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培智学校课程改革的思考_邓猛.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关于培智学校课程改革的思考_邓猛.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培智学校课程改革的思考_邓猛.docx(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邓 猛 景 时 李 芳 , , , 活动训练和实用语算三个方面内容 , 南 ; 活 ” 成为诸多课 程改革培养目标研究的核心 向 分析 生活 化课程目标的全面实现 ” ; 还有些培智学校以 ( 中国特殊教育 2014 年第 12 期 ( 总第 174 期 ) Chinese Journal of Special Education ( Monthly) 12th Issue, 2014 ( Serial No 174) 关于培智学校课程改革的思考 * 1 2 3 ( 1 北京师范大学特殊教育系 , 北京 100875; 2 辽宁师范大学特殊教育系 , 大连 116029; 3 天津体育学院健康
2、与运动科学系 , 天津 300381) 摘要 我国培智学校的课程理论与 实践体系的构建尚处于起步阶段 。 本文针对当前我国 培智学校课程理论与实践进行反思 , 试图 为建立符 合 我国国情 的 培智 教育课程体系提供新 的理论视野 。 文章认为培智学校 “ 生活 化 ” 课程存在着简单化 、 狭隘化 、 机械化以及庸俗化 的弊端 ; 提出培智 学校课程应从 “ 生活化 ” 走向 “ 完整生活 ” 课程 、 从 “ 功能限制 ” 课程走向 “ 发展探究 ” 课程 、 从 “ 单一模式 ” 课 程走向 “ 多 元模式 ” 课程 。 关键词 培智学校 课程改革 生活化 分类号 G764 1 前言 在
3、普通教育新课程改革轰轰烈烈实施将近八年之 后 , 特殊 教育终于亦步亦趋 、 小心翼翼地迈进了课 程改 革的 激流险滩 。 2007 年 2 月 , 教育部颁发了三类特殊 教育 学校课程设置 实验方案 , 吹响了特殊教育学校课 程改 革的号角 。 在培 智学校方面 , 改革的声势更为浩 2 培智学校课程应从 “ 生活化 ” 走向 “ 完整生活 ” 2 1 当前培智学校课程以 “ 生活化 ” 原则 为主 尽管 “ 生活 化 课程 ” 何时 、 由 谁正式提出似乎已不 可考 , 但这一词语已 经成为指导培智学校课程设置与 改革的基本原则 。 早在 1994 年国家教委颁布的 中度 智力残疾学生教育
4、训 练纲要 中 , 就确定了生活适应 、 大 , 各地 培智学校在特色建设 、 校本课程开发等方 面进 1 。 以生活适应为 行大胆尝试 , 取得不少成绩 。 例如 2013 年 10 月在北 京举 行了 “ 全国培智课程 建设展示交流会 ” , 来自各地 100 余 所特殊教育学校展示 了校本教材建设的丰硕成 核心理论指导 下的 “ 实用性 ” 和 “ 应用性 ” 等原则 , 不 仅为我国上世纪 90 年代培智教育奠定了课程与教学 基础 , 也为 新 世 纪 培 智 学 校 课 程 改 革 提 供 了 理 论 指 果 。 但是 , 我国特殊教育起步晚 , 长期以来的主要工 作 2 。 近年来
5、 , 几 乎所 有关于培智教育课程改革的研 是提 高残疾儿童少 年入学率 , 对课程以及教学的研究 究与实践都是 围绕着 “ 生活化课程 ” 进行的 “ 适应生 与实 践改革重 视不够 。 我国培智学校自 20 世纪 80 年 3 。 吴春 代才 开始创建 , 许 多学校甚至是新世纪才出现的 。 培 智学校课程的理论与实践体系的建设仍然处于起步阶 段 , 教学 方法落后 、 教材缺乏和老化的问题日益突出 ; 一些特殊教育学校甚至因为教材缺乏而出现盲目设置 艳认为 : 2007 年颁布的 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 实验方案 已经从课 程设置的角度说明了学校主要的 任务是要深入探讨 教学生活化的内
