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人教版《蜡烛》教学设计.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八年级上册人教版《蜡烛》教学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上册人教版《蜡烛》教学设计.doc(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八年级上册人教版蜡烛教学设计 1。把握故事情节,理解文中“蜡烛”的特别含义。 2。通过分析人物外貌、动作描写,品尝感受人物丰富的情感世界; 3。体会作品中所表现各国人民在战斗中所凝聚的友情。 教学重难点 品尝感受人物丰富的情感世界,理解老妇人的形象。 教学工具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在炮火烧灼了的战场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炸死了的树木中间,一位南斯拉夫母亲将珍藏了45年的两支结婚花烛,点在一位苏联红军战士的坟头。让我们穿越时空,去目睹那悲壮而崇高的一幕,感受反法西斯阵营里的军民用血肉凝聚成的情意。 一、自主探究预习与沟通 【设计意图:此环节旨
2、在让学生整体感知文本】 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匍匐(p f) 揣(chui)在怀里 衰(shui)老 烧灼(zhu) 瓦砾(l) 沉没(m) 鞠躬(j gng) 肃穆(m) 腋(y)窝 地窖(jio) 2。解释课文中的重点词语。 名副其实:名称或名声与实际相符合。 精疲力竭:形容特别疲惫,一点力气也没有。 3。了解 西蒙诺夫,前苏联作家。生于军官家庭。1934年开头写作。1939年任军事记者,以后始终从事战斗题材的文学创作。曾于1949年10月访问我国。1950年出版战斗的中国一书,描写了中国人民进展的解放战斗。1957年至1971年发表生者与死者三部曲获1974年列宁奖金。 4。了
3、解文体 (一)通讯的特点 通讯与消息比,不仅需要六个新闻要素(人物、时间、地点,大事发生的缘由、经过和结果)齐全,还要报道新闻事实的情节、细节。通讯分大事通讯和人物通讯。通讯的表达方式,不仅用表达,还要较多地采纳描写、谈论、抒情等。 (二)通讯与消息的区分 同:用事实说话。 异:1。内容上,消息简单单纯,通讯详尽、详细、形象。 2。形式上,消息程式性强,通讯制造性强。 从构造上看,消息由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组成,通讯跟一般记叙文相像,没有固定格式,每一篇都有自己独特的构造形式。 在表达方面,消息主要用表达。通讯表达方式丰富多样。 在语言上,消息简洁朴实。通讯详细具体。 3。时效上,通讯
4、不如消息快速准时。 二、阅读课文合作与探究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合作学习,质疑、争论,师生共同解决问题。】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速读课文,用一句话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沟通点拨】本文描写一个南斯拉夫老妇人冒着炮火,掩埋一位苏联红军的遗体后,将珍藏多年的喜烛点燃在烈士坟头悄悄陪伴到拂晓的感人故事。 2。读完全文,说说文中最令你感动的情景是什么? 【沟通点拨】甲生:最令我感动的糊涂时当老妇人看到德国人的炮口对准五个红军时,打算从地窖里爬出来招呼他们隐藏。当她受伤醒来后,发觉一位红军战士躺在那里一动不动,便不顾敌人的炮火在自己四周爆炸,毅然来到烈士的身边。 乙生:最令我感动的是
5、年老体衰的老妇人克制一个又一个困难,掩埋烈士的情景。首先查找弹坑,然后用双手一捧一捧地往外舀水。最困难的是搬动烈士的尸体,虽然距离不到十步,却不得不坐下来休息三次,最终终于把烈士拖到了炮坑里,虽然已是筋疲力尽了,却仍旧虔诚地掩埋了烈士。没有坚决的决心,顽强的毅力,是无法做到的。 丙生:最令我感动的是老杜人掩埋苏联红军时的情景,她像是掩埋自己的儿子一样动情。掩埋前,她跪在死者旁边,用手在死者身上画了十字,又吻了死者的嘴唇和前额,多么真诚。最能表达老妇人对烈士崇高的爱的,是她把自己珍藏了45年的结婚蜡烛点在年轻战士的坟头,还有什么比这更能表达内心的情感呢?为了这位苏联红军,老人尽心尽力,无私无我。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蜡烛 年级 上册 人教版 教学 设计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