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观态度与工作满意度.ppt





《价值观态度与工作满意度.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价值观态度与工作满意度.ppt(5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四讲第四讲价值观、态度和工作满意度价值观、态度和工作满意度1一、价值观4价值观的概念4价值观 指一个人对周围事物的是非、善恶和重要性的总的评价和看法。4价值体系 人对各种事物,如家人、朋友、工作、金钱、权力等的评价在心目中有轻重主次之分,这种轻重主次的排列构成了个人的价值体系。2价值观的作用价值观是决定人们的期望、态度和行为的心理基础,在同样的客观条件下,具有不同价值观的人会产生不同的理想、需要、动机和行为。3 价值体系的形成4一个人的价值观是从他出生时起,在家庭和社会的影响下逐渐积累形成的,父母、老师、朋友、大众传媒、民族文化、社会环境等都是影响价值观形成的重要因素。4价值观的分类4奥尔伯
2、特(Allport)的分类方法4理论型 重视以批判和理性的方法寻求真理。4经济型 强调有效和实用。4审美型 重视外形与和谐匀称的价值。4社会型 强调对人的热爱。4政治型 重视拥有权力和影响。4宗教型 关心对宇宙整体的理解和体验的整合。4奥尔伯特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工作群体有不同的价值观。5罗克奇的价值观调查4终极价值观 指一种期望存在的终极状态,是一个人希望通过一生而实现的目标。4工具价值观 指偏爱的行为方式或实现终极价值的手段。6罗宾斯的价值观4新教伦理:努力工作、保守、对组织忠诚。4存在主义:重视生活质量、不从众、寻求自主、对自己忠诚。4实用主义:成功、成就、雄心勃勃、努力工作、对事业忠诚
3、。4X代:灵活、对工作满意、有闲暇时间、对关系忠诚。7价值观与管理4制定企业价值观时,要考虑与企业有关的各种群体的价值观。4根据客观环境的变化,积极树立和培植新的价值观。8 1、态度的概念、态度的概念 态度是个体在生活中形成的、对某种对象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反应倾向。态度的对象是多种多样的,既可以是人、物、事件,也可以是组织、群体或代表某种具体事物的观念。二、态度92、态度的结构、态度的结构态度有内在的心理结构,是由认知、情感与行为态度有内在的心理结构,是由认知、情感与行为倾向三种心理成分构成的。倾向三种心理成分构成的。4认知成分 指个体对态度对象的认识、理解和评价。4情感成分 指个体对态度对象的
4、喜爱或厌恶的情感体 验。4行为倾向成分 指个体对态度对象的反应倾向,是行 为的准备状态。103、态度的特性4社会性 4针对性 4协调性 4相对稳定性 4内隐性11态度与刺激和反应间的关系 刺激 态度 反应 外界刺激是可以观察到的,可以测量到的独立变量:如他人、情境、社会问题、社会团体以及其他对象 态度是中介因素,由三个成分:认知情感意向反应是可以观察到的、可以测量到的从属变量。认知反应以及观点的言语反应神经及内分泌腺的反应,情感的言语反应外显行为,包括行为的语言反应124、态度的作用4态度的认知功能 某一特定态度一旦形成,成为一定的心理结构,就会影响对后续刺激的接受,对于后续刺激所具有的价值能
5、够发挥判断作用与理解作用。4态度的情绪功能 人的某种态度决定了他的某种期望、某种目标,与其态度相一致的事物将会给他带来满足感;与其态度相反的事物则能唤起失望感或不满足的情绪。134、态度的作用4态度的动机功能态度的动机功能 (1)调节功能)调节功能 凡是能使个体实现目标,满足需要的事物,人们就会对它持肯定态度,凡是阻碍目标实现的事物,人们就会对其产生否定的态度,不同的态度分别使人产生趋向或逃离该事物的行为。(2)自我防卫功能)自我防卫功能 态度可以使个体解决内部矛盾和冲突,免受精神上的困扰,从而维护自己的形象。(3)价值表现功能)价值表现功能 个体通过采取某些态度,可以表现出自己的价值观和自我
6、形象。145、组织行为学所关心的态度类型4工作满意度 工作满意度指个体对他所从事的工作的一般态度。4工作参与 工作参与测量的是一个人在心理上对他的工作的认同程度,认为他的绩效水平对自我价值的重要程度。工作参与度与缺勤率和流动率呈负相关,可以解释流动率中16%的变异。4组织承诺 员工对于特定组织及其目标的认同,并且希望维持组织成员身份的一种状态。研究表明组织承诺与缺勤率和流动率呈负相关关系,可以解释流动率中34%的变异。156、态度的改变、态度的改变态度的改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强度的改变,如对某事物有稍微反对变为坚决反对;一是方向的改变,对某事物有的态度原来是消极的,后来变得积极了。16-