6、涵 、 理论依据以及 具体表现形式 , 为培 智学校教学生活化的实践探明方 课程 、 随 意开课的现象 。 许多培智学校还面临自闭症 、 4 。 更多 的 研 究 者 从 实 践 的 角 度 探 讨 “ 生 活 化 课 多动症 、 脑瘫等类型残疾儿童带来的教学挑战 , 课程与 教材 问题更是突出 。 因此 , 相对于改革而言 , 规范更为 程 ” 的设计与 实施 , 例如 : 肖非 、 刘娲对培智教育的 “ 生 活单元教学 ” 与 “ 综合主 题教学 ” 的尝试与改革进行了 重要 ! 可以说 , 培智 学校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建设是当 5 ; 苏慧 、 雷江华指出 “ 目前我国培智学校校本语 前面
7、临的最主要问题 。 本论文针对当前我国培智学校 课程 理论发展与实 践的现实进行理论反思 , 试图为建 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培智教育课程体系提供新的理论视 野和借鉴 。 文教材在目标 、 内容 组织方面的生活化理念体现较充 分 , 但在教材 使 用生活化 方 面还有待加 强 , 课 程评价生 活化体现不足 ; 应 建立生 活 化的课程评 价 体系 , 以保障 6 * 本文为天津市教育科学 “ 十二五 ” 规划课题 “ 基于教育均衡 发展视域下的天津市学前特殊教育体系建构研究 ” 课题批准号 : HE4060) 的研究成果之一 。 邓猛 , 教授 , 博士师导师 , 研究方向 : 特殊教育 、 教育
8、研究方法 。 E mail: manghaodm aliyun com。 景时 , 博士 , 讲师 , 研究方向 : 特殊教育基本理论 。 E mail: jingshi305 163 com。 社会生活经 验的基本途径 程 , 为年满 16 岁的智障学生开设了职业陶冶课程 。 7 发展的公民 实现教育性生长 点 的曲解 事先 确定的程序进行教学和训练 关于培智学校课程改革的思考 /邓 猛 景 时 李 芳 “ 适应 性技能的有效训练 ” 为核心进行课程改革 , 为中 重度智力残疾学生开设了以生活技能为主的训练课程 , 29 第四 , 生活化课 程将生活庸俗化了 。 教育是培养 人的一种社会活动
9、 , 是传 承 社会文化 、 传递 生产经验和 为轻中度 智障儿童开设了以生涯教育为主的适应性课 11 。 学校教育以培养人的 总之 , 在培 智教育领域 , 将课程 “ 生活化 ” 确立为 纲领 性原则 , 功能性课程则是其主要表现形式 , 综合化 课程成为其发展的方向 。 可以说当前各校校本课程改 革与开发大多是在此基础上开展的 。 2 2 生活 化课程中存在的 “ 四化 ” 误区 值得我们思考的是 , 培智 教育课程在 “ 生活课程 ” 中间 加了一个 “ 化 ” 意味着什么 。 从字面上看 , “ 生活 全面发展为目的 , 是真善美的体现 , 是知情意行的结 合 ; 任何学科教学 都应
10、该在这个前提下开展 。 培智教 育的目的与我国总 体教育方针是一致的 , 要通过实施 素质教育 、 促进 学 生德智 体 美的全面发 展 , 使 智力残疾 学生具有初步的爱国主义 、 集体主义精 神 , 具 有初步的 社会公德意识和法制观念 , 具有乐观向 上 的生活态度 , 具有基本的文化科学知识和适应生活以及自我服务的 技能 , 养成健 康 的行为习 惯 和生活方式 , 成为 适应社会 化 ” 应 该是指培智学校 的课程改革应该朝向生活课程 12 。 当前培智学校的课程多拘泥于简单 的方向 。 但事实上 , 当前生活化课程的实践落入以下 “ 四化 ” 的 误区 。 第一 , 生活化课 程将
11、生活简单化了 。 教育需要回 归生活 , 但学校生 活与 现实中的生活有所不同 。 因此 教育 源于生活 , 却需要超越生活 , 不能简单地还原 为学 生的 生活 , 更不能再现为现实的生活 , 否则儿童就不能 的生活技 能与 “ 居家生活 ” , “ 吃 ” 和 “ 玩 ” 成为教学的 核心内容与鼓励学生学习 的基本手段 , 掩盖了 “ 学 ” 和 “ 思 ” 的光彩 。 学校教学停 留于基本的衣食住行 , 因此 学生学的是庸庸碌碌的生活方式 。 2 3 培智学校的课程应走向 “ 完整生活 ” 20 世纪 70 年代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了一系 8 。 培智学校课程以儿童独立生活技 列重
