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防雷技术PPT课件第四章送电线路防雷保护.ppt
《现代防雷技术PPT课件第四章送电线路防雷保护.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防雷技术PPT课件第四章送电线路防雷保护.ppt(9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四章、送电线路防雷保护第四章、送电线路防雷保护n 雷击是影响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的重要因素之一。长期以来雷击引起的输电线路跳闸事件频繁发生,对电网安全稳定运行构成了极大的威胁。据电网故障分类统计表明,在我国跳闸率较高的地区,高压线路运行的总跳闸次数中,由雷击引起的次数占4070,尤其是在多雷、土壤电阻率高、地形复杂的地区,雷击输电线路引起的事故率更高;每一次雷击闪络,不仅使系统出现一次强的扰动,还可能造成设备损坏、线路停运,甚至出现电网大面积停电事故,对社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近年来我国雷电活动加剧,电网新增速度加快,线路随电压等级不断增高,由于雷击造成的电网事故及损失也逐年呈上升趋势。加强输电
2、线路的雷电防护,对于维护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有着重要的意义。n 长的架空输电线路在一年中往往要遭到数十次雷击,因而线路的雷击事故在电力系统总的雷电事故中占有很大的比重。据统计,因雷击线路造成的跳闸事故占电网总事故的60%以上。输电线路防雷保护的目的就是尽可能减少线路雷害事故的次数和损失。n 输电线路上出现的雷电过电压主要有两种,即为直击雷过电压和感应雷过电压。前者由雷击于线路引起,后者由雷击线路附近地面、由于静电感应和电磁感应引起。n 线路雷害事故的形成通常要经历下述阶段:在雷电过电压作用下,线路绝缘发生闪络,然后从冲击闪络转化为稳定的工频电弧,引起线路跳闸,如果在跳闸后线路不能迅速恢复绝缘,则
3、发生停电事故。因此,提高输电线路的防雷性能,首要措施是防止线路闪络。雷击线路但不致引起绝缘闪络的最大雷电流峰值(kA)称为线路的耐雷水平。从直击雷和感应雷过电压的形成机理看,它们所对应的耐雷水平是不相同的。n 造成输电线路雷击故障的原因是:雷击时在输电线路上形成的雷电过电压超过线路绝缘的耐受水平,使线路绝缘遭到破坏并发生闪络,从而导致系统跳闸或设备损坏。根据过电压形成的物理过程,雷电过电压可以分为直击雷过电压(雷电直接击中杆塔、避雷线或导线引起的线路过电压)和感应雷过电压(雷击线路附近大地由于电磁感应在导线上产生的过电压)。运行经验表明,直击雷过电压是造成110kV及以上电压等级输电线路雷击跳
4、闸的主要原因,而感应过电压仅对35kV及以下的线路有威胁。直击雷过电压又分为反击和绕击两种。反击是雷击线路杆塔或避雷线时造成塔顶电位升高,对导线发生闪络,使导线出现过电压;绕击是雷电直接击中导线,在导线上引起的过电压。n实际运行经验表明,不同电压等级输电线路雷击跳闸的主要原因不同。110kV线路主要是反击;220kV和330kV线路,绕击和反击都是主要原因;500kV及以上超、特高压线路,绕击占绝大多数。n第一节第一节 输电线路的感应雷过电压输电线路的感应雷过电压 雷击线路附近大地时,线路上的感应过电压n当雷击线路附近的大地时,由于电磁感应,在导线上将产生感应过电压。感应过电压的形成如图41所