7、10+112345050%100%第一项中“-1”和“+1”表示两个极端,0表示中间;第二项中“1,2,3,4,5”表示态度的等级;第三项中,“0,50%,100%”表示态度强弱的百分比。7、影响态度改变的因素(1)原先的态度与要求改变的态度之间的距离大小。心理学中用态度的主观量表表示态度之间的距离大小。177、影响态度改变的因素(2)个体的个性特征4个体的能力水平对态度改变有一定的影响作用。4气质类型在态度改变的速度和幅度上有一定的影响。灵活性及可塑性较大的多血质较易改变态度,灵活性和可塑性较差的粘液质和抑郁质,较不易改变态度。4性格类型也影响态度地改变。外倾型及顺从型的人较易改变态度;内倾
8、型及独立型的人较难改变态度。4自我防卫机制 自我防卫机制强的人特别注重坚持自己的态度,以维持自尊,其态度难以改变。自我防卫机制弱,自尊心不强的人则容易改变态度。187、影响态度改变的因素(3)个体与群体的关系4 当个体对所属的群体具有认同感和忠诚感时,若要改变他与群体规范一致的态度就很困难;相反,对自己所属群体缺乏认同感和忠诚心,具有严重离心倾向的人较易接受外部影响而改变原有的态度。4个体在群体中的地位也影响态度改变。个体在群体中地位越高,越易接受群体规范,随群体态度变化而变化。4参与管理、参与讨论制定群体规范的个体,也容易把个人的态度调节到群体的水平上。198、态度改变的方法(1)说服宣传)
9、说服宣传 说服宣传对态度改变的影响取决于以下因素:4宣传者的特点宣传者的特点:宣传者的吸引力和权威,4宣传的内容及组织宣传的内容及组织:单面宣传与双面宣传 4 正确使用恐惧性宣传。正确使用恐惧性宣传。恐惧性 宣传能使人们的内心感到有压力与威胁,必须听从劝告改变态度以消除心理上的负担。4说服宣传要逐步提出要求说服宣传要逐步提出要求20威胁强度与说服效果的关系低低高高说服效果威胁强度情景1情景2情景1情景3218、态度改变的方法4积极参加活动积极参加活动 引导人们参加实践活动有助于改变原来的态度。4 群体规定群体规定 人们都处在一定的团体中,团体中的准则规范都可以有效地改变个人的态度。229、态度
10、改变的理论(1)费斯廷格的认知失调理论)费斯廷格的认知失调理论4这是美国心理学家费斯廷格1957年提出的态度改变的理论。这个理论试图解释态度与行为之间的联系。认知失调指个体感受到的两个或多个态度之间或行为与态度之间的不和谐。任何形式的不一致都是令人不舒服的,个体会力图减少这种不协调和不舒服。23解决认知失调的方法 当个体产生认知失调时,例如,一个人很喜欢抽烟,但最近听说抽烟可导致癌症,减轻或解决失调状态的办法主要有两个:4 改变某一认知元素,使其与其它元素间的不协调关系趋于协调,如决定戒烟,或“不抽烟的人也可能的癌症,吸烟而长寿的人也很多”,4 增加新的认知元素,或今后决定抽焦油含量低的烟。2
11、4影响态度改变的因素4如果导致不协调的因素相对而言不太重要,则改变这种不平衡的压力就较低。4个体认为他们对认知因素的影响程度影响到他们对不协调做出反应的方式。如果他们认为这种不协调是一种不可控制的结果,即它们没有选择的余地,它们就不太可能改变态度。4奖赏也影响个体试图减少不协调的动机。当高度的不协调伴随着高奖赏时,可以减少不协调所产生的紧张程度,从而使态度改变的可能性降低。25(2)凯尔曼的态度变化阶段理论内化阶段内化阶段 指人们真正从内心深处相信并接受他人的观点,从而彻底地改变了自己的态度。这就意味着人们把这些观点纳入了自己的价值体系之内,成为自己态度体系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一个人的态度只
12、有到了内化阶段才是最稳定的。同化阶段同化阶段 人们不是被迫而是自愿地接受他人的观点、信念,使自己的态度与他人保持一致。服从阶段服从阶段 人们为了获得物质与精神的报酬或避免惩罚而采取的表面顺从行为称为服从。这是从表面上改变自己的观点和态度的时期。服从行为不是自己真心真意的行为,并且这种行为往往是暂时性的。26 (3)平衡理论(F Heider,1958)4心理学家海德(FHeider)认为,人类普遍的有一种平衡、和谐的需要。一旦人们在认识上有了不平衡和不和谐性,就会在心理上产生紧张和焦虑,从而促使他们的认知结构相平衡和谐的方向发展。4 平衡理论涉及到一个认知主体(P)与两个态度对象(O和X)之间
13、的三角关系。两个态度对象构成一个单元,当认知主体对一个单元的两个对象看法一致时,其认知体系呈平衡状态,否则就产生不平衡状态。例如,喜欢一个人,但对他的工作表现不赞同,不平衡的结果会引起内心的不愉快和紧张。消除不平衡的办法时,赞同他的工作表现,或不再喜欢这个人,从而发生了态度的转变。4 27 +X P O+X +P O X +P O X +P O+X +P O+X +P O X P O X +P O图4-1 P-O-X 关系形式判断三角关系是否平衡的依据是:若三角形三边符号相乘为正,则三角关系是平衡的,若三角形三边符号相乘为负,三角关系是不平衡的。PoX间的关系28 10.态度与行为间的关系(1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价值观 态度 工作 满意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