12、要的报告 , 如 1972 年的 学会生存 和 1996 年的 能为 中心设计并实 施课程 , 事实上将纷繁复杂的社会 生活 简化了 。 衣食住 行成为课程的核心内容 , 吃喝拉 撒睡 成为课堂教学 的主体 , 社会规范与文化品味消失 于课堂 。 智力落后儿 童需要掌握独立的生活技能 , 但 不能 因此忽略他们 体验以探索更复杂 、 宽广的社会生 教育 财 富蕴藏其中 。 这些报告确立了教育在 社会生活中 的地位 , 反映了回归生活的教育哲学 13 。 从本质上 看 , 课程本身就是一种生活 。 杜威的 “ 教育 即生活 ” 的论断奠定了其经验主义课程的核心 , 以儿 童生活为依据设置课程成为
13、现代课程理论的基本出发 活的需求和权利 。 14 。 不仅仅 是 智力落 后儿童 , 所有儿童的课程都应 第二 , 生活化课 程将生 活狭隘化了 。 生活化课程 经常 局限于生活技 能与生活适应能力的训练 , 这显然 将复 杂的社会生活 肢解了 , 忽视了学生认知发展与概 念的 形成 。 智力残疾 学生不仅需要学习生活技能 , 更 需要 了解生活的 知识 、 体验生活 。 这样的生活才能体 现教 育的力量 , 即对真善美的追求 、 对生活的扩展 与创 造 。 智力落后 儿童应 该在完整的 、 有生命张力的生活 中认 识世界 、 发展潜能 。 因为强调 “ 生活教育 ” 而将其 与书 本教育 、
14、 知识 教育 、 科学教育等对立起来 , 甚至有 意识 地去知识化 、 去科学化乃至去学校化 , 这是对杜威 该与他们真实的社 会生活相联系 , 在这一方面智力落 后儿童与普通儿童没有什么不同 。 生活化课程虽然冠以 “ 生活 ” 之名 , 但却违背了教 育回归生活的初衷 , 无论是生活技能训练课程还是将 课程内容生活化 , 都将课程的价值定位在为智力落后 儿童的生活做准备这一目标上 。 课程的价值并不是为 学生的生活做准备 。 认为课程为生活做准备就否认了 课程的连续性 , 缩 小了课 程 的作用范围 ; 课程 不仅仅使 儿童生活向成人生 活的转变 , 它的价值贯穿于人的生 活过程始终 15
15、 。 9 ; 也是对培智教育的误解 。 既然课程都应该是生活的 , 是否一定 要 在语文 、 数 第三 , 生活化课 程将生活机械化了 。 生活化课程 实施 特点之一是按程序 、 分步骤进行 , 往往通过任务分 析法 的方式 , 将任务分解成若干个步骤或小步子 、 按照 学前面加上 “ 生活 ” 两字 ? 难道不加上 “ 生活 ” 两字我 们的课程就不需 要生活了吗 ? 难道加上 “ 生活 ” 两字 我们的课程就真 的和生活联系上了吗 ? “ 生活化 ” 课 10 。 这种方式与其 程并不意味着对传 统学科课程的全面否定 , 而是回归 说是教学 , 不如说是训练 ; 尽管有利于生活技能的掌 握
16、 , 但对 概念的形成 、 认知能力的发展效果有限 。 这种 方式 重步骤 、 轻变化 , 重程序 、 轻情景 , 重分解 、 轻整合 , 对教师的教与学生 的学更多的是一种束缚而非解放 。 这种方式忽略了学 生需要的 是概念统整能力的培养 , 容易 出现严重低估 学生能力的情况 , 并在此基础上反 复 、 机械 地训练学生本来就掌握的技能 , 甚至将学生本 来已经掌握的完整技能肢解成脆片 。 课程的生活本质 , 因为这些学科也是从生活实践中发 展提炼出来的 。 从实 际情况来看 , 培智学校最主要的 三门课程 : 生活 语文 、 生活 数学 、 生活适应 , 无论 从各校 的校本教材建设还
17、是从实际课堂教学来看 , 都存在着 相互串联 、 互相 混淆 、 大量重复的现象 , 结果导致培智 学校所有的课程 与 “ 生活适应 ” 难以区分 。 其根本原 因在于过 分强调了狭隘的 “ 生活 ” 技能而忽视了 “ 语 文 ” 、 “ 数学 ” 等课程的本质 , “ 生活 ” 掩 盖了学科特 性 。 方作为课程主体的创造精神和创新智慧的发挥 。 这种 学者 雷诺和 伯奇提出 , 并成为美国智力障碍协会 对 , 、 , 、 、 智力 落后儿童进行定义的基本理论基础 长为 符合社会要求的公民 具与材料 , 帮助 他 们搭建 起新知识的概念体系 变化 ( 励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 经济生活 好地 履