5、示,设雷云带负电荷。在主放电开始之前,雷云中的负电荷沿先导通道向地面运动,线路处于雷云和先导通道形成的电场中。由于静电感应,导线轴向上的电场强度Ex将正电荷吸引到最靠近先导通道的一段导线上,成为束缚电荷。导线上的负电荷则受Ex的作用向导线两端运动,经线路的泄漏电导和系统的中性点而流入大地。由于先导发展的速度很慢,导致导线上束缚电荷的聚集过程也比较缓慢,因而导线上由此而形成的电流很小,可以忽略不计,在不考虑工频电压的情况下,导线将通过系统的中性点或泄漏电阻保持零电位。主放电开始后,先导通道中的负电荷被迅速中和,使导线上的束缚电荷得到释放,沿导线向两侧运动形成过电压。这种由于先导通道中电荷所产生的
6、静电场突然消失而引起的感应电压称为感应过电压的静电分量。n同时,主放电通道中的雷电流在通道周围空间产生了强大的磁场,该磁场的变化也将使导线上感应出很高的电压。这种由于主放电通道中雷电流所产生的磁场变化而引起的感应电压称为感应过电压的电磁分量。由于主放电通道与导线互相垂直,因此电磁分量不大,约为静电分量的1/5。从图41可以看出,感应过电压的极性与雷电流极性相反。n图41 感应雷过电压形成示意图n根据理论分析和实测结果,我国的技术规程建议,当雷击点离导线的距离超过65m时,导线上的感应雷过电压最大值Ug可按下式计算n(41)n其中,IL为雷电流幅值(kA),hd为导线高度(m),S为雷击点离导线
7、的距离(m)。n由上式可知,感应过电压与雷电流峰值IL成正比,与导线平均高度hd成正比,hd越大则导线对地电容越小,感应电荷产生的电压就越高;感应过电压与雷击点到线路的距离S成反比,S增大时,感应过电压就减小。n由于雷击地面时雷击点的自然接地电阻较大,雷电流峰值一般不超过100kA。因此在式(41)中可按ILl00 kA进行估算。实测证明,感应过电压峰值最大可达的300400kV。对35 kV及以下钢筋混凝土杆线路,可能造成绝缘闪络;但对于110 kV及以上线路,由于绝缘水平较高,一般不会引起闪络。感应过电压在三相导线中同时存在,相间不存在电位差,故只能引起对地闪络;如果两相或三相同时对地闪络
8、,则形成相间短路。n如果导线上方挂有避雷线,其影响相当于增大了导线的对地电容,导线上的感应过电压将会下降。避雷线的屏蔽作用可用叠加法求得。设导线和避雷线的对地平均高度分别为hd和hb,若设避雷线不接地,则由式(41)可以求得导线上和避雷线上的感应过电压Ugd和Ugb分别为n和 n故 n但实际上避雷线是通过杆塔接地的,其电位为零。为满足这一条件,可以设想在避雷线上还存在一个电位-Ugb。该电位将在导线上产生耦合电位k(-Ugb),其中k为避雷线与导线间的耦合系数。耦合电位与导线的雷电感应过电压相叠加后,导线上实际的感应过电压Ugd为n(42)n从上式可以看出,避雷线的存在使导线上的感应雷过电压下
9、降了(1-k)倍。耦合系数越大,感应过电压越低。n雷击线路杆塔时,导线上的感应过电压n式(41)和(42)只适用于S65m的情况,更近的落雷事实上将因线路的引雷作用而击中线路(避雷线或导线)或杆塔。雷击线路杆塔时,由于主放电通道所产生的磁场的迅速变化,将在导线上感应出与雷电流极性相反的过电压,其计算问题至今尚有争论,不同方法的计算结果相差很大,也缺乏实践数据。对一般高度(约40m以下)的无避雷线的线路,导线上感应的过电压的最大值可按下式计算:n(43)n其中,a为感应过电压系数(kV/m),其值近似等于以kA/s计的雷电流平均波前陡度,即aIL/2.6。n有避雷线时,导线上的感应过电压相应为n
10、(44)n其中,k为耦合系数。n第二节第二节 输电线路的直击雷过电压输电线路的直击雷过电压n我们以中性点直接接地系统中有避雷线的线路为例进行分析,其它线路的分析原则n相同。如图42所示,雷直击于带避雷线的线路有三种情况,即雷击杆塔顶部,雷击避雷线档距中央和雷击导线(即绕击)。n图42 带避雷线线路遭受雷直击的三种情况n反击过电压n雷击线路杆塔顶部时,由于塔顶电位与导线电位相差很大,可能引起绝缘子串的闪络,即发生反击。运行经验表明,在线路落雷总次数中,雷击杆塔的次数与避雷线的根数和经过地区的地形有关。雷击杆塔次数与雷击线路总次数的比值称为击杆率。我国技术规程建议的击杆率g如表41所示。n表41
