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法之代词》PPT课件.ppt
《《语法之代词》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法之代词》PPT课件.ppt(5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四單元第四單元 語法(下)語法(下)(15課時)教學目的與要求:講授古漢語常用虛詞的特點,掌握基本用法,能對語法意義、詞性加以分析。重點與難點:“之、以、其”的各種用法;“者、所”的區別;副詞“稍、請”的用法。引言引言 什么是虛詞什么是虛詞 關于虛詞,大家有一個經典定義:黄伯榮、廖序東主編現代漢語:“不能單獨充當句子成分,它們的作用主要是表示一定的語法意義,這種詞叫虚詞。虚詞可分为介詞、連詞、助詞、語氣詞等四類。嘆詞是特殊的實詞。”現代漢語的這個定義主要是從句法功能角度說明虚詞的,排除了代詞、副詞和嘆詞等。古代漢語所说的虚詞與這個定義有哪些共同點和區別呢?古漢語的虚詞古漢語的虚詞 詞分虚實,
2、是古已有之的。漢代开始,語文學家就從意義的角度把意義比较虚靈的詞稱為“詞”“辭”“語助”“聲”等,就是今天的虚詞;虚詞以外的詞反倒没有一個總的稱呼。到了宋代,虚詞又稱“虚字”,虚字以外的便是實字。(應該稱詞,為什么稱字?)有了詞分虚實的觀念以后,從元代開始便有一些專門研究虚詞的著作和詞典,其中最著名的是以下四種:古漢語的虚詞古漢語的虚詞 一、元盧以緯語助(助語辭)二、清袁仁林虚字說 三、清刘淇助字辨略 四、清王引之經傳釋詞這些書的内容和優劣且不予評說,祗是咱老祖宗對語法對虚詞的研究很早,這些成就今天都是可以評博導的。早先的虚詞包括今天现代漢語教材中列為實詞的代詞、副詞、嘆詞等,今天編寫的古漢語
3、虚詞詞典情况依舊如此。古漢語的虚詞古漢語的虚詞 比如,商務印書館編古代漢語虚詞詞典所收的詞類有副詞、介詞、連詞、助詞、語氣詞、感嘆詞、助動詞、代詞、不定數詞等。古今漢語對虚詞限定的範圍大小不同,其優劣我们也不予評說,祗是大家在提到虚詞的時候心里要有這個底。還有一個問題是,今天編寫的这些古漢語虚詞詞典要是去掉其中现代漢語歸入實詞的那些詞,將會變得很薄,說明了什么呢?第一節第一節 代詞代詞 代詞主要有三類:人稱代詞、指示代詞和疑問代詞。除此之外,還有兩類比較特殊的代詞:一是無定代詞“或”和“莫”;一是輔助性代詞“者”和“所”。(一)人稱代詞 1、第一人稱代詞:吾、我、予(余)在上古漢語裏,“我”和
4、“予(余)”可以用作主語、賓語和定語。例如:我非愛其財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謂我愛也。(孟子梁惠王上)三人行,必有我師焉。(論語述而)居,予語若!(莊子達生)王如用予,則豈徒齊民安?天下之民舉安。(孟子梁惠王上)啟予手,啟予足。(論語泰伯)余收爾骨焉!(左傳僖公三十二年)自始合,而矢貫余手及肘。(左傳成公二年)名余曰正則兮,字余曰靈均。(楚辭離騷)鄭玄禮記注:余,予,古今字。“吾”一般只能作主語和定語,不作賓語。例如:今者吾喪我。(莊子齊物論)不過在否定句中,由於賓語前置,“吾”又可以用了,例如:居則曰:“不吾知也。”(論語先進)因此,關於“吾”的用法可以這樣來表述:先秦“吾”不能位於與之有
5、直接結構關係的謂詞性成分之後。到魏晉以后,“吾”才可以放在動詞和介詞後,例如:今人歸吾,吾何忍棄去?(三國志蜀書先主傳)與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無四五焉。(柳宗元捕蛇者說)還有一個比較特殊的第一人稱代詞“朕”,秦始皇統一天下以后,規定只有皇帝才能用“朕”,歷代封建帝王都沿襲這種用法。但是在先秦,一般人也可以用,不過古書中不多見,例如:臯陶曰:“朕言惠。”(尚書臯陶謨)(惠:順於古道。)朕皇考曰伯庸。(楚辭離騷)補充注釋啟予手,啟予足。(論語泰伯)“啟”義為“看”,全句的意思是“看看我的手,看看我的腳。”這是曾子以為自己快要死了,叫弟子掀開被子看看手足時說的話。因為儒家說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能隨
6、意損傷,曾子讓弟子看手足,就是表明他的孝道。後代“啟手足”成為善終的代名詞。2、第二人稱代詞:女(汝)、爾、若、而、乃這些第二人稱代詞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女(汝)、爾、若”,可以作主語、賓語和定語,例如:力不足者中道而廢,今女畫。(論語雍也)誨女知之乎?(論語為政)吾將殘汝社稷,滅汝宗廟。(國語越語上)我無爾詐,爾無我虞。(左傳 宣公十五年)盍各言爾志?(論語 公冶長)五侯九伯,若實征之,以夾輔周室。(史記齊世家)吾語若。(莊子 人間世)吾翁即若翁。(史記 項羽本紀)第二類“而”和“乃”最常見的用法是用作定語,一般不作主語,絕不用作賓語。例如:且而與其從辟人之士也,豈若從辟世之士哉?(論語微