18、行自己的功能而出现的 30 总的来说 , “ 生活化 ” 课程不能局限于生活技能 , 应着眼于完整的社会文化生活 。 培智学校的课程同样 应与 广阔的社会 生活相联系 , 应与高尚 、 文明 、 美好的 生活 相关 。 培智学校 课程也不能只适应生活 , 应该在 “ 生活技能 ” 的基础上向前走一步 , 朝 向 真 善 美 的 生 活 , 朝向 文明的 、 人文的 、 内涵丰富的 “ 完整生活 ” 。 3 培智学校 课程应从 “ 功能限制 ” 走向 “ 发展探 究 ” 3 1 功能性课程的功能限制模式基础 生活化课程似乎 是我国本土的概念 , 在国际文献 中找 不到对应的 术语 。 但是 ,
19、从生活化课程的理念与 内容 来看 , 它遵循了国际智力落后教育中的 “ 功能性 课程 ” 体系 。 功 能性 课程的概念最早由美国特殊教育 * 中国特殊教育 2014 年第 12 期 ( 总第 174 期 ) 特别是基本技能与体力劳动能力的训练 。 3 2 功能限制模式约束了培智学校课程的发展 功能限制模式认 为个体能力不足 , 需要通过功能 调整去适应社会的 要求 , 但它忽视社会与环境促进个 体发展的作用 。 功能限制模式的基本假设约束了培智 学校功能 化课程的发展 。 此模式限制了课程的扩展 性 , 局限了学 生 潜能的发 展 , 使培 智学 校的课程出 现有 生活却没有知识 、 有训练
20、 却 没有探究 、 有限 制却没有发 展的状态 。 这样的课程使学生课程活动的弹性空间变 得狭小 , 从内 容 到评价都 是 指令性的 , 形成 了支配性和 控制性很强的指令 式 、 限制式的课 程范式 束缚师生双 23 课程范式因其过度的 “ 唯物 ” 倾向而 忽 视了 “ 人 ” 的特殊 性 差异性和发展性 。 循环往复的课程训练 造就了许多 只会按程序和指令行事 不会迁移 不会思考的学生 。 16 。 功能性 3 3 培智学校课程应走向 “ 发展探究 ” 课程 是一种替代性 课程 , 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部分或 者全部代替传统的 一般性课程 ; 它强调通过独立生活 技能 、 职 业技能以及
21、 社 会交往能力的教育促使学生成 培智学校的课程不应是限制 的 、 指令性的 课程 , 应 是发展的 、 探究 的课程 。 培智学校课程设计者应改变 目前将课程建立在低估学生发展潜能与较低的成功期 17 。 功能性课程关注个人 待的基础上 , 课程内 容应基于统合而非肢解生活的逻 在日 常生活领 域 , 包括家庭 、 社区 、 工作场所 、 休闲和 学校 环境中所需要 的技能和行为的发展 , 强调学生所 学的 一定要与学生 的家庭和社区生活实际相联系 , 并 从生 活中发展出教 学的主题 , 为学生未来自食其力做 准备 , 这 也是目前培 智学校改革中综合课程或主题教 辑之上 ; 应促 进 学
22、生的探 究 与发展 , 而非武 断地假设学 生只能学习乏味单调的生活技能 。 教师应通过对现实 生活中真实事件和 问题的分析 、 体验与探索来进行教 学 。 在教 学过程中 , 教师 要呈 现真实的问 题 、 真实的事 情 、 真实的情 景 , 为他们解决问题 与探 究新知识提 供工 学所提倡的内容 18 。 24 。 培 特殊教育理论是建立在特定社会的政治 、 经济 、 文 化基 础上的 , 当某 一社会对 “ 平等 ” 、 “ 残疾 ” 等观念发 生变 化时 , 特殊教育 的基本理论与教育形式也会随之 智学校的课程不应 局限于分解步骤与行为控制上 , 它 应是创造性的 、 动态开放的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关于 学校 课程 改革 思考 邓猛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