11、击 杆 率 g 避雷线根数地形012平 原山 区1/211/41/31/61/4n雷击杆塔顶部瞬间,如图43所示,负极性雷电流一部分沿杆塔向下传播,还有一部分沿避雷线向两侧传播;同时,自塔顶有一正极性雷电流沿主放电通道向上运动,其数值等于三个负雷电流数值之和。线路绝缘上的过电压即由这几个电流波引起。由雷电主放电通道中正电流波的运动在导线上所产生的感应过电压已在前面进行了分析,这里主要分析流经杆塔和地线中的电流所引起的过电压。n(1)塔顶电位n对于一般高度(约40m以下)的杆塔,工程上常采用如图44所示的集中参数等值电路进行分析计算。图中,Lgt和Lb分别为杆塔和避雷线的等值电感,Rch为杆塔的
12、冲击接地电阻。单根避雷线的等值电感约为0.67lH(为避雷线档距长度,m),双根避雷线约为0.42lH。不同类型的杆塔的等值电感可由表42估算。n图43 雷击塔顶时雷电流的分布n图44 雷击塔顶的等值电路n表42 杆塔的等值电感的平均值杆塔型式杆塔电感(H/m)无拉线水泥单杆有拉线水泥单杆无拉线水泥双杆铁 塔门型铁塔0.840.420.420.500.40n考虑到雷击点的阻抗较小,故在计算中可忽略主放电通道波阻抗的影响。由于避雷线的分流作用,流经杆塔的电流 将小于雷电流 ,其中为杆塔的分流系数。的值可由图44所示的等值电路求出。对于不同电压等级一般长度档距的杆塔,值可由表43查得。表43 一般
13、长度档距的线路杆塔分流系数线路额定电压(kV)避雷线根数值110120.900.86220120.920.8833020.88n塔顶电位utd为(45)n以代入,则塔顶电位的幅值为(46)n(2)导线电位n与塔顶相连的避雷线具有与塔顶相等的电位utd(幅值为Utd)。由于避雷线与导线之间的耦合作用,在导线上将产生耦合电位kutd,此电位与雷电流同极性。此外,发生主放电时,根据式(44),导线上存在感应电位ahd(1k),该电位与雷电流极性相反。因此,导线上总的电位的幅值Ud为(47)n(3)线路上绝缘子串两端电压n由式(47)可得线路上绝缘子串两端电压的幅值Uj为n(48)n将式(46)及 代
14、入式(48),得n(49)n雷击时,导线和地线上的电位较高,将出现冲击电晕,耦合系数k应采用修正后的数值。n需要指出的是,上述计算所得的绝缘子串两端电压并未考虑导线上的工作电压。对于220kV及以下线路,工作电压值所占比例不大,可以忽略不计;但对超高压线路而言,则不可忽略,雷击时导线上的工作电压的瞬时值应作为一随机变量加以考虑。n(2)雷击避雷线档距中央时的过电压n雷击避雷线档距中央时,虽然也会在雷击点产生很高的过电压,但由于避雷线的半径较小,会在避雷线上产生强烈的电晕;又由于雷击点离杆塔较远,当过电压波传播到杆塔时,已不足以使绝缘子串击穿,因此通常只需考虑雷击点避雷线对导线的反击问题。图45
15、 雷击避雷线挡距中央 图46 彼得逊等值电路n雷击避雷线档距中央如图45所示,图中Z0和Zb分别为主放电通道和避雷线的波阻抗。由于雷击点离杆塔较远,过电压波到达两侧杆塔入地,再反射到达雷击点的时间较长,因此在反射波到达前,雷击点电压可用彼得逊等值电路计算。n雷击时的电流源彼得逊等值电路如图46所示。由图可得雷击点处的电压uA为n(411)n电压波uA自雷击点沿避雷线向两侧杆塔运动,经 (l为档距长度,vb为避雷线中的波速)时间到达杆塔。由于杆塔接地,因此将有一负反射波沿原路返回,又经 时间后到达雷击点。若此时雷电流尚未到达幅值,则雷击点的电位自负反射波到达后开始下降,故雷击点A的最高电位将出现