7、子)必欲烹而翁,則幸分我一杯羹。(史記項羽本紀)必欲烹乃翁,幸分我一杯羹。(漢書項羽傳)3、第三人稱代詞:其、之 (1)在上古漢語裏,“其”只能作定語,“之”只能作賓語。例如:公室將卑,其宗族枝葉先落,則公從之。(左傳昭公三年)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左傳莊公十年)在許多地方“其”字很像主語,其實“其”字所代替的不是一個簡單的名詞,而是名詞加“之”字。例如:孟子,吾見師之出而不見其入也。(左傳僖公三十二年)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莊子消遙遊)以上兩例的“其”都不能看作主語,魏晉以後“其”才偶尔作主語,也一直沒有普遍使用。(2)由於“其、之”的使用有諸多限制,上古漢語沒有真正意義上
8、的第三人稱代詞(像現代漢語中“他”那樣),因此碰到使用第三人稱的場合,或重複先行名詞,或省略,例如:宋人或得玉,獻諸子罕,子罕弗受。(左傳襄公十五年)使子路反見之。子路至,則丈人行矣。(論語微子)(3)現代漢語第三人稱代詞“他”來源于上古表示“其他、別的”意義的“他”,也可以寫作“它”,例如: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詩經小雅鶴鳴)真正表示第三人稱代詞的“他”始見于唐代,例如:曲岸深潭一山叟,駐眼看鈎不移手。世人欲得知姓名,良久問他不開口。(高適漁父歌)(4)“之”“其”的活用:可以指說話者本人,也可以指稱對話人。例如:士季曰:“諫而不入,則莫之繼也。會請先,不入,則子繼之。”(左傳宣公三年)第一
9、個“之”指趙盾,對方;第二個“之”是士季自稱。滕世子謂然友曰:“吾他日未嘗學問,好馳馬試劍;今也,父兄百官不我足也,恐其不能盡於大事,子為我問孟子。”(孟子滕文公上)“其”自稱。天子發政於天下之百姓,言曰:“聞善而不善,皆以告其上”(墨子尚同上)“而”,與;“其”,你們的,指對方。(5)“其”還可以作指示代詞,意為“那”、“那樣的”,附例於此: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應也。(韓非子難一)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論語裏仁)4、兩個相關問題(1)複數表示法。上古漢語的人稱代詞是單複數同形的,例如:(晉伐齊後,齊請和,晉不許)魯衛諫曰:“齊疾我矣!其死亡者皆親
10、昵也。子若不許,仇我必甚。”(左傳成公二年)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論語為政)也有少量“吾儕”“若屬”這樣的形式,類似於后代的“我等”“爾等”,例如:吾儕何知焉?(左傳昭公二十四年)若屬皆且為所虜!(史記項羽本紀)(2)古人也常常用尊稱和謙稱來指代第二人稱和第一人稱。常見的謙稱有:寡人、不穀(帝王、諸侯專用)、臣、小人、老婦、仆、愚;常見的尊稱:君、大王、王、陛下、子、先生、足下。例見教材。另外,我們要清楚,自稱其名是一種謙稱,稱人之字是一種尊稱。也參見教材。補充注釋補充注釋 二國圖其社稷,而求紓其民。(左傳成公三年)紓:緩。王無異于百姓之以王為愛也。(孟子梁惠王上)無:不要。異:吃
11、驚。愛:吝嗇。東野之役於江南也,有若不釋然者。(韓愈送孟東野序)孟東野赴溧陽就縣尉,韓愈作文送之,唐代溧陽縣屬江南道。(二)指示代詞1、古漢語常用的指示代詞有:是、此、斯、茲(近指)、彼(遠指)。是乃仁術也。(孟子梁惠王上)是鳥也,海運則將徙於南冥。(莊子逍遙遊)故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禮記禮運)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論語子罕)言舉斯心加諸彼而已。(孟子梁惠王上)此一時也,彼一時也。(孟子公孫丑上)注意指示代詞“是”與判斷詞“是”的區別,判斷詞“是”東漢才真正產生,所以漢以前的“是”基本上是指示代詞,常常可以與“此”互換。例如:今其人在是。(戰國策趙策)其人在此。(同上)有些地方不能互換,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语法之代词 语法 代词 PPT 课件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