品红醛试剂)的反应试剂(品红醛试剂)的反应 二、还原反应二、还原反应利用不同的条件,可将醛、酮还原成醇、烃或胺。(一)还原成醇还原成醇()1催化氢化(产率高,90100%)2 用还原剂(金属氢化物)还原(1)LiAlH4还原 LiAlH4是强还原剂,但选择性差,除不还原C=C、CC外,其它不饱和键都可被其还原;不稳定,遇水剧烈反应,通常只能在无水醚或THF 中使用。(2)NaBH4还原还原Na
7、BH4还原的特点特点:1 选择性强(只还原醛、酮、酰卤中的羰基,不还原其它基团。2 稳定(不受水、醇的影响,可在水或醇中使用)。3异丙醇铝 异丙醇还原法(麦尔外因-庞道夫MeerWein-Ponndorf还原法)(二)还原为烃(二)还原为烃 较常用的还原方法有两种两种。1吉尔聂尔吉尔聂尔-沃尔夫沃尔夫-黄鸣龙黄鸣龙还原法(吉尔聂尔为俄国人,沃尔夫为德国人)此反应是吉尔聂尔和沃尔夫分别于1911、1912年发现的,故此而得名。1946年-黄鸣龙黄鸣龙改进了这个方法。改进:a 将无水肼改用为水合肼;碱用NaOH;用高沸点的缩乙二醇为溶剂 一起加热。加热完成后,先蒸去水和过量的肼,再升温分解腙。2克
8、莱门森克莱门森(Clemmensen)还原酸性还原此法适用于还原芳香酮,是间接在芳环上引入直链烃基的方法。对酸敏感的底物(醛酮)不能使用此法还原(如醇羟基、C=C等)。三、氧化反应三、氧化反应醛易被氧化,弱的氧化剂即可将醛氧化为羧酸。土伦试剂是弱氧化剂,只氧化醛,不氧化酮和C=C。故可用来区别醛和酮。酮难被氧化,使用强氧化剂(如重铬酸钾和浓硫酸)氧化酮,则发生碳链的断裂而生成复杂的氧化产物。只有个别实例,如环己酮氧化成己二酸等具有合成意义。酮被过氧酸氧化则生成酯:用过氧酸是酮氧化,不影响其碳干,有合成价值。这个反应称为拜尔拜尔-维利格维利格(Baeyer-Villiger)反应。四、四、歧化反
9、应歧化反应康尼查罗康尼查罗(Cannizzaro)反应)反应 没有-H的醛在浓碱的作用下发生自身氧化还原(歧化)反应分子间的氧化还原反应,生成等摩尔的醇和酸的反应称为康尼查罗反应。交叉康尼查罗交叉康尼查罗反应:甲醛与另一种无-H的醛在强的浓碱催化下加热,主要反应是甲醛被氧化而另一种醛被还原:这类反应称为“交错”康尼查罗康尼查罗反应,是制备ArCH2OH型醇的有效手段。五、五、-H的反应的反应 醛、酮分子中由于羰基的影响,-H变得活泼,具有酸性,所以带有-H的醛、酮具有如下的性质:1互变异构互变异构 在溶液中有-H的醛、酮是以酮式和烯醇式互变平衡而存在的。简单脂肪醛在平衡体系中的烯醇式含量极少。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学课件 教学 课件 第十一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