16、在 时。n若雷电流取为斜角波头i=at,将t的值代入,则由式(411)可得雷击点避雷线的最高电位UA为n(412)n由于避雷线与导线间的耦合作用,在导线上将产生耦合电位kUA,故雷击处避雷线与导线间空气间隙S上所承受的最高电压US为 (413)n由上式可知,雷击避雷线档距中央时,雷击处避雷线与导线间空气绝缘所承受的电压与耦合系数k、档距l及雷电流陡度a有关。当此电压超过空气间隙的放电电压时,间隙就会发生击穿。n对于大跨越档距,若 大于雷电流波头,则从相邻杆塔来的负反射波到达雷击点时,雷电流已过峰值,故雷击点的最高电位由雷电流峰值决定。n由式(413),结合空气间隙的抗电强度,可以计算出不发生击
17、穿的最小空气间隙距离S。我国规程规定,档距中央避雷线与导线间的空气间隙距离S宜按以下公式确定:(414)n其中,l为档距长度,1m是考虑到杆塔和接地体中波过程的影响。n国内外的长期运行经验表明,雷击避雷线档距中央引起避雷线与导线间空气间隙闪络的事例是非常少见的,这可能是由于根据空气间隙的击穿强度来确定间隙距离的绝缘设计方法不符合实际情况造成的。一种解释认为,闪络发生前,避雷线与导线间的预击穿降低了间隙上的电位差。n因此,在线路防雷工程设计中,只要避雷线和导线间的空气距离满足式(414)的要求,雷击避雷线档距中央引起线路的闪络跳闸可以忽略不计。n绕击过电压n装设避雷线的线路,仍然有雷绕过避雷线而
18、击于导线即发生绕击的可能性。虽然绕击的概率很低,但其危害较大,一旦发生绕击,往往会引起线路绝缘子串的闪络。n绕击的原理可借助于20世纪60年代建立的电气几何模型进行分析。电气几何模型是以“闪击距离”(击距)rs的概念为基础的,所谓击距就是雷电先导头部与地面目标的临界击穿距离。击距的大小与先导头部的电位有关,因而与先导通道中的电荷有关,后者又决定了雷电流的幅值。因此,击距与rs与雷电流幅值IL有直接关系,根据理论研究和实验,其关系如下:(415)n其中,k、p为常数,不同的研究者给出的数值相差较大,通常采用美国的E.R.Whitehead给出的数值(k6.72,p=0.8)。n关于绕击的电气几何
19、模型分析是以等击距的假设为依据的,即假定先导对杆塔、避雷线、地面和导线的击距均相等。n图47 输电线路绕击的电气几何模型 击距rs求出后,就可以用几何分析法来求先导对导线的绕击情况。如图47所示,分别以避雷线和导线d为中心,以击距rsi为半径作两个圆弧,这两个圆弧交于Bi点;再在离地面高度为rsi处作一水平线CiDi与以d为圆心、半径为rsi的弧交于Ci点,由圆弧AiBi、BiCi和直线CiDi在沿线路方向组成一曲面,称为定位曲面。雷电流幅值为ILi的先导未到定位曲面之前,其发展不受地面物体的影响,n仅当它下行至定位曲面时才受地面物体的影响而定位。若ILi的先导落在AiBi弧上,则由于到避雷线
20、的距离比到其它物体的距离为小,雷击中避雷线;同理,若落在BiCi弧上,则击中导线(发生绕击);若落在直线CiDi上,则击中大地。因此,BiCi称为绕击暴露面。不同的雷电流幅值有不同的rs,所以可画出一系列的定位曲面。可以证明,AiBi弧与BiCi弧交点的轨迹为导线与避雷线的连线的垂直平分线(图中的直线oK),BiCi弧CiDi线的交点的轨迹为一抛物线(图中曲线HCiK)。中垂线与抛物线将整个空间分成三部分,中垂线与抛物线所包围的区域BiCi弧段为击中导线区(即绕击区)。随着雷电流的增大,BiCi弧段逐渐减小;当雷电流幅值增大到IK时,BiCi弧段缩减到零,此时已不可能发生绕击。相当于IK的击距
21、称为临界击距rsb。n图47 输电线路绕击的电气几何模型n从电气几何模型可以看出,当雷电流大于一定值时,就不会发生绕击;而当雷电流较小时,则绕击的可能性增大。n电气几何模型是在多年运行经验及现场实测基础上总结的一种工程化的估计方法,用它可以说明为什么在保护角不大(但仍不能满足有效屏蔽的要求)时,线路会有绕击事故,即在分析绕击事故时是有用的;同时,该模型也证明了高杆塔时采用负保护角的必要性。但这一模型尚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在于击距的确定,基本数据不太可靠,各家数据相差很大;第二,在击穿前的最后一次下行先导逐级发展时,它不一定就恰好停歇在一个“击距”上,而可能停歇在比一个“击距”小的任何位置上,因此
22、大电流也可能发生绕击;最后,当线路电压等级提高时,由于绝缘加强,所以能承受的雷击电流也增大,而允许击距也随之增大,这样就得出了有其保护角可以随线路电压等级的提高而加大的结果,但这一点是与运行经验恰恰相反的。因此,该模型还有待完善。第三节 输电线路的耐雷水平及雷击跳闸率 n4.3.1 雷击杆塔时的耐雷水平n由式(49)可知,线路上绝缘承受的电压与雷电流成正比关系。当Uj大于绝缘子串的U50%时,绝缘子串将发生闪络,发生反击。由于90%以上的雷电流为负极性,同时绝缘子串下端(导线侧)为正极性时U50%较低,所以U50%应以下端为正极性时的值为标准。令式(49)等于U50%,即可求得雷击杆塔时的耐雷
23、水平I1为n(416)n由上式可知,k越小则I1越小,较易发生反击,因此,应选取远离避雷线的导线作为计算对象。n我国的技术规程规定,不同电压等级的线路,雷击杆塔时的耐雷水平不应低于表4-4所列数值。表44 有避雷线线路的耐雷水平额定电压(kV)35110220330500耐雷水平(kA)2030407575110100150125175n从式(410)可知,雷击杆塔时的耐雷水平与分流系数、杆塔等值电感Lgt、杆塔冲击接地电阻Rch、导地线间的耦合系数k和绝缘子串的50%冲击闪络电压U50%有关。在工程实际中,一般以降低冲击接地电阻Rch和提高导地线间的耦合系数k作为提高线路耐雷水平的主要手段。
24、对一般高度的杆塔,冲击接地电阻上的压降对绝缘子串两端电压影响最大,降低杆塔接地阻Rch能有效地提高线路的耐雷水平。增大导地线间的耦合系数k可以减少绝缘子串上的电压,同样也可以提高耐雷水平。n4.3.2 绕击时的耐雷水平n在工程实际中,往往采用经验公式来求取绕击概率。根据模拟试验、现场实测和运行经验,绕击率P与避雷线对外侧导线的保护角、杆塔高度和线路经过地区的地形地貌和地质条件有关,我国技术规程建议采用下列公式进行计算绕击率P:n对平原地区 n(416)n对山区 (417)n其中,为保护角();h为杆塔高度(m)。n从上两式可知,山区线路的绕击率约为平原线路的3倍,或相当于保护角增大了8。n(2
25、)绕击耐雷水平n忽略避雷线和导线的耦合作用,以及杆塔接地的影响,发生绕击时可以认为是雷电流波i/2,沿波阻抗为Z0的主放电通道传播到A点,如图48所示。图中Zd为导线的等值波阻。设导线为无穷长,则根据彼得逊法则,得到如图48(b)所示的等值电路。图48 绕击导线的等值电路n流经雷击点A的电流iA为 (418)n导线上的电压uA为n(419)n其幅值UA为n(420)n从上式可知,绕击时导线上的电压随雷电流幅值的增大而增大,若超过绝缘子串的闪络电压,则绝缘子串将发生闪络,绕击时的耐雷水平I2可根据令UA等于绝缘子串的50闪络电压U50%来计算:n(421)我国技术规程认为,则 (422)n根据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现代 防雷 技术 PPT 课件 第四 送电 线路 